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Diāo)姓,富有傳奇色彩,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刁氏人口總數中國排行上為第二百四十五位,人口約三十七萬餘,佔全國人口0.023%。
刁姓百家姓排名148位。
刁氏出自姬姓,源於雕國。
《中華百家姓秘典》記載:“周文王姬昌時,有同姓國雕國,其國人多姓雕氏,後簡改刁姓。
” 刁姓來源:來源於姬姓,雕國後;出於職業,古代雕人後;貂、刀姓改。
源於姬姓,周朝時期諸侯國雕國,國名氏。
據史籍《姓苑》記載:“刁,弘農郡(河南、陝西、三門峽西河流一帶),系出姬姓。
文王同姓有雕國,後刁氏。
有豎貂,晉有協。
古雕國,故址今陝西省延安市甘泉縣道鎮蘭家川一帶,商王朝時期原地多鬼方民族所居。
商帝武丁(商高宗)執政時期,延安地區發動了大規模討伐鬼方民族戰爭,其典籍《周易·既濟》中有記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周文王時期,攻伐周邊地區,延安地區盛有鶻雕(鶚鳥),稱為“雕”。
周武王滅商紂後(公元前1106~前1104年待考),將兄弟一封於雕,建有姬姓雕國,其時該地區鬼方民族所佔。
戰國初期,延安地區以南屬魏國域,以北趙國領土。
秦惠文王嬴駟八年(公元前330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率軍敗魏軍於雕,斬魏軍八萬餘,並俘魏軍大將龍賈。
因為雕地泰昌山以北,因此稱作“雕陰”,史稱這次戰役“雕陰戰”。
這一戰役使魏國軍事上開始走下坡路,其後,魏國黃河以西地獻於秦國,延安地區始屬秦國。
源於職業,出自古代考工雕人後,屬於職業稱謂氏。
據史籍《漢書》記載:“雕姓,考工雕人後。
”考工,是西周秦漢之際所有技工統稱,包括了六類三十個基本工種。
雕人後裔子孫中,有先祖職業稱謂姓氏者,稱雕人氏,後大多省文簡化單姓雕氏,有取同音字簡筆刁氏者,世代相傳。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孔子門生漆雕開後裔,屬於先祖名字氏。
典籍《論語》中記載有:“子使漆雕開仕。
”漆雕開(公元前540~?年(待考)),春秋末期魯國人,字子開,字子若、子修,是孔子學生,孔門中德行著稱,是漆雕氏儒創始人。
他因無罪受刑而致身殘,但他,投入孔子門下專攻《尚書》。
史稱,漆雕開具有“勇者”美德,主持正義,阿,主張色不屈於人,目不避其敵。
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漆雕開後裔子孫中,有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漆雕氏,後省文簡化單姓漆氏、雕氏、刁氏。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桓公近臣豎貂後裔,屬於先祖名字氏。
春秋時期周莊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姜小白執政後一心想富民強國,諸侯列國中成為霸主,所以要選拔一批有“天緯地,濟世匡時”人才來輔佐他實現這個目標。
管仲、隰朋、鮑叔牙一大批人物這樣背景下脱穎而出的。
齊桓公死後,五個公子爭相求立,豎貂牙殺羣吏,逐齊孝公姜昭,中廢公姜無詭,內訌從此擴大,豎貂這場政變中喪生。
直到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齊昭公姜潘即位,徹底平息了豎貂引發這場內,但齊國因此喪失了春秋霸主地位。
豎貂自宮之前,生育有兩子一女。
北周明帝改西恆農郡弘農郡,治弘農縣(今函谷關)。
但後裔子孫們避先祖,改取“貂”同音“刁”、“雕”作為姓氏,稱刁氏、雕氏,唐朝時期有改為丁氏者。
貂姓改。
據《風俗》所載,春秋時齊國有貂勃,後姓貂氏。
古代雕、貂二姓,後來改為刁姓。
另《日知錄》、《復篇》載,古代刁、雕、貂三字聲同宗異,後統為刁姓。
源於百濮族,出自周王朝時期百濮雕題國,屬於國名氏。
