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天問一號」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標誌著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邁出了萬裏征程第一步。
火星古羅馬視為農耕之神,古埃及當作戰爭預兆,中國,它意味著什麼?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火星,屬於一顆類地行星,有兩顆衞星,它直徑只有地球53%,質量界於地球和月球之間,佔地球11%,表面積地球陸地面積,重力為地球2/5。
火星一天長度24時37分22秒,而一年相當於地球兩倍,共687地球日。
火星繞行太陽軌道呈橢圓形,接近太陽點距離地球5500萬公里,而點達到4億公里。
地球和火星接近距離每15次出現一次。
《周易》書中提到:「天空中變化是聖人觀察對象。
」表明古代重視觀測天象。
古代占星士觀測火星時,發現它亮度一,軌跡,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感,因此,古書上火星叫「熒惑星」,天象上具有非同一般價值。
二十八星宿中,火星屬於東宮蒼龍心宿。
這個星座有三顆星,主星代表領袖,而兩顆小星象徵著。
占星中,這個星座視為祈福祭祀場所,因此稱為「聖地」。
熒惑星引起了占星士关注,因为它运行轨迹会导致一系列天文现象,例如「熒惑守心」和「熒惑入」。
前者预示着「大人易政,主去其宮」事件发生,而后者是帝位不保征兆。
瞿曇悉達是唐朝一位占星家,他《開元佔經》中详细记录了有关占卜内容。
其中,他详细地描述了佔和太白佔部分,这两个主题各占据了8卷篇幅。
此外,他包括了日佔、月佔以及其他星佔详细解读。
这些内容使得他当时的占星学界地位。
另外,《淮南子》中提到了南方火关系,南方帝王是炎帝,他助手是朱明,他们掌管着夏季治理工作,是人们所崇拜神明之一。
」《史記》強調:「禮失,罰出,失行是。
出有兵,入兵散。
以其捨命國。
勃亂,殘賊、疾、喪、飢、兵。
」可見「熒惑守心」與政治失誤、戰爭、飢病、災禍,是亡國相聯繫。
這是個事情,説國家有厄運。
古代社會崇尚「天人合一」哲學體系,天道和人道高度融合,感應。
人們相信熒惑示災出現,昭顯人道「失行」,君王作為「人道」主宰,應該承擔責任。
此,君王熒惑星「王者」。
隨著時代,人們熒惑星敬而遠。
王莽改制时,他确定了中央、东方、南方、西方和北方五个帝国,而南方主神是”炎帝赤灵祝融疇及星、南宿南宫南郊兆”。
东汉学者刘叡《荆州占》中提到:”五星代表五行。
」其中熒惑星火精,為南方赤帝之下天神,名「南方火德熒惑星君」。
五行和五帝影響下,衍生出「五德轉移」,熒惑化身為「火德」,成為王朝更替。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建宋改元,宣佈宋朝「德運」所屬:「國家受周禪,周木德,木生火,火德王,色尚赤,臘用戌。
」熒惑星享受到了等級空前「國祀」,其規模兩宋長盛不衰。
熒惑星宋朝關注,洗白自身「災星」污名。
南宋學者周輝《清波雜誌》有一則趣聞。
中年間,景德鎮燒制瓷器時,有一窖瓷器發生窖變,「色如丹砂」。
有人認為是「照臨而然,物妖。
」瓷工深信不疑,這批瓷器全部砸毀。
這個問題是於釉料中氧化鐵含量引起,與行星毫無關係。
當行星映射到現實中時,會有些許差異。
三國時期《廣雅》記載:”熒惑”一詞指是罰星,或者可以解釋執法。
當政治上出現不合格情況時,熒惑星象徵著上天”罰星”,公開展示罪行。
春秋齊景公在位期間,「熒惑守於虛, 期年去」,晏子認為這是「天罰」,齊景公梳理冤獄、扶助、救濟百姓,行三月,遷。
古人認為異變導致災變,是上天「執法」結果。
《史記》中明確提到:“執法星,其行動為了捨棄自己生命來保護國家:賊寇、疾病、災禍、飢荒和戰爭。
