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稱冬節、賀冬、冬至節、亞歲,二十四節氣第二十二個節氣、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反。
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日,冬至都在西曆12月21日或12月22日,北斗斗柄指向子,太陽位於經270°,農曆冬至所在月來定義十一月。
冬至時刻太陽直射南迴歸線。
冬至日是北半球(北迴歸線以北)一年之中白晝,日影之一日,北極圈呈狀態,南極圈呈極晝狀態。
冬至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時數增長,正午太陽高度升高,日影縮短。
冬至雖然是北半球理論上吸收太陽熱量一段時間,但因為地球土壤海洋釋放熱量會有時間延遲,大部分情況下時期不是冬至前後,而是發生冬至後,比如説大寒,中華民國中央氣象局統計,月份是1月,後是2月,接下來才是12月。
《s: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終藏氣,而。
」《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鬥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夏曆/農曆)。
陰極而陽始,日南,。
」可見冬至代表著一年之末,十二地支首支「子」冠於冬至,因此冬至所在農曆十一月稱為「建子月」。
[1]
《卜壬日》條引《枱佔法》曰:「冬至後一日得壬,千里;二日得壬,;三日得壬,;四日得壬,五穀豐熟;五日得壬,水;六日得壬,大水;七日得壬,河決;八日得壬,海翻;九日得壬,禾麥;十日得壬,五穀不成。
民國初年《雄縣誌》所述,傳統華夏民眾會冬至日豎立八尺表木測驗來年水旱。
十二闢卦(日語:十二消息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
復卦象曰:「雷地中復。
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此日象徵太陽死亡,種植全面停止。
冬至日該日,北半球黑夜而白晝,故稱「」或「」(夜長,或稱日),因此有「節」、「節」節日。
冬至日前夜稱「冬至夜」。
[4]
陰陽五行學説歸納冬至有「一陽生」象,由此冬至日稱為「一陽節」。
曹植《冬至獻襪頌表》記載:「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甦」。
關係到謂「陽氣起」、「一陽」,加上諸多拜賀之舉而令冬至增添「喜」意,因此冬至得「喜冬」、「賀冬」、「秤冬」稱,有著「賀冬節」此一節日。
冬至日是數九寒天第一日,俗諺「冬至交九」,從冬至日開始即進入「數九天」,九日一九,九九八十一日後寒冬過去,稱為九九數盡,民間因而有「九九消寒圖」記錄數九過程。
而古時冬至節氣是計算二十四節氣起點,是歲計算起訖點。
冬至節以往是於新年節日,應節習俗,且民眾會飲食慶祝,所以俗稱「亞歲」、「肥冬」,民間流傳着「冬至如年」、「冬至」、「冬如大年」、「冬肥年」/「肥冬瘦年」俗諺,意指冬至禮俗新年/年節,有過之而無不及,是曰「冬至節亞賽年節」);「冬肥年」指而春節時各種飲食消耗,「肥」不如冬至。
[4]到了唐代,冬至原本於春節,發展成冬至歲首(春節)並。
[2]北洋政府總統袁世凱於民國三年(1914年)頒定春夏秋冬四季節,其中代表冬之節日冬至。
冬至節會舉行敬老尊師儀式節令,稱為「履長節」和「豆腐節」。
《歲時廣記》卷三十八《如元旦》條轉引《泗人月令》載:「冬至日,薦黍糕,先薦玄冥以及祖禰,其進酒及謁賀君師、耆老一如元旦。
」[4][2]
鄂倫春族視冬至為「開始落雪季節」(即冬季,鄂倫春語:託)其中一關鍵日。
[5]雲南獨龍族冬至左右準備其年節(獨龍語:卡爾江哇、卡雀哇或德里哇)。
[6]
斯堪那維亞和北歐部份地區,冬至節稱耶魯節;東歐地區稱冬至節為「Koleda(英語:Koleda)」。
[7][8]
此外,作為時令節日,冬至各地稱法,有「冬至節」、「小新正」、「如」、「交冬」、「消寒節」、「年」 、「除夜」即「冬」(冬至日前一夜)、「守冬」稱謂。
冬至代表一年過。
