Google |舌尖上的中國 |飲食禮俗的文化價值及傳播 |【傳統節日與飲食文化】

中國有許多流傳傳統節日,比如元宵節、節、春節。

中國飲食習俗歷代傳承,時今日,許多節日當天享用食物富有着含義。

立春節氣吃春捲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有迎春喜慶之吉兆。

春捲又名春餅,薄餅,是古代立春日食用春盤習俗演變而成。

春盤始於晉朝,最初命名為“五辛盤”。

唐時,《四時寶鏡》中提到:“立春日,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

”後,春盤中內容緻豐。

晚元朝時,就出現了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記錄。

烙薄餅中放上餡心,卷裹成條形,然後下油鍋炸金黃色浮起。

餡心地方特色可葷可素,可鹹可。

元宵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每年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吃元宵是流傳下來傳統習俗,象徵着團圓,寄託了人們對闔家團圓希望。

糯米粉和麪製作麪皮,麪皮中包入各種餡心揉搓成圓形,下鍋煮制。

中國各地因制元宵方法和使用餡料,分為南北兩流派。

南方多稱湯圓。

節既是傳統節日,是節氣點,時間公曆4月5日前後。

時代變遷,節寒食節和上巳節習俗融合一起。

而節吃青團,出現宋朝,主要是延續寒食節禁火、冷食習俗。

是目前人熟知美食,江南地區喜愛。

實心小元宵若加酒釀、白糖、桂花煮食,風味,宜於茲補。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

粽子又名角黍,端午食粽的風俗由來,最初是祭祀祖先,流傳成為了傳統節日美食,備受人們喜愛。

粽葉包裹糯米加入餡心蒸制而成,其形狀多樣,有正三角形、四角形、三角形,中國各地域美食特點,粽子中加入餡心,將粽子分為粽和鹹粽兩種。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每年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吃月餅象徵着團圓。

和制水油麪糰或酥油麪糰來製作月餅皮,包入餡心放進模具中使表面壓出凹凸花紋,後放入烤箱烘烤。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時間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

摘要:中國以來是一個農業本國家,食物於中國人來説意義 。

食物生產和食物生活過程中,形成了節日特有飲食文化 。

一個個節日中特有飲食文化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

“民以食為天 ”,語出《漢書》,中國是婦孺皆知古訓, 頻詞往往反映是人們於熱點事件或事物普遍認知及理解 。

傳統節日感知高頻詞彙調查顯示居於首位是“吃”,且處於遙遙領地位 。

中國飲食文化流長,素有“美食王國”稱。

中國美食烹飪不僅是技術,同時是一種藝術,是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辛勤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個組成部分。

春節是農曆歲首,民間風俗臘月二十三送灶神稱為“過年”,是過“年”預演。

臘月二十三稱小年夜,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日子。

魯迅先生《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説:“灶君昇天那日,街上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我們那裏有這東西,然而,像一個厚厚的烙餅。

那所謂'膠牙餳了。

是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説話。

“灶糖是一種粘嘴粘牙麥芽糖,它抽為條型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圓型叫做"糖瓜"。

冬天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糖瓜凝固得而裏有些微小氣泡,吃起來甜香,有風味。

糖瓜分有芝麻和沒芝麻兩種,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但成交仍分量計算,糖瓜一二斤,不過用作幌子,買人很少。

除夕,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

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後一個晚上。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時候。

大年夜。

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盆、炒、點心,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八寶飯,一是魚。

八寶飯中八種材料是一個家庭祝願,寓意團圓;“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喻示“年年有餘”。

年夜飯名堂很多,南北各地,北方多是餃子、餛 飩、長面、元宵,而且各有講究。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交替"歲交子”意思。