”公元前211年,天空出現了一顆“熒惑守心”隕石,上面刻著“始皇死而地分”字樣。
考慮到古代科技水平落後,這是天意降臨最佳證明。
熒惑星主題讖謠見。
《搜神記》載述:三國東吳永安二年(公元259年),熒惑星化身「眼有光芒,爚爚外射」孩童,教授孩童晉興蜀亡、司馬滅吳預言。
唐朝文人潘炎《童謠賦》中直言:「星兮列天文,降為童謠兮告聖君。
」道出了史家和文學杜撰,起到告誡天下目的。
君王身為帶頭大哥,面熒惑星公然警示,敢於擔責,反而讓其他人背鍋。
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春,西漢發生水害、山崩、日食災禍,此時恰逢「熒惑守心」,成帝,這時有人乘機上書提議重臣命,平息天怒。
二月,「丞相翟方進塞災異自殺」。
正史和現實之間,了熒惑星。
統計,「熒惑守心」歷代文獻中共有23次記載,有17次發生。
而西漢以來40次發生「熒惑守心」,見資料顯示。
由此可見,這一天象淪為操縱政治工具。
明清時期,有識士星佔應事提出了置疑。
明朝科學家宋應星《談天》中,日食主題,漢景帝和王莽、武則天和李世民作對,駁斥了星佔事應。
清初內閣學士熊伯龍批駁:「星變人相應。
」清朝理學家湯斌點評:「茲取緯星掩犯恆星者次列之。
事觀,其有驗者,十無一二,後人可以觀矣。
」揭示了行星和恆星運行是規律,可以預推,而占星應驗者「非附會即偶中爾」。
以來,火星視為「兇星」,有用心人利用它謀私。
隨著人們宇宙深入瞭解,火星洗白,揭開了塵封千年面紗。
科幻作品中「火星人」出現頻率,這次「天問一號」將投入火星人懷抱。
漢成帝時候,有一天,占星官跑去漢成帝説,火星跑到「心宿」中間,留在那裡了。
因此占星術本身來講,其自身語言符號,以及基本理論可以讓占星術士有多發揮空間。
漢成帝慌了,那可怎麼辦呢?占星官説,如果不移禍於大臣,國家災難啊!漢成帝説,那移禍於誰呢?很多人漢成帝説,宰相是百官首,肯定只能移禍於宰相了。
而這些占星家時間觀測和驗證中得出一些天象規律,如出現,進行判斷出了什麼事。
1.中國史書「天人合一」傳統古代天文學中,星體天空運行是有含義。
古代中國以及其他許多民族文化中,人地之間有著密不可分聯繫,這種聯繫展現了智慧和信仰。
古人相信「國家時,會有禎祥兆;國家衰敗時,會出現之物」。
因此,古人於天象觀察重視,認為它們意味著事件即發生。
最近國外學者發現了火星上有水痕跡,這是於發現生命星球前進了一步。
古代木星稱歲行,而土星稱鎮星,金星成為太白,水星稱為辰星,火星稱為。
火星稱「熒惑」「心」指中國傳統天文學中心宿因此,熒惑守心就是指火星心宿內發生「留」 現象而心宿中心宿二火星一樣是全天兩顆星星因此它們相遇時候兩星鬥豔,紅光漫天這張照片攝於今年4月5日,是一張南天銀河照片。
照片左側有兩顆橙色亮星。
作者像江南2018年7月蒼穹,天宇將上演「水星東大距」、「火星沖日」和「月全食」多個精彩天象。
當夜幕降臨,太陽西方消失,火星東南方升起。
隔天清晨,太陽地平線升起時,火星西方沉落。
這樣景象讓人們能夠地觀賞火星風采。
中國古代帝王們相信天象能夠揭示他們天命,因此專門設立了占星官一職,研究占星學。
天象中,有兩個現象受到關注,是「五星連珠」和「熒惑守心」。
這兩個詞彙可能對大部分人陌生,接下來我們來解釋一下。
中國文化中,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過去稱為「辰星」、「太白」、「熒惑」、「歲星」以及「鎮星」。
這些名詞有其典故,並且漢代五行説融合一起。
這些星體書籍以外,存在著幾顆星體,它們運行和影響深深地影響著歷史發展。
這些「行星」是指那些繞著恆星運行並發光天體。
它們英文源希臘語,意思是「徘徊星」,用來區分於位置恆星。
「行星」這個中文詞彙出現一本清代鹹豐元年所刊行書籍《談天》 (見圖1)。
