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侗族的來歷】

侗族(侗語作Gaeml, 寬式IPA:.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ium Alternative”,”TITUS Cyberbit Basic”,”Arial Unicode MS”,”IPAPANNEW”,”Chrysanthi Unicode”,”GentiumAlt”,”Bitstream Vera”,”Bitstream Cyberbit”,”Hiragino Kaku Gothic Pro”,”Lucida Grande”,sans-serif;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mw-parser-output .IPA a:link,.mw-parser-output .IPA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important}/kɐm˥/)英語翻譯Gam或者Kam。

説侗語(Kamese)。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少數民族。

居住區主要貴州、湖南和廣西交界處,湖北恩施有部分侗族。

侗族人口總數296萬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

侗族老撾亦有分佈,叫「康族」。

侗族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百越中[1]。

隋唐五代宋朝時期「僚」、元明清時期「峒人」、「洞苗」、「峒」[2],後來有許多漢族人來到他們居住地,地人混合而成。

侗族名稱來自「峒」,這是地人傳統行政單位,今天當地有許多地名叫「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些地方居民統稱侗族。

中國共有侗族2,879,974人(2010年人口普查),中國第12民族。

侗族世居地分佈於雲高原東南邊緣黔湘桂鄂四省交匯區域。

貴州侗族人口第一省份,有侗族1,628,568人,佔侗族人口55.01%,佔貴州少數民族人口12.21%,佔全省人口4.62%,侗族是次於漢、苗布依族列貴州第四民族。

湖南為侗族人口第二省份,有侗族842,123人,佔侗族人口28.45%,佔湖南少數民族人口13.14%,佔全省人口1.33%,是次於漢、土家與苗族列湖南第四民族。

廣西侗族人口第三省份,有侗族303,139人,佔侗族人口10.24%,佔廣西少數民族人口1.80%,佔全省人口0.69%,次於漢、壯、瑤苗族列廣西第五民族。

湖北為侗族人口第四省份,有侗族69,947人,佔侗族人口2.36%,佔湖北少數民族人口2.69%,佔湖北全省人口0.12%,次於漢、土家、苗回族列湖北第五民族。

其餘地區,工作就業或婚姻遷徙,侗族雜居主。

廣東、浙江,侗族人口超過1萬人;江蘇13個省份,侗族人口1千人以上,其餘各省有侗族人分佈。

侗族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崇拜女性祖先「薩母」,許多地方建有「薩母祠」。

有地方信奉漢族一些民間信仰神明。

佛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傳入,但人信奉。

侗族語言是侗語,屬壯侗語系侗台語族侗水語支。

侗語有兩個方言:一是南方話,二是北方話。

貴州錦屏縣境內苗漢雜居一線劃分。

侗語是有聲調語言,各土語中聲調有些差異,有地方有9調,有地方有6調。

侗語和國內及東南亞國家壯泰民族語言有同源關係。

1958年,國家制定了拉丁侗文,一部分地方推廣。

現在推廣,侗語文學校教育缺乏。

大多數侗族人會説漢語。

現在多侗族青年大學生關心侗語發展。

許多人試圖侗文進行了改革。

侗文呈現多種版本。

侗族善音樂。

[5]侗族民間音樂是「鼓樓大歌」,它是一種無伴奏多聲部合唱。

1986年貴州侗歌合唱團赴法國演出侗族大歌引起轟動,扭轉了國際上關於中國沒有復調音樂的説法。

牛腿琴 是侗族傳統弦樂器,而 蕭笛 是侗族傳統管樂器。

侗族民間舞蹈,有蘆笙舞、哆也舞、春牛舞、花扁舞、龍舞、獅舞、蚌殼舞。

其中具有顯著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蘆笙舞和哆也舞,是侗族藝苑中兩朵奇葩。

蘆笙舞,是蘆笙伴奏樂器,音樂舞蹈有機配合一種舞蹈形式。

這種舞蹈是集體進行。

其中,氣勢、步伐、莊重活潑推「踩八卦」。

這種舞蹈多每年正月「行年」時到鄉侗寨作客表演。

但每逢團寨集體吉慶日子,如興建鼓樓、橋梁、廟宇時,能欣賞到這種舞姿。

春牛舞是一種歌頌勞動舞蹈。

侗寨房屋多是杉木建造二三層木樓,河邊或山坡上房屋多吊腳樓。

侗族聚居地方有各種各樣橋。

有特色是「風雨橋」,是橋上建有遮蔽風雨橋屋而得名。

三江程陽風雨橋上建有5座多角寶塔形樓亭,通道兩側有欄杆。

整個橋梁構造沒有用一枚鐵釘,只在柱子上鑿穿孔眼,榫銜接,十分,國家級重點文物。

鼓樓是侗寨標誌,吸收了漢族建築方法,鼓樓集塔、閣、亭於一體。

所有鼓樓採用上杉木,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鐵釘,扣合無隙。

樓頂層呈傘狀,樓頂懸掛下來一面牛皮大鼓,稱為「寨鼓」。

鼓樓一姓一座,寨子有三四座以上,是侗族人民集會場。

侗族先民先秦以前文獻中稱為“黔首”。

侗族民間流傳這樣歌謠:“提起丙寅年,兩眼淚漣漣,饑荒加匪患,屍骨像杉山”。

唐宋時代,“黔”名稱演變“峒”或“峝”,“黔首”演變成為“溪峒民”或“峒民”。

唐宋時期,中央王朝“峒區”設立羈縻政權,委任土官,稱為“羈縻州峒”。

《桂海虞衡志》記載:“羈縻州峒,自唐以來內附。

分析其種落,大者州,小者縣,小者峒。

”《炎徼紀聞》記載:“聚而成村者峒,其酋長曰峒官。

”羈縻州轄有若干“洞”。

侗族地區村寨仍保留“洞”名稱,如黎平、江肇洞、頓洞、貫洞一帶叫“六洞”,巖洞、曹滴洞一帶叫“九洞”,黎平潭洞、特洞一帶叫“八洞”,三江、龍勝、錦屏、天柱、新晃縣侗寨叫做“洞”。

侗族這一族名來歷“溪峒”名有密切關係。

侗族稱見於宋代史籍,方法記為“仡伶”或“仡覽”。

《宋史•西南溪洞諸》載:“乾道七年(1171年),靖州有仡伶楊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官吳”。

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辰、沅、靖州地,有仡伶、仡覽”。

辰、沅、靖州地今天新晃、芷江、玉屏、天柱、三穗、靖縣、會同一帶,侗族聚居區中心地帶。

這證明侗族先民居住該地已有1000多年歷史,唐代已成單一民族載於史冊。

明清以來,侗族稱為“僚人”、“侗僚”、“峒人”、“洞”、“峒苗”或泛稱“苗”或“夷人”。

民國時期稱為“侗家”,中國成立後稱侗族。

於侗族歷史源流,史學界有看法。

主要觀點有四種:一種認為侗族是土著民族,以來勞動生息這塊土地上,是這塊土地上形成人們體;第二種認為,侗族是都柳江下游梧州一帶溯河而上遷徙到今日侗鄉,因為南部方言侗族中都流傳有“祖公上河”遷徙歌謠;第三種認為,侗族是長江下游温州一帶洞庭湖沿沅江遷徙來,因為北部方言侗族中流傳“祖公進寨”歌有這樣傳説;第四種認為,侗族主體成份是土著,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外地遷來其他民族成份。