史籍《山海經·海內南經》中記載:“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胊國鬱水南。
鬱水出湘陵南海。
一曰相慮。
”而明朝時期廣東香山石岐仁厚里人、儒學大家黃佐《廣東通志·圖經》中記載:“海南古有雕題國”。
水,即今廣西右江、鬱江、潯江以及廣東西江。
今廣西東部、廣東西部西江中游南岸有“鬱南縣”,水而得名。
西江西北東南流人珠江三角洲入南海,“鬱水南”“雕題國”,有學者認為應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區,有學者認為雕題國是指今台灣省,或指今海南省。
秦朝後,中原人大批南遷,蜑人逐失去了陸上營地,年漂泊海上,大部分蜑人漢人同化,上岸開墾沙田種地,成為農民。
有一部分蜑民放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堅守“舟楫為家,捕魚生”古老傳統,因此歷史上南下漢人視為“蜑民”。
蜑人漢族同化後,有先國名姓氏者,稱雕題氏,後有省文簡化單姓雕氏者,為古老姓氏之一,有取同音字簡筆刁氏者,世代相傳。
餘者多巴氏、樊氏、暉氏、相氏、鄭氏這五大著姓。
源於職業,出自秦、漢之際工,屬於職業稱謂氏。
刁,秦、漢時期一種軍用品,是一種有柄小鬥(帶銅鍋),白天可供一人煮飯,夜間用來敲擊巡更,軍旅必備器具。
這種“刁”沿用至今,不過其柄一點可摺疊,改稱“軍用飯盒”罷了。
製作“刁”工匠,稱工。
秦始皇收繳六國兵器“冶以刁”,毀滅六國遺民能鍛兵造反工具,來裝備軍隊自己戰士。
刁工後裔子孫中,有先祖職業稱謂姓氏者,稱刁氏,世代相傳。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復株累若鞮於雕陶皋後裔,屬於先祖名字漢化氏。
復株累若鞮於後裔子孫中,有南匈奴融入漢族者,先祖名字漢化姓氏,稱雕陶氏,後省文簡化單姓雕氏、刁氏、陶氏、單氏。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西突厥阿史那部蘇尼施部落,屬於部落圖騰崇拜氏。
文獻《編千家姓》和史籍《新唐書》中記載:“唐有鼠尼施。
”到武則天執政後期,下令將鷹娑川鼠尼施部內遷,鼠尼施部族人反抗而自遷川黔地,三國蜀漢時期地故西羌部落融合,集中分佈於滇西(今雲南麗江)、瀾滄江流域金州(今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冊亨、望謨一帶),成為後來西南夷先民之一,族人多以部落名稱姓氏,稱鼠氏;有部族圖騰“大鼠”即貂姓氏者,稱貂氏,後有簡改同音字“刁”為姓氏,稱刁氏。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滿洲八旗姓》記載:⑴滿族刁落氏,亦稱多囉氏、啁嚕嚕氏,滿語Dolo Hala,漢義“內”,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東海(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所冠漢姓刁氏、高氏、趙氏。
⑵滿族多興氏,滿語Dohing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所冠漢姓中有刁氏。
源於傣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明朝時期,雲南傣族刀氏土司世家後裔,有改姓氏刁氏者。
到了清朝時期,雲南建水州車鄉土舍、鎮沅土府、四川建昌道卜苴土百户有刁氏。
傣族,古代時沒有姓氏,只有名字,後吸取漢文化採用了姓氏。
史籍《希姓錄》中記載:“王驥平麓川,賜夷人怕、刀、剁三姓,後染華風,改為刁氏。
”其中刀氏族人世為傣族土司,雲南地區民族和促進經濟發展中作出了貢獻,之中,刀氏族人中改為刁氏者,世代相傳。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武官冠飾,屬於官職稱謂氏。
漢朝時期,所有五品以上武將冠帽上有貂尾為飾,是一種身份象徵。
漢朝武後裔子孫中,有先祖具有“貂尾冠”而榮,因有稱貂氏者,後多簡改同音字“刁”為姓氏,稱刁氏。