《談天》是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Sir John Herschel)《天文學綱要 (Outlines of Astronomy)》譯本,英國漢學家亞力(Alexander Wylie)、清代數學家李善蘭翻譯 [1] 。
這個名詞翻譯,英文中表示「行動」之外,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名稱有關。
它們各自有著自己名稱,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搭配五行系統以及一些觀察後,賦予他們各自一個五行代表,紀錄《史記 ‧天官書》中。
木星天上位置每一年會向東移動30度,12年左右會複一次。
這地支數量,因此木星來紀年、稱為「歲星」。
東漢末年黃巾口號:「歲甲子,天下大吉」中「歲甲子」説時是年份是甲子年。
不過歲星紀年有幾個問題:木星週期事實上於12年,誤差會地變大。
木星每年都向东方移动,而日月是东升西落。
地球传统信仰中,出现了一个称为“太岁”假想星球。
太岁周期是12年,并且它天空中向西方运行。
这符合了历法需求,久而久之,人们开始使用太岁来纪年。
木星五行中象徵春季,代表着萬物生命開始,視為星球。
相反地,太歲認為是吉利星球。
因此,人們會太歲所在地支(值歲)以及對面地支(沖歲)設置太歲來化解厄運。
今年是牛年,而牛對面是羊,因此今年需要安太歲牛、羊兩個生肖人。
隨著各地信仰,要安太歲生肖會,有時候會多了破太歲、刑太歲其他組合(圖2) [3][4]。
火星又名「熒惑」,代表是疾病、戰亂、、飢荒各種吉象徵。
「熒惑守心」是火星駐留在心宿現象(如圖3)。
心宿是一顆火紅色亮星加上左右兩顆暗的星組成,這三顆星代表了天王、太子、庶子。
這顆星停留心宿,這是一個吉利徵兆!戰國時代,天文學家石申提出一個觀點,認為帝王可能會失去統治權,可能喪失性命(權者易位,主宮失位,註1)。
這種現象視為上天要懲罰皇帝象徵,可能是於統治或德行不符合規範種種原因所引起。
有些統治者會避免這種結果,並治理上做出一些改變。
中國古代,有23次稱為「熒惑守心」事件記錄下來,但後來研究中,人們發現其中只有6次是發生!這些古代天象事件於天文科學之外,用作政治手段。
延伸閱讀…
例如,漢成帝綏和二年出現守心,皇帝下令處死了宰相翟方進。
翟方進去世后,漢成帝跟着去世了。
过了几年,发生了王莽篡位和西汉灭亡。
)金星離太陽位置,所以只有在太陽上升、或是太陽落入地平線後時候才能看到金星。
最一開始人們以為這是兩顆星,早晨出現東方那顆叫做「晨星」、「啟明」,並黃昏出現西方那顆叫做「昏星」、「長庚」。
《詩.小雅.大東》中有「東有啟明,西有長庚」詩句。
金星另外一個稱號「太白」。
太白陰陽家中戰爭有關。
改寫後內容:《漢書‧天文志》,金星太陽時,會引起變革,並可能導致統治者更替。
唐高祖李淵聽聞太白星出現秦國領域,預示著秦王即統一天下。
然而,這後發生了玄武門變,秦王成為了皇帝唐太宗。
然而道教世界觀裡,掌管金星是太白星君、形象是個慈祥、老者。
傳説中唐代詩人李白母親懷孕前夢到了太白星君鑽進了肚子裡,所以取名、字太白[10][11]。
(註2:太白天有一説是大白天、太陽時候,金星可見。
)水星與金星一樣是內側行星(地球靠近太陽)。
水星離太陽比金星,觀測到時候離太陽1辰(1圈分成12辰,1辰15度)以內地方,所以水星叫做「辰星」。
土星移動速度木星,它週期29年。
中國古代,星星分為28個星宿,而土星每1年會停留其中一個星宿上。
因此,土星稱為「鎮星」或「填星」。
古代中國人、水、木、金、土這五顆星太陽和月亮稱為「七政」,稱為「七曜」。
七政是中國古代占星學一個概念,它認為每顆天體代表著意義。
七曜是一種週期計算方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巴倫文明,後通過印度傳入中國,唐代開始使用,並傳播到現代日本和韓國。