認為侗族是古代百越一支發展而來。

侗族現在居住這個地方,春秋戰國時期屬於楚國商於()地,秦時屬於黔中郡和桂林郡,漢代屬於武陵郡和鬱林郡。

魏晉南北朝隋代稱為“五溪地”,唐宋時期稱為“溪峒”。

,這個地方歷代以來是少數民族活動地區。

歷代文獻看,春秋到秦漢,這裏活動有“越人”、“黔中”、“武陵蠻”;魏晉南北朝唐宋時,這裏數民族侮稱“五溪”或“蠻僚”,唐宋時侮稱“溪峒州”。

古代人是一個族羣,其內部分為若干個支系,這個族羣到了南北朝時期稱為“僚”。

到唐宋時期,僚人進一步分化出包括侗族內許多少數民族。

宋人朱熹《記“三苗”》中説:“頃在湖南時,見説溪峒蠻徭略有四種:曰僚、曰仡、曰,而其者曰苗。

”這裏出現“伶”,前面宋史和陸遊著述中提到“仡伶”和“仡覽”。

到了明代,儘管侗族僚人當中分離出來,但有人侗族稱為“僚”。

如明末鄺露所著《赤雅》中説:“侗僚類”。

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説:“峒僚者,嶺表溪峒民,稱山越,唐宋以來,開拓浸廣。

”從而侗、僚、幾種稱呼串連起來。

侗族形成單一民族,隋唐時期。

唐代,侗族中上層人物、酋長或首領開始歸附於中央王朝。

唐王朝“峒區”開始設立州郡,建立羈縻政權,任命當地大姓首領刺史。

當時侗族地區設立州郡有羈縻晃州(大體包括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全境以及芷江和貴州天柱一部分)、敍州潭陽郡(領龍標、潭陽、朗溪三縣,包括今湖南芷江、會、靖州和貴州錦屏、天柱、黎平東部)、思州寧夷郡(包括今貴州岑鞏、石阡、玉屏、三穗和鎮遠東部)、古州樂興郡(包括今貴州江、榕江和黎平西南部)、融州融水郡(包括今廣西三江、融水和龍勝西北部)。

唐末五代時期,封建王朝衰落,統治邊疆地區少數民族,侗族中大姓土豪自稱“峒主”,分管誠、徽二州,轄十個峒,今天靖州、會、芷江、綏寧、通道、黎平、錦屏、天柱地屬“十峒”範圍。

峒作為侗族社會內部行政區劃,峒中政治、經濟、軍事“峒主”把持。

北宋時期,侗族首領們後歸附封建王朝,朝廷進貢地方特產,朝廷讓他們世襲土官。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州十峒首領楊通寶宋朝“納土”。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首領向光普投宋,封古州(今新晃和玉屏境內)刺史。

大觀二年(1108年),靖州西道楊立獻土地,周圍三千餘裏,户四千五百,人一萬一千。

朝廷封他們刺史官職,但他們刺史權力。

宋代,於受漢族經濟文化影響,侗族政治經濟有了發展。

王朝勢力能影響到地區,“峒首”們開始創立城池,比附王民,建立學堂。

據《文獻通考》記載,當時州附近首領“創立城寨”,“使內地王民。

”而那些住“峒首”城堡附近“峒丁”地變為“熟户”,那些山區稱為“生界”。

元朝對侗族統治沿襲了唐宋以來“羈縻”政策。

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征服“九溪十八峒”,侗族地區土官們大部分歸附元朝,朝廷“以其酋長赴闕,地可以立官者,其人可以入官者,州,處縣,並立總管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江陰侯吳良收服五開(今貴州黎平縣)和古州(今貴州黎平西北和錦屏一帶)侗族地區,得到223峒,人口15000多人。

朱元璋於歸附土官原官授職。

1414年,明王朝設立黎平、新化二府,委任流官直接管轄土司,侗族地區出現“土流並治”統治局面。

吳勉領導農民起義失敗後,明朝侗族地區設置了大量衞、所、屯、堡軍事機構,進一步加強侗族地區統治。

清初,中央王朝侗族地區統治襲明代“土流並存”,但土司實權削弱,受到流官節制。

雍正年間,中央王朝對侗族地區部分衞、進行調整,加強了流官控制。

1725年改五開衞和銅鼓衞隸屬黎平府,1727年改銅鼓衞錦屏縣,改五開衞開泰縣,改平溪衞玉屏縣,改清浪衞青溪縣。

1729年,黎平知府張廣泗,“金幣賄生苗假道入省,密記其道里、山川、阻形勢,陳清大帥購募通事,統兵剿撫,略定其地。

”了雷公山周圍苗侗地區後,榕江和劍河增設古州廳和清江廳。

通過改土歸流,侗族基本上納入了流官統治範圍。

清代,侗族地區農業經濟有了迅速發展。

農田水利建設,提高了水稻產量。

《黎平府志》卷二説:古州(榕江)“上田每畝可出稻穀五石,中田可出四石,下田可出三石。

”作物種類增多,如晃州道光年間水稻、小麥外,有高粱、小米、豆類10多種,還普遍種植甘蔗、麻經濟作物。

手工業是副業。

“六洞”侗族婦女多織染藍布,天柱、錦屏侗族婦女所織侗帕頗緻。

黎平曹滴洞出的“侗錦”,“精者甲他郡。

”晃州工匠石雕屏風、硯台,。

清乾隆年間,於手搖紡車改為腳踏紡車,效率提高一倍,有些城鎮出現獨立手工業者。

嘉慶年間,榕江、三江地造船工匠能造出載重二三噸木船,往來於榕江、柳州之間。

商業發展起來,農村小集市外,一些集鎮和縣城,如王寨(今錦屏縣城)以及古州(今榕江縣城)地,形成規模市場。

清水江成全國木材集散地。

宋代以來,是明清兩,中央王朝侗族地區用兵,進行武力征服。

補給軍需和侗族人民進行控制,統治者侗族地區實行屯堡制度,成立衞、機構。

初,實行“拔軍下屯,拔民下寨”政策,統治者侗族人民田壩上趕進深山老林,佔領田壩,圈佔土地。

失地農民生活於水火,。

失地農民揭竿而起,奮起反抗。

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爆發了吳勉領導下侗族人民起義,起義軍搗靖州,席捲侗族地區,古州一帶12個長官司支持吳勉。

起義軍發展到二十萬眾,公推吳勉“剷平王”。

隨後起義軍佔領黔桂交界地帶,威震湖廣。

洪武十八年(1385年)八月,明朝令湯和總兵,楚王朱禎領兵30萬鎮壓。

上黃一戰起義軍失利,吳勉被俘就義。

吳勉起義是侗族歷史上事件,侗族人民心中留下了記憶,侗族地區流傳着大量懷念和讚頌吳勉故事和歌謠,侗族人民吳勉塑造成一個神話英雄。

吳勉領導侗族農民大起義失敗後,明王朝了侗族人民控制。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朝今錦屏縣地設置銅鼓衞,屯軍18000餘名,圈佔土地354頃,使得大批侗族農民流離失。

