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為什麼稱元旦 |【元旦十五代表是什麼】

春節,是農曆計算中國傳統新年,稱新春、、正月朔日,其慶祝活動俗稱過年、度歲,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從明代開始,華夏新年節慶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後正式結束活動,有些地方新年慶祝活動到整個正月完結為止。

辛亥革命後,官方紀年標準農曆改格里曆。

華夏新年朝鮮新年、越南新年、琉球新年和明治維新前日本新年多數同一日,而藏曆新年、蒙古新年同日或差一天或一月。

受漢字文化圈影響,春節老撾、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有眾多華人聚居東南亞地區是節日。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朝鮮半島、越南、菲律賓、模里西斯、蘇利南地,農曆新年是法定假期。

農曆正月初一為一年首,故稱「歲首」[1],稱「年節」[2]、「元旦」[3]、「元正」[4]、「元朔」[5]、「元日」[6]、「」[7]、「」[8]、「新春」[9]、「履新」[10]。

台灣話習稱「」(sin-tsiann)、「開正」(khui-tsiann)[11],慶祝活動叫「過年」(kuè-nî)[12]。

古有「三」説,夏朝正月建於寅(孟春一月),殷朝正月建於(季冬夏曆十二月),周朝正月建於子(冬至月,仲冬夏曆十一月)。

[13]歷代新年元旦日期盡,夏朝寅月(端月,雨水中氣)初一為一年首(寅首),商朝丑月(臘月、全月以大寒中氣)初一為元旦(首),周代子月(葭月,冬至中氣)初一為元旦(子首),秦代以亥月(陽月,小雪中氣)初一歲首(亥首)。

此謂改正朔。

[14]直到漢代遵循儒家「行夏時」教義[15],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曆,明確規定正月初一歲首,之為夏曆新年[16]。

自此,隋唐宋明以夏曆正月初一為元旦。

元慶賀始於漢高祖劉邦。

民國建立以來春節夏曆元旦。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引入格里曆(稱陽曆)曆,定格裏曆1月1日新年元旦。

「春節」本來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立春。

1914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定曆元旦春節,自此「春節」一名用來指曆新年[17]。

香港、澳門正月初一假期,官方中文稱作「農曆年初一」[18]、「農曆正月初一」[19];英文Lunar New Year’s Day(1968年前Chinese New Year’s Day)[20],葡萄牙文1.º dia do Novo Ano Lunar。

華夏曆法定義冬至所在朔望月為十一月(子月),係北半球冬至時太陽方位偏南,其時日影於測量故。

此,漢人劃分黃道(即地球公轉太陽一圈)為四季,十二節、十二氣,七十二候,統稱「季節氣候」。

黃道十二節竹子,寅月(立春-驚蟄)應正月。

立春緊接於大寒後,後接雨水,象徵一年之時結束。

華夏曆法有96.9%年份接近立春朔日(月缺日)為正月初一[21]。

周朝起,華夏曆法夜半子正(0:00)換日[22]。

立春緊接於大寒後,後接雨水,象徵一年之時結束。

華夏曆法接近立春朔日(月缺日)為正月初一,日期落大寒雨水(公曆1月21日2月20日)之間。

立春2月4日或2月5日[23]。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考究,不過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歲末年頭(日語:年末年)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傳説堯舜時有過春節風。

農曆正月是一年開始,而正月初一立春附近。

節日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爾雅》記載:「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

」[24]説「年」稱謂周朝開始;甲骨文和金文中年字有穀穗形象,《説文解字》稱:「年,穀孰。

禾千聲。

春秋傳曰有年。

」農曆一年後一日(臘月30日,月29日),稱為「除夕」,除夕晚全家人團圓食年夜飯(農曆一年中後一頓飯),年夜飯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習俗,表示從上一年後一日守到下一年第一日。

春節源於上古蠟(通臘)祭,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用以祭農神兼及百神、先祖[25]:247。

每逢臘盡春來,人們殺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一年可以風調雨順、無災無禍、收成興旺。

[26]:96[27]
該説法認春節源於古代巫術儀式,是原始信仰巫術一種體現。

原始人認為人意志和力量可調整和控制事物發展。

飲食、祭祀、裝飾、遊藝、娛樂和語言、行為、飲食一系列禁忌是圍繞辟邪祈吉展開,人們希望通過它們趕走、得到。

此後時間演變,春節變成了一種慶祝活動。

[27]
該説法,於科學知識和生產力低下,以前人們抵禦災害能力,冬天寒潮侵擾,而且糧食匱乏是這些人提心弔膽。

早春時節來臨後,青黃接,生命受到了威脅,老人和兒童會飢餓、和其他各種因素而死去。

這使得人們,懷疑是鬼神所致。

這段令人恐慌時節一過,人們會道賀。

這種現象演變成了春節。

[27]
民間傳説,往往春節期間,冬天野外會出來一種叫年野獸,叫「夕」。

年獸一年出沒一次,這一日叫「過年」(年來了),過年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

年獸「夕」十分殘,半夜走家串户吃人,炎黃先祖躲避年,那舉家團圓一起,圍坐在一起抵抗年獸。

於年獸每年出沒一次,炎黃先祖於其無數次鬥爭中,摸索出了鬥爭訣竅,年獸雖,但懼怕紅色、火光和巨響。

因此,家家户户門口貼上紅春聯,在家門口燃起篝火,放爆竹,年獸看見人家門上貼着聯,門口有火燃起,爆竹霹靂響,會和長輩拜年,趕走了年獸。

有一種説法是,該獸是「夕」而非「年」。

春節是除夕而後過年。

「夕」是一種幽幽怪物,而「年」字義上和動物猛獸無關,像是豐收意思。

古文中無年獸記錄,而僅始於民國時期的説法。

漢朝:形成正式新春禮儀,並開始有爆竹(燒竹子)。

唐朝,新春時分放七日假。

《假寧令》這樣寫道:[28]
但有例外:私塾先生和學生假期達一個月,農民可能大年初一需要勞動。

唐德宗李括時,實行過「單號上朝,雙號休假」制度。

1914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定曆元旦春節,自此「春節」一名用來指曆新年[17]。

[30]
除夕守歲結束後元正日,唐朝人會舉行「朝會」、「陳設」和「大赦令」。

朝會中,皇帝頭戴垂着十二串白珠袞冕,皇宮正殿面見5000名百官、前來通報各地情況集使以及各國使者們[31]:180。

朝會像是一種禮儀活動而非政事會議。

大赦令對犯人既往不咎。

陳設時,許多象徵着國家級別禮器端出來以彰顯大唐國體,皇帝、朝廷官員、各地集使和皇室宗親身着端莊正式服裝,下官需級次序進行皇帝拜賀:皇太子、三公(司徒、司空與太尉)要道賀;接下來中書令需將各個地方賀表宣讀;門下省黃門侍郎隨後上奏各地祥瑞情況;然後户部尚書上奏各州進貢物品名單,禮部尚書上奏鄰國進貢情況,太史局太史令匯報天象;後門下省長官侍中宣佈儀式結束。