今日韓保有這個用法,從星期日星期六是日、月、火、水、木、金、土曜日。
英文星期拿日、月、五行星作為詞源,連順序。
星期日是太阳有关,星期一月亮有关,星期六土星有关。
其他星期二星期五原本各自與火星、水星、木星、金星有關係,但後來替換成了北歐神話(圖4) [12]。
過去人們用觀測到現象,搭配時代背景,加上想像力,創作出了許多天文相關故事。
這些故事程度地融入了文化與信仰。
我們可以許多小地方來追尋先民生活與天象。
隨著時代演變,現在人們於天文有了理解,我們於一些天象懼怕、淡忘。
但敬天、畏天態度存在於人類生活當中。
天文學系統發展年代,古人常用天文現象來推算未來預演,並天體運動和位置來占卜人事及地表事件。
中國古代,運用天文現象來預測未來事態發展要數道家。
另外不僅國內,歐洲早期宗教建設離不開星象統計。
古代文明中,占星術發展成為一種複雜計算系統,並且古希臘、羅馬、阿拉伯世界以及整個中西歐地區傳播。
人們相信占星術可以用來解釋各種現象以及預測未來變化。
此外科學系統發展前,占星術天文學、鍊金術、氣象學和醫學有着密切關係。
比如哪哪兒,晚上夜觀星象,諸葛亮當年軍營,利用星象觀察來推算自己命運。
不過占星術到後來發展演變成人文科學一部分,併人文科學發展和應用做出了貢獻。
於早期人類思考來講,宇宙客觀是什麼樣子?天體應該怎樣規律進行運動,這些是占星術在人文社會中一種表達。
不過需要明白是,占星術理論依賴人理解去延伸。
説怎麼看、怎麼想,完全藉個人想象空間以及認知水平。
一個占星術士只能自己理解去做假設和推論,以此來獲取市場認同以及收入。
但基礎占星術系統中,這些問題完全可以天文觀察來此做出預言。
不過於天文學這未系統化,因此語言讓大眾理解,或者運用。
因此占星術本身來講,其自身語言符號,以及基本理論可以讓占星術士有多發揮空間。
延伸閱讀…
這裏面主要依靠占星術士覺,或者説第六感進行推算。
占星需求來講,人情感需求實則反映占星術中,並且是情感需求於理論描述。
所以占星術士天文現象説什麼,關鍵於能否人帶來情感寄託。
人們關注天文學本身,而是注重自身需求,這好比醫生、股票分析師、心理諮詢師職業。
占星術在歷史中方式體現,無論是印度、中國是早期瑪雅人時期,佔星系統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西方占星学是一种解读占星命盘系统来分析个人性格特点方法。
它个人出生时刻太阳、月亮或其他天体位置应,来预测他们未来发展。
西方,占星術主要繼承於古希臘、羅馬占星文化,文藝復興之前,占星術主要為皇室成員服務,並且占星者要修道院內進行教授和學習。
而文藝復興後,占星術獲得青睞,且是皇室成員享。
每個人有機會去接觸關於占星術知識,因此這一時期內,占星術應用。
上皇帝加冕,下失物尋人,可以説遇事不決,占星解決。
文藝復興時期占星術在科學陰影下轉變。
這個時期人文主義興起,受到當時哲學思潮影響,同時占星術產生了改變。
這種改變部分是於傳播途徑導致。
17世紀到來时,文艺复兴激发了学者科学思想追求,这使得欧洲学者开始角度思考占星术。
望远镜发明,天文学和占星术完全分离开来。
欧洲科学思想传播使哥白尼日心说备受推崇,而占星术失去了它地位。
取而代之是天文學系統發展,但民間,占星術有它自身魅力。
同時受學影響,占星術在這後變得多樣化。
於中國來講,商代以前,占星術開始萌芽,商代甲骨片表明這時期人們記錄了天象變化。
占星中國古代並沒有像西方一樣發展得規範。
它中國發展是作為一種思想元素存在。
例如,道家學說中,有一種叫做微鬥數占星方法,它本身是觀察星象一種方式,但關於相關書籍記載並多。
不過微鬥數方法論大體上西方占星術相似,星象觀察來窺探一個人吉凶。
例如道教中所講三星伴月,中國古代天文學認為金星兇星,而金生水,水。
月亮陰,金星耀目並月亮相伴,意為看見象。
火和土象徵炎黃,五行歸納中,金為白虎位,如果年虎年,那麼出此天象是一種警示,有可能出現不祥之兆。