人們忍無可忍,錦屏上婆洞一帶爆發了林寬領導農民起義。

清朝一代,王朝屯堡制度,衞以下設立百户、總旗、小旗,小旗轄屯軍。

雍正七年(1729年)設置古州廳時,“設理苗同知一員,總兵一員,千總二員,駐兵二千四百,安屯軍二千八百餘户,”“資控馭。

”乾隆元年(1736年)古州設立左、右衞,共有屯堡40個,屯軍2519户,每户授上田6畝,或中等田8畝,或下田10畝。

這些土地是侗族農民手中搶奪去田。

可見當時侗族老百姓生活,朝廷吏部大臣承認當時搶奪民田做法過了頭。

乾隆二年(1737年),協辦吏部尚書事務顧琮宋奏:“貴州於深山邃谷招募屯田,盡奪生苗衣食地。

目今殘敗之餘,潛居巖穴,覓食維,待秋成,聚眾催命變,殘殺擄掠,不可不予籌。

”封建王朝下,侗族人民發動起義,而每次起義鎮壓後,人口逃亡,田園,無數人家田產變成“絕户田土”,而這些户田土變成了屯軍土地。

鹹豐、同治年間,貴州天柱縣一帶土地高度集中,地主農民剝削日益加重,加上官府橫徵暴斂,階級矛盾日趨鋭。

太平天國運動影響下,爆發了姜映芳、姜芝靈、梁維乾領導侗族農民大起義。

這次起義持續了20年,給清王朝打擊。

侗族人民深受封建王朝壓迫之外,老百姓要受到土司剝削。

宋代“每丁歲輸租三鬥,無他徭役”。

、清時期,老百姓不僅要土司交納數量糧米和錢款,還要交納棉花、侗布,有雞鴨和獵物。

此外,要土司服許多額外無償勞役。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入侵,侗族地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帝國主義、清朝官吏、地主以及高利貸者層層剝削下,侗族人民生活極端。

到1949年以前侗族地區,地主經濟佔主要地位。

黎平縣佔總人口4.2%地主,佔有總耕地面積26.6%,而佔總人口54.2%貧僱農,佔有19.9%土地。

天柱縣章寨地主每人佔有土地貧農20倍以上。

地主階級主要農民進行地租剝削,而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採取價方式農民進行剝削。

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實行保甲制度,利用上層人物偽鄉、保長和甲長,勞動人民進行統治,加上天災,侗族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1920年7月中旬,天柱縣暴發瘟疫,城中病死300餘人。

1925年,天柱大旱40余天,田土龜裂,糧食無收,繼而水災爆發,鬥米價漲1200文,加之當年瘟疫流行,死者甚多。

1926年侗族地區發生災荒,人們挖蕨根、吃野菜度日,餓死人不計其數。

黎平巖寨20餘户,當年全部餓死。

他們能説會道,懂得本寨歷史和風俗典故,辦事公道,熱心地方公益事業,羣眾中有威望。

國民黨政府執行民族壓迫政策,民族同化。

1932年三江縣成立“改良風俗委員會”,制定同化計劃,強制侗族人民“改用漢服”。

1937年國民黨軍隊榕江侗族人民改着漢裝。

1945年江縣鄉長、保長勒令侗族婦女改裝,激起侗族人民羣眾憤慨。

    侗族總人口2960293人(2000年),主要分佈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銅仁地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會縣、通道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

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國侗族聚居地,全州侗族人口有121萬,佔全國侗族總人口40.8%;黔東南州黎平縣是我國侗族人口縣,全縣侗族人口有32萬多人。

    侗族地區地處雲貴高原東端。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海拔500米1000米之間。

北部屬武陵山脈和苗嶺山脈支系,有渠水、潕陽河、清水江流其間,匯合成沅江注入洞庭湖後流入長江。

南部有苗嶺山脈,都柳江潯江流其間,注入柳江後匯入珠江。

境內青山疊嶂,碧水縈回,既有激流灘,有清溪幽谷;既有高山峻嶺,有丘平壩。

土壤,平川及“洞天”盆地星羅棋佈,小者數百畝,大者上萬畝。

終年氣候温暖,霜期,年均氣温攝氏15℃左右,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

條件,於農、林、畜牧業發展,為侗族人民開發山區,發展經濟提供了條件。

    侗族主要事農業,兼營林業,農林生産達到水平。

農業種植水稻主,種植水稻已有歷史。

侗族地區萬山叢嶺中夾雜著許多當地稱為“壩子”盆地。

其中天柱縣天柱大壩、高釀大壩,榕江縣車江大壩,黎平縣中潮大壩,錦屏縣敦寨大壩,是侗族地區大壩,稻田面積萬畝以上,譽為“侗鄉糧倉”。

壩田外,侗族山谷溪流兩旁開闢良田。

有地方梯田繞嶺,直上雲天。

黎平、江、通道、三江、龍勝地盛産糯稻,素有“糯谷鄉”美稱,其中黎平“糯”糯中珍品。

水稻外,有小麥、小米、紅薯、玉米、土豆糧食作物。

經濟作物主要有煙葉、油菜、大豆、辣椒。

    侗族地區是全國八大林區之一,盛産杉木。

錦屏、天柱、黎平、榕江、江是重點林業縣,錦屏列全國杉木生産重點縣,通道侗族自治縣是湖南省林區縣,三江和融水是廣西重點經濟林區。

侗族地區産杉木挺直、、、、加工,是建築、造船、造紙、製作傢具上材料,明清兩當作貢木獻給朝廷,民國時期遠銷大陸各地和海外。

侗族有人工培育杉木傳統,1949年後培育出“八年杉”、“十年杉”等速成品種,祖國建設提供了源源木材。

杉木“十八年杉”。

    侗族地區不僅是一個“宜林山國”,是一個植物王國。

侗族地區森林覆蓋率26-64%,活立木蓄積量8000多萬立方米。

樹種,共有200多科,1000多屬,5000多種。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有銀杉、珙桐、杉、桫欏;屬國家二級保護有23種,三級保護有30種。

有藥用植物2000多種,可藥真菌100餘種。

主要有茯苓、雷丸、靈芝、黨參、歸、何首烏、蟲草、竹蓀、天麻、杜仲、黃柏、、枯梗、天冬、銀花、吳茱萸、木瓜、白芍、黃連、八角蓮、大血藤、血藤,藥材資源十分。

    侗族地區地質地貌,成礦條件,各種礦産資源。

探明有重晶石、原煤、石煤、汞、石膏、銻、鐵、黃金、銅、錳、銅鋅、硫磺、鈾、磷、鉀、水晶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崗石、鋁土。

其中天柱、新晃兩縣重晶石藴藏量佔全國40%以上。

    侗族地區地處長江和珠江中上遊分水嶺,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雨量,溪河縱橫,海拔,水能藴藏豐。

黔東南水能藴藏量有210萬千瓦,可開發量124.4萬千瓦。

    侗族地區名勝古跡,人文景觀奇特,民俗文化多彩。

這裡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古城,有中國和挪威共建原生態民族村寨博物館黎平堂安侗寨,有明代侗族農民起義聖地黎平吳勉洞、吳勉巖,林寬起義地黎平鐵爐山,清代侗族農民姜應芳起義聖地天柱九龍山遺址;有中央紅軍長徵通道轉兵會議舊址,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舊址和榕江縣紅七軍軍部舊址;有抗日戰爭勝利芷江受降紀念坊;有藝術和江增衝鼓樓和黎平肇興鼓樓羣;有聞名中外廣西三江程陽永濟橋、黎平地坪風雨橋。

有迷人榕江三寶風情、樂裏風情和晚寨風情,有江“六洞”風情、“九洞”風情增風情,有黎平肇興風情、三龍風情、四寨黃崗風情和巖洞竹坪風情,有錦屏九寨風情、天柱四十八寨歌場。