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意。

有包餃子時,幾枚沸水消毒後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吃着了,能有運。

農曆正月十五是漢族傳統元宵佳節,新春期間節日活動這一天達到一個高潮。

元宵節主要吃食叫元宵。

南方,元宵叫“湯圓”。

説元宵象徵閤家團圓,吃元宵意味一年閤家、萬事如意。

元宵吃法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

春節期間人們會做各色各樣美食祭神敬祖,祈求祖先神靈庇佑,表達了祖先禮敬感恩情。

節叫踏青節,仲春與暮春交,是中國傳統節日,是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日子。

只是一種節氣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節日寒食節有關。

寒食節是中國古代節日,傳説是春秋時代紀念晉國忠義臣介子推而設立。

節時南方很多地區有吃青團風俗。

艾草汁拌進糯米粉裏,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帶有清香。

中國是一個有着節日民俗飲食文化國家。

節日民俗飲食文化是相互依存。

從程度上説,節日民俗決定了飲食文化發展,而飲食文化增強了節日民俗表現力。

中國許多節日中,食物是不可缺少。

許多節日有吃某種食物傳統,食物節日密切相關。

同時,吃食物是配合節日表達含義或寓意。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春節期間,人們會吃各種傳統年夜飯。

年夜飯包括魚、蝦、雞、肉、湯菜餚。

每一道菜有其寓意。

比如,魚代表着年年有餘,而湯代表着家庭和睦。

此外,春節期間有許多特別的食品,比如糖果、桔子、年糕。

糖果用來招財,桔子則代表着運,而年糕則象徵着團圓、安居樂業。

節是中國傳統祭祀節日。

這個節日4月5日左右,稱為“寒食節”。

節期間,人們會祭祀祖先,並燒紙、燭物品,以示對祖先。

同時,節有一系列飲食習慣。

比如,吃冷食。

這是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節吃食會導致病。

因此,人們吃粥、青團涼食,以此祭奠先人和紀念故人。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節日,稱為“龍舟節”。

這個節日每年五月初五。

端午節,人們會吃粽子,這是一種糯米和其他材料包裹竹葉中蒸煮食品。

粽子代表着濃濃的家國情懷。

歷史上,過了農曆五月五日早上,人們能用船涉水,粽子因此而成。

另外,端午節有一項活動,劃龍舟。

龍舟是一種船隻,由20到80名劃手組成,比賽時要划行江河湖海水域內。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節日。

這個節日農曆八月十五日,稱為“月圓節”。

中秋節,人們會吃月餅,並賞月。

月餅是一種有着許多口味甜點,糯米粉、蓮蓉、豆沙材料製成。

月餅象徵着團圓。

此外,中秋節有其他一些食品,比如柚子、石榴。

柚子象徵着,而石榴則象徵着多子多福。

延伸閱讀…

節日裏的飲食習俗— Google 藝術與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飲食文化

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現代人飲食方式出現了一些變化。

然而,傳統飲食文化現代生活產生了影響。

摘要: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作為具代表性文化象徵符號,凝結了中國人食養藝術、文化習俗、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表現人本發展觀、儒家倫理道德觀、天人合一觀、陰陽五行哲學觀、和而不同價值觀以及社會觀特徵。

它承載着傳承和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使命。

中國傳統文化是相應時期政治、地理、經濟環境綜合作下,積累形成,大部分人認可而傳承民族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分成物質文化、行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質文化即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物質形態物品以及它呈現出的文化;行為制度文化即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經驗及創造性活動和規範體系;精神文化即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思想文化體系。

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內聯繫。

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物質文化載體,行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上有所呈現。

物質文化上表現每個傳統節日有象徵性美食,如除夕餃子、節青團、乞巧節七巧果。

行為制度文化上,表現餐桌禮儀、人際交往及節日祭祀、娛樂活動,如北方年臘月二十三,人們製作炒米糖和芝麻糖祭祀灶王爺,期望灶神上天為百姓説話;餐桌禮儀要求座次有序。

精神文化上,主要表現通過飲食寄託願望、紀念先人。

因此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具有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本思想佔有舉足地位。

西周時期,形成了人本思想。

《黃帝內經》有云:“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

”強調了人社會發展中重要性。

節日飲食文化人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出發點,形成了一系列飲食民俗活動,體現了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追求。

