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憲(公元前515年—公元前?年),字子思,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原憲“原伯 ”。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追封“任城侯”。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原子。
原憲出身貧寒,個性狷介,一生安道,不肯與世俗合流。
孔子魯司寇時,做過孔子家宰,孔子他九百斛俸祿,他推辭不要。
孔子死後,原憲遂隱居,茅屋瓦牖,茶飯,生活。
原(Yuán)姓源流,源出有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裔孫原軫後,以國(邑)名氏。
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於原(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
春秋時原國晉國滅,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號原軫,官晉國上卿,其采邑原邑。
《水經注》説:“遼山縣西南黃崖山,軫出”。
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子避難流亡國外,漂泊達十九年,軫狐偃等一批近臣,五賢之一。
原軫其後世子孫以國(邑)名“原”姓,稱為原氏,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軫(?-公元前627年)。
采邑原(今河南省濟源西北),稱原軫。
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傑出的軍事領。
下軍佐,後升為中軍元帥,掌握國政。
軫可以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有元帥實績統帥。
論幹,他既有軍事家韜略有政治家頭腦;既有籌謀策慮,有臨陣指揮能。
而且他謀略很多具有普遍意義或理論價值。
論人品,他性情馴,耿正忠誠,是一位不憚身殉義丈夫。
據《英賢傳》載,周文王子封於原建立原國(原國初今山西沁水縣後遷河南濟源市),國君稱原伯,原伯後裔有原伯姓。
《姓氏急救篇》雲,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於原邑(今河南省濟源),為伯爵稱原伯,後晉國滅,原伯子封於先軫,號稱原軫,其後有原姓。
故原氏後人奉軫原姓得姓始祖。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公亶父後代子孫,古為氏。
據《風俗》上記載,認為古氏是公亶父後。
而這個古姓家族始祖,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得天下時,追尊太王,所以,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後代子孫以古氏,稱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於城,邑名氏。
據《潛夫論》上有關於“古成氏後分為古氏。
”記載,周代有大夫受封於城(今河南省鹿邑),其後人訛音成為氏,後去成單姓古,稱古氏。
3、出自南北朝時北魏卑族有吐奚氏改。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指出,後魏吐奚氏改為古氏。
汝州襄城(今河南省臨汝)人,北宋官吏。
4、回族中有古姓。
考來自唐初進入中國,後於天寶十四年(755年)任將軍古都白丁名字首音。
另江蘇揚州中學退休教師古城老人講,其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地),北宋時遷揚州。
《揚州府志》有載。
古氏原有家譜,歷三十三世,後毀於兵。
明代時,揚州有一回回收藏家姓,人稱“回回”。
古姓回族主要分佈江蘇和河南地區。
回族姓氏之一。
主要分佈雲南地。
(見《中國回族大辭典》)。
得姓始祖:公亶父。
古姓源出於姬姓,周文王姬昌祖父是公亶父,他擔任周族人首領時,率領族人定居岐山腳下渭河平原。
這裡,公亶父帶領族人開荒種地,發展農業,興建了城牆和宮殿,使周國初具規模並盛起來。
公亶父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