    侗族稱為gaeml。

於方音變化,有地方稱為jaeml或jongl,詞源,各地自稱是。

侗族內部,之間有稱為jaeml laox、jaeml jaox或jaeml danx,但是他們語言大體,風俗習慣。

與侗族雜居水族稱侗族gaeml,苗族稱為dax gul。

當地漢族稱為“侗家”或“侗族”。

侗語裏,gaeml意思是指“木條、樹枝作為障礙物進行設防、遮攔、隔離”,用作族稱其是“生活大山阻隔,森林遮蓋人們”。

    侗族人民有自己語言,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

侗語錦屏縣南部侗、苗、漢民族雜居地帶界,分成南北兩個方言區,每個方言各地語音各分為4個土語。

侗語方言形成帶有受漢語影響印記。

而言,北部方言區侗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交往較密切,懂漢語漢文人多,漢文化水平程度。

因此,語言中吸收漢語詞彙和使用漢語語法形式普遍,語音趨於簡化。

而南部方言則保持面貌,元音分長短,有一套促聲韻。

侗語雖然形成了兩個方言,但方言之間差異,內部統一。

南北方言語法規則,方言之間同源詞超過70%,方言區人們一段時間交往接觸能通話。

    中國成立以前,侗族人民有語言無文字。

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積極幫助無文字民族解決文字問題。

1956年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一工作隊14個縣22個點語言進行調查,正式著手侗文設計工作。

1958年貴陽召開有貴州、湖南和廣西三省(區)侗族代表參加侗族語言文字科學討論會,正式通過了侗文方案(草案)。

侗族人民第一次有了本民族文字。

創制侗文是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南部方言基礎方言,貴州省榕江縣車江話語音標準音。

侗文創制和推廣侗族地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侗族先民先秦以前文獻中稱為“黔首”。

秦始皇統一中國,“黔”地方設立了黔中郡。

唐宋時代,“黔”名稱演變“峒”或“峝”,“黔首”演變成為“溪峒民”或“峒民”。

唐宋時期,中央王朝“峒區”設立羈縻政權,委任土官,稱為“羈縻州峒”。

《桂海虞衡志》記載:“羈縻州峒,自唐以來內附。

分析其種落,大者州,小者縣,小者峒。

”《炎徼紀聞》記載:“聚而成村者峒,其酋長曰峒官。

” 羈縻州轄有若干“洞”。

侗族地區村寨仍保留“洞”名稱,如黎平、江肇洞、頓洞、貫洞一帶叫“六洞”,巖洞、曹滴洞一帶叫“九洞”,黎平潭洞、特洞一帶叫“八洞”,三江、龍勝、錦屏、天柱、新晃縣侗寨叫做“洞”。

侗族這一族名來歷“溪峒”名有密切關係。

    侗族稱見於宋代史籍,方法記為“仡伶”或“仡覽”。

《宋史•西南溪洞諸》載:“乾道七年(1171年),靖州有仡伶楊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官吳”。

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辰、沅、靖州地,有仡伶、仡覽”。

辰、沅、靖州地今天新晃、芷江、玉屏、天柱、三穗、靖縣、會同一帶,侗族聚居區中心地帶。

這證明侗族先民居住該地已有1000多年歷史,唐代已成單一民族載於史冊。

明清以來,侗族稱為“僚人”、“侗僚”、“峒人”、“洞”、“峒苗”或泛稱“苗”或“夷人”。

民國時期稱為“侗家”,中國成立後稱侗族。

    於侗族歷史源流,史學界有看法。

主要觀點有四種:一種認為侗族是土著民族,以來勞動生息這塊土地上,是這塊土地上形成人們體;第二種認為,侗族是都柳江下游梧州一帶溯河而上遷徙到今日侗鄉,因為南部方言侗族中都流傳有“祖公上河”遷徙歌謠;第三種認為,侗族是長江下游温州一帶洞庭湖沿沅江遷徙來,因為北部方言侗族中流傳“祖公進寨”歌有這樣傳説;第四種認為,侗族主體成份是土著,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外地遷來其他民族成份。

    認為侗族是古代百越一支發展而來。

侗族現在居住這個地方,春秋戰國時期屬於楚國商於()地,秦時屬於黔中郡和桂林郡,漢代屬於武陵郡和鬱林郡。

魏晉南北朝隋代稱為“五溪地”,唐宋時期稱為“溪峒”。

,這個地方歷代以來是少數民族活動地區。

歷代文獻看,春秋到秦漢,這裡活動有“越人”、“黔中”、“武陵蠻”;魏晉南北朝唐宋時,這裡少數民族侮稱“五溪”或“蠻僚”,唐宋時侮稱“溪峒州”。

古代人是一個族羣,其內部分為若干個支系,這個族羣到了南北朝時期稱為“僚”。

到唐宋時期,僚人進一步分化出包括侗族內許多少數民族。

宋人朱熹《記“三苗”》中説:“頃在湖南時,見説溪峒蠻徭略有四種:曰僚、曰仡、曰,而其者曰苗。

”這裡出現“伶”,前面宋史和陸遊著述中提到“仡伶”和“仡覽”。

到了明代,儘管侗族僚人當中分離出來,但有人侗族稱為“僚”。

如明末鄺露所著《赤雅》中説:“侗僚類”。

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説:“峒僚者,嶺表溪峒民,稱山越,唐宋以來,開拓浸廣。

”從而侗、僚、幾種稱呼串連起來。

    侗族形成單一民族,隋唐時期。

唐代,侗族中上層人物、酋長或首領開始歸附於中央王朝。

唐王朝“峒區”開始設立州郡,建立羈縻政權,任命當地大姓首領刺史。

當時侗族地區設立州郡有羈縻晃州(大體包括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全境以及芷江和貴州天柱一部分)、敍州潭陽郡(領龍標、潭陽、朗溪三縣,包括今湖南芷江、會、靖州和貴州錦屏、天柱、黎平東部)、思州寧夷郡(包括今貴州岑鞏、石阡、玉屏、三穗和鎮遠東部)、古州樂興郡(包括今貴州江、榕江和黎平西南部)、融州融水郡(包括今廣西三江、融水和龍勝西北部)。

唐末五代時期,封建王朝衰落,統治邊疆地區少數民族,侗族中大姓土豪自稱“峒主”,分管誠、徽二州,轄十個峒,今天靖州、會、芷江、綏寧、通道、黎平、錦屏、天柱地屬“十峒”範圍。

峒作為侗族社會內部行政區劃,峒中政治、經濟、軍事“峒主”把持。

    北宋時期,侗族首領們後歸附封建王朝,朝廷進貢地方産,朝廷讓他們世襲土官。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州十峒首領楊通寶宋朝“納土”。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首領向光普投宋,封古州(今新晃和玉屏境內)刺史。

大觀二年(1108年),靖州西道楊立獻土地,周圍三千餘裏,户四千五百,人一萬一千。

朝廷封他們刺史官職,但他們刺史權力。

宋代,於受漢族經濟文化影響,侗族政治經濟有了發展。

王朝勢力能影響到地區,“峒首”們開始創立城池,比附王民,建立學堂。

據《文獻通考》記載,當時州附近首領“創立城寨”,“使內地王民。

”而那些住“峒首”城堡附近“峒丁”地變為“熟户”,那些山區稱為“生界”。

延伸閱讀…

侗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沿革- 侗族

    元朝對侗族統治沿襲了唐宋以來“羈縻”政策。

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征服“九溪十八峒”,侗族地區土官們大部分歸附元朝,朝廷“以其酋長赴闕,地可以立官者,其人可以入官者,州,處縣,並立總管府”。