,節日飲食滿足人們口腹慾。

古時生活條件人家只有在逢年過節時才能夠吃上一頓菜餚,因此家裏孩子盼望着節日到來,期盼着能夠那天一口福。

無論是除夕夜餃子、元宵節元宵、端午節粽子還是中秋節月餅都是傳統節日裏人們備代表性食品,民間流傳着很多讚美節日美食諺語,如“不過躺着,好吃不過餃子”。

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中“食之不覺甜而鬆柔膩,”[1]讚美月餅美味。

其次,節日飲食作為媒介承載了人們願望,表達了人們社會生產生活順利、身體、家人團聚等的嚮。

除夕之夜吃餃子、元宵節食元宵、中秋節品月餅,寄託了人們來年招財進寶、美滿、運連期盼。

除此之外,農曆二月二南方食撐腰糕,北方食龍鬚麪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表達了人追求。

[2]重陽節人們飲菊花酒、端午節飲雄黃酒表達了人們祈求遠離災禍、疾病、,期望身體祝願。

這些體現中國傳統節日飲食人本位,滿足人們口腹慾物質文化需求,然後人們追求、希望人精神文化需求,而後衍生出禮儀、人際交往等行文化和制度文化,從而促進人類社會文明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為核心,強調“禮”重要性。

《禮記•曲禮》雲:“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

禮來,不來非禮,來而亦非禮。

”[3]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和節日飲食文化是突出“禮”最佳表達之一,它傳播道德規範、塑造人品格方面具有潛移默化作用。

,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中滲透着孝親敬老家庭倫理道德意識。

春節例,在外工作子女小輩們,無論相隔多,要趕回家與家人團聚,小輩們要家裏輩敬酒,表達他們養育自己成長親恩感激情,老人們看到子孫滿堂,備感欣慰。

中國人過節講究一個“禮”字,是座次方面講究,即“左尊東”“面朝大門尊”,是輩上座,小輩坐中間,父母輩下座。

就餐方面,飯菜要輩筷子,晚輩才能開始吃,表達長輩尊敬;用餐時,坐姿要端正,雙肘不能託桌子上,不能一手托腮。

其次,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體現了祭神敬祖祭禮文化。

孔子談論飲食,多祭祀有關,如“祭於公,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食矣”[4]。

春節期間人們會做各色各樣美食祭神敬祖,祈求祖先神靈庇佑,表達了祖先禮敬感恩情。

延伸閱讀…

飲食禮俗的文化價值及傳播——從《舌尖上的中國》談起

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與飲食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包含仁義、傳統美德。

年節中親朋好友節令美食作為禮品饋贈,互祝。

除此之外,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中還藴含社會道德情感意識,如端午節食粽子表達屈原紀念,反映了愛國主義道德理念;七夕節食巧果表達牛郎、織女愛情故事讚美,反映了愛情倫理道德觀唸堅守。

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應該遵循規律辦事,尊崇於自然法則,與自然界。

傳統節日文化根植於農耕文明,氣候好壞決定了年景,為乞求風調雨順,離災害,古人們有祭拜天地習俗。

因此多數節日文化祭祀、祭神、禮拜相關,表達敬畏及人和關係追求。

天人合一即指人獲取自然界食物原料來維持自身所需物質同時適應,適應環境,保持陰陽。

[5]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應天時。

季節以及自身對食物需要選擇食物原料進行製作,如重陽節時利用時令菊花製作、飲用菊花酒;冬至食用餃子御;大年初一食用五辛盤,所用大蒜、韭菜辛香原材有祛除伏功效。

其次因地而異。

我國地區氣候物產各異,風土人情,“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即是這個道理。

食物原料方面,西北地區居民喜食牛羊肉、沿海地區居民喜食海鮮、高原地區居民喜食酥油茶和餈粑。

口味方面,中國南北地區形成南甜北鹹口味特徵。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觀,追求人。

世間萬物有陰陽兩面,中帶陽,陽中有陰。

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生克是世間萬物普遍規律。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裏説:“陽勝病,陰勝則陽病。