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尊公亶父周大公。
公亶父其後代一支子孫,紀念祖上祖父稱號姓,世代相傳姓,故古姓後人尊公亶父姓始祖。
古姓人口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排名第七十五位。
周族原居住邰地方(今陝西省武功縣),後來受到周圍遊牧民族侵襲,居無寧日。
后稷第十二代子孫古公亶父,周武王曾祖,率眾人另闢家園。
結果歧山(今陝西省歧山縣)定居,公亶父致力農業,政治各方面改革。
終於建立了周族。
他後人紀念他,他名號姓氏,形成了古氏。
北魏時吐奚氏後代有改姓。
古氏在台灣居住地區,新竹、苗栗地,且多採用聚族數古户而居形式。
這類村莊苗栗西湖、台中東勢、屏東潮州、竹東、楊梅地可見。
古氏遷台,發生於清康熙年間。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起義反復號召,稱“大明元帥”時,有古氏廣東五華來台開基,其中義民古蘭伯、古芬興居住下淡水港東西二里處。
乾隆年間,有一支古氏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園縣龍潭坡,後遷住台北、台東、新竹地。
舉人丘荷公主編《上杭縣誌·氏族志》載:“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後,因以氏。
”新安古姓祖居地,這個祖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
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縣)《魏書·地形志》載:“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孫蕃衍,成為當地旺族,古氏“新安”堂號。
上杭古姓,人口多。
民國《上杭縣誌·氏族志》雲:“縣東安鄉有古姓十數户”。
這些“安鄉”古氏住村子——馬祖灘,現改屬臨城黃竹行政村所轄。
20來户村民,農為業。
他們於歷史變遷,知道祖源於新安郡,其他無譜可依。
弼:後魏時代州人。
人,善於騎射。
戰功而封為靈壽侯。
歷位吏部尚書,雖然事務,但堅持讀書輟。
太武帝稱讚他社稷臣。
文成帝即位後,他誣告而處死,時人他叫冤。
開封胙城(今河南省延津)人,宋朝天文學家。
通四聲字母。
《九章》、《緝古》、《綴術》諸算經之妙。
明相法及《聿斯》,善陰陽、星曆數。
自陳試《宣明歷》,補司天監學生,遷保章。
仁宗天聖初造曆,授靈台郎,制《崇天曆》。
進司天監丞。
後造《司晨星漏歷》,官終管勾司天監。
安豐蒙城(今屬安徽省)人,元代領。
初仕金,鎮國上軍、壽春府防禦使。
金亡,降宋,命守宿州。
台汗十一年,以州降蒙古,命守,宋兵來攻,城破戰死。
楚弁子,官居元懷將軍,領兵鎮寧國。
後范文虎渡海侵日本,風船,挾破板船三晝夜。
山東省朝城人,初官吏。
書,仕元翰林學士。
洪武舉,任儒學訓導,升詹事府丞。
明初領。
洪武時後馮勝、藍玉出塞,官指揮。
燕王朱棣起兵,其李景隆率兵拒敵,,後燕兵戰死於夾河。
山東省曹州(今菏澤)人,明末官吏。
天啟五年進士。
授龍溪知縣,遷户部主事,致仕歸。
崇禎末,清兵破城,力拒殺。
有《紫芝堂集》。
結果歧山(今陝西省歧山縣)定居,公亶父致力農業,政治各方面改革。
初習《三禮》,言遇有道士,教六壬、遁甲術。
適逢朝廷博求方技,自薦。
占候有,擢為翰林天文。
授樂源縣主簿,遷司天春官,判司天監事,官尚書工部員外郎,後因事貶為遂平令。
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人,宋代領。
初任軍器庫使,太祖外出征討,委任其京城巡檢,累遷樞密副使。
太宗時官拜樞密使。
幹稱,性勤介,人幹私,而已。
洛陽人,宋代大臣。
出身進士,初官滎河知縣,有治聲。
見,建議修築抵禦西夏城防,西夏人聞有備果犯。
歷夔路、淮南、京西轉運使,累遷陝西轉運使,知廣州、江寧、成德軍,正議大夫致仕。
宋朝官吏。
徽宗政和中任江陰丞,任內大力治水,使縣內諸水道疏而壅,節而不濫,六千餘頃農田得益。
童鈺:清代詩畫家。
時放棄學業,專功詩、古文。
郡劉文蔚並稱’中七子’。
善山水、蘭竹、木石、寫梅,著有《二樹山人集》。
童貫:宋代太師。
受徽宗寵信,鎮壓方臘起義軍,進封太師。
金將粘罕南侵,童貫河北宣撫,逃奔入。
欽宗即位後,人彈劾,詔其數十大罪,誅死。
童恢:字漢宗,東漢琅琊姑幕(今山東省諸城)人。
早年州郡下官員,奉公,人稱道。
司徒楊賜此十分賞識。
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擔任職務。