古今一些少數民族中,有人刁為姓。
如明朝末年,居住羌水、鮮水六月土族人因故向外遷徙,後定居之地人稱為“羌鮮孔”。
於土語中羌字含義“刁鳥”,簡化刁,因此他們刁為姓,成為土族刁姓一支。
而雲南一帶傣族民族中,原有姓氏刀,後來,其中一些人改姓它寫法和讀音相近,從而成為刁姓一員。
此外,當代滿、蒙古民族中,有一些刁為姓人。
公元前210年,先祖嬴政病死於第五次東巡途中,其後胡亥掌權屠殺宗室,嬴政兒子公子刁為避免遇害,逃離關中,遷居山東,改名“刁”。
刁氏是一個典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五位,人口約三十六萬九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0.023%左右。
戰國襄王有處士貂勃,有古籍寫作刁勃,漢時有齊之商賈刁間,這幾位名載史冊人物,是當時人,結合豎刁,可見刁姓發源地是山東。
新莽時期有義軍首領、東海(今山東省郯城)人刁子,東漢有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刁韙見諸史冊,徐州和山東相接,以前歸屬過山東管轄,所以刁姓起源於山東。
漢末三國魏晉時,刁姓渤海郡和弘農郡繁衍得十分興旺,成為此兩郡名門大族,其中刁姓渤海郡望,表現十分搶眼。
五胡十六國時期,中原板蕩,晉室南渡,渤海饒安(今河北省孟村)人刁協亦避難南渡,當朝尚書令,後奸臣所殺,但其子孫顯貴於當朝,其孫刁逵兄弟三人俱經商發家,刁逵一人置田產數萬頃,奴婢數千人,後劉裕誅刁民,刁姓有迴歸北方者,但有刁姓血脈留居江南。
北魏時,協五世孫因河北喪亂,奉母客齊州(今山東 濟南)。
隋唐兩代,刁姓繁衍主流北方,但江浙皖鄂南方諸省有刁姓人家入居。
唐昭宗天覆中,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刁光胤避地入蜀(今四川省)。
唐末五代時,河南上蔡人刁彥能因仕宦南唐而落籍升州(今江蘇省南京),其有子徙居潤州丹徒(今江蘇省鎮江)。
除此以外,刁姓於避亂有進入湖南、江西者。
宋元兩代,今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有姓人入遷。
元末明初,有刁清福建寧化石壁遷廣東潮州揭陽。
生子四,分遷興寧、長樂、海陽。
續衍潮陽龍川、新界以及廣西。
山西刁姓作為明初洪洞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北、東北、甘肅、天津地。
歷清,刁姓分佈地廣。
如今,刁姓全國分佈廣,山東、貴州、湖南多此姓,貴州、湖南二省漢族刁姓佔全國漢族刁姓人口百分之六十四。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今天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洛、伊、浙川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地區。
王莽執政時期改名右扶風。
東漢初期複名弘農郡,東漢末年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桓農郡。
三國時期曹魏國復名弘農郡。
十六國時期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
北魏時期改恆農郡。
明天啓間舉人,學術專宗義理。
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移治到陝縣。
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徹底廢黜。
渤海郡:西漢時期鉅鹿、上谷地分出渤海郡,治所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渤海灣一帶。
唐朝時期東北靺鞨(女真族)粟末部主體建立過渤海郡,稱振國(震國),稱渤海國,其時轄地今東北松花江以南渤海地區。
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渤海郡王、汗州都督,遂名渤海。