中書令帶領中書門下兩省中高級官員一起上前皇帝拜賀。

[30]
五代:後蜀:開始有春聯。

後蜀題寫「新年納餘慶,節號長春」是一副春聯。

宋朝人開始使用火藥製成鞭炮。

北宋宋太祖時期制度外,宋太宗即位到宋真宗退位,官員元日均給七日。

[32]包拯上書仁宗,建議縮短五日,故宋仁宗與宋神宗時新年假期五日。

[33]朝臣,宋徽宗後恢復到七日。

南宋建國初期顛沛流離,官員沒有年。

紹興和議後第二年到南宋滅亡,官員每年春節假期大致上是五日。

[34]宋朝私塾學生一年放寒假一個月,臘月初八(臘八節)放到正月初八結束。

鄉下學生多放春假、秋假各一個月回家幫忙農事。

每逢春社、秋社、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私塾大多會放一日假。

太學只在寒食、冬至、新年各放3日,每年9日;但學生往往隨父親赴外地職,一請幾個月,直到年終回校大考,考試合格官。

宋寧宗時,勞工(應役丁夫)元日、寒食、冬至、臘日各放假三日。

[35]
元朝漢人受蒙古影響,叫新年作「白節」[37],放假三日。

辛亥革命後,民國改用公曆。

新文化運動興起後,北洋政府提倡破舊,提倡廢除「曆」[38],改用公曆來慶祝新年[39]。

袁世凱元旦定義為西曆1月1日,將春節定義農曆正月初一。

國民政府於抗日戰爭前試圖廢曆新年,過年習俗改為西曆新年進行,但當時國人接受,爾後停止相關法令。

內務部民治司第一科,總統袁世凱請求,定新春(春節)、端午節(夏節)、中秋節(秋節)、冬至(冬節)四節。

呈請事,竊邦肇造陽曆紀元,所以利國際交通,定會計年度,允宜垂為令甲,昭示來茲,但布令,循世界,而通俗宜民,應社會習慣。

故日本維新以來,改正曆法,推行,民間風俗關係,悉屬未改,春秋佳日,舉國嬉嬉,或修祓禊,或隆報饗,歲時景物,猶見唐風,良以徵引故事,點綴承平,不但經濟節宣,且可助精神。

我國舊俗,每於四時令節,遊觀祈獻,比户風,作息常情,關人民生計。

本部風俗,衡度民時,以為於此類習慣,警察、官吏加以干涉,即應明白規定,俾有率循。

擬請:定曆元旦春節,端午夏節,中秋秋節,冬至冬節。

我國得休息,公人員準假一日,本部民意起見,是否有?理合呈請總統鑒核施行。


而後,內務部此令頒行全國。

內務部訓令第 號(另令順天府尹,步軍統領,警察廳類同)
中華民國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1928年5月7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呈國民政府,要求「實行廢曆,普國曆」。

原因是:「考社會狀況,十餘年來,沿用曆,罔知改正,……」。

「擬辦法八條,冀上謀徹底之改造。

」其中第二條是嚴禁私售曆、曆照表;第三條是嚴令京內外各機關、各學校、各團體,國曆規定者外,於曆節令,不準循俗放假;第四條是通令各省區市章,公告民眾,將一切曆年節娛樂、賽會加以指導改良,國曆日期舉行。

1930年,國民政府重申:「移置廢曆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於國曆新年:(一)各地人民應廢曆新年放假日數及廢曆新年前後沿用各種禮儀娛樂點綴,如賀年、團拜、祀祖、春宴、觀燈、、貼春聯移置國曆新年前後舉行;(二)黨政機關積極施行,並先期佈告人民一體遵照辦理,廢曆新年放假,亦不得藉其他名義放假。

」廢止綿延了幾千年傳統節日,命令出台後即遭到了其他黨派及社會團體,指責國府摒棄中國傳統文化。

時人記述,農曆年期間,官府派警察到關門停業商店,其開門營業,並元寶茶及供祀果品搗毀,有要處以罰金,「鄉間售賣曆本販,一並捉去拘役。

一時間人心惶惶,一個歡天喜地新年,弄出啼笑皆非狀」。

當時人們載道,想出了方法,自行宣佈「本店整修」或「本店店主親友聚會,停售五日(正月初一初五)」,各商店一樣關門。

官吏無可奈何,後,民間陽奉,陰則全違,民間慶賀農曆新年一切如故,一兩年後,政府禁止民眾慶祝曆新年。

1934年,國民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華夏曆,要求「於曆年關,公務機關,民間習俗過於干涉」。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羣眾「移風」,「過一個革命化、戰鬥化春節」。

春節之際要抓革命、促生產,幹到臘月二十八,大年三十歇腳,除夕吃憶苦飯,初一早上出工。

春節放假[40],傳統習俗視為廢除。

報紙一片響應聲,要求舉國上下「過一個革命化春節」。

從此「革命化」十餘年,直到改革開放後1980年,春節休假恢復。

[41][42]
港英政府採取鬆政策、無幹預華人傳統習俗。

港英政府於1875年通過《公眾假期條例》農曆新年(Chinese New Year’s Day)列入銀行假日[43]。

二戰後,農曆新年及新年第二日於1947年正式成為公眾假期[44],1967年第三日列入[45]。

1968年4月英文名稱華民政務司建議、輔政司支持下改為Lunar New Year,中文名稱影響。

香港郵政局1968年春節期間發行郵票中開始使用Lunar New Year一詞[20]。

使用港英政府積極參與慶祝農曆新年,包括街道佈置和管理年宵市場。

1965年起[46],港督每逢農曆新年前夕,會發表新年賀詞。

1997年及1999年中國後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後,此做法轉港澳行政官發表,並延續。

中國民間,是農村地區,有過年和大年習慣。

大年是於年稱。

但地區「年」和「年」定義並不相同。

一種説法,年是祭灶節,多見於中國北方地區,而江淮地區、福建、台灣和日本,元宵節稱「年」或「正月」。

四川、重慶、貴州地,過年是指過除夕,元宵節為過大年。

其他地區「年」指年初一元宵節(年十五)。

傳統習俗新春定義有幾種。

公司行號、公家機關是除夕開始,正月初五開工日。

各地農曆正月初一主,其次為除夕,而且春節假期有數日(是除夕或正月初一開始,正月初五,或到正月初三,或到正月初六,各地政府假期而定),因此所謂「新春」説法,現代社會,是指正月初一到初五。

但古時民間定義是除夕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俗稱「正頭」。

另一種定義是祭灶節(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直到一年正月十五。

有臘月初八臘八節開始,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結束。

民間有「沒出正月就算過年」説法。

部份地區和族羣如華北地區、客家人、大和族、琉球族,新春正月二十正式結束,後一日是填倉(日語:二十日正月)或天穿節;福建馬祖地區重視元宵節擺暝,直到該村境擺暝慶典過後,完成神明之過年[48]。

踏入凌晨12點正月初一,這一個時段要放鞭炮。

寓意「辭迎新」。

春節期間,輩會給予晚輩一些禮金,紅色信封包著,稱「壓歲錢」,通稱「紅包」(粵語作「利市」)。

有經濟能力子孫,會給予長輩紅包。

紅包金額:中國大陸,人民幣一百元到一萬多元;在台灣,新台幣六百元六千元,普遍。

有些人講究紅包金額,偶數,於葬禮期間給予奇數金額「帛金」。

數字「八」取其諧音「發」,運意思,因此美國,8美元包見。

數字「六」取其諧音「溜」,有來年順順利利意味。

數字「四」因其諧音「死」,所以包含運。

有些包會裝着巧克力硬幣[49]。

索討紅包行稱為「討紅包」,粵語稱為「逗利市」。

廣東習俗,紅包已婚夫婦給予家庭中未婚晚輩。

出於禮貌和習俗,晚輩會祝願長輩來年、和運。

已婚人士會拒絕這樣要求,因為這意味着發紅包人來年會有運。

有些地區人,會存放紅包枕頭底下,直至七日過後會開封。

枕着包睡七日,象徵着好運和財富。

現今香港、台灣,有時一些僱主會東南亞籍幫傭發紅包作獎勵,但這樣做是否適合存在爭議[50]。

紅包,朋友和親戚間會交換一些禮物(為食物或甜食)。

探親訪友時會帶上禮物。

禮物包括水果(橘子)、糕點、餅乾、巧克力和糖果。

但有些認為是禁忌東西不能給,如時鐘(諧音「送」)、綠帽子(象徵妻子)、鞋(諧音「」、「唉」;在台灣意為「」)、梨(諧音「離」)、手帕(有「拭淚」意)、傘(諧音「散」)以及任何鋭物體(如象徵着關係破裂剪刀和小刀)[51]。