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日新衣、備辦飲食、享祝先祖。
漢朝有「晷進則水,晷退」此一標準判斷水旱。
[9]
另華夏民眾會冬至日觀察日出日落雲氣變化,雨晴預知判斷春節天氣。
浙江農諺雲:「晴冬至爛年,冬至晴過年。
」表示冬至不下雨雪,春節時下雨雪而弄得道路濕滑泥濘;反之亦然。
[9][4]
至於確定冬至日方法,是透過豎立表木測量日中午時分日影長度,華夏民眾稱該表木「華表」:
傳統上冬至半月是喜慶氣氛節期,其中藴含豐、多節俗節日,且具繼承力。
慶祝方式多樣,包括但限於祭祀(祭天、祭地、祭神、祭祖)、賀禮(拜賀、送寒衣)、飲食、文藝(數九)。
《周禮·春官宗伯》雲:「冬日,致天神人鬼。
夏日,致地祇物魅。
」古時華夏民眾天圓地方原則,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澤祭地。
[9]
《夢粱錄》提及:「十一月仲冬,小雪、大雪氣候。
扯杭都風俗,舉行典禮,四方師,是冬至歲節,士庶,如饋送節儀,及舉杯相慶,祭享宗禮,加於常節……此日宰臣以下,行朝賀禮。
士夫庶人,慶。
太廟行薦黍典,朝廷命宰執祀於圜丘。
官放公私僦金三日。
東駕詣攢官朝享。
」[10]
周代,冬至有國家祀典。
《周禮.春官》提及:「冬至日,致天神人鬼。
」冬至節是漢代開始成為通行節日,並後衍生出多節俗,排場風光。
會有文人因此大獻頌詩,例如漢代有一賀君作品《》則提到:「冬至,陽氣起,君道,故賀。
」[4]
《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東漢王朝對待冬至情況:「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由此可知漢代起冬至是國定假日。
而歷代帝王會冬至為盛大國事大典,南郊祭天(取太陽要冬至後從南迴歸線「回歸」),北郊祭地,會羣臣鄰國使節。
延伸閱讀…
《史記.封禪書》提及:「冬至日,禮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
」可見當時人們視「日」作喜福。
[4][9]
河北《懷安縣誌》提及:「冬至日,縉紳拜闕,士人拜師長,子孫拜祖父,曰賀冬。
」,當中「拜闕」就是指到皇宮中朝拜君主,赴拜闕者有本國臣僚,有外國使節。
南北朝時代沈約《宋書》記載了:「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賀,小會,其儀禮亞於歲朝。
」並有獻襪履儀,表示迎福踐。
曹植《冬至獻襪頌表》記載:「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甦……並獻紋履七緉,襪若干副。
」[4][2]
魏晉朝後,時任朝廷開始冬至當日舉行朝會,其盛大於元日(元旦)。
朝會典禮中有一儀式賀禮,皇帝中要接受各國周邊民族使臣、以及文武百官上表祝賀。
[1]
宋朝後,皇帝制定冬至節大朝會儀衞兵仗,俗稱「掛冬仗」,宮城內外遍佈排列井然有序騎兵甲,同時懸掛旌旗、擊鼓、奏樂。
而入官員穿著制服覲見皇帝,祭祀大禮。
[1]
明清兩代北京南郊天壇祭天。
清代皇帝祭天儀式每年有,祈求天帝保佑、國泰民安,並發展到、複雜、:期間皇帝穿祭服、請牌神,太常寺官奏請行禮,典儀官唱讚「燔柴迎帝神」;東南煪柴爐升火,西南方懸望燈,樂隊齊鳴。
[10]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提及:「南郊祀,次日百官進表慶賀,國大典。
」[4]
冬至是昔時各家庭團聚慶賀節日,不僅家庭成員間飲「節酒」和食節美食慶祝,會走訪親友居所慶賀送禮和祭奠祖先與神明,其中河北《柏鄉縣志》有提及:「是日士民祭始祖墓」。
而民眾會準備一套衣服以求冬至體面應節,哪怕是節衣縮食儲錢問親友借貸得購買新衣服。
而冬至有時值一陽「扶陽」信仰意義及相應習俗,取陽氣於冬至既小故需扶助使其,例如「擁爐會飲」、食圓形食品,雖則扶陽觀唸習20世紀開始式微。
[4][1]
商朝,民間已有著年祭祀「清祀」習俗,祭祖妣兼祭百神。
而早在周代,每年農曆十月,民間會有年終「蠟」(其中「蠟」解作「合祭」意),祭一切神祇鬼靈;後於漢朝正式採用農曆時蠟禮儀移到農曆十二月。
這反映著傳統華夏人民善祭一面──認為眾生皆由眾神靈庇護,且延續著祖先歷史。
[9]