陽勝,陰勝。

,。

”[6]這種思想節日飲食文化上表現“醫食同源”和“五味調和”兩個方面。

一是醫食同源、飲食有節。

中國古代醫學源於飲食,“藥祛,食以。

”[6]節日美食大多順應天時節令食品,人體陰陽調節有作用。

如端午時節,天氣,蚊蟲多,毒氣上升,吃粽子可以補中益氣,但食用過多會引起消化不良。

喝雄黃酒可以消毒防蟲,但過量飲用會中毒。

可見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具有醫食同源特點,同時強調飲食有節重要性。

二是五味調和。

五味調和就是指通過對食品進行加工烹調,製成美味,體現“和”飲食美,從而滿足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

“五味”能夠滿足口腹慾,還可以調和陰陽,協調人體五臟。

年夜飯“餃子”例,中國地區和民族餃子餡有用料和調法,體現了“”二字。

肉蛋類、麪粉蔬菜實現酸鹼;富含脂肪和蛋白質肉蛋類餡料搭配富含膳食纖維和礦物質蔬菜實現營養;葷餡、素餡,或葷素餡料搭配形成膳食配伍。

因此,飲食講究食用有節、陰陽、五味調和,規律。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而不同”。

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構成,追求大同世界同時中華民族承認個體以及羣體間,因此表現出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價值觀。

這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中有所流露,如北方人年夜飯吃餃子,南方人多是吃湯圓、年糕;少數民族如回族人大年初一吃麪條、燉肉,初二吃餃子。

中國節日美食世界範圍內傳播,並歡迎。

如餃子宋代開始傳入蒙古,隨後傳到世界各地,如今食用餃子地區十分,很多國家是東南亞國家有春節吃餃子習慣,如朝鮮、越南、俄羅斯、印度、墨西哥、意大利、匈牙利、日本、哈薩克斯坦,他們本地飲食習慣,餃子風味和口感進行改進,有着各具特色餃子做法和吃法,餃子成為世界範圍內人們慶祝節日美食。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具有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和”,秉承“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思想,萬物看成一個發展整體,人、人他人、人自身各方面尋求和諧統一。

傳統節日飲食文化中,人們傳統節日平台,邀請親人摯友相聚,溝通交流情感,同時藉助節日美食寄託家庭團圓、生活安康祝願。

節日飲食文化中表現兩方面:一是突出家庭和諧,即“團圓”“美滿”。

如北方除夕夜一家人圍坐一圈包餃子、吃餃子、話家常,,餃子成為維繫家人情感紐帶。

正月十五吃元宵或湯圓、中秋節吃月餅象徵着對家庭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祝願,體現中國人家庭重視。

二是突出民族和諧。

節日飲食文化地域、民族、宗教信仰多種因素影響而存在差異,但是節日飲食地域、民族人們而言,意義是,是通過節日飲食來歡度節日,表達未來生活期盼。

無論飲食如何變,它們承載祝福不變。

一些少數民族有自己節日飲食,如壯族逢年過節要製作花糯米飯,贈送;侗族節慶喜食餈粑糯米食品,以此來慶祝節日。

[7]傳統節日美食將地域、民族人們聯繫一起,體現了人們社會追求。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形成前提條件,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底藴中汲取營養而發展。

中國傳統節日飲食文化作為具代表性文化象徵符號,凝結了中國人食養藝術、文化習俗、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表現人本發展觀、儒家倫理道德觀、天人合一觀、陰陽五行哲學觀、和而不同價值觀以及社會觀特徵,承載着傳承和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使命。

[1]袁枚.隨園食單[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6:201-202.[2]任銀梅.析中國傳統節日中飲食符號象徵及潛異化危機[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6):163-164.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每一個節日形成是每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積澱成果。

地區文化差異及風俗習慣差異造就了我們現在多彩的飲食文化。

於一個吃貨而言,世界地圖一張佈局且生動美食分佈圖! 我們期盼節日過年了,不僅可以穿衣服,從大人那拿到壓歲錢,還可以吃許多好吃。

關於春節吃什麼是有講究,各地風俗,吃食物是各有差異。

主要有餃子、湯圓、年糕、魚……每一種食物代表了人們一年期待,團團圓圓,年年有餘…… 五月初五端午節,愛國詩人屈原一曲《離騷》這個節日增添底藴。

千百年來粽子是受歡迎端午節食,現鹹鴨蛋、雄黃酒成為了端午節必不可少美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