後來楊賜官場遭難,以往追隨者離走,只有童恢有忠心。
有膽量楊賜表白,直到楊免罪獲釋。
童恢忠貞貳令人欽佩,光和五年(182年)楊賜推薦他擔任了不其縣令。
童恢到任後,忠於職守,於政事,深入民眾,能體會百姓甘苦。
他以待人,逢下屬或民眾犯了過錯,他以理服人。
而當下屬盡職效力,有了成績,他褒獎有加。
但自身,童恢總是嚴以律己,不以權貴自居,不圖,致力於發展地方經濟,抓緊農業生產外,還大力倡導發展林桑、畜牧、紡織生產。
經濟促成了不其地方社會安定,縣境內祥和,無人去搞雞鳴狗盜,使縣獄多年無事可幹。
這訊息傳出來,鄰縣民眾羨慕,許多人遷居前來。
童恢政績得到官方,後來他升丹陽郡(今安徽省宣城)太守,肩負起崗位職責。
後來,童恢死於任上。
不其百姓感念他功績恩德,他推廣“童公祠”,他衣冠葬於傅家埠山下,寄託百姓崇敬情。
童恢是青島古代歷史上治理有方、關心民眾疾苦、得到百姓衷心愛戴,以至當作聖人敬祀少有地方官。
青島民間傳説中。
有關於童恢為民除害、馴虎治虎故事,表達了民間輿論對童恢勤政愛民業績神化,不乏感人之處。
童翊:漢代時候人,鄉裏百姓做好事,品德,他人還在世,人們他豎碑立傳,可見受人們尊敬。
童仲玉:漢時山東省諸城人,行善做好事,稱為大好人。
他是當地,平時好施,某年災荒,百姓無以維生,他拿出全部家產賑恤災民,結果九族鄉裏,賴他而得以活命者達數百人多。
童居易:宋朝人,因為學問而出名,人稱他“杜州先生”。
童朝儀:明代人,文武雙全,有能做詩和書畫,朝廷任命將軍,當時人稱讚他。
童葉庚:清代知縣。
鹹豐年間任德清知縣,光緒年間歸隱吳門。
博學嗜古,手抄羣籍,多海內。
著有《益智圖》。
童弟周:現代生物學家、教育家、實驗胚胎學家。
1930年復旦學畢業後,去比利時、法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
1934年回國,致力於文昌魚赫魚類胚胎學研究。
脊索動物、魚類赫兩棲類動物卵子發育能力有發現。
此外,童姓主要歷史名人有:東漢有丹陽太守童恢,宋代有學者童伯羽、隱士童參,明代有詩人童翼、畫家童原、學者童承敍、神童童梓、進士童朝儀。
全柔,吳郡錢唐(今浙江杭州西)人,東漢靈帝時舉孝廉尚書郎右丞。
董卓之時他棄官歸鄉。
後孫策入吳,他起兵投奔孫策,任丹陽都尉,後桂陽太守。
全琮(198-249),字子璜,全柔子。
三國時期吳國名。
全琮有謀略,參與多場戰役謀劃。
孫權自己女兒孫魯班嫁給了全琮,全琮家族成為吳國名門;但全琮本人並因此而,十分態度對待他人。
。
整,明代學者,字修齋,鄞人,喜好研究楊簡學,願入仕。
永樂初年,明成祖徵召他編修《永樂大典》,他願職。
他稱他書房“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元起,南朝時醫學家,齊樑間人,史籍育作金元金元起,併訛字,據《南史·王僧儒傳》稱,全元起注《黃帝內經·素問》之前,砭石一事造訪王僧儒。
延伸閱讀…
他《注黃帝素問》,我國《素問》註解。
該書雖佚,但宋林億等校正《黃帝內經》時,見其書,並引錄其《內經素問》篇名次序。
全氏醫術高明,當時有“得元起生,舍死”譽。
皇后,會稽人。
宋理宗母慈憲夫人侄孫女。
略涉書史,知古今。
幼從父昭孫知嶽州。
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秩滿歸,道經潭州,元兵所困。
逾年,圍解事平,臨安。
會忠王議納妃。
臣僚言全氏侍其父昭孫往返江湖,備嘗。
其處,警戒相成道。
理宗母慈憲故,乃詔入宮,問曰:“爾父昭孫,昔在寶間於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
”後曰:“妾父可念,淮、湖民可念。
”理宗,語大臣曰:“全氏女,言辭甚令,宜配冢嫡,承祭祀。
”景定二年(1261年)十二月,冊為皇太子妃。
度宗鹹淳三年(1267年)正月,冊為皇后。
五年三月,歸寧山陰,恩贈宗族人。
十年,度宗卒,恭宗立,冊為皇太后。
宋亡,從恭宗入於燕京。
後尼正智寺而。
《宋史》有傳。
全謙孫,字貞忠,元代鄞人。
他其弟晉孫一起陳壎門下學習,喜好研究楊簡學。
全謙孫父全汝梅、兄鼎孫、弟頤孫及全鼎孫之子耆,三代人置義田贍宗人,時人謂“義田六”。
全餘(1379―1441),潯州府龔州武林人(今廣西平南縣武林),祖籍柳城,辛酉正月初一日辰時,上所生,洪武己未六月廿九日辰時,春秋六十有三。
全餘,祖籍廣西柳城,因為燕王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天下大亂。
全餘良廣西柳城一路南下招兵買馬,募集數千人,到平南縣武林眾人推全餘良大帥,討伐燕王朱棣,結果燕王朱棣軍隊作戰失敗,逃回來武林,永樂五年,自稱武林王。