    明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江陰侯吳良收服五開(今貴州黎平縣)和古州(今貴州黎平西北和錦屏一帶)侗族地區,得到223峒,人口15000多人。

朱元璋於歸附土官原官授職。

1414年,明王朝設立黎平、新化二府,委任流官直接管轄土司,侗族地區出現“土流並治”統治局面。

吳勉領導農民起義失敗後,明朝侗族地區設置了大量衞、所、屯、堡軍事機構,進一步加強侗族地區統治。

    清初,中央王朝侗族地區統治襲明代“土流並存”,但土司實權削弱,受到流官節制。

雍正年間,中央王朝對侗族地區部分衞、進行調整,加強了流官控制。

1725年改五開衞和銅鼓衞隸屬黎平府,1727年改銅鼓衞錦屏縣,改五開衞開泰縣,改平溪衞玉屏縣,改清浪衞青溪縣。

1729年,黎平知府張廣泗,“金幣賄生苗假道入省,密記其道裏、山川、阻形勢,陳清大帥購募通事,統兵剿撫,略定其地。

”了雷公山周圍苗侗地區後,榕江和劍河增設古州廳和清江廳。

通過改土歸流,侗族基本上納入了流官統治範圍。

    清代,侗族地區農業經濟有了迅速發展。

農田水利建設,提高了水稻産量。

《黎平府志》卷二説:古州(榕江)“上田每畝可出稻穀五石,中田可出四石,下田可出三石。

”作物種類增多,如晃州道光年間水稻、小麥外,有高粱、小米、豆類10多種,還普遍種植甘蔗、麻經濟作物。

手工業是副業。

“六洞”侗族婦女多織染藍布,天柱、錦屏侗族婦女所織侗帕頗緻。

黎平曹滴洞出的“侗錦”,“精者甲他郡。

”晃州工匠石雕屏風、硯台,。

清乾隆年間,於手搖紡車改為腳踏紡車,效率提高一倍,有些城鎮出現獨立手工業者。

嘉慶年間,榕江、三江地造船工匠能造出載重二三噸木船,往來於榕江、柳州之間。

商業發展起來,農村小集市外,一些集鎮和縣城,如王寨(今錦屏縣城)以及古州(今榕江縣城)地,形成規模市場。

清水江成全國木材集散地。

    宋代以來,是明清兩,中央王朝侗族地區用兵,進行武力征服。

補給軍需和侗族人民進行控制,統治者侗族地區實行屯堡制度,成立衞、機構。

初,實行“拔軍下屯,拔民下寨”政策,統治者侗族人民田壩上趕進深山老林,佔領田壩,圈佔土地。

失地農民生活於水火,。

失地農民揭竿而起,奮起反抗。

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爆發了吳勉領導下侗族人民起義,起義軍搗靖州,席捲侗族地區,古州一帶12個長官司支持吳勉。

起義軍發展到二十萬眾,公推吳勉“剷平王”。

隨後起義軍佔領黔桂交界地帶,威震湖廣。

洪武十八年(1385年)八月,明朝令湯和總兵,楚王朱禎領兵30萬鎮壓。

上黃一戰起義軍失利,吳勉被俘就義。

吳勉起義是侗族歷史上事件,侗族人民心中留下了記憶,侗族地區流傳著大量懷念和讚頌吳勉故事和歌謠,侗族人民吳勉塑造成一個神話英雄。

吳勉領導侗族農民大起義失敗後,明王朝了侗族人民控制。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朝今錦屏縣地設置銅鼓衞,屯軍18000餘名,圈佔土地354頃,使得大批侗族農民流離失。

人們忍無可忍,錦屏上婆洞一帶爆發了林寬領導農民起義。

    清朝一代,王朝屯堡制度,衞以下設立百户、總旗、小旗,小旗轄屯軍。

雍正七年(1729年)設置古州廳時,“設理苗同知一員,總兵一員,千總二員,駐兵二千四百,安屯軍二千八百餘户,”“資控馭。

”乾隆元年(1736年)古州設立左、右衞,共有屯堡40個,屯軍2519户,每户授上田6畝,或中等田8畝,或下田10畝。

這些土地是侗族農民手中搶奪去田。

可見當時侗族老百姓生活,朝廷吏部大臣承認當時搶奪民田做法過了頭。

乾隆二年(1737年),協辦吏部尚書事務顧琮宋奏:“貴州於深山邃谷招募屯田,盡奪生苗衣食地。

目今殘敗之餘,潛居巖穴,覓食維,待秋成,聚眾催命變,殘殺擄掠,不可不予籌。

”封建王朝下,侗族人民發動起義,而每次起義鎮壓後,人口逃亡,田園,無數人家田産變成“絕户田土”,而這些户田土變成了屯軍土地。

鹹豐、同治年間,貴州天柱縣一帶土地高度集中,地主農民剝削日益加重,加上官府橫徵暴斂,階級矛盾日趨鋭。

太平天國運動影響下,爆發了姜映芳、姜芝靈、梁維乾領導侗族農民大起義。

這次起義持續了20年,給清王朝打擊。

    侗族人民深受封建王朝壓迫之外,老百姓要受到土司剝削。

宋代“每丁歲輸租三鬥,無他徭役”。

、清時期,老百姓不僅要土司交納數量糧米和錢款,還要交納棉花、侗布,有雞鴨和獵物。

此外,要土司服許多額外無償勞役。

    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入侵,侗族地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帝國主義、清朝官吏、地主以及高利貸者層層剝削下,侗族人民生活極端。

到1949年以前侗族地區,地主經濟佔主要地位。

黎平縣佔總人口4.2%地主,佔有總耕地面積26.6%,而佔總人口54.2%貧僱農,佔有19.9%土地。

天柱縣章寨地主每人佔有土地貧農20倍以上。

地主階級主要農民進行地租剝削,而商業資本高利貸資本採取價方式農民進行剝削。

    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實行保甲制度,利用上層人物偽鄉、保長和甲長,勞動人民進行統治,加上天災,侗族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1920年7月中旬,天柱縣暴發瘟疫,城中病死300餘人。

1925年,天柱大旱40余天,田土龜裂,糧食無收,繼而水災爆發,鬥米價漲1200文,加之當年瘟疫流行,死者甚多。

1926年侗族地區發生災荒,人們挖蕨根、吃野菜度日,餓死人不計其數。

黎平巖寨20餘户,當年全部餓死。

侗族民間流傳這樣歌謠:“提起丙寅年,兩眼淚漣漣,饑荒加匪患,屍骨像杉山”。

    國民黨政府執行民族壓迫政策,民族同化。

1932年三江縣成立“改良風俗委員會”,制定同化計劃,強制侗族人民“改用漢服”。

1937年國民黨軍隊榕江侗族人民改著漢裝。

1945年江縣鄉長、保長勒令侗族婦女改裝,激起侗族人民羣眾憤慨。

    侗族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民族。

辛亥革命期間,楊勉、譚毓坤、王天培、李世革侗族子弟,是革命鬥爭中堅人物。

王天培、李世榮領,武昌起義和北伐戰爭中身先士卒,“智勇雙全,勳榮”,為革命做出了貢獻。

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後,侗族人民歷史和革命鬥爭進入了時代。

産黨領導下,侗族人民積極參加革命鬥爭。

1930年工農紅軍北上抗日時,無論是紅七軍、紅八軍轉移,是二六兵團南進,龍勝、三江、通道、榕江侗族地區時,各族人民留下了不可磨滅印象,播下了革命種子。

是1934年冬,紅軍長徵侗族地區,廣西龍勝經湖南通道轉兵到達貴州黎平,黎平縣城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確立毛澤東路線,徵引向遵義,扭轉了被動形勢。

