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房地產討論區常看到「倒房」這個詞,到底何謂倒房呢?簡單來說就是指房屋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繼續居住或使用,可能是結構損壞、產權糾紛或是被政府認定為危險建築等等。這種房子通常價格會比市價低很多,吸引一些想撿便宜的投資客,但背後隱藏的風險可不少,買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課。
說到倒房的種類,其實還蠻多樣的,這邊整理幾個常見的類型給大家參考:
類型 | 常見原因 | 潛在風險 |
---|---|---|
危樓倒房 | 結構受損、地震災害 | 修繕成本高、安全疑慮 |
法拍倒房 | 原屋主欠債被強制執行 | 產權複雜、可能有佔用問題 |
事故屋 | 凶宅、火災等事故 | 心理因素、轉手困難 |
產權糾紛屋 | 繼承問題、共有產權 | 訴訟風險、過戶障礙 |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有人專買這種房子,其實最主要就是看中它的價格優勢。像台北市有些地段好的倒房,可能只要同區域正常房子的6-7折,整修轉手後利潤很可觀。不過要提醒的是,這種投資不是人人都適合,光是處理房屋現況評估、修繕報價這些前期工作就很耗時耗力,更別說遇到產權有問題的,可能要打好幾年官司才能搞定。
實際操作上,買倒房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看的到的問題」和「看不到的問題」。像是牆壁裂縫、漏水這些表面問題還好處理,怕的是結構受損、地基下陷這種大條的,修起來動輒上百萬。我聽過最誇張的案例是有人買了間便宜的老公寓,結果一拆才發現整棟樓的鋼筋都鏽蝕了,最後花的錢比買新屋還多。所以專業的房屋檢測真的不能省,寧可多花幾萬塊請結構技師來評估,也不要賭運氣。
另外在貸款方面也要注意,銀行對倒房的放款通常比較保守,成數可能只有5-6成,利率也會高一點。有些狀況太差的房子,甚至根本貸不到款,這時候就要準備足夠的現金才能玩得動。建議新手如果想進場,最好先從小金額的案子開始累積經驗,別一上來就挑戰難度太高的物件。
什麼是倒房?台灣房市特殊現象一次看懂。這個在台灣房市流傳已久的特殊名詞,其實指的就是「房屋傾斜」的狀況。你可能會好奇,房子怎麼會倒呢?這其實跟台灣的地理環境和建築法規演變有很大關係,特別是在921大地震後,這個詞更常被拿來討論。
台灣早期很多老舊建築物,特別是在地震帶上的房子,因為當時建築法規沒那麼嚴格,或是施工品質參差不齊,導致房子蓋完後慢慢出現傾斜的狀況。這種傾斜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經年累月、一點一點歪掉的,所以很多住戶可能住了好幾年都沒發現。等到要賣房子的時候,才被買方或房仲點出來,這時候就會被歸類為「倒房」。
說到倒房的種類,其實還分蠻多種的,最常見的就是下面這幾種:
類型 | 特徵 | 常見原因 |
---|---|---|
整體傾斜 | 整棟建築物往某個方向歪 | 地基不均勻沉陷 |
局部傾斜 | 只有某幾層樓歪斜 | 結構設計不良 |
肉眼可見傾斜 | 用眼睛就能看出來 | 傾斜度超過1/40 |
儀器檢測傾斜 | 要用專業儀器才測得出來 | 輕微傾斜 |
在台灣看房的時候,特別是老房子,真的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有些房仲或屋主會刻意隱瞞,但其實從一些小細節就能看出端倪,比如門窗關不緊、地板明顯不平、牆壁有裂縫延伸等。現在科技發達了,買房前花點錢請專業人士來檢測,絕對是值得的投資,畢竟房子一住就是幾十年,安全最重要啊!
另外要提醒的是,倒房不一定就完全不能住,很多經過結構補強的房子還是可以繼續使用。只是這類房子在市場上的價格通常會比正常房子低個2-3成,後續要轉手也比較困難,銀行貸款成數可能也會受影響。所以如果你正在考慮這類物件,一定要把後續的修繕成本和轉手難度都算進去,別只看當下的便宜價格就衝動下訂。
最近很多朋友都在問:「倒房是什麼時候會發生的狀況?時機點解析」這個問題。其實啊,倒房(也就是房子被法拍)通常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有跡可循的。今天就用台灣人最熟悉的例子,來跟大家聊聊哪些情況下最容易遇到倒房的狀況。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房貸繳不出來啦!現在利率波動大,很多人當初買房時沒算清楚,結果升息後每個月要多繳好幾千塊,撐不下去就只能讓房子被法拍。特別是這幾年疫情影響,很多做生意的朋友現金流斷掉,連帶影響房貸繳納。另外像是繼承來的房子,如果兄弟姐妹對處理方式沒共識,或是有人欠稅欠費,也可能導致整間房子被法拍喔!
