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公司最頭痛的就是取名啦!一個好記又有意義的公司名稱,能讓客戶一眼就記住你。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的公司取名技巧,幫你避開地雷、找到最適合的品牌名稱。

首先要注意的是名稱的「好念度」,台灣人習慣用口語傳播,太拗口或難發音的名字很容易被記錯。像是「鑫龘有限公司」雖然看起來很霸氣,但客戶要推薦時可能連怎麼念都不知道。建議選擇2-4個字、發音清晰的組合,例如「茶湯會」、「鮮芋仙」這種朗朗上口的名字。

再來是「行業聯想度」,名稱最好能直接讓人聯想到你的業務內容。這邊整理幾個常見產業的命名方向:

行業類型 取名方向範例 實際案例
餐飲業 食材+意境(鮮、香、味) 鼎泰豐、春水堂
科技業 簡潔英文+未來感(Tech、Cloud) ASUS、Gogoro
文創產業 諧音雙關+文青感 誠品、光點

另外要避開「商標雷區」,取完名記得先到經濟部商工查詢服務確認是否已被註冊。曾經有創業者用「快潔」當清潔公司名,結果開業後才發現和某家洗衣精撞名,只好全部重來超麻煩!

最後是「網路友善度」,現在大家都用Google找商家,名稱最好包含關鍵字。像做手工餅乾的取名「甜點工作室」就不如「妞妞手工餅乾」來得容易被搜到。也可以參考國外品牌但加入本土元素,例如「蝦皮」就是把Shopee轉化成台灣人熟悉的用語。

取名字時不妨多問問身邊朋友意見,有時候旁人一句「這名字好像某種藥品喔」就能幫你避開尷尬。記得準備3-5個備選方案,避免第一次申請就被打槍。

公司取名技巧

創業新手如何取個好記的公司名?這5個技巧你一定要知道!

最近身邊好多朋友都在創業,常常聽到他們煩惱公司名稱該怎麼取。說真的,一個好記又有特色的公司名,真的能讓客戶一眼就記住你!我整理了一些實用技巧,分享給正在創業路上的你。

首先,公司名稱最好跟你的行業有關聯性。比如開咖啡廳可以用「豆留」、「啡嚐不可」這種帶有咖啡意象的名字,讓客人一看就知道你在賣什麼。但也不要太直白像「好喝咖啡店」,會顯得沒創意。可以參考下面這個表格,看看不同行業適合的命名方向:

行業類型 命名方向舉例 實際案例
餐飲業 食物聯想+趣味諧音 饗食天堂、麻膳堂
科技業 簡潔有力+未來感 趨勢科技、Appier
文創產業 意境美感+文化元素 印花樂、蘑菇設計

再來,發音要好念很重要!試著把取好的名字念給10個朋友聽,如果超過3個人覺得拗口或記不住,可能就要再調整。像「犇鱻麤」這種雖然特別,但客人根本不會念也不好打字搜尋。建議用2-3個字為主,最多不要超過4個字,像是「誠品」、「博客來」都是很好記的例子。

<.tw或.tw的網址都被註冊得差不多了,可以試試看加個數字或簡單的變形。

最後提醒,名字最好能傳達你的品牌精神。像是「綠藤生機」一看就知道是環保取向,「無印良品」強調簡約本質。取完名字後,不妨問問自己:這個名字5年後還適用嗎?如果公司擴展到其他業務,會不會被限制住?這些都是創業初期就要想清楚的細節。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公司名稱會影響生意好壞?這可不是迷信喔!一個好記又有意義的公司名稱,就像給客人第一印象的名片,直接影響他們對品牌的認知。在台灣街頭隨便問問,大家都能馬上說出幾家知名企業,這些名字通常都簡單好記又有特色,讓人一聽就忘不掉。

公司名稱的影響力可以從幾個面向來看:

影響層面 好名稱的優點 壞名稱的缺點
記憶度 容易被消費者記住 複雜難記,容易被忽略
聯想度 能連結正面形象 可能引發負面聯想
傳播度 口耳相傳效果好 難以口頭分享
專業感 提升信任度 顯得隨便或不專業

舉個例子,在台灣賣飲料的店,如果取名「清心福全」就比隨便叫「阿明飲料店」來得有質感,消費者會覺得比較專業。還有像「鼎泰豐」三個字,簡單有力又帶點傳統味,跟他們賣小籠包的形象超搭。反觀有些店家取太拗口或太奇怪的名字,客人連念都念不出來,更別說要記住了。

現在很多新創公司也很注重取名這件事,會花大錢請專業團隊來設計。因為他們知道,在網路時代,一個好名字能讓品牌在搜尋引擎上更容易被找到。像是foodpanda這種結合英文和意象的名字,一看就知道跟外送有關,又好記又好唸,難怪能在台灣市場快速打響名號。

其實台灣人取店名很有創意,常常把台語諧音或在地元素放進去。像「鬍鬚張」滷肉飯就是用老闆的特徵當招牌,親切又有辨識度。還有「五十嵐」這種帶點文青風的名字,讓一杯普通的珍珠奶茶都變得有質感起來。這些成功案例都證明,名字取得好真的能幫生意加分不少。

公司取名技巧

創業路上總有好多事情要準備,其中「什麼時候該開始構思公司名稱?」這個問題,常常讓剛起步的創業者很糾結。其實公司名稱就像是一個品牌的第一印象,太早想可能還抓不到方向,太晚決定又會影響後續的商標註冊跟行銷規劃,所以時機點真的很重要。

一般來說,建議在創業計畫書完成70%左右就可以開始發想了。這時候你已經有明確的產品定位、目標客群和商業模式,比較容易想出符合公司調性的名稱。太早開始想的話,可能連自己要賣什麼都還沒確定,取的名字很容易偏離核心價值;但等到公司都快成立了才來想,又會手忙腳亂,甚至可能發現喜歡的名字早就被註冊走了。

以下是幾個重要的時間點跟對應的命名準備工作:

創業階段 命名相關準備工作
發想期 收集關鍵字、腦力激盪可能的命名方向
商業模式確定後 篩選出3-5個候選名稱,檢查域名是否可用
公司登記前1個月 查詢商標、完成公司名稱預查
開業前 確定最終名稱並完成所有註冊程序

取名字這件事真的不能隨便,除了要好記、好唸,還要考慮到商標註冊的可能性。台灣的公司名稱是不能重複的,所以建議至少準備3-5個備案。我自己就遇過想好的名字一查才發現早就被註冊了,還好有準備其他選項。另外也要注意不要用太冷僻的字或諧音,不然客人要推薦你的時候連名字都講不出來就尷尬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