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名的由來】台灣地名之謎:探究「台灣」的名稱及全島指稱演變
名稱 意義 來源 時間 地區 文獻
夷洲 可能為台灣,但無確切證據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 黃龍二年 東吳
高砂 日本對台灣的稱呼 京都金地院《異國渡海御朱印帳》 7世紀 日本
流求 東海中的一座島嶼 中國史籍 11世紀 中國
大琉求、小琉求 琉球國和大島 明代 明朝
福爾摩沙 美麗島 葡萄牙語「Ilha Formosa」 1544年 葡萄牙
北港 福爾摩沙島 荷蘭文獻 17世紀 台灣
大員 台灣行政中心 荷蘭東印度公司 17世紀 台灣
台窩灣 交會之地 大武壠族 不詳 台南安平
台灣 官方正式稱呼 清朝 1683年 台灣
台灣 通用字 媒體、民間 不詳 台灣
強制使用 國民政府 戒嚴時期 台灣
台灣 官方正式稱呼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0年 台灣

台灣地名的由來

前言

台灣擁有豐富多樣的地理景觀和人文歷史,反映在各地區的獨特地名中。「台灣地名的由來」揭開這些名字背後的精彩故事,邀請您踏上探索台灣歷史文化之旅。

台灣地名的由來 Play

地名來源

分類 來源 説明
原住民語 巴賽語、鄒語、布農語等 來自原住民部落對自然景觀、風俗習慣或歷史事件的稱呼
荷蘭語 Fort Santo Domingo (聖多明哥城) 由荷蘭殖民者於17世紀建立的據點,後改名為「安平」
西班牙語 Isla Formosa (美麗之島) 1544年葡萄牙航海家命名,讚嘆島嶼美麗的自然風光
漢語 台灣府 清朝於1683年設置的行政區,範圍包括今日的台南、高雄、屏東等地
日語 高雄 (Takao) 改名自原住民語「打狗」,後因製糖業興盛而繁榮

原住民語地名

原住民語地名是台灣地名中最古老的一類,反映了原住民長久以來與環境的互動。例如:

台灣地名的由來

  • 太魯閣(Taroko):來自太魯閣族語,意為「躲避敵人」
  • 屏東(Pin-tong):來自排灣族語,意為「平地上的村落」
  • 埔里(Puli):來自賽德克族語,意為「温泉」

荷蘭語地名

荷蘭人在17世紀曾統治台灣北部,留下了一些荷蘭語地名,至今仍被沿用。例如:

  • 淡水(Tamsui):來自荷蘭語「Tamsuy」,意為「淡水河的出海口」
  • 台南(Tainan):來自荷蘭語「Tayouan」,意為「平原」

西班牙語地名

西班牙人曾在17世紀佔領過台灣北部,不過後來被荷蘭人驅逐。他們留下的地名不多,最著名的就是:

  • 基隆(Keelung):來自西班牙語「Quilong」,意為「兩道龍骨」

漢語地名

清朝統治台灣後,大量的漢人移民湧入,帶來漢語地名。例如:

  • 台北(Taipei):來自閩南語,意為「北邊的港口」
  • 台中(Taichung):來自閩南語,意為「中部的平原」
  • 高雄(Kaohsiung):來自閩南語,意為「紅色的港口」

日語地名

日本統治台灣長達50年,留下許多日語地名。例如:

  • 新竹(Shinchiku):來自日語,意為「新的竹林」
  • 嘉義(Kagi):來自日語,意為「快樂的村莊」
  • 宜蘭(Ilan):來自日語,意為「美麗的地方」

結語

台灣地名的由來見證了台灣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每個地名都承載著一段獨特的故事。從原住民語到荷蘭語、西班牙語、漢語和日語,這些不同的語言反映了台灣不同的時代和統治者。探索台灣地名的由來不僅可以瞭解台灣的地理和歷史,也能更深刻地體會台灣多元文化的魅力。

延伸閲讀…

台灣地名

從台灣地名見證歷史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