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渤海灣沿岸一帶。
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滅,後復存在。
河西郡:河西郡是戰國末期魏國設,其境今日山西、陝西一帶。
漢朝時期説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肅酒泉、張掖、敦煌、武威,是西漢武帝拓邊後於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設置。
北魏時期設置河西郡故治今山西省臨汾地區。
唐朝時期設置河西郡,其時轄地今雲南省蒙自縣、山西省汾陽縣一帶地區。
上郡:古翟國屬地,秦朝時期設為上郡。
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初更名翟國,農曆7月復上郡。
匈奴佔領期間歸都尉治,塞外匈奴時期歸障,屬於幷州。
上郡下轄二十三個縣:膚施,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
,有鹽民。
陽周,橋山南,有黃帝冢,王莽時期稱上陵疇。
木禾、平都、水,王莽時期稱廣信。
京室,王莽時期稱積粟。
洛都,莽曰卑。
白土,圜水出西,東入河,王莽時期稱黃土。
襄洛,王莽時期稱上黨亭。
、漆垣,王莽時期稱漆牆。
奢延,王莽時期稱奢節。
雕陰、推邪,王莽時期稱排。
楨林,王莽時期稱楨□。
望,北部都尉治,王莽時期稱。
定陽、奴,有洧水,王莽時期稱利平。
望松,北部都尉治。
宜都,王莽時期稱堅寧小邑。
雕陰道、龜茲國,當時屬於國都尉治,設有鹽官。
上郡堂:望立堂,稱翟國堂。
藏春堂:宋朝時期刁約,做學問、做文章刻苦。
開頭做館閣校理、後進使館、揚州知府。
辭官回來,潤州安家,號“藏春塢”。
蘇東坡送他詩有“春在先生杖履中”,意思是你枴杖、鞋子飽藏着春天温暖。
“藏春堂”現安徽五河支系始祖刁國寶後裔定義本支宗祠堂號,且全國唯一支系使用“藏春堂”作為宗祠堂號。
安徽五河刁氏宗祠(藏春堂)始建於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座落五河縣朱頂鎮西堌村,漢族祠堂建築,系刁國寶公八世孫刁翔公建,距今2015年已有357年歷史,三進兩廂,正祠大殿三間,抬梁式木構架建築,青瓦覆頂,飛檐走櫊,氣勢,享堂三間,門頭二間,廚房二間,祠基五畝,圍牆一週,祭器俱備。
祠堂正殿之前,方庭大院,銜南山來龍去脈,背倚圓,吞淮河浩浩千里,東河龜山祠守護,旭日初昇,暉水相映,漪漣跳躍,氣象萬千,大有撒金拋銀,錦鱗騰龍之兆,西邊一望無際,沃土千里。
然十年浩劫,刁氏古貌宗祠毀之劫難,餘者一遍瓦礫,族人精心保護下存祠大殿三間,不堪,可見昔日藝術風貌,風韻猶存,雖經多次修復,但當年風貌相去。
一、刁diāo現行見姓氏。
今北京,天津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龍口、平邑、東平,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廣東新會,雲南之河口、隴川地有分佈。
漢族、土族、傣族有此姓。
《鄭通志·氏族》收載。
其源不一:1、鄭樵注云:音“凋”,《風俗》:“齊大夫童刁 (:或稱 ‘堅刁’。
) 後。
”此以名為氏。
2、或貂通。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復編》雲:“刁、貂聲同而字異,本一姓。
”顧炎武《日知錄·雜論·氏族相傳訛》載:“古書 ‘刁’ 與 ‘貂’ 通。
齊襄王時有貂勃《通志》作 ‘刁勃’。
”3、或為刀姓改。
或雲:“刀有 ‘貂’ 音,後作刁。
”明代雲南刀姓,或改為刁氏。
,刁姓或避難改刕氏。
4、《姓氏詞典》據《纂氏族箋釋》注云:“系改姓,源於姬姓。
文王同姓有雕國,後改為刁氏。
”5、土族刁姓居民原駐牧於羌水、鮮水地。
明萬曆年間遷互助土族自治縣、加定縣羌鮮台,羌鮮地方人住過此地而得名。