另外《漢書·天文志》中,“四星若合,是湯。
其君兵喪並起,君子憂,小人流。
”講,三星伴月中國古代是吉利象徵,預示着災難和異象。
而2022年7月,NASA觀察到火星、木星和土星會7月出現在早晨天空,並且同時會伴隨金星出現,月亮一片天空。
七政四餘是中國古代所用星曜名稱。
「七政」代表是太陽、月亮、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土星,而「四餘」是古代天文學所描繪虛星基礎,這些虛星古代中國視為隱曜或暗曜,它們是羅㬋、計都、紫氣和月孛。
羅㬋和計是印度傳入星曜名稱,它們其他七個星曜一起稱為「九曜」或「九執」。
唐朝時期,它們於官方天文觀測和曆法推算。
這些星曜術稱為宿曜術或宿曜道。
改寫後內容如下:中國本土術士唐末和五代時期可能九曜進行了改造,加入了兩個曜星,形成了十一曜系統。
這種改造可能導致了紫氣和月孛出現晚情況。
同時,他們發展了一種名為七政四餘推命術。
十一曜於宋真宗崇奉道教後流行起來,成為道教崇奉星君,紫氣、月孛元朝、明朝時成官方天文觀測和曆法推算項目[3][4]。
清朝初期發生康熙曆獄案,新法和舊法四餘定義、處及推算方式衝突導火線之一[5]。
羅㬋九世紀初印度譯本《七曜攘災決》中描述黃道升交點,於確定月球位置(月行處)。
唐末宋初時,羅㬋和計都定義發生變動,變作成交會點,羅㬋改指月球軌道黃道降交點(稱交初),計為升交點(稱為交中)[7][3]。
清初湯若望推行新法,羅㬋為升交點,計為降交點。
星命家遵循傳統法則,使用羅㬋作為降交點,計作為升交點,並沒有引入方法。
星命家中,羅㬋代表火餘,計代表土餘。
傳統觀念,紫氣二十八年才能繞行一周天,但沒有找到相應天文現象來支持這一觀點。
這種理論起源於閏法,即每十九年插入七個閏月,因此二十八年中有十個閏月。
另種可能,是「太歲」一年一辰,一周天十二辰有十二年,而設想出一個一年一宿,一周天二十八宿有二十八年名「紫氣」隱曜。
星命家氣視「景星」(《開元佔經》景星為客星一類)、「木餘」。
月孛繼承了計定義(孛星是彗星,計都即是彗星,《七曜攘災決》稱計「月勃力」,因此月孛應是計分化而出),為月球地點,是阻礙月球運行隱曜,星命家視為「水餘」。
中國占星術是指中國本土上占星學説,基於傳統天文學、曆法及哲學知識。
中國占星術過往天文學不可分割,並於公元前2世紀西漢時代到公元2世紀東漢時代完成。
中國天文學、占星術和星命術利用星宿來進行預測和解讀,其中包括七曜和二十八宿,有一些虛星如太歲、計都、羅睺、紫氣和月孛。
所謂星佔之術,指是一種「天空各類星象性質、位置及變化,來占卜預測地球上災害及人類社會中政治、軍事方面異常事變學説和技術[1]。
中國商代以前占星術萌芽。
商代甲骨片有天象紀事。
[2]。
占星術往往和古代天文學知識交合相融,直到近代科學知識建立起來後,天文學和占星術才分離。
「星命術」是出生年月日時作為,繪製十二個宮位命盤,每一套星命術有一套星曜系統,它們方式安排十二宮中,用以推算命運。
「星命術」是一種推算個人命運方法,它使用星曜命盤來推測個人命運。
然而,古代中國占星術專注於預測國家大事,並觀測天象尋找徵兆。
因此,這兩種術法對象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星命術是一種古老占星術,它融合了印度天文學和中國陰陽五行、干支、二十八宿以及八字推命理論。
這種術法金俱吒編纂《七曜攘災訣》密切相關,後來中國本土化。
占星術未能民間普及,主要原因是占星術傳承中絕了一段時間,明朝時嚴禁民間私習天文曆算,民間懂得天文觀察人有,而古代占星書多錯漏,士子無門路入手。
古代,占星術和天文學傳習限於皇宮學府,這導致以天文基礎星宗命理學式微。
即使沒有王室禁令情況下,占星和星命學古代視為一門專業學問,並普通讀書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