新年來臨之際集市或市場會販售新年有關商品,如鮮花、玩具、服裝煙花,人們買禮物用來走親訪友或居家裝飾。

一些地方,購買年花西方購買聖誕樹傳統無。

粵語地區,調寄劉明源創作經典傳統民樂《喜洋洋》《新春頌獻》流行,後來有香港音樂人譜寫其他賀年歌,如《財神到》、《年年》、《祝福你》。

有改篇自外國歌曲者,如《新年好》[52] ,旋律來美國民歌《我克萊門汀》。

賀年廣告長度電視廣告,交代新年賀詞和該商號年期間營業日期。

而企業和品牌會透過廣告商進行拍片應節,催谷銷量和覆蓋目標客羣。

[53]同時亦可展示品牌力量和公眾贈興。

[54]而各品牌農曆十二月前會加強宣傳,到農曆年期間減少。

而電視台考慮到人外遊或外出拜年下,導致電視收視率平時,會利用這段時間廉價套餐吸引客户。

[55]
春節,是農曆計算中國傳統新年,稱新春、、正月朔日,其慶祝活動俗稱過年、度歲,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從明代開始,華夏新年節慶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後正式結束活動,有些地方新年慶祝活動到整個正月完結為止。

辛亥革命後,官方紀年標準農曆改格里曆。

華夏新年朝鮮新年、越南新年、琉球新年和明治維新前日本新年多數同一日,而藏曆新年、蒙古新年同日或差一天或一月。

受漢字文化圈影響,春節老撾、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有眾多華人聚居東南亞地區是節日。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朝鮮半島、越南、菲律賓、模里西斯、蘇利南地,農曆新年是法定假期。

農曆正月初一為一年首,故稱「歲首」[1],稱「年節」[2]、「元旦」[3]、「元正」[4]、「元朔」[5]、「元日」[6]、「」[7]、「」[8]、「新春」[9]、「履新」[10]。

台灣話習稱「」(sin-tsiann)、「開正」(khui-tsiann)[11],慶祝活動叫「過年」(kuè-nî)[12]。

古有「三」説,夏朝正月建於寅(孟春一月),殷朝正月建於(季冬夏曆十二月),周朝正月建於子(冬至月,仲冬夏曆十一月)。

[13]歷代新年元旦日期盡,夏朝寅月(端月,雨水中氣)初一為一年首(寅首),商朝丑月(臘月、全月以大寒中氣)初一為元旦(首),周代子月(葭月,冬至中氣)初一為元旦(子首),秦代以亥月(陽月,小雪中氣)初一歲首(亥首)。

此謂改正朔。

[14]直到漢代遵循儒家「行夏時」教義[15],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曆,明確規定正月初一歲首,之為夏曆新年[16]。

自此,隋唐宋明以夏曆正月初一為元旦。

元慶賀始於漢高祖劉邦。

民國建立以來春節夏曆元旦。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引入格里曆(稱陽曆)曆,定格裏曆1月1日新年元旦。

「春節」本來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立春。

早期有原住民族散居島上,各有其生活習俗;而位處於中國東南沿海福建、廣東,山多田少,謀生,居民開始渡海而來移居島上。

香港、澳門正月初一假期,官方中文稱作「農曆年初一」[18]、「農曆正月初一」[19];英文Lunar New Year’s Day(1968年前Chinese New Year’s Day)[20],葡萄牙文1.º dia do Novo Ano Lunar。

華夏曆法定義冬至所在朔望月為十一月(子月),係北半球冬至時太陽方位偏南,其時日影於測量故。

此,漢人劃分黃道(即地球公轉太陽一圈)為四季,十二節、十二氣,七十二候,統稱「季節氣候」。

黃道十二節竹子,寅月(立春-驚蟄)應正月。

立春緊接於大寒後,後接雨水,象徵一年之時結束。

華夏曆法有96.9%年份接近立春朔日(月缺日)為正月初一[21]。

周朝起,華夏曆法夜半子正(0:00)換日[22]。

立春緊接於大寒後,後接雨水,象徵一年之時結束。

華夏曆法接近立春朔日(月缺日)為正月初一,日期落大寒雨水(公曆1月21日2月20日)之間。

立春2月4日或2月5日[23]。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考究,不過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歲末年頭(日語:年末年)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傳説堯舜時有過春節風。

農曆正月是一年開始,而正月初一立春附近。

節日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爾雅》記載:「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

」[24]説「年」稱謂周朝開始;甲骨文和金文中年字有穀穗形象,《説文解字》稱:「年,穀孰。

禾千聲。

春秋傳曰有年。

」農曆一年後一日(臘月30日,月29日),稱為「除夕」,除夕晚全家人團圓食年夜飯(農曆一年中後一頓飯),年夜飯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習俗,表示從上一年後一日守到下一年第一日。

春節源於上古蠟(通臘)祭,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用以祭農神兼及百神、先祖[25]:247。

每逢臘盡春來,人們殺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一年可以風調雨順、無災無禍、收成興旺。

[26]:96[27]
該説法認春節源於古代巫術儀式,是原始信仰巫術一種體現。

原始人認為人意志和力量可調整和控制事物發展。

飲食、祭祀、裝飾、遊藝、娛樂和語言、行為、飲食一系列禁忌是圍繞辟邪祈吉展開,人們希望通過它們趕走、得到。

此後時間演變,春節變成了一種慶祝活動。

[27]
該説法,於科學知識和生產力低下,以前人們抵禦災害能力,冬天寒潮侵擾,而且糧食匱乏是這些人提心吊膽。

早春時節來臨後,青黃接,生命受到了威脅,老人和兒童會飢餓、和其他各種因素而死去。

這使得人們,懷疑是鬼神所致。

這段令人恐慌時節一過,人們會道賀。

這種現象演變成了春節。

[27]
民間傳説,往往春節期間,冬天野外會出來一種叫年野獸,叫“夕”。

年獸一年出沒一次,這一日叫“過年”(年來了),過年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

年獸“夕”十分殘,半夜走家串户吃人,炎黃先祖躲避年,那舉家團圓一起,圍坐在一起抵抗年獸。

於年獸每年出沒一次,炎黃先祖於其無數次鬥爭中,摸索出了鬥爭訣竅,年獸雖,但懼怕紅色、火光和巨響。

因此,家家户户門口貼上紅春聯,在家門口燃起篝火,放爆竹,年獸看見人家門上貼着聯,門口有火燃起,爆竹霹靂響,會和長輩拜年,趕走了年獸。

有一種説法是,該獸是“夕”而非“年”。

春節是除夕而後過年。

“夕”是一種幽幽怪物,而“年”字義上和動物猛獸無關,像是豐收意思。

古文中無年獸記錄,而僅始於民國時期的説法。

漢朝:形成正式新春禮儀,並開始有爆竹(燒竹子)。

唐朝,新春時分放七日假。

《假寧令》這樣寫道:[28]
但有例外:私塾先生和學生假期達一個月,農民可能大年初一需要勞動。

唐德宗李括時,實行過“單號上朝,雙號休假”制度。

[29]此外,許多普通百姓而言,沒假日——新年到了,假日到了。

[30]
除夕守歲結束後元正日,唐朝人會舉行“朝會”、“陳設”和“大赦令”。

朝會中,皇帝頭戴垂着十二串白珠袞冕,皇宮正殿面見5000名百官、前來通報各地情況集使以及各國使者們[31]:180。

朝會像是一種禮儀活動而非政事會議。

大赦令對犯人既往不咎。

陳設時,許多象徵着國家級別禮器端出來以彰顯大唐國體,皇帝、朝廷官員、各地集使和皇室宗親身着端莊正式服裝,下官需級次序進行皇帝拜賀:皇太子、三公(司徒、司空與太尉)要道賀;接下來中書令需將各個地方賀表宣讀;門下省黃門侍郎隨後上奏各地祥瑞情況;然後户部尚書上奏各州進貢物品名單,禮部尚書上奏鄰國進貢情況,太史局太史令彙報天象;後門下省長官侍中宣佈儀式結束。