後他們遷到今樂都縣木溝,遷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
因其所來,故稱“羌鮮孔”(來羌鮮地方人)。
羌,意為“刁鳥”,省易作“刁”。
見《中國人姓名·土族》。
現行見姓氏。
今北京,天津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龍口、平邑、東平,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廣東新會,雲南之河口、隴川地有分佈。
漢族、土族、傣族有此姓。
《鄭通志·氏族》收載。
其源不一:1、鄭樵注云:音“凋”,《風俗》:“齊大夫童刁 (:或稱 ‘堅刁’。
) 後。
”此以名為氏。
2、或貂通。
延伸閱讀…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復編》雲:“刁、貂聲同而字異,本一姓。
”顧炎武《日知錄·雜論·氏族相傳訛》載:“古書 ‘刁’ 與 ‘貂’ 通。
齊襄王時有貂勃《通志》作 ‘刁勃’。
”3、或為刀姓改。
或雲:“刀有 ‘貂’ 音,後作刁。
”明代雲南刀姓,或改為刁氏。
,刁姓或避難改刕氏。
4、《姓氏詞典》據《纂氏族箋釋》注云:“系改姓,源於姬姓。
文王同姓有雕國,後改為刁氏。
”5、土族刁姓居民原駐牧於羌水、鮮水地。
明萬曆年間遷互助土族自治縣、加定縣羌鮮台,羌鮮地方人住過此地而得名。
後他們遷到今樂都縣木溝,遷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
因其所來,故稱“羌鮮孔”(來羌鮮地方人)。
羌,意為“刁鳥”,省易作“刁”。
見《中國人姓名·土族》。
二、刁姓分佈:分佈廣,佔全國漢族人口0.04%。
貴州、湖南二省多此姓,兩省漢族刁姓佔全國漢族刁姓人數64%。
刁姓起源:春秋時齊桓公寵臣豎刁之後,子孫名氏。
戰國時國處士貂勃後。
“刁”、“貂”聲同字異,本一姓。
明時雲南刀氏有改姓刁者。
清時雲南建水州車鄉土舍、鎮沅土府、四川建昌道卜苴土百户有姓刁。
土、滿、蒙古民族有此姓。
刁姓名人:刁逵,晉時饒安人,廣州刺史。
郡望:弘農、渤海。
刁姓分佈:分佈廣,佔全國漢族人口0.04%。
貴州、湖南二省多此姓,兩省漢族刁姓佔全國漢族刁姓人數64%。
刁姓起源:春秋時齊桓公寵臣豎刁之後,子孫名氏。
戰國時國處士貂勃後。
“刁”、“貂”聲同字異,本一姓。
明時雲南刀氏有改姓刁者。
清時雲南建水州車鄉土舍、鎮沅土府、四川建昌道卜苴土百户有姓刁。
土、滿、蒙古民族有此姓。
刁逵,晉時饒安人,廣州刺史。
刁閒西漢初,齊(治今山東淄博市臨淄)人。
工商業主。
今學者其列中國古代23鉅商之一。
刁間致富之道。
齊國人瞧不起奴婢,但刁間善待他們,他們去做魚鹽買賣並經營商業,以此,家產數千萬,成為鉅。
《史記·貨殖列傳》奴虜,而。
奴,人之所患,唯刁閒收取,使之逐漁鹽——後千金。
刁韙東漢,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人,大臣。
桓帝時侍御史,陳蕃相重,陷以朋黨禁錮。
後復拜議郎,遷尚書,出為魯、東海二郡相。
性耿直,有明略,所在稱神。
刁協東晉,渤海饒安人,大臣。
東晉初建,任尚書左僕射、尚書令,參與制訂朝廷典章制度,元帝心腹,擁護帝室,王氏勢力相抗衡。
後王敦起兵反晉,他於出逃途中殺。
刁彝東晉,協子,大臣。
王敦平後,他斬仇人黨父報仇。
歷尚書吏部郎,累遷北中郎、徐袞二州刺史、假節,鎮廣陵。
刁逵東晉,刁彝子,官吏,土族地主。
安帝時,任廣州刺史,領中郎。
其弟、刁弘節,喜殖財貨。
後隨桓玄叛晉,劉裕滅。
刁雍南北朝,刁暢子,北魏官吏。
劉裕執政,逃至後秦,後歸北魏,任建義軍,劉宋軍交戰,遷徐豫二州刺史職。
尚文學,著有詩、賦、論、頌、雜文百餘篇。
篤信佛教,著有《教戒》。
南北朝,刁雍孫,北魏大臣。
頗涉書史,解音律。
財好施,交結名流,然貪而好色,議者貶。
歷安南將軍、光祿大夫職,官終衞軍。
刁通元朝,山陰(今江蘇省淮安)人,領。
弱冠授從徵馮翊校尉。
世祖元中,從丞相伯顏作戰,武藝絕倫,功。
阿術元帥及選通領都下軍,克樊城,定鎮江、淮南一帶。
升徵東招討使,佩金符,移鎮揚州,命世襲其職。