定居武林。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代因之.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
隋開皇改郡谷州.後谷州新安郡交相代替,大業初省東垣入新安,唐貞觀間移治於今新安,後復變。
新平郡:隋末北地郡新平縣置新平郡,武德元年改為豳州,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邠州,後改為新平郡。
治新平(今陝西省彬縣)。
下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4縣。
轄區今陝西彬縣、長武、旬邑、永壽縣地。
河內郡:楚漢置郡。
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一帶)。
(Gǔ)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公亶父後代子孫,古為氏。
據《風俗》上記載,認為古氏是公亶父後。
而這個古姓家族始祖,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得天下時,追尊太王,所以,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後代子孫以古氏,稱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於城,邑名氏。
據《潛夫論》上有關於“古成氏後分為古氏。
”記載,周代有大夫受封於城(今河南省鹿邑),其後人訛音成為氏,後去成單姓古,稱古氏。
3、出自南北朝時北魏卑族有吐奚氏改。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指出,後魏吐奚氏改為古氏。
入中原後漢文化融合,改為單姓古氏。
4、回族中有古姓。
考來自唐初進入中國,後於天寶十四年(755年)任將軍古都白丁名字首音。
另江蘇揚州中學退休教師古城老人講,其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地),北宋時遷揚州。
《揚州府志》有載。
古氏原有家譜,歷三十三世,後毀於兵。
明代時,揚州有一回回收藏家姓,人稱“回回”。
古姓回族主要分佈江蘇和河南地區。
回族姓氏之一。
主要分佈雲南地。
(見《中國回族大辭典》)。
得姓始祖:公亶父。
古姓源出於姬姓,周文王姬昌祖父是公亶父,他擔任周族人首領時,率領族人定居岐山腳下渭河平原。
這裏,公亶父帶領族人開荒種地,發展農業,興建了城牆和宮殿,使周國初具規模並盛起來。
公亶父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
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尊公亶父周大公。
公亶父其後代一支子孫,紀念祖上祖父稱號姓,世代相傳姓,故古姓後人尊公亶父姓始祖。
古姓人口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排名第七十五位。
周族原居住邰地方(今陝西省武功縣),後來受到周圍遊牧民族侵襲,居無寧日。
后稷第十二代子孫古公亶父,周武王曾祖,率眾人另闢家園。
結果歧山(今陝西省歧山縣)定居,公亶父致力農業,政治各方面改革。
延伸閱讀…
終於建立了周族。
他後人紀念他,他名號姓氏,形成了古氏。
北魏時吐奚氏後代有改姓。
古氏在台灣居住地區,新竹、苗栗地,且多採用聚族數古户而居形式。
這類村莊苗栗西湖、台中東勢、屏東潮州、竹東、楊梅地可見。
古氏遷台,發生於清康熙年間。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起義反復號召,稱“大明元帥”時,有古氏廣東五華來台開基,其中義民古蘭伯、古芬興居住下淡水港東西二里處。
乾隆年間,有一支古氏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園縣龍潭坡,後遷住台北、台東、新竹地。
舉人丘荷公主編《上杭縣志·氏族志》載:“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後,因以氏。
”新安古姓祖居地,這個祖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
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縣)《魏書·地形志》載:“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孫蕃衍,成為當地旺族,古氏“新安”堂號。