    解放戰爭中,侗族人民地進行革命鬥爭,組織武裝遊擊隊。

地下黨領導下,後成立了“桂北龍勝遊擊隊”、湘桂黔邊區人民解放軍總隊、通道“人民翻身隊”(後改為“防匪大隊”)武裝組織,國民黨反動派及其殘餘土匪勢力作鬥爭,全國人民一道,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消除了侗族地區百年匪患,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革命各個時期,一大批侗族兒女加入革命鬥爭行列,他們有成為革命驅,有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做出了卓越貢獻。

錦屏侗族青年龍大道,192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工人運動先驅者和卓越活動家,上海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

榕江侗族青年羅統一,19歲投筆戎參加南昌起義,是湘鄂西革命地創始人之一。

三穗侗族青年楊至成,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參加南昌起義、湘西起義、井岡山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裏徵、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歷任軍需部長、後部長,授予上軍銜。

新晃侗族青年曹玉清,20歲參加北伐戰爭,192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參加鄂豫皖革命地四次反圍剿,徵時三次過草地,參與創建川陜和洪湖革命地,授予軍銜。

會侗族青年粟裕,19歲參加共青團, 20歲加入中國共産黨,參加過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參加創建中央蘇區和反圍剿鬥爭;抗日戰爭時期,指揮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閩、湘、皖、贛邊區,參與指揮蘇中戰役和孟良崮戰役;解放戰爭時期,參加指揮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軍事家,歷任師長、野戰軍司令員、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授予大將軍銜,是1949年後我國軍階少數民族籍將軍,歷任中國共産黨第八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侗族有過原始社會組織和政治制度。

古代侗族社會有一種“款”社會組織。

“款”是村寨間或地域性一種政治和軍事上聯盟,稱為“合款”,主要目的是應付外族人入侵和盜匪擄掠。

“合款”組織宋代有。

款有小款、大款和聯合大款。

小款是相鄰村寨或數十寨聯盟,聯款時户數命名,如“千三款”,江縣銀潭、佔裏、谷洞、幫土和黎平縣雙江、四寨村寨組成一個小款,號稱有1300户。

“千七款”是江縣千、央裏、裏、德秋、會裏、弄吾、平友、流架村寨組成,即有1700户組成“款”。

大款若干個小款組成,上述“六洞”稱為“六洞款”,其範圍包括今天黎平縣肇興鄉和江縣洛香鄉和貫洞鎮,224個村寨,方圓近500平方公里。

侗族歷史上有過“九十九公”聯款議事,其範圍包括今貴州黎平、榕江、江、廣西三江和湖南通道5個縣侗族村寨,是一次盛大聯款會議。

    “款”組織。

“款首”寨中推舉擔任,無任職期限,有事則主持款會,無事在家農,無報酬,是一種義務性職務。

“款腳”,即專職通信聯絡員,負責各寨通信聯絡,承擔鼓樓火堂柴和遇警擊鼓報信,其生活費用村民負擔。

“款坪”是款境內中地,是全款民眾集會地點,立有“款碑”。

“款”是一款之內村規民,寨老和款首們議定,是款轄區內村民行動準。

“款軍”款內壯丁們組成,是抗敵禦匪主要力量。

聯款之內,有社會政治、軍事問題,要召集款眾到款坪集會,名“起款”,平時逢農閒時節組織各寨舉行賽蘆笙、鬥牛、講款娛樂活動。

    “埋巖”是侗族古老社會組織形式,因其集會時將條型石頭一截埋入土中,故名。

埋巖起源,侗族大部分地方沒有留下這種制度遺跡,只有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部分侗族村寨還可以看到殘存埋巖制度和巖規,滾貝侗族鄉保存有八處巖,其中有滾貝村處理田産巖,同樂村處罰偷盜和拐賣人口巖,堯貝村聯合防匪巖,吉羊村處理婚姻糾紛巖,大雲村男女交往應守侗規巖,朵村對付殺人放火巖,傘坡對付官兵擾巖,堯岜村侗、苗、漢通婚巖。

執行埋巖制度地方,埋巖是維持社會安定、調整人際關係、維護生産生活手段,是一種行政管理制度和原始形式。

巖有巖和巖,巖指地域範圍埋巖。

巖則指一村一寨巖。

每巖有巖主,民間稱為“執斧頭人”,負責埋巖會議。

    過去侗族村寨寨們來管理,寨稱鄉。

他們大都是寨內有聲望族和頭人,有少數是壯年。

他們能説會道,懂得本寨歷史和風俗典故,辦事公道,熱心地方公益事業,羣眾中有威望。

延伸閱讀…

侗族

滄桑歷史中走來的「侗族」

寨沒有經濟收入,是自食其力勞動者,為村寨辦事他們來説只是一種公益。

寨職權是主持召開本寨村民會議、代表本寨參加合款會議、負責制定款約和執行款約、維護社會秩序、調解各種糾紛、帶領寨民抗敵、參加合款聯防、指揮作戰、組織公益事業、組織宗教祭祀活動、組織村寨間聯誼活動。

中國成立後,是改革開放以來,侗族寨老制已成歷史陳跡,但老人管寨遺風存在,很多村寨組織有老人協會,協助行政做好衞生、防火工作,發揮老人積極作用。

    “卜拉”是侗族進入到父系社會後社會組織,若干個血緣關係家庭組成,男性為中心。

一個卜拉少三四十户,多一二百户。

過去卜拉有自己族長,有行規範,有公田、公山公産。

一個侗寨居住一個或數個卜拉。

流行建鼓樓地方,每個卜拉建有自己鼓樓。

鼓樓是卜拉力量象徵,是集體活動場所。

所有社會活動卜拉單位進行。

屬於該卜拉村寨或成員排斥活動之外。

從外面遷入零散家庭要想寨中,加入到本寨卜拉。

於非宗族成員加入,卜拉是血緣集團,而是血緣集團主基層社會組織。

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意識上卜拉影響和制約著小家庭生活方式,形成依賴,扶助,抵禦外侮體。