刁代元朝,本路總管,是時洞蛟孽,代挾利劍入洞,代與蛟俱死。
包明末清初,祁州(今河北省深澤)人,學者。
明天啓間舉人,學術專宗義理。
延伸閱讀…
明末倡眾守城拒農民起義軍。
有《易酌》、《六集》。
刁光胤唐朝,長安人,畫家,天覆中避亂入蜀。
性情,交遊,善畫湖石、花卉、帽兔、鳥雀,工花水,有“孔類升堂,黃得入室”贊。
孔嵩、黃筌師其筆。
刁彥能五代,上蔡人,後唐大臣。
,事母至孝。
官撫州節度使,有治稱。
刁國器元朝,平陽路(今山西省臨汾)人,領。
勳閥徵西帥,臨亂決戰果毅稱。
刁國寶元朝,祁州(今河北省安國)人,明太祖朱元璋先鋒將軍,生於元順帝二年壬午(1342年),卒於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十五日。
洪武六年(1373年)自山左祁州(河北安國市祁州)始遷鳳陽濠上(安徽鳳陽縣臨淮),系安徽五河藏春堂刁氏始祖。
刁國寶勇而多謀,為明太祖先鋒將軍,十六年(1356年)七月戰於毘[pí]陵,王虎子獲張士德並擒其張、湯二。
功授驃騎將軍。
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十五日,鄱陽水戰殉忠。
敕封金吾軍,上護軍(武勳正二品)。
資料來源於安徽五河藏春堂《刁氏七修族譜》、《太祖實錄》。
(安徽五河藏春堂國寶公十九世孫,刁連勝)提供刁再濂清朝,學者,性清介,不苟取。
臨卒,猶以居官戒其子孫。
刁戴高清朝,浙江慈溪人,學者。
諸生。
即以能書工詩名,後多病,不能行,惟吟詩作字。
尤善大字,兼通音韻。
刁間漢朝,商人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今天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洛、伊、浙川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地區。
王莽執政時期改名右扶風。
東漢初期複名弘農郡,東漢末年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桓農郡。
三國時期曹魏國復名弘農郡。
十六國時期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
北魏時期改恆農郡。
北周明帝改西恆農郡弘農郡,治弘農縣(今函谷關)。
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移治到陝縣。
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徹底廢黜。
渤海郡:西漢時期鉅鹿、上谷地分出渤海郡,治所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渤海灣一帶。
唐朝時期東北靺鞨(女真族)粟末部主體建立過渤海郡,稱振國(震國),稱渤海國,其時轄地今東北松花江以南渤海地區。
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渤海郡王、汗州都督,遂名渤海。
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渤海灣沿岸一帶。
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滅,後復存在。
河西郡:河西郡是戰國末期魏國設,其境今日山西、陝西一帶。
漢朝時期説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肅酒泉、張掖、敦煌、武威,是西漢武帝拓邊後於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設置。
北魏時期設置河西郡故治今山西省臨汾地區。
唐朝時期設置河西郡,其時轄地今雲南省蒙自縣、山西省汾陽縣一帶地區。
上郡:古翟國屬地,秦朝時期設為上郡。
漢高祖劉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初更名翟國,農曆7月復上郡。