上杭古姓,人口多。
民國《上杭縣志·氏族志》雲:“縣東安鄉有古姓十數户”。
這些“安鄉”古氏住村子——馬祖灘,現改屬臨城黃竹行政村所轄。
20來户村民,農為業。
他們於歷史變遷,知道祖源於新安郡,其他無譜可依。
新安堂:源自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
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縣)《魏書·地形志》載:“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孫蕃衍,成為當地旺族,古氏“新安”堂號。
古姓主要堂號有:“國寶堂”。
名揚東漢;勇冠魯齊。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東漢古初,父喪葬,鄰家失火,初匍匐柩上,身捍火,火為滅。
下聯典指春秋古冶子,齊景公渡河。
有黿銜左驂於水,古冶子右手持黿頭,左手持左驂而出,水倒流三百步,人視河伯。
押衙真俠義士;筆公社稷臣。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代富平人押衙,建中年間俠客。
尚書鄭震有個女兒叫無雙,貌美,許配給了鄭震外甥王仙客。
後來鄭震罪處死,無雙收入宮中奴,打掃園林。
一天,王仙客褥子下發現一封信,上面寫着:“富平縣古甲衙是人間有心人,你是否去求他幫忙?”王仙客去拜訪了他,他幫助下,終於救出了無雙。
下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代郡人古弼,善於騎射,官吏部尚書,功封靈壽侯,雖事務,而讀書輟。
他頭,太武帝叫他“筆頭”,人們稱他“筆公”。
他多次進言諫,太武帝説:“筆公可以稱為社稷臣。
”
學富撰長生訣;志堅拒交禪受圖。
——佚名撰古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學者銑,著有《長生保要》。
下聯典指明代永王時郎中古其品事典。
孫可望謀禪代,遣人求其品畫“堯舜禪受圖”。
拒,受害。
座繞慈雲叨佛力;家留澤念宗功。
——佚名撰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鎮那洲村古氏祖厝聯(1)據村史考證,那洲村古姓始祖古瑜保,是明朝景泰年間,會縣勞鄉遷入這裏開村定居。
片言可用,毫末拱;小惡無為,涓流成池。
——唐·古之奇撰古姓宗祠通用聯為唐代名宦古之奇《縣令箴》辭句聯。
古之奇,作《縣令箴》出名。
箴雲:“政不欲,刑不欲寬,人,人。
小惡無為,涓流成池。
片言可用,毫末拱。
小道,大車可覆。
不恕而明,不如不明,而,不如。
”
中國歷史中,有許多姓氏而。
這些古姓不僅代表着家族傳承和傳統,體現了他們政治、文化、軍事各個領域卓越貢獻。
本文介紹一些古姓歷史名人,他們故事和成就我們展示過去。
夏姓是中國歷史上古老姓氏之一。
歷史記載和傳説,夏禹是夏朝開國君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
他勤政、德行著稱,尊為統治者。
夏禹修建水利工程,治水有方,後世子孫留下了治理經驗。
商姓是中國歷史上姓氏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確切記載王朝。
商湯是商朝開國君主,他繼承了父親事業,其統治下,商朝得到了迅速發展。
商湯同黨諸侯,提升了王權,還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為商朝做出了貢獻。
周姓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影響力姓氏之一。
周文王是周朝奠基君主,他仁政而聞名,推行周天子政治理念,為周朝和統一做出了貢獻。
周文王還勤勉學,提倡禮樂,充實了文化藝術,後世文明奠定了基礎。
中國百家姓中,“王姓”是第二大姓,於李性,人口普查結果,王姓公民佔全國總人口7.41%,8900萬人。
中國歷史上,王姓人才輩出,出現了眾多政治、文化名人,中國文化產生影響,以下編梳理出的中國歷史上具影響裏10大名人:王實甫,公元1260年-1336年,大都,即今天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
王實甫關漢卿,為元代戲曲作家,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