中書令帶領中書門下兩省中高級官員一起上前皇帝拜賀。

[30]
五代:後蜀:開始有春聯。

後蜀題寫“新年納餘慶,節號長春”是一副春聯。

宋朝人開始使用火藥製成鞭炮。

北宋宋太祖時期制度外,宋太宗即位到宋真宗退位,官員元日均給七日。

[32]包拯上書仁宗,建議縮短五日,故宋仁宗與宋神宗時新年假期五日。

[33]朝臣,宋徽宗後恢復到七日。

南宋建國初期顛沛流離,官員沒有年。

紹興和議後第二年到南宋滅亡,官員每年春節假期大致上是五日。

[34]宋朝私塾學生一年放寒假一個月,臘月初八(臘八節)放到正月初八結束。

鄉下學生多放春假、秋假各一個月回家幫忙農事。

每逢春社、秋社、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私塾大多會放一日假。

太學只在寒食、冬至、新年各放3日,每年9日;但學生往往隨父親赴外地職,一請幾個月,直到年終回校大考,考試合格官。

宋寧宗時,勞工(應役丁夫)元日、寒食、冬至、臘日各放假三日。

[35]
元朝漢人受蒙古影響,叫新年作“白節”[37],放假三日。

辛亥革命後,民國改用公曆。

新文化運動興起後,北洋政府提倡破舊,提倡廢除「曆」[38],改用公曆來慶祝新年[39]。

袁世凱元旦定義為西曆1月1日,將春節定義農曆正月初一。

國民政府於抗日戰爭前試圖廢曆新年,過年習俗改為西曆新年進行,但當時國人接受,爾後停止相關法令。

內務部民治司第一科,總統袁世凱請求,定新春(春節)、端午節(夏節)、中秋節(秋節)、冬至(冬節)四節。

呈請事,竊邦肇造陽曆紀元,所以利國際交通,定會計年度,允宜垂為令甲,昭示來茲,但布令,循世界,而通俗宜民,應社會習慣。

故日本維新以來,改正曆法,推行,民間風俗關係,悉屬未改,春秋佳日,舉國嬉嬉,或修祓禊,或隆報饗,歲時景物,猶見唐風,良以徵引故事,點綴承平,不但經濟節宣,且可助精神。

我國舊俗,每於四時令節,遊觀祈獻,比户風,作息常情,關人民生計。

本部風俗,衡度民時,以為於此類習慣,警察、官吏加以干涉,即應明白規定,俾有率循。

擬請:定曆元旦春節,端午夏節,中秋秋節,冬至冬節。

我國得休息,公人員準假一日,本部民意起見,是否有?理合呈請總統鑒核施行。


而後,內務部此令頒行全國。

內務部訓令第 號(另令順天府尹,步軍統領,警察廳類同)
中華民國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1928年5月7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呈國民政府,要求“實行廢曆,普國曆”。

原因是:“考社會狀況,十餘年來,沿用曆,罔知改正,……”。

“擬辦法八條,冀上謀徹底之改造。

”其中第二條是嚴禁私售曆、曆照表;第三條是嚴令京內外各機關、各學校、各團體,國曆規定者外,於曆節令,不準循俗放假;第四條是通令各省區市章,公告民眾,將一切曆年節娛樂、賽會加以指導改良,國曆日期舉行。

1930年,國民政府重申:“移置廢曆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於國曆新年:(一)各地人民應廢曆新年放假日數及廢曆新年前後沿用各種禮儀娛樂點綴,如賀年、團拜、祀祖、春宴、觀燈、、貼春聯移置國曆新年前後舉行;(二)黨政機關積極施行,並先期佈告人民一體遵照辦理,廢曆新年放假,亦不得藉其他名義放假。

”廢止綿延了幾千年傳統節日,命令出台後即遭到了其他黨派及社會團體,指責國府摒棄中國傳統文化。

時人記述,農曆年期間,官府派警察到關門停業商店,其開門營業,並元寶茶及供祀果品搗毀,有要處以罰金,“鄉間售賣曆本販,一並捉去拘役。

一時間人心惶惶,一個歡天喜地新年,弄出啼笑皆非狀”。

當時人們載道,想出了方法,自行宣佈「本店整修」或「本店店主親友聚會,停售五日(正月初一初五)」,各商店一樣關門。

官吏無可奈何,後,民間陽奉,陰則全違,民間慶賀農曆新年一切如故,一兩年後,政府禁止民眾慶祝曆新年。

1934年,國民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華夏曆,要求“於曆年關,公務機關,民間習俗過於干涉”。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羣眾“移風”,“過一個革命化、戰鬥化春節”。

春節之際要抓革命、促生產,幹到臘月二十八,大年三十歇腳,除夕吃憶苦飯,初一早上出工。

春節放假[40],傳統習俗視為廢除。

報紙一片響應聲,要求舉國上下“過一個革命化春節”。

從此“革命化”十餘年,直到改革開放後1980年,春節休假恢復。

[41][42]
港英政府採取鬆政策、無幹預華人傳統習俗。

港英政府於1875年通過《公眾假期條例》農曆新年(Chinese New Year’s Day)列入銀行假日[43]。

二戰後,農曆新年及新年第二日於1947年正式成為公眾假期[44],1967年第三日列入[45]。

1968年4月英文名稱華民政務司建議、輔政司支持下改為Lunar New Year,中文名稱影響。

香港郵政局1968年春節期間發行郵票中開始使用Lunar New Year一詞[20]。

使用港英政府積極參與慶祝農曆新年,包括街道佈置和管理年宵市場。

1965年起[46],港督每逢農曆新年前夕,會發表新年賀詞。

1997年及1999年中國後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後,此做法轉港澳行政官發表,並延續。

中國民間,是農村地區,有過年和大年習慣。

大年是於年稱。

但地區「年」和「年」定義並不相同。

一種説法,年是祭灶節,多見於中國北方地區,而江淮地區、福建、台灣和日本,元宵節稱「年」或「正月」。

四川、重慶、貴州地,過年是指過除夕,元宵節為過大年。

其他地區「年」指年初一元宵節(年十五)。

傳統習俗新春定義有幾種。

公司行號、公家機關是除夕開始,正月初五開工日。

各地農曆正月初一主,其次為除夕,而且春節假期有數日(是除夕或正月初一開始,正月初五,或到正月初三,或到正月初六,各地政府假期而定),因此所謂「新春」説法,現代社會,是指正月初一到初五。

但古時民間定義是除夕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俗稱「正頭」。

另一種定義是祭灶節(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直到一年正月十五。

有臘月初八臘八節開始,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結束。

民間有「沒出正月就算過年」説法。

部份地區和族羣如華北地區、客家人、大和族、琉球族,新春正月二十正式結束,後一日是填倉(日語:二十日正月)或天穿節;福建馬祖地區重視元宵節擺暝,直到該村境擺暝慶典過後,完成神明之過年[48]。

踏入凌晨12點正月初一,這一個時段要放鞭炮。

寓意“辭迎新”。

春節期間,輩會給予晚輩一些禮金,紅色信封包著,稱“壓歲錢”,通稱「紅包」(粵語作「利市」)。

有經濟能力子孫,會給予長輩紅包。

紅包金額:中國大陸,人民幣一百元到一萬多元;在台灣,新台幣六百元六千元,普遍。

有些人講究紅包金額,偶數,於葬禮期間給予奇數金額“帛金”。

延伸閱讀…

春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春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數字“八”取其諧音“發”,運意思,因此美國,8美元包見。

