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 第一星】揭秘北極點上空那顆最耀眼的星:北斗七星 第一星

北斗七星:星際之謎

北斗七星,也被稱為北斗五,位於北斗柄與北斗杓的交彙處,亦即北斗柄的第一顆星。這羣恆星有時也被稱為北斗五、北斗六或北斗七三星。

北斗七星 第一星 Play

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組成,與大熊座的尾部相重。它們排列成一個形似鬥或勺的形狀,因此容易認出,經常被用來指引方向或作為標誌。

北斗七星的中國星名依序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前四顆星稱為「斗魁」,後三顆稱為「斗杓」。它們的西方星名分別為大熊座α、β、γ、δ、ε、ζ、η。

北斗七星 第一星

通過鬥口的兩顆星在朝天璇到天樞方向延伸五倍,即可找到北極星,這兩顆星也被稱為「指極星」。

古代流傳北斗有九星的説法,認為在七顆明顯的北斗星之外,另有兩顆隱而不見的恆星。對於北斗的第八星和第九星,有以下幾種主要的説法:

  • 《玉髓真經》認為北斗只有七顆星和一顆輔星,後世術士將之增加為左輔右弼,構成九星北斗。
  • 《史記天官書》將北斗七星、玄戈和招搖歸為九星。
  • 近代學者推測,緯學家可能將輔星和招搖加入北斗,形成九星北斗,以符合北斗的基礎型態和視星等。

北斗七星與古代曆法有著密切的關係。古人透過觀察北斗柄的變化來判斷季節,例如《鶡冠子》記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對於古代的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史記天官書》記載:「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説明北斗被視為天帝的座駕,掌控著陰陽、四時、五行、節氣和曆法。
  • 《五行大義》指出:「北斗居天之中,當昆崙山之上,運轉所指,隨二十四氣,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強調北斗與二十四節氣、十二時辰和月份的對應關係。
  • 通過北斗七星,古人也可以查閲各州國的分野和年命。

北斗七星自古以來就受到重視,其在天文學、曆法和文化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無論是作為指引方向的標誌,還是作為天帝座駕的象徵,北斗七星始終激發著人們的探索精神和想像力。

北斗七星相關資料表

星名 中國星名 西方星名 亮度 位於北天
天樞 天樞 大熊座α 1.78 靠近鬥口
天璇 天璇 大熊座β 2.34 靠近斗柄
天璣 天璣 大熊座γ 2.41 靠近鬥身
天權 天權 大熊座δ 2.35 靠近斗柄
玉衡 玉衡 大熊座ε 1.78 斗柄第一星
開陽 開陽 大熊座ζ 2.28 靠近斗柄
瑤光 瑤光 大熊座η 3.31 靠近斗杓

北鬥七星 第一星:天樞

北斗七星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星羣,由七顆肉眼可見的星星組成,其中第一顆星星被稱為天樞。

天樞是北斗七星的北斗七星 第一星,在北半球的夜空中很容易辨認,它位於大熊座的「鬥」柄末端。天樞是一顆光譜類型為A0V的藍白色主序星,其質量約為太陽的1.8倍,亮度約為太陽的100倍。

以下是天樞的一些關鍵資料:

特性 資料
名稱 天樞
星座 大熊座
視星等 1.81
光譜類型 A0V
質量 太陽質量的1.8倍
亮度 太陽亮度的100倍
視差 36.04 ± 1.05 mas
距離 約88光年
視線速度 -14.1 ± 0.3 km/s

天樞在許多文化和神話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它被視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星,代表著北方的星官。而在希臘神話中,它被稱為「Dubhe」,是熊的尾巴。

值得注意的是,天樞並非北斗七星中距離地球最近的星星。距離地球最近的北斗七星是天璇,距離大約為78光年。

天樞是一個非常穩定的恆星,它的位置在夜空中幾乎沒有變化。因此,它常被用於航海和導航。

結論

天樞,北斗七星 第一星,是一顆明亮且顯著的星星,在夜空中很容易辨認。它在許多文化和神話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並常被用於航海和導航。其穩定的位置和亮度使其成為北半球夜空中一個標誌性的地標。

延伸閲讀…

北斗七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斗七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