各個家庭婚喪喜慶活動是卜拉單位進行;年老體弱、鰥寡孤獨者,卜拉各家照顧;成員之間産生糾紛卜拉內部解決。

改革開放以前,卜拉一些侗族聚居地區起作用。

改革開放後,於人口流動,成員各種社會關係變化,很多地方卜拉觀念趨淡化。

    侗族居住村寨具有依山傍水特點。

侗寨坐落羣山環抱之中,寨梯田層層,寨腳溪河長流,寨頭村尾樹木參天。

侗寨六七百户,二三十家。

侗寨房屋建築,是杉樹建造木樓,有一二層樓房,有三到四層樓。

河或陡坡寨子,地形建造吊腳樓。

是樓上住人,樓下圈養牲畜或堆放草料雜物。

侗寨民居、鼓樓、寨門、寨墻、戲台、禾倉、禾晾、水井、石板路、池塘、排水溝功能建築和設施組成。

南部地區,絕大多數村寨裏建有供奉“薩”神壇。

祖公建村立寨,要擇地建立鼓樓和“薩”壇,然後規劃道路、佈局民房。

    鼓樓是侗寨中具特色建築物。

村寨建有一座到兩座,寨子四到五座。

鼓樓是一種木結構重檐建築,建築手法綜合了中國木結構“井幹式”、“穿鬥式”和“抬梁式”工藝。

鼓樓底部呈方形,少數呈六面形,中央設有火塘,四週配有凳,是鼓樓實際使用部分。

多數樓內不分層,貫通到頂。

外廓密疊層檐裝飾性樓層,飛閣重檐,層層而上,氣勢。

重檐層數呈單數,3層到15層,形式有四面倒水、六面倒水、八面倒水數種,每層有飛檐翹角,檐板繪有反映侗族風情彩繪。

廣西三江、龍勝和湖南通道一帶鼓樓多樓閣型,貴州黎平、江一帶鼓樓多寶塔型。

江增衝鼓樓、三江馬胖鼓樓和通道馬田鼓樓,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鼓樓建築代表。

鼓樓不僅是侗族建築藝術結晶,侗族文化載體。

古代以來,聚眾議事,制定村規民,調解民事糾紛,抵禦兵匪活動鼓樓進行;逢年過節,迎賓送客,唱大歌,“多耶”踩堂鼓樓進行;平時閒暇,人們聚集鼓樓休息,談論家常、講故事,彈琵琶、唱古歌,或説論今。

    侗族聚居地方,有河有橋。

橋梁大都建築村前寨尾交通要道上,有木橋、石拱橋、石板橋、竹筏橋。

其中名“風雨橋”或“花橋”長廊式木橋,藝術結構和高超建築技巧聞名中外。

風雨橋長四五十米百米,五六米。

青石砌墩,杉木連排作橋身,上建橋廊,並橋兩頭和中間建有鼓樓式閣樓,上覆青瓦,橋兩邊設有欄杆長凳,供行走之人遮風避雨和休息。

侗鄉風雨橋可見,南部地區臨近村寨溪河上建有風雨橋。

廣西三江集風雨橋大觀,有大小風格風雨橋108座,其中程陽永濟橋和岜團橋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貴州黎平地坪風雨橋、湖南通道迴龍橋和皇普修橋是侗族地區風雨橋。

風雨橋和鼓樓是侗家工匠設計建造,不用一釘一鐵,全用榫頭卯眼套扣接合,,可延二、三百年不損。

侗族山區,有許多供人休息涼亭,叫“風雨亭”,建築雅緻。

    侗族飲食習俗有特色。

侗族大米為主食,食用小米、玉米、小麥、高粱、薯類,但調劑口味而搭配。

肉食家養禽畜主,有豬、牛、羊、雞、鴨、鵝,尤喜食魚類。

蔬菜品種多,青菜、白菜、蘿蔔、茄子、豇豆、黃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普遍。

婦女們上山採集野生竹筍、菌子、蕨菜佐餐。

男人們農閒時獵取野豬、竹鼠、山雞、鳥雀食用。

酒侗族飲食中有位置。

酒多以糯米釀成,家家會自釀烤。

侗家好客,酒禮,酒樂,平時酒消除。

糯米、油茶、醃酸和魚是侗族人民喜愛傳統食品,這類食品與民族習俗息息相關,公認為是侗家風味。

大部分地區日進三餐,很多地方早餐吃油茶,而午餐稱為飯。

進餐時擺桌凳,使用碗筷,闔家圍桌而食。

有“牛”、燒魚、血漿鴨、紅肉食品。

“油茶”、“酸宴”和“合攏飯”款待賓客。

  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一員,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傳是古代百越民族後裔,戰國時楚滅、秦始皇統一中國、漢武帝南征幾次戰,以及歷代王朝民族壓迫,逼使他們反覆遷徙,融合。

侗族主要聚居大陸貴州、湖南、廣西省,現有人口260多萬,主要事農業和林業生產 ,而貴州省黎平縣是中國侗族聚居縣,有侗族人口35萬。

侗族歷史,説他們是中國種水稻民族之一。

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一帶許多村寨,還保存著一整套傳統水稻收割、晾曬方式,「禾晾」是其中之一。

侗寨溪水塘邊或綠樹樓旁,有一排排高達4公尺木架,地圍寨而立。

木架兩根杉木柱和兩根穿方構成,穿方中間橫穿看一、二十根圓木組成可以活動桁條,頂部杉木皮成人字形蓋兩邊,糯禾收割後,人們數百棵糯禾做成一捆,然後「禾晾架」上晾曬1個月,後收進禾倉。

每年此時,「禾晾」地一道風景。

貴州省江縣「禾晾」場景,男人爬上「禾晾架」。

侗族人心中:糯米飯,米酒,醃酸菜可口,葉子煙提神,酒歌聽,宴席上歡騰。

侗族飲食什麼禁忌,天上飛,水裏遊,地上,草中爬,只要能吃,無不取食,食材於五百種。

一天四餐,兩飯兩茶,米飯主體。

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多,其中禾糯。

吃時不用筷子,手飯捏成團食用,稱為「吃摶飯」。

香禾稻做成「摶飯」甘美,有「一家蒸飯,全寨飄香」説。

喝茶專指油茶,茶葉、米花、炒花生、黃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葱花、茶油混合製成羹湯,既能解渴,可充飢。

侗族喜好酸味,有「侗離酸」説法,他們自己稱:「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竄。

」侗家菜中,帶酸味佔半數以上,有「無菜醃、無菜不酸」説法,包括各種醃酸菜、醃肉、醃魚。

另有米酒,口味,但説喝多了摔跟頭。

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工藝複雜緻,如:加蘇子汁叫侗粑,加楊桐葉叫侗粑,宴客時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蜜餞花卉、席上要備暢銷全國「五味薑」……

有特色是客人進寨時迎賓儀式–「攔路酒」。

侗家人進寨門樓邊設置「路障」,擋住客人,飲酒歌,你唱我答,其歌詞,令人捧腹。

唱好了喝好了,撤除障礙物,恭迎客人進門。

入座後是換酒「交杯」,鄰居自動前來陪客,或客人請到自己家中,或「湊份子」鼓樓中宴請,不分彼此。

侗族飲食文化中另一奇特之處–敬重廚師,許多宴席上客人廚師要唱,致謝。

如一首《謝廚歌》這樣唱道:「廚師師傅操心,睡半夜來起五更,坐了幾多冷板凳,燒手燙腳費精神……巧手辦出十樣錦,藝高算得第一名,吃口裏生百味,多謝廚師一片心。

數千年前侗族即擁有種植葛、麻、桑技術,並發明瞭織布斜機。

侗族婦女喜歡種棉花,自己織布、染布。

服飾樸素,色調青、藍、、主。

來説,古老服飾並保存,但侗族地區,有機會見到侗民珍藏、有數百年歷史「蘆笙衣」。

男子多穿襟短衣,或右衽無領短衣,包大頭巾。

婦女裝束各地有差異,上身有大襟無領無扣上衣,有衣長膝,下穿百褶裙或長褲,束腰帶、裹腿,包頭帕或戴銀冠及各種銀飾。

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有造型緻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台、樓閣建築部分精髓。

侗族人民視歌寶,認為歌知識,文化,誰掌握歌多,誰有知識人。

侗族地區,歌師是社會公認有知識、人,因而受侗人。

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組成部分,它演唱內容、表現形式,侗人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侗族歷史記錄,是侗族文化直接表現。