常見倒房時機點 | 具體情況 | 發生頻率 |
---|---|---|
房貸違約 | 連續3-6個月未繳房貸 | ★★★★★ |
欠繳稅費 | 地價稅、房屋稅累積欠繳 | ★★★☆☆ |
繼承糾紛 | 多位繼承人無法達成協議 | ★★☆☆☆ |
擔保品執行 | 其他債務用房子抵押後違約 | ★★★★☆ |
再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算你按時繳房貸,但如果你用房子去幫別人做擔保,對方還不出錢來,你的房子也會被牽連。這種情況在親友間借貸特別常見,常常是幫兒子創業或是幫兄弟週轉,結果最後連自己的房子都賠進去。另外像是欠繳管理費、房屋稅這些看起來是小錢,但如果累積到一定金額,政府也是可以聲請法拍的喔!
最後要提醒的是,現在很多投資客玩槓桿操作,同時貸款買好幾間房,遇到市場反轉或是租金收入不如預期,資金鍊斷掉就會引發連鎖倒房。這種情況在重劃區或新興開發區特別容易看到,常常是一整排建案同時出現法拍公告。所以啊,買房真的要量力而為,不要覺得房價永遠只會漲,還是要留點現金在身上比較保險。
最近台灣房市出現不少「倒房」現象,為什麼會出現倒房現象?5大關鍵原因讓許多投資客跟自住客都很有感。所謂倒房就是指買了房子卻賣不掉,甚至要賠錢出售的狀況,這種情況在特定區域特別明顯,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背後的真實原因。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供過於求」,這幾年建商瘋狂推案,特別是在重劃區,新房子一棟接一棟蓋,但人口成長根本跟不上。像桃園青埔、台中北屯這些地方,晚上開車經過會發現整排新建案黑壓壓的沒人住,空屋率超高。當市場上房子比買家多太多時,價格自然撐不住。
第二個原因是「利率調升」,央行這幾波升息讓房貸負擔變重。以前利率1.5%的時候,貸款1000萬月繳大概3萬5,現在升到2.5%就要4萬多,很多投資客算一算租金根本cover不過來,乾脆認賠殺出。特別是那些槓桿開太大的,資金周轉不過來就只能斷頭賣房。
再來是「地段選擇錯誤」,有些建商為了搶便宜土地,跑去開發交通不便、生活機能差的區域。買的時候被樣品屋和未來藍圖吸引,等交屋後才發現根本沒人要租要買。像是淡水新市鎮、林口某些區域,晚上連買個宵夜都要開車十分鐘,這種房子要轉手當然困難。
另外「產品定位失準」也是常見問題。現在小家庭當道,但很多建商還是拼命蓋大三房、四房產品,總價動輒2、3千萬,完全超出一般上班族負擔能力。更慘的是有些還做成毛胚屋,買了還要再花幾百萬裝修,這種產品在市場冷的時候最先被淘汰。
最後不得不提「投資客退場」的連鎖效應。前幾年房市熱的時候,很多短期投資客進場炒作,現在看到苗頭不對就急著獲利了結。當市場上突然出現大量拋售物件時,價格就會像骨牌一樣往下掉,形成惡性循環。
排名 | 倒房原因 | 具體表現 |
---|---|---|
1 | 供過於求 | 重劃區空屋率高,新建案去化慢 |
2 | 利率調升 | 房貸負擔加重,投資報酬率下降 |
3 | 地段選擇錯誤 | 生活機能不足,交通不便 |
4 | 產品定位失準 | 坪數過大或毛胚屋,不符合市場需求 |
5 | 投資客退場 | 拋售潮導致價格下跌 |
這波倒房現象其實反映出台灣房市正在調整,特別是那些過度炒作的地區。有些建商為了搶推案,連基地周邊都是稻田就敢開賣預售屋,等客戶發現被騙時已經來不及了。現在買房真的要很小心,寧願買貴一點的成熟商圈,也不要貪便宜去賭未來的發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