其中,《西廂記》達到了元代戲曲創作峯,有人其《春秋》並論。
劇中人物張生、崔鶯鶯、紅娘,個性,中國家喻户曉。
《西廂記》後世創作影響,象《牡丹亭》《紅樓夢》作品中得到。
入榜理由:元曲大家,《西廂記》後世影響。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河東晉陽,即今天山西太原人,盛唐邊塞詩人,後人譽“七絕聖手”,説瞭其七言絕句上高深造詣。
王昌齡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稱,是一個多產詩人,存詩一百七十餘首。
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玉壺”名句流傳千古。
入榜理由:七絕聖手,邊塞詩王。
王勃,約公元650年—676年,字子安,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出身儒學世家,讀《經》《皇帝內經》,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一生命運命運多舛,仕途,但是文學成就上,一篇《滕王閣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萍水相逢”、“漁舟唱晚”這些今天能詳成語出自文《滕王閣序》,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千古名句。
王昭君,前52年—前15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落雁,其中“落雁”,是一個“沉沙落雁”故事,就是指昭君出塞途中,彈奏歌曲而使空中大雁忘記扇動翅膀而落沙地上。
王昭君是王姓最具影響力十大名人中唯一女性,不僅是因為其美貌,因為其歷史功績,她主動出塞和親,使漢朝匈奴和,邊塞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匈奴民族之間民族,歷史上中華民族大團結作出了貢獻。
入榜理由:落雁美,和平大使。
王莽,公元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
開國皇帝,公元8年23年皇帝位。
王莽是一位歷史上備受爭議人物,古代史學家“正統”觀念,認為其是篡位“鉅”。
但近代帝制結束後,王莽很多史學家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社會改革家”。
認為他是一個有遠見而無私社會改革者。
胡適認為他是1900年前社會主義皇帝。
入榜理由:唯一一統王姓皇帝,王莽改制。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漢族,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稱。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代表作《蘭亭序》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書法史上,他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一代書苑。
入榜理由:書聖,書法界鼻祖。
王維(701年-761年,一説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
唐朝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説,後人稱王維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佛教意味和王維宗教傾向,表達了後人王維唐朝詩壇崇高地位肯定。
王維公認詩佛,是文人畫南山宗,錢鍾書稱他“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音律,善書法,篆一手刻印,是少有全才。
入榜理由:詩佛,詩畫全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代表作有《傷仲永》,《登飛來峯》。
王安石成就不僅文壇,是在政治上,主導了王安石變法,是一個改革家。
列寧稱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改革家。
入榜理由:文學家,政治家,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