《s:東京夢華錄/卷十》記載了宋開封城每逢冬至節到處洋溢節日氣氛:「十一月冬至,京師此節。
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日新衣、備辦飲食、享祝先祖。
延伸閱讀…
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
[1]此外開封普遍流行「守冬」習俗,乃趁冬至一陽復始時人如能息息應會獲得生命力,表示兒孫添歲、老人延壽。
同時因正值冬天及農務閒期,中國北方多冬至前後有冰上,雪上遊戲,例如堆雪獅、雪人、雪山、雪燈、打滑澾、打雪仗、溜冰、爬犁,另外還盛行冬獵並攜帶獵物串親訪友,同時盛行閭裏饋贈家慶瑞雪豐年。
[10]
《清嘉錄》有一首詩描述送禮:「冬至家家講物儀,近來送去費心機。
胸前盡收渾閒事,原物多時歸。
」[1]
導讀:説到傳統節日,大多數人會下意識查閲農曆,不過你有發現每年冬至日期國曆12月21日或22日嗎?其實,不只冬至,所有二十四節氣是陽曆來定,因為古人是中午太陽位置來定節氣時間。
那麼,2023冬至是什麼節氣?冬至日是哪一天2023年呢?想知道來瞧瞧萬年曆編介紹吧。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
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北半球傾斜,太陽高度角,是北半球各地白晝、黑夜一天。
冬至,俗稱“冬節”“節”或“亞歲”,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節氣,是中華民族一個傳統節日,視為冬季節日,古代民間有“冬至如年”講法。
2023年冬至日是12月22日11:27:09,農曆十一月初十,星期五。
冬至過後,中國各地氣候進入一個階段,人們説“進九”和“數九寒天”了。
所謂“數九”,是指冬至當天算起,九天一個單位,謂“九”,過了九個“九”,八十一天,即為“出九”或“完九”。
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變成春了。
於冬至後太陽直射點北回返,標示着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循環,太陽高度自此回升、白晝增長,所以此時山中泉水可以流動並且。
祭祀祖先是我國許多節日裏常有習俗活動,冬至是其中之一。
《中華全國風俗志》裏,有“冬至節,祭掃墳墓,亦名“鬼節””説。
我們中國人觀念裏,祖先靈魂於家族意義,與天地諸神於國家力量完全可以相提並論,不可馬虎,不可怠慢。
祭祀或者是在家廟,或者是墳地,是好吃好喝東西,儘可能地供奉給祖先。
我們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有冬至吃餃子節日習俗。
吃餃子,稱吃“捏凍耳朵”,源於漢代一個傳説。
當年張仲景長沙做官,他告老鄉時,恰逢大雪紛飛冬天,寒風刺骨,很多人耳朵凍爛了。
他過,讓弟子南陽關東搭起棚子,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煮熟,然後撈起來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放到鍋裏煮熟,施捨百姓吃。
大家吃了後,耳朵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模仿這做“捏凍耳朵”吃,後來稱它“餃子”。
冬至吃餛飩,流行於南宋。
相傳宋高宗趙構愛吃御廚做餛飩,因為有一次餛飩沒有煮熟,有人送這位御廚去大理寺治罪,但因為只有這位御廚會做餛飩,趙構赦免了他。
後來餛飩製作方法流傳到民間,品種和花樣多,每逢冬至節時,家家户户包餛飩吃,從而有了“冬至餛飩夏至面”説法。
冬至一到,進入數九寒天。
從冬至開始,每九天分為一個“九”9個“九”嗎,數到81天時,便是“九盡桃花開”。
北京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鍋”、“九九酒肉”九九消寒飲食習俗,九九當中要吃十次火鍋,十次火鍋有十種內容,但一次火鍋,是涮羊肉,這清代和民國時期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