數字“六”取其諧音“溜”,有來年順順利利意味。

數字“四”因其諧音“死”,所以包含運。

有些包會裝着巧克力硬幣[49]。

索討紅包行稱為“討紅包”,粵語稱為“逗利市”。

廣東習俗,紅包已婚夫婦給予家庭中未婚晚輩。

出於禮貌和習俗,晚輩會祝願長輩來年、和運。

已婚人士會拒絕這樣要求,因為這意味着發紅包人來年會有運。

有些地區人,會存放紅包枕頭底下,直至七日過後會開封。

枕着包睡七日,象徵着好運和財富。

現今香港、台灣,有時一些僱主會東南亞籍幫傭發紅包作獎勵,但這樣做是否適合存在爭議[50]。

紅包,朋友和親戚間會交換一些禮物(為食物或甜食)。

探親訪友時會帶上禮物。

禮物包括水果(橘子)、糕點、餅乾、巧克力和糖果。

但有些認為是禁忌東西不能給,如時鐘(諧音“送”)、綠帽子(象徵妻子)、鞋(諧音“”、「唉」;在台灣意為「」)、梨(諧音“離”)、手帕(有「拭淚」意)、傘(諧音“散”)以及任何鋭物體(如象徵着關係破裂剪刀和小刀)[51]。

新年來臨之際集市或市場會販售新年有關商品,如鮮花、玩具、服裝煙花,人們買禮物用來走親訪友或居家裝飾。

一些地方,購買年花西方購買聖誕樹傳統無。

粵語地區,調寄劉明源創作經典傳統民樂《喜洋洋》《新春頌獻》流行,後來有香港音樂人譜寫其他賀年歌,如《財神到》、《年年》、《祝福你》。

有改篇自外國歌曲者,如《新年好》[52] ,旋律來美國民歌《我克萊門汀》。

賀年廣告長度電視廣告,交代新年賀詞和該商號年期間營業日期。

而企業和品牌會透過廣告商進行拍片應節,催谷銷量和覆蓋目標客羣。

[53]同時亦可展示品牌力量和公眾贈興。

[54]而各品牌農曆十二月前會加強宣傳,到農曆年期間減少。

而電視台考慮到人外遊或外出拜年下,導致電視收視率平時,會利用這段時間廉價套餐吸引客户。

[55]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

可能有些人知道,“春節”只是上個世紀初興起晚近説法。

古代傳統中,這個節日稱為“、歲、元日、元旦”,“春節”是另有所指。

不管叫什麼,民間俗稱“過年”。

過年是春節,而是臘八到元宵,到二月二一系列年慶活動。

這裏我們來這一系列年慶源流做一番梳理。

“過年”一系列年慶活動中,除夕或者春節是其中高潮。

時候,無論叫、歲是元日、元旦,顧名思義,代表一年開始。

而“除夕”,指是交替那一個夜晚。

從物候上來説,一年一年輪迴轉換,四季更替,是不過時間週期之一。

時候,人們有了“年”概念。

我國古代年是農作物一年一度收穫關。

甲骨文中“年”字,是人背禾象形字。

《説文》稱:“年,谷熟。

”一年週而復始,這是個值得慶祝時刻。

那麼,什麼時候算作一年開始呢?正如前面説,穀物豐收是“年”標誌,所以我國周代,完成收穫季節作一年開始。

《詩經·七月》中記載了周人禾穀登場後人們慶祝樂場景:“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周人以夏曆十一月歲首月,因此十月末、十一月初過年。

《詩經·七月》記載,那個時候人們“過年”場景。

直到漢代中期漢武帝時候,正式確定以夏曆正月歲首,歲首正月初一,稱為正月旦、、日。

此後曆法雖然過斷修正,但這個一年開始時間沒有改變。

歲首既然確定,相應慶祝活動移到這個時間進行。

正月旦是漢代皇家慶祝日,朝廷要舉行大規模朝會。

皇帝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慶賀,同時百官得到新年宴飲賜贈,這時禮樂齊鳴,百戲騰躍,一片景象。

漢代朝廷影響下,正月旦成為民間節日。

後世正月拜年傳統即漢代正日新年拜賀習俗發展而來。

隋唐春節,稱為元日、歲日、元正。

從唐代開始,春節成為政府法定假日,唐開元年間《假寧令》規定,元日、冬至各七日。

元日七天假期是年前三天,年後三天。

每逢元日,朝廷照例舉行早朝大典,慶賀新年。

宋元明清各代,春節稱為元日或元旦、新年。

朝會儀式是皇家典禮。

民間,各種節慶活動是。

北宋“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開賭禁三天,任百姓娛樂。

無論是官員是百姓從早上開始慶賀。

家户店面張燈結綵,平時娛樂場車水馬龍,平時得出門貴族婦女盛妝出遊,到賭場觀賭。

貧民小户年節換上衣服,把酒相酬。

南宋時,年節出門遊覽寺廟宮觀風氣,寺觀遊人整天。

年節是人們聚會良機,家庭宴會氣氛,“家家飲宴,笑語喧譁”。

明清時期,元日過新年習俗固定化,我們説《紅樓夢》中可以看到很多精彩描寫。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民國建立。

清朝推翻後,採用什麼樣紀年方式成了擺革命黨面前一件大事。

辛亥革命後,各省都督代表南京開會,決定表示與封建王朝徹底決裂,採用世界通行公曆。

但對夏曆(民間俗稱農曆、曆),宣佈廢或禁用。

公曆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同時發佈《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宣言書末尾所署時間“大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隨後,孫中山下令改用公曆紀年,並以 1912年1月1日作為中華民國建元開始。

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間繼續過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

只是新年不能稱為元旦了,不免有點兒名言。

1913年7月,當時任內務總長朱啓鈐呈上一份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曆元旦春節,端午夏節,中秋秋節,冬至冬節,我國民得休息,公人員,准假一日。

”自此,農曆歲首以往“元日”“元旦”改稱“春節”。

所以,“春節”叫法不過才有百年歷史。

而過去古代傳統中,“春節”只是對立春日稱呼。

1928年,東北易幟,蔣介石國民政府名義發表宣言,通告“統一完成”。

國民黨開始強力推行“國曆”(陽曆),並曆視“廢歷”。

然而,民間延續了上千年農曆正月初一過年習俗,是一紙行政命令改變。

雖然有種種禁令,老百姓還是繼續歡天喜地過他們大年。

1934年初,南京國民政府承認“於曆年關,公務機關,民間習俗過於干涉。

”民間可以名正言順地過農曆春節了。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規定春節放假3天,正式法令形式確認了春節地位。

“小孩小孩你,過了臘八年。

”傳統農業社會裏,到了臘八,進入過年氣氛裏了。

那麼,臘八節是怎麼來?中國上古時代,“臘”本是一種祭禮。

商朝,人們用獵獲禽獸舉行春、夏、秋、冬四次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保佑百姓五穀豐登,共享太平。

這四次祀之中冬祀規模,,後來稱為“臘祭”。

因此,人們舉辦臘祭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將冬祭這天稱為“臘日”。

臘日早期並沒有日期,歲末後幾天。

漢武帝頒佈《太初曆》,確定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臘日,時間冬至後第三十七天,介於大寒立春兩個節氣之間。

到了南北朝時期,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祭日”。

這個日期變化,應該和當時佛教節日滲入有關。

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人們相信農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佛日子。

這一天各個寺院僧尼要聚在一起紀念佛祖成佛,同時大興佛會,施捨臘八粥。

因為臘八節和臘日離得,而臘日祭祀祖先活動轉移到元日新年時進行,臘日祭祀活動式微,人們地臘日移至臘八節來過了。

臘八節結合了傳統臘日祭祀和佛教臘八佛祖成道日,成為一個民間節日,原本是佛寺施捨臘八粥,褪去了它宗教含義,成為了一種民間習俗。

年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稱為祭灶節。

最初年是祭祀灶神,後來演變成了春節前一個“準備節日”。

地方,年日期。

古代,過年有“官三、民四、船五”傳統,説,官家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是臘月二十五。

