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穴位 | 位置 | 功效 | 按揉方法 | 艾灸方法 |
---|---|---|---|---|
關元穴 | 臍下3寸 | 補腎氣,延緩衰老 | 搓揉發熱 | 平躺,懸灸10-15分鐘,每週3-5次 |
委中穴 | 膝內窩中點 | 通暢腰背氣血 | 稍感痠痛,一壓一鬆 | 每週艾灸3-5次 |
中脘穴 | 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 | 促進消化,緩解胃不適 | 垂直按壓,痠麻感 | 每週艾灸 |
合谷穴 | 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 | 清熱解表,鎮靜止痛 | 指壓或艾灸,痠麻脹感 | |
內關穴 | 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 | 保護心臟,緩解頭疼 | 按揉3分鐘,痠麻感 | |
風池穴 | 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 | 治療風病,緩解頸部疲勞 | 按揉,配合頸椎矯治 | 配合頸椎矯治 |
睛明穴 | 眼部 | 治療眼部疾病 | 按揉 | |
四白穴 | 臉部 | 緩解眼部症狀 | 按揉 | |
天樞穴 | 肚臍旁2寸處 | 治療急性胃腸炎 | 按揉 | |
大巨穴 | 臍下2寸旁開2寸 | 治療急性胃腸炎 | 按揉 |
其他注意事項:


- 按揉力度不宜過重。
- 感覺酸、麻、腫、脹時,表示力度適中。
- 感到紅、腫、熱、痛時,應避免按摩。
- 正在服用抗凝血劑或有出血傾曏者,應避免大力按壓穴位。
十穴:養生保健中的關鍵穴位
引言
十穴,又稱十健穴,是中醫針灸中具有重要養生保健作用的一組十大穴位。這十大穴位分佈於人體各個部位,各司其職,對於預防和治療疾病、調整身體機能、提升免疫力等方面都有著顯著的效果。
十穴介紹
穴位名稱 | 所在部位 | 主治範圍 |
---|---|---|
中衝穴 | 中指指甲尖 | 頭痛、牙痛、咽喉痛、眼疾 |
神門穴 | 手腕內側手掌面 | 失眠、焦慮、心悸、心律不齊 |
太衝穴 | 足背,第1、2趾間 | 肝氣鬱結、頭痛、眩暈、眼痛 |
三陰交穴 | 小腿內側,足踝上3寸 | 月經不調、痛經、浮腫、腹痛 |
關元穴 | 小腹下,臍下3寸 | 腎虛、腰膝酸軟、小便頻急 |
氣海穴 | 小腹下,臍下1.5寸 | 元氣不足、消化不良、腹脹 |
足三里穴 | 小腿外側,膝蓋下3寸 | 脾胃虛弱、腹脹、腹瀉、膝蓋疼痛 |
合谷穴 | 手背,拇指與食指之間 | 頭痛、牙痛、咽喉痛、感冒 |
肩井穴 | 肩膀上,肩胛骨盂與脊椎之間 | 肩頸痠痛、頭痛、眼睛疲勞 |
腎俞穴 | 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腰痛、腎虛、耳鳴 |
十穴的養生保健功效
- 疏通經絡:十穴分佈於人體主要經絡上,通過刺激這些穴位,可以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消除淤堵。
- 調理臟腑:每個穴位都對應著特定的臟腑,刺激該穴位可以調節臟腑功能,促進其協調運行。
- 祛病健身:十穴具有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的作用,例如頭痛、失眠、腹痛、腰痛等。
- 調整情緒:神門穴、合谷穴等穴位具有安神、鎮靜的作用,可以緩解精神壓力,改善情緒。
- 提升免疫力:三陰交穴、腎俞穴等穴位可以強腎固本,提升身體免疫力。
十穴養生保健手法
刺激十穴養生保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針灸:針灸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特定的穴位上施以針刺。
- 艾灸:將艾絨條點燃,在穴位上進行灸療。
- 按摩:用手指或按摩工具對穴位進行按壓、揉捏等手法。
- 叩打:用手指或器具輕輕敲打穴位,力道以感覺舒適為宜。
注意事項
在進行十穴養生保健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 避免自行操作,應尋求專業的針灸或按摩師指導。
- 孕婦和有嚴重疾病者應慎用。
- 穴位按摩的手法應輕柔,避免過度用力。
- 如果出現異常反應,應立即停止操作並就醫。
延伸閲讀…
十四經穴
十宣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