匈奴佔領期間歸都尉治,塞外匈奴時期歸障,屬於幷州。
上郡下轄二十三個縣:膚施,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
,有鹽民。
陽周,橋山南,有黃帝冢,王莽時期稱上陵疇。
木禾、平都、水,王莽時期稱廣信。
京室,王莽時期稱積粟。
洛都,莽曰卑。
白土,圜水出西,東入河,王莽時期稱黃土。
襄洛,王莽時期稱上黨亭。
、漆垣,王莽時期稱漆牆。
奢延,王莽時期稱奢節。
雕陰、推邪,王莽時期稱排。
楨林,王莽時期稱楨□。
望,北部都尉治,王莽時期稱。
定陽、奴,有洧水,王莽時期稱利平。
望松,北部都尉治。
宜都,王莽時期稱堅寧小邑。
雕陰道、龜茲國,當時屬於國都尉治,設有鹽官。
上郡堂:望立堂,稱翟國堂。
藏春堂:宋朝時期刁約,做學問、做文章刻苦。
開頭做館閣校理、後進使館、揚州知府。
辭官回來,潤州安家,號“藏春塢”。
蘇東坡送他詩有“春在先生杖履中”,意思是你枴杖、鞋子飽藏着春天温暖。
“藏春堂”現安徽五河支系始祖刁國寶後裔定義本支宗祠堂號,且全國唯一支系使用“藏春堂”作為宗祠堂號。
安徽五河刁氏宗祠(藏春堂)始建於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座落五河縣朱頂鎮西堌村,漢族祠堂建築,系刁國寶公八世孫刁翔公建,距今2015年已有357年歷史,三進兩廂,正祠大殿三間,抬梁式木構架建築,青瓦覆頂,飛檐走櫊,氣勢,享堂三間,門頭二間,廚房二間,祠基五畝,圍牆一週,祭器俱備。
祠堂正殿之前,方庭大院,銜南山來龍去脈,背倚圓,吞淮河浩浩千里,東河龜山祠守護,旭日初昇,暉水相映,漪漣跳躍,氣象萬千,大有撒金拋銀,錦鱗騰龍之兆,西邊一望無際,沃土千里。
然十年浩劫,刁氏古貌宗祠毀之劫難,餘者一遍瓦礫,族人精心保護下存祠大殿三間,不堪,可見昔日藝術風貌,風韻猶存,雖經多次修復,但當年風貌相去。
一、刁diāo現行見姓氏。
今北京,天津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龍口、平邑、東平,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廣東新會,雲南之河口、隴川地有分佈。
漢族、土族、傣族有此姓。
《鄭通志·氏族》收載。
其源不一:1、鄭樵注云:音“凋”,《風俗》:“齊大夫童刁 (:或稱 ‘堅刁’。
) 後。
”此以名為氏。
2、或貂通。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復編》雲:“刁、貂聲同而字異,本一姓。
”顧炎武《日知錄·雜論·氏族相傳訛》載:“古書 ‘刁’ 與 ‘貂’ 通。
齊襄王時有貂勃《通志》作 ‘刁勃’。
”3、或為刀姓改。
或雲:“刀有 ‘貂’ 音,後作刁。
”明代雲南刀姓,或改為刁氏。
,刁姓或避難改刕氏。
4、《姓氏詞典》據《纂氏族箋釋》注云:“系改姓,源於姬姓。
文王同姓有雕國,後改為刁氏。
”5、土族刁姓居民原駐牧於羌水、鮮水地。
明萬曆年間遷互助土族自治縣、加定縣羌鮮台,羌鮮地方人住過此地而得名。
後他們遷到今樂都縣木溝,遷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
因其所來,故稱“羌鮮孔”(來羌鮮地方人)。
羌,意為“刁鳥”,省易作“刁”。
見《中國人姓名·土族》。
現行見姓氏。
今北京,天津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龍口、平邑、東平,山西太原,江西金溪,廣東新會,雲南之河口、隴川地有分佈。
漢族、土族、傣族有此姓。
《鄭通志·氏族》收載。
其源不一:1、鄭樵注云:音“凋”,《風俗》:“齊大夫童刁 (:或稱 ‘堅刁’。
) 後。
”此以名為氏。
2、或貂通。
《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引《復編》雲:“刁、貂聲同而字異,本一姓。
”顧炎武《日知錄·雜論·氏族相傳訛》載:“古書 ‘刁’ 與 ‘貂’ 通。
齊襄王時有貂勃《通志》作 ‘刁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