中國北方長期以來是政治中心所在地,因此年多臘月二十三;而南方年臘月二十四;鄱陽湖地沿湖居民,則保留了船家傳統,年定臘月二十五。

灶神起源,商朝開始民間供奉。

舊時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掌管人們飲食外,灶神是玉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職官。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帝彙報這一年來每家所作所為,稱“辭灶”,所以家家户户要“送灶神”。

到正月初四灶神接回來,稱為“接灶”。

祭祀灶神風俗,是漢代發展起來。

《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西漢時有位叫李少君人十分重視灶祭。

説,漢武帝聽了李少君一番鼓吹後,開始提倡祭祀灶神。

灶神漢代演變有名有姓人格神,名叫蘇吉利,而且有一個名叫王博頰妻子。

秦漢以前古代,灶神或為男性或為女性,到了漢代變成灶君爺爺灶君奶奶夫妻。

民間習俗中,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糰子類,塞住灶神之口,講人間罪惡。

今天,我國大多數人家祭灶,但是臘月二十三吃糖瓜習俗農村盛行。

台灣位東亞大海上,處於亞熱帶氣候中,,冬季山地區外,不見霜雪。

海島上林木,河流蜿蜒,16世紀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航海,稱為「福爾摩沙」(Ilha Formosa),意指一個島嶼。

早期有原住民族散居島上,各有其生活習俗;而位處於中國東南沿海福建、廣東,山多田少,謀生,居民開始渡海而來移居島上。

延伸閱讀…

正月十五為什麼稱元旦

春節古時稱“元旦”

17世紀歐洲人東方展開海上貿易,西班牙人、荷蘭人想擁有島上獨佔其資源,經歷一段時間侵奪後,鄭取得了統治權,鄭氏時期後清領時代,大量漢人移入,族羣分類而居,帶來漢人原鄉社會風俗,早期台灣方誌記載風時説:「泉俗行於泉,漳俗行於漳。

」(《諸羅縣志》)後來客俗行於客,説瞭台灣漢人社會風「脱胎」原鄉節俗淵源。

中國閩、粵地區傳統風俗中節俗、廟會,主要源於當地農人二十四節氣事農業生產,但這套生活模式實際上並不能運用於海島氣候。

台灣漢人社會因應地環境中生活經歷轉變,以及清領到日治時期政府統治規劃,原傳統節氣調整出適合斯土斯民節俗生活。

先來後到移民們,一代傳承一代,最初原鄉帶來儀禮規訓蜕化轉變,於原住民各族保存原汁原味民族節慶,漢人社會土地上紮根、共感歷史經驗中焠鍊,飲食習慣上「南北和」,斯土斯民海島之上生活,交匯融合出彌足「台灣節慶」。

 傳統節慶「節」,選節氣轉換時間或是一個月時間,陰與陽勝剋及補觀念,使人能順利地通過時間關口。

所以過節過關,通過儀式中大多配合有祭祀儀式、習俗禁忌,使人能這個節序過渡到另一個節序。

二十四節氣裡有「」、「立冬」、「冬至」,立冬是冬季開始;冬至是冬季一夜,是使用節氣或中氣節日,標誌陽運行到某一個節氣點,天候發生變化。

曆應上,注意月,「月圓花」視為吉祥兆。

所以家庭適合團圓,而宗教信仰上配合有祈福求祥祈祝儀式,如道教「三元日」,妥善運用了正月十五,春節期間一家人共慶「元宵」。

此後各奔西東地到處工作,因此祈求天官賜福,稱為「上元」,家中掛燈,道觀、寺廟會點燈祈福。

「中元」是七月十五,地官赦罪日,道教稱為「慶讚中元」,佛教視為「盂蘭盆節」,普渡孤幽有關。

「下元」為十月十五日,水官解除災厄日,避免災厄帶到明年,民間俗稱「謝日」。

過節通過儀式要選擇時間,所以月單日屬陽,月日可增強力量,這是見時間安排,如一月一日;三月三日為三月節,古為修禊日,漳州選此日「上墳」;五月五日為端午,龍舟競渡,祓,是過渡到夏日節日,所以習俗上有剋制五毒涵意。

七月七日「七夕」,視為「七娘媽生」,為民俗成年禮,護佑小孩「出婆姊間」後,長大成人,為典型通過儀式。

而九月九日九,諧音「」,九重陽,故為老人節,祈祝長者長壽。

於月日俱屬單數、屬陽,這種月日而陽氣,是可以渡過節日關口;而民間是雙月雙日,只有六月六日「半年節」。

農業社會裡,一個「農立國」民族是需要配合節候而事生產,所以勤勞打拚是農人美德。

七日一週新制之前,官員、軍人服役有休假日外,農民大多節奏而使用節氣,節日中集體享受節慶樂。

帝制時代儒家官僚形成一套「張弛」社會生活方式,生產工作倫理「」如弓弦繃緊,穿著工作「常服」,時間內地投入生產勞動之中。

然後經歷一段時間工作後,趁著農田事務餘暇安排有節日作為時間間隔,可以穿著禮服依節日而祭祀。

這種日常性日子歐洲人節慶(festival),要儀式性轉變,一境、一家之人集體參與,成為地方或家庭大事。

節慶活動中,不管是祭祀否有節俗食物共享,一家一境會有節飾襯託過節的氣氛,大家遵守節俗禁忌。

節慶理想全體投入慶祝活動中,享受佳節內「」氣氛。

以下介紹台灣社會一年中主要幾個節慶:春節,稱元旦、元日;、新年。

現在習稱「過新年」。

「年節」,為一年,萬象。

大年初一,一神桌前,拜神明,後拜祖先。

初四接財神,擺香案迎接神明,接神遲,故下午。

正月初一開天門,信眾子時搶頭香,搏好採頭。

新正期間,人們多會到廟裡點光明燈,安奉太歲,犯歲到廟內安太歲,或禮鬥改運。

新春春飯、水果塔供奉祖先。

過年是新年與除夕,展現一年有氣象,這是傳統習俗雖歷經社會變遷而能進入現代社會,官方或民間維持一年之中天數「年」,從初一到初五,有過節休閒氣氛。

一首流傳甚台灣童謠裡,「過年謠」從初一唱到十五,前五天是這樣唱:「初(清晨吉時開門大吉)、初二(或作『嬌』,指女婿回孃家,是客、嬌客)。

初三無通巧(或『睏飽』,俗稱『赤狗日』,外出,有事;或連日勞累,藉此補足睡眠。

如唱『初一場、初二場』,是『初三老鼠娶新娘』,傳為老鼠娶親日)。

初四神落天(此日下午迎神,雲『送神,接神遲』,所以或作『初四接神』或作『頓頓飽』)、初五隔開(此日開張,準備回復工作)。

童謠中春節拜年、玩樂,過一個新年,體現早期農業社會裡、樸素生活情調。

當前過年習俗隨著景氣好轉,是一個創新「過年謠」(閩南過年謠/客家過年謠)年代。

 新年謠有「初九天公生」,為玉皇上帝生日,稱「祝天誕」而俗稱「天公生」。

天公古書中「天帝」,本帝王專祀祭天禮;後來道教神統譜三清為宇宙創始運化象,統領萬神昊天上帝,尊稱「玉皇上帝」、「玄穹上帝」。

道壇上有玉皇位,玉皇上帝作帝王像,戴九旒冕冠,著黃色冕服,法像而雙手執圭,萬星主紫微大帝,同為至尊天神。

民間奉祀有天公壇,宮廟;而廟門外向天處,有天公爐,向外拜天公後插於爐內。

民家拜天公,是桌案朝外或向天,其中閩南族羣多在正廳前樑懸掛「天公爐」,客家族羣則多奉祀於內埕龍邊牆上。

天公生時值正月初九,時辰是子時。

九陽數,而子時是十二時辰。

一陽復始時刻,廟埕或家中中庭向天處,擺香案,家長率同一家大小在案前上香祭拜,祈求天公庇佑一年家運亨通。

這種「春祈」信仰習俗由來,各地皆然,是到天公廟祈願佳日。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道教三元日醮祭天、地、水三官,上元日天官賜福佳節,民間通稱「上元暝」、「元夕」;而節日行事燃燈,故稱作「燈節」。

