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分佈 | 人口 | 所屬 |
---|---|---|
東南亞、雲南、老撾、泰國、越南、西雙版納 | 541,000 | 未識別民族(中國) |
起源
克木族是老撾北部原住民,一般被劃入老聽族。他們是老撾最大的少數民族。
分佈


克木族主要分佈在老撾的琅勃拉邦、川壙省、豐沙裏省、烏多姆賽省、博膠省、琅南塔省。他們也分佈在泰國與老撾邊境的楠府、帕堯府、清萊,以及越南、西雙版納和美國加州。
文化特徵
克木族通常居住在孤立的丘陵村莊,有時與苗族雜居。他們以伐柚木為業,出現在加州則是因為越戰和逃避老撾政府。
五行相剋
- 金:鋒利,剋制木
- 木:堅固,剋制土
- 土:厚重,剋制水
- 水:柔順,剋制火
- 火:旺盛,剋制金
相剋含義:眾勝寡(水克火)、精勝堅(火克金)、剛勝柔(金克木)、專勝散(木克土)、實勝虛(土克水)。
相生相剋
- 相生:促進、助長
- 相剋:抑制、制約
這些作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是維持平衡和規律所必需的。
五行與中醫
五行與人體五臟系統的功能和關係相關,但並不限於解剖上的五臟。
克木:一種重要的中藥材
克木是中醫常用的藥材之一,主要來源於芸香科植物克木 tree 〔學名: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的根、莖、葉。其性味辛、苦、温,具有行氣止痛、祛風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特徵與分佈
特徵:
-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 10 公尺。
- 葉為奇數羽狀複葉,小葉長卵形或披針形,全緣且表面有腺點。
- 花為黃白色,聚生於頂生或腋生圓錐花序。
- 果實為核果,成熟時呈現黑色或深紫色。
分佈:
克木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地區,包括中國南部(廣東、廣西、海南)、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在台灣,則分佈於中部和南部山區。
化學成分
克木的主要化學成分包括:
成分 | 作用 |
---|---|
揮發油 | 行氣止痛、温經散寒 |
生物鹼 | 抗菌、消炎、止痛 |
酚酸 | 抗氧化、抗炎、止痛 |
萜類化合物 | 消炎、止痛、抗菌 |
香豆素 | 活血化瘀、抗炎 |
藥理作用
克木具有以下藥理作用:
- 行氣止痛:克木中的揮發油和生物鹼可以刺激胃腸道和子宮平滑肌,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 祛風濕:克木具有散寒祛濕的作用,可以改善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 活血化瘀:克木中的香豆素可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對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等有治療作用。
- 抗菌消炎:克木中的生物鹼和酚酸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
- 抗氧化:克木中的酚酸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損傷。
臨牀應用
克木在中醫臨牀中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 消化系統疾病:胃痛、腹痛、脹氣、嘔吐。
- 婦科疾病:痛經、閉經、產後惡露不止。
- 風濕性疾病:風濕痛、關節炎、腰痠背痛。
- 外傷跌打: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 其他疾病:感冒、發燒、咽喉痛、跌打損傷。
使用方式
克木的常用使用方式如下:
延伸閲讀…
克木族
克木人
- 煎服:將乾燥的克木根或莖葉 15-30 公克,加水煎煮服用。
- 泡酒:將克木根或莖葉 50-100 公克,泡入 500 毫升白酒中,浸泡 14 天後服用。
- 外用:將新鮮的克木根或莖葉搗爛外敷患處,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注意事項
使用克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禁用。
- 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 克木性温,熱性體質者不宜久服。
- 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合用時,需謹慎避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