得道應無著,謀生不妨。

台灣近年少子化衝擊,各級學校面臨廢校、裁併、轉型,…嘉義縣2019年舉辦「蝨王爭霸」美味競賽,評審吳文志説評判標是:觀察外觀、魚鱗,…今(2014)年夏天,台灣智慧型手機夯話題,是多少吋的螢幕大小,或是哪個級鑽石鏡面,而是從去年談論,…侗族,是中國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信仰多神。

侗族主要分佈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銅仁地區,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會縣、通道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侗族總人口數2879974人

明清以來,侗族稱為「僚人」、「侗僚」、「峒人」、「洞」、「峒苗」或泛稱「苗」或「夷人」。

民國時期稱為「侗家」,中國成立後稱侗族。

於侗族歷史源流,史學界有看法。

主要觀點有四種:一種認為侗族是土著民族,以來勞動生息這塊土地上,是這塊土地上形成人們體;第二種認為,侗族是都柳江下游梧州一帶溯河而上遷徙到今日侗鄉,因為南部方言侗族中都流傳有「祖公上河」遷徙歌謠;第三種認為,侗族是長江下游温州一帶洞庭湖沿沅江遷徙來,因為北部方言侗族中流傳「祖公進寨」歌有這樣傳説;第四種認為,侗族主體是土著,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外地遷來其他民族。

認為侗族是古代百越一支發展而來。

侗族現在居住這個地方,春秋戰國時期屬於楚國商於()地,秦時屬於黔中郡和桂林郡,漢代屬於武陵郡和鬱林郡。

魏晉南北朝隋代稱為「五溪地」,唐宋時期稱為「溪峒」。

,這個地方歷代以來是少數民族活動地區。

歷代文獻看,春秋到秦漢,這裡活動有「越人」、「黔中」、「武陵蠻」;魏晉南北朝唐宋時,這裡少數民族侮稱「五溪」或「蠻僚」,唐宋時侮稱「溪峒州」。

古代人是一個族羣,其內部分為若干個支系,這個族羣到了南北朝時期稱為「僚」。

到唐宋時期,僚人進一步分化出包括侗族內許多少數民族。

宋人朱熹《記「三苗」》中説:「頃在湖南時,見説溪峒蠻徭略有四種:曰僚、曰仡、曰,而其者曰苗。

」這裡出現「伶」,前面宋史和陸遊著述中提到「仡伶」和「仡覽」。

到了明代,儘管侗族僚人當中分離出來,但有人侗族稱為「僚」。

如明末鄺露所著《赤雅》中説:「侗僚類」。

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説:「峒僚者,嶺表溪峒民,稱山越,唐宋以來,開拓浸廣。

」從而侗、僚、幾種稱呼串連起來。

侗族信仰多神。

山神、土地神、水神、井神、樹神、石神、火神、雷神是崇拜主要對象。

侗族相信萬物有,認為人死後,靈魂離開軀體回到祖先住地方,因此地崇拜祖先。

南部地區崇拜眾多女性神,稱「薩」,意為祖母。

女性神中有鎮守橋頭女神,有傳播天花女神,坐守山坳女神。

眾多女神中有一位無上尊神「薩歲」,她神通廣大,主宰人間一切。

黎平、榕江、江、龍勝、三江、通道地侗寨建有「薩」神壇,神壇有專人看護管理,每月初一、十五要燒香敬茶,每年新春是寨人祭「薩」日子,舉行盛大祭典。

平時寨中男女歌隊出行,戲班演出,舉行蘆笙賽會或進行鬥牛活動,要到「薩」壇前祭祀,祈求順利。

傳説這位「薩」是古代侗族一位女英雄。

侗族還信奉佛教和道教。

明清以來侗族地區建有寺廟和道觀。

部分地區信奉巫教。

有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奉雷祖、五昌、五嶽、飛山、文昌、關聖帝諸神。

侗族大米為主食,食用小米、玉米、小麥、高粱、薯類,但調劑口味而搭配。

肉食家養禽畜主,有豬、牛、羊、雞、鴨、鵝,尤喜食魚類。

蔬菜品種多,青菜、白菜、蘿蔔、茄子、豇豆、黃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普遍。

婦女們上山採集野生竹筍、菌子、蕨菜佐餐。

男人們農閒時獵取野豬、竹鼠、山雞、鳥雀食用。

酒侗族飲食中有位置。

酒多以糯米釀成,家家會自釀烤。

侗家好客,酒禮,酒樂,平時酒消除。

糯米、油茶、醃酸和魚是侗族人民喜愛傳統食品,這類食品與民族習俗息息相關,公認為是侗家風味。

大部分地區日進三餐,很多地方早餐吃油茶,而午餐稱為飯。

進餐時擺桌凳,使用碗筷,閤家圍桌而食。

有「牛」、燒魚、血漿鴨、紅肉食品。

「油茶」、「酸宴」和「合攏飯」款待賓客。

侗族服飾衣料,過去自紡自織自染侗布主。

20世紀80年代後,普遍使用機織細布,自織侗布成為饋贈親友禮物。

侗族服飾多種多樣,年齡、季節有裝飾,有左衽、右衽、對襟;有佈扣、銅扣、銀扣;有褲裝、裙裝;喜青、藍、、各色;有頭飾、頸飾、胸飾、腰飾、手飾、腳飾。

其中頭飾達50餘種,銀飾主,有銀花冠,銀簪、銀梳、銀髮鏈、銀耳環、銀耳墜、銀耳線。

婦女盛裝時,唯見銀光閃閃。

婦女的髮式,分前、後、左右挽髻或盤髮辮於頭頂,有地區 。

唱歌侗族人民社會生活中具有崇高地位。

年長者教歌,年輕者唱歌,年幼者學歌,歌師傳歌,代代相傳,成為社會風習。

侗族大歌,琵琶歌,攔路歌,是侗族音樂代表。

「大歌」是侗族音樂中,主要特徵是音樂上形成了復調結構表現手法。

侗族民間有傳統歌班、歌隊組織,每逢節日或歌隊出訪或迎接歌隊來訪,唱「大歌」而獲得聲譽。

歌班演唱時,領唱眾人合唱結合,分出高低音聲部,其多聲部結構是中國目前發現民間合唱,譽為「天賴音」。

侗族,是中國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信仰多神。

明清以來,侗族稱為「僚人」、「侗僚」、「峒人」、「洞」、「峒苗」或泛稱「苗」或「夷人」。

近日,作為國內首家僚人文化研究機構,重慶市巴渝文化研究院僚人文化研究中心落户綦江博物館。

「研究中心成立,標誌著僚人研究實現個人研究團隊合作研究轉變,加強區域性文化研究提供了交流合作平台。

日前,中國產業研究院發布2017年中國縣城排行榜出爐,湖南有2個縣市進入前50,而且2個縣市隸屬於大湘西地區,這兩個縣市是湘西鳳凰和懷化通道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是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合聲民間合唱形式。

1986年,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江縣黃村侗族大歌亮相,技驚四座,認為是「清泉般閃光音樂,掠過夢邊緣旋律」。

7月30日,貴州江洛香鎮舉辦荷花節侗族大歌比賽。

來侗鄉各村寨數千名侗族歌手參加,吸引遊客上萬人。

圖比賽現場(弟哥攝)侗鄉歌兒美,人兒美,有荷花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