而新年活動直到元宵節,視為「過年」。

舊俗,這是一家團聚吃元宵日子,然後各奔南北努力工作。

所以一起賞燈、猜燈謎,而年節結束佳節。

民間三官大帝統稱「三界公」,主要崇祀天、地、水三官大帝,上元節祭祀天官大帝職司賜福,元宵遊燈會、猜燈謎源自於道觀上元齋點燈祈福習俗,燈節早期火炬成為燈籠;流傳,台灣寺廟有點燈、賞燈習俗,並成為觀光節俗活動。

「媽祖」是台灣人民信仰神祉,隨著中國福建沿海居民移民台灣而流傳,只是漁民保護神,擴展成為台灣最普遍民間信仰。

媽祖誕辰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每年此時民間主祀媽祖廟宇都會舉行盛大祭典以及遶境活動,藉以祈求。

而所謂「迎媽祖」是各聚落居民懷著、崇敬心情,祭典各種民俗表演來迎接媽祖意思。

為二十四節氣中第5個節氣,春分後十五日,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為上山祭祖掃墓節日。

「」節氣是兼含祭祖、寒食、掃墓崇天祭祖社會意涵節日,所以後來到台灣移民們,多會依循原鄉歲時祭儀活動,例如漳州籍移民會選三月節(三月三日)掃墓祭祖,泉州籍移民會明日上山祭掃,而客家移民習俗,選擇先祖安葬後第1個五月節,須提前12天上墳祭拜。

端午為五月五日五日,稱「端陽」,午陽取陽氣盛,可以過關辟邪。

節氣上夏日節候,江河水清除雜物,免疫癘流行;居家需知掃除屋宅角落,灑上雄黃水,闢五毒諸物;而家人須浴蘭湯,潔沐身心,成為內外闢節日。

台灣各地應端午節有慶祝活動,有舉辦劃龍舟競賽,吃粽子習俗,台中市南屯區辦理穿木屐競走活動。

七月立秋、處暑兩個節氣中,有七夕、中元兩節日,七月七日為七夕、乞巧節。

台灣民間稱為「七娘媽生」,報謝七娘媽護佑孩子長大成人,是「作十六歲」節日,表示「出鳥母(婆姊)間」,為民俗成年節日。

而於年女孩,是乞巧、鬥巧,並兼求美貌佳節;以往讀書人祀奉魁星,七夕這天要祭拜。

二十四節氣中「處暑」,農作物收成後,趁暑休息,祭謝土地、祖先,故農諺雲:「處暑斷犁耙」。

節俗中祭厲習俗,官方七月有厲壇祭;而民間複合了道、佛二教宗教儀式,道教從早期三官信仰:天、地、水三官(即民間稱「三界公」),三元齋而確定三元日,中元齋即中元日,故稱為「慶讚中元」,台灣發展出中元普渡法會,將佛教「普渡眾生」法旨。

透過道士科儀中普度科儀要進行串法事,男堂女室獻貢、巡筵、登壇説法到普渡化食,有串科儀形式,道士們一面誦經懺,一面懺的段落丟擲供品,各地普渡祭儀成為台灣社會面移墾過程中流血衝突「和解」道,透過施孤祈福來包容、慰問。

「搶」是台灣中元普渡時儀式活動,民眾中元節祭祀十方孤魂野鬼,人模仿餓鬼行,搶攀孤棚,取食孤棧上祭品,活動隱含孤魂野鬼前來飽食免受飢餓喻意,具有人飢己飢、悲天憫人精神,有人鬼意義。

農曆八月,「秋分」與「霜降」中有「中秋」,為天文學上秋分點,太陽照射到地球赤道上,晝夜各半,與「春分」。

八月十五日,俗稱「八月半」;逢十五月圓,稱「月夕」,有認為七、八、九三秋,故為「中秋」。

於秋涼時節,是月圓夜,取象圓月,而視為團圓節。

民間何時拜月不可考,但是有祭拜太陽星君、太陰娘娘日月祭祀。

中秋之夕,台灣早期會拜月娘(月姑),印有月娘神像,其他地方稱為月光神禡,所祭拜是月餅、柚子,月餅要切開分食,故稱為團圓餅。

《台灣府志》記載,中秋節要祭祀當境土神,秋收後要拜土地公,表達春祈秋報意。

台灣各式醮典儀式,願酬神、災植福目的,其中屏東東港東隆宮三年一科「祭典」燒王船人熟知,時間、辰、、戌年農曆八月十月間,擲筊方式訂出確切日期。

王船建造目的,恭送代天巡狩人間王爺聖駕返天廷外,盼能載走地方魍魎,祈求保境安民。

王船於舉辦科儀前二年建造,型態東隆宮內二艘清領時期留下南澳船,建造完成供信眾膜拜,並於醮典後一天舉行王船遶街,目的是沿途收煞驅瘟。

待王船移至海邊,時辰一到,道士開水路,並點燃王船四周紙錢,霎時間,色彩繽紛火焰將王船圍住,而無形王船藉此順風啟航遊天河了。

 道教三元日,舉行三元齋,敬獻天、地、水三官大帝。

民間俗稱「三界公」,表示天地水三界眾神,乃道教諸神民俗節日供獻。

十月十五日即是水官大帝解厄之日,全稱「下元三品五氣解厄水府洞陰天元光大帝」。

於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下元節、是三官大帝一起祭拜,民間通稱「拜三界公」,祭拜時間、地點(正廳三界公爐下)、祭拜方式(頂下桌)及供品,大體。

所以台灣民間按例,上、中元例供獻;有只是上香獻祭而已。

宮廟、是供奉三官大帝廟宇(如台北指南宮),例誦經禮懺,並缺下元齋儀,是日殿上燈火通明,鬥燈元辰煥彩,以示全家消災解厄,祈求福祥。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與「大雪」同為十一月節氣,但時間並,與「」同為「活節」,要謝。

