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天干地支的起源與演變
在漢字文化圈中,天干地支作為重要的紀年、記日系統已流傳千年。天干源自原始記數符號,地支則演化自十二辰,形成六十甲子週期的時序體系。
伏羲或天皇:神話起源
《資治通鑑外紀》等記載,天皇或伏羲制定了干支以標示年份。但這類説法缺乏實證,被認為是後人推測。


黃帝時期:蔡邕説
東漢蔡邕提出,黃帝命大撓根據北斗星象和五行特徵創建天干地支,用於紀日紀月建,並以此平息戰亂。
殷商時期:考古發現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大量使用天干地支紀日,其中「甲子表」記錄了完整的六十甲子週期。商朝君王通常以天干命名,如太乙、武丁等。
源自十進制:郭沫若説
郭沫若推測,天干源自殷人的十進位記數法,而地支與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相關,但缺乏確鑿證據。
夏朝或更早:學者考證
一些學者認為,天干在夏朝甚至更早的時代就已出現,可能是基於人類的十進位計數習慣。鄭文光將天干的產生與神話人物羲和、常羲聯繫起來。
天干特徵:十個文字符號
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文字符號組成,表示十個不同的日數。這些符號的本義已不可考,可能來自原始的記號符號。
地支特徵:十二辰記時
地支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動物符號,代表十二種動物,對應不同的時辰、月份和方位。這十二種動物最初可能與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有關。
從十干到干支:紀日與紀時
天干最初用於紀日,十天為一個週期。後來加入地支後,形成了六十甲子週期,用於同時紀日和紀時。這套體系既方便了時間管理,又與天文觀測相結合,在古代中國的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結論:起源遙遠,意義深遠
天干地支的起源至今仍有爭議,但其豐富的內涵和悠久的歷史,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藴。作為一種記錄時間的體系,天干地支不僅影響了中國歷法的發展,也成為漢字文化圈中獨特的文化符號,在傳統思想、曆法、占卜等領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演變階段 | 主要觀點 | 代表人物 |
---|---|---|
夏朝或更早 | 天干產生,或源自十進位計數 | 張秉權、鄭文光 |
殷商時期 | 天干地支普遍運用,刻於甲骨文 | 郭沫若、裘錫圭 |
黃帝時期 | 蔡邕提出天干地支由黃帝創建 | 蔡邕、黃帝內經 |
伏羲或天皇 | 神話記載天皇或伏羲制定干支 | 資治通鑑外紀 |
何謂十天干
十天干,又稱天干,是中國古代用來紀日和紀年的符號,共十個,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此外,十天干與五行、方位、臟腑等概念相聯繫,形成了一整套陰陽五行學説。
十天干與五行
十天干與五行相配,稱為「十天干配五行」,如下表所示:
天干 | 五行 | 別名 |
---|---|---|
甲、乙 | 木 | 青龍 |
丙、丁 | 火 | 朱雀 |
戊、己 | 土 | 勾陳 |
庚、辛 | 金 | 白虎 |
壬、癸 | 水 | 玄武 |
十天干與方位
十天干與方位相配,稱為「十天干配方位」,如下表所示:
天干 | 方位 |
---|---|
甲 | 東 |
乙 | 東南 |
丙 | 南 |
丁 | 西南 |
戊 | 中 |
己 | 東北 |
庚 | 西 |
辛 | 西北 |
壬 | 北 |
癸 | 正北 |
十天干與臟腑
十天干與臟腑相配,稱為「十天干配臟腑」,如下表所示:
天干 | 臟腑 |
---|---|
甲 | 膽 |
乙 | 肝 |
丙 | 心 |
丁 | 肺 |
戊 | 脾 |
己 | 胃 |
庚 | 大腸 |
辛 | 小腸 |
壬 | 膀胱 |
癸 | 腎 |
十天干紀日
十天干用於紀日,稱為「干支紀日」,將十天干與十二地支配在一起,形成六十甲子,每一天都有一個獨特的干支,用來表示日期。例如,今天是「甲子日」或「甲子年」,即天干為甲,地支為子。
十天干紀年
十天干除紀日外,也用於紀年,稱為「干支紀年」,每十年為一周天,每十年稱一「甲子」。例如,2023年是「癸卯年」,即天干為癸,地支為卯,代表該年是六十甲子中的第五十年。
結論
十天干是中國古代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五行、方位、臟腑等概念相聯繫,形成了一整套陰陽五行學説。十天干用於紀日和紀年,至今仍廣泛用於農曆和傳統文化之中。
延伸閲讀…
02. 認識十天干 – 我的Blog
天干地支背後到底有什麼意義? | 李維真 – 獨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