曆法上,冬至日,日,因為太陽直射南迴歸線上(赤道以南緯度二十三度半)。

冬至後,太陽向北迴轉,北半球白晝變長,所以冬至即是節氣上陰極,而陽氣節日,稱為「冬節」。

這個大節、語説是「冬至如年」,稱「亞歲」、「如」,節俗行事多節日。

台灣民間習俗冬至日早晚作為測候標準:「冬至月頭,要年兜(年底);冬至月尾,要正月;冬至月中,無雪亦無霜。

」推測寒流到台灣時間;或「冬至,年底疏;冬至疏,年底。

」冬至日來到時間推測過年天氣,故有「乾冬至,過年」氣候經驗談。

台灣冬至節,民間需要準備祭祀祖先,有需要設宴款待宗親,在台灣稱為「食祖」、金門稱為「食頭」、澎湖稱為「食冬」。

冬至時節,需要準備湯圓、菜包祭拜,寓意年增一歲。

二十四節氣表現是「小寒」、「大寒」,有年節氣氛,像歐美過聖誕節那樣,雪花繽紛中傳出鐘聲、鈴聲,透出節情調。

農業社會到了年底十二月,有多時間準備祭典,一年終了而收穫,理應感謝一切該感謝天地神明,所以年串禮俗多有感恩意義,包括各式各樣祭祀飲食民俗活動。

祭祀對象與日常生活有關:諸如土地公、灶神之類,尾牙是十二月祭典中,一年牙祭後一次,拜謝土地公、地基祖,居住有關。

此類祭祀習俗是基於報恩而表現傳統美德。

「除夕」這一天各家要報謝神明,表示於庇佑一年報恩。

中午時,廳堂上敬謝祭品,是年糕、應節供品祭拜神明及祖先,家大小要上香敬謝。

然後拜灶神,縱使使用了瓦斯爐、電磁爐,要廚房祭謝司命灶君;此外拜地基主,前、後門門口,於房宅住先亡地主,年底表示謝恩意。

客家地區時間上,從凌晨門外敬謝天公,供奉五燥、五濕素品、素果,謝天恩。

然後到正廳祭拜,拜神明再拜祖先(阿公婆),牲禮、年糕、發粄,要點燭燃香,報謝庇佑功;會前門或後門拜地基祖。

並到鄰寺廟、伯公廟祭謝,可謂「完神」日。

「台灣節慶」是華人世界裡保存節慶傳統,經歷三、四百年來發展、變化,創造了經濟成就之外,持續保存具有民俗風格節慶,地融入現代生活中。

於民間社會傳續「社祀會聚社民」傳統,每逢節有社慶,成為營造社區體生活核心。

而每一個家庭、家族於疏離現代社會,藉由節日凝聚家人、族人,祭拜祖先、神明,使家人記憶中團聚。

斯土斯民而有斯節斯俗,台灣人既傳續了農民打拚精神,保存了傳統節日作息,祭祀活動之中發揚了人文精義。

這個而多樣節俗,展現了人宇宙關係,提醒了人生態共存共榮。

每年過節定期提醒,台灣每一世代生存中,常保是個「地方」,一個福爾摩沙。

 民族十六族節慶大部分維持傳統特性,每年公告祭儀舉辦期間。

歲時祭儀核心概念「祈求收穫祖庇佑」,因此慶豐年拜祖靈成全族動員相聚時刻,有助於凝聚民族認同。

以下台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每年7到9月穀物收成後,阿美族各部落獨立舉行豐年祭,表達祖先及天神感念。

祭儀主要是年齡階層組織主導,重視教育訓練晉升儀式,過程中各階級遵守領導階層要求,合作達成各項任務。

另一共同性活動malikoda集體歌舞,為男性年齡階級團體牽手共舞,有集體訓練意義。

「感恩祭」是傳統「祖靈祭」轉譯而來名稱,每年79月小米收成後,部落各家族推舉領袖召開家族會議,共商祖靈祭舉行時間,並進行分工。

祖靈祭當日各家男子到集合地點,領袖帶領族人大聲呼喊,並獻上收穫小米酒祭品,感恩祖先一整年護佑及豐收,傳達Gaga(規範禁忌)信仰敬畏。

  有意思是,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是現在農曆春節,有“端日”“元正”稱呼。

而“春節”“新年”以及“元旦”名稱和日期確定,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

  説起元旦,如果字面意思解釋,可以理解為“首日”。

  資料圖:2019年12月31日,成都天府廣場各色鮮花扮靚,迎接2020年元旦節到來。

張浪 攝  “元旦”“元”有開始、第一意思,凡數始稱“元”;“旦”是一個象形字,上面“日”代表太陽,下面“一”象徵地平線,結合起來象徵太陽地平線上冉冉升起,一天開始了。

  所以,人們“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引申為新年開始第一天。

説,元旦稱“三元”,即歲元、月元、時元。

  一元初始,萬象。

古代元旦十分受重視,晉代有個名叫辛蘭詩人,寫過一首《元正》:“元正啓令節,嘉慶肇自茲。

鹹奏萬年觴,悦熙。

”記述便是當時元旦情景。

  實際上,中國古代“元旦”,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顓頊,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

《晉書》中記載:“顓帝孟夏正月元,其實正朔元旦春”。

  雖然“元旦”表示一年首日意思從未改變,但於曆法原因,正月初一計算方法,西漢武帝之前並十分統一,歷代元旦月、日不一致。

  舉個例子,時候夏朝使用夏曆,夏曆孟喜月(元月)為正月,但到了商朝,商朝使用殷歷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周曆冬月(十一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決定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説,這時候“元旦”變成了“十月初一”。

  直到漢武帝時期,基本結束之前“變來變去”狀態:漢武帝太初元年,鄧人創立“太初曆”,定夏曆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孟喜月第一天(夏曆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沿用到清朝末年。

  時間走到了1912年,那一年1月份,孫中山發佈《臨時大總統關於頒佈曆書令》,要求內務部編印曆書,隨後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新年”,但叫“元旦”。

  由此,中國出現了兩種曆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陽曆”,作為公共行政、國際交往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會沿用“農曆”,服務於農時日常生活。

  1914年1月,當時政府內務部總統呈文中提出:“擬請定曆元旦春節,端午夏節,中秋秋節,冬至冬節……”後來只有“元旦春節”批准,所以傳統農曆新年易名為“春節”,傳統“元旦”名稱擱在了公曆1月1日。

  不過,民俗專家蕭放説,儘管時政府推行公曆,後來令不準過曆年,嚴禁民間過春節貼春聯民俗活動,但老百姓不買賬,日常生活還是年歷來過。

“一年計於春,一日計於晨”,可見公立和農曆第一天是開端。

於元旦來歷,有很多夥伴瞭解,普及中國文化傳統節日知識,是編義不容辭責任。

我們知道元旦是每年1月1日,但是古代元旦是指曆年1月1日,説,古代大年初一元旦。

那麼元旦是什麼時間開始變成陽曆呢?“元旦”兩個字,我們要分開講。

“元”代表開始,是初始第一個數字。

代表第一、首、、春天。

我們聽説過元始天尊,是第一個神仙,盤古開天闢地之前誕生了,所以稱“元”。

《經》中,有“元亨利貞”,一元初始,萬物。

現在企業中有創業元老,創建時第一批員工,是企業功臣。

“旦”是古代象形文字。

上面一個日子,代表太陽,下面是個一字,代表大地。

太陽地平線升起意。

所以,旦早晨,是朝陽。

綜上説,“元旦”古時農曆1月1日第一天早晨。

這是元旦含義。

元旦稱元晨,元日,春節。

説,古時元旦春節,是大年初一。

北宋詩人王安石寫了一首《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新桃換符”。

這裏元日,指春節即元旦。

古時元旦這天是,大人領着孩子放鞭炮,爆竹聲中辭歲,迎新年。

詩中“符”是指聯,古時聯像現在寫一張紙上,那時是寫桃木做竹板上,掛門口,叫“新桃”。

和我們現在,聯撕下來,換上嶄新聯,準備元旦迎新。

天文學概念裏,元旦叫“元朔”。

新月朔,月牙叫朔,月滿為望。

農曆和月亮變化相關聯,所以初一叫朔日,十五叫望日。

因此元旦這一天,説叫曆,陽曆。

後來我們要西方接軌,1912年1月1日開始,規定實行陽曆年。

但那時候,陽曆年1月1日叫元旦,和現曆年1月1日,它叫春節。

那什麼時間開始,元旦變成陽曆1月1號是呢?這得我們國家建國時期説起。

1949年中國成立後,我們國家實行了兩套曆法:一個是陽曆,一個是曆。

我們國家開始陽曆1月1號,改成了元旦;曆1月1號因為它2月4日立春接近,改成了春節。

説,建國1949年後,我們有了兩個節日:陽曆年1月1號是元旦節;曆年1月1號是春節。

(1)古代元旦和春節,是農曆1月1日。

(2)現在元旦是公曆1月1日,叫新年;春節是農曆1月1日。

(3)“元”是首,“旦”是日,合起來是“首日”。

元旦即為一年首日。

今年元旦第二天,臘八節,是一年季節,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説法,現在氣温變暖,沒有前些年那麼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