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河流演化與穩定性指標
台灣地理學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構成了主要的東-西分水嶺,導致河川系統向東偏短而向西綿長。南台灣冬季降雨量較少,經常發生枯水期,造成「野溪」形成,影響航行能力。


台灣河川特徵包括:河道長度短、坡度大、水流湍急,最長河川濁水溪僅有 186 公里,坡度則達每公里 46 公尺。汛期的流量驚人,集水面積兩、三千平方公里的地區,常測得秒流量超過一萬立方公尺。此外,台灣河川含沙量高,濁水溪由此得名,同時也留下了回春地形遺跡,例如河階、谷中谷、嵌入曲流和隆起沖積扇。
地質關係與河川流向
透過研究西台灣的 17 條河川系統及地質關係,地質學家徐澔德團隊發現,台灣西部的河川流向與地質變遷息息相關。台灣就像一個大型地質實驗室,造山運動持續活躍,地形仍在持續調整,讓研究人員得以深入瞭解河川系統的演化過程。
以往,分水嶺被認為是固定的,但台灣研究指出,分水嶺的位置可能會隨著地形的變化而移動。因此,分水嶺兩側的河川流向和地貌也會呈現差異。
徐澔德團隊還定義了「流域穩定性指標」,用於評估一個流域中穩定分水嶺佔比的情況。仔細分析結果顯示,台灣西部南北河川系統的穩定性存在著明顯差異。穩定性指標的關鍵分界線位在台灣南端約 100 公里處,且流向西邊的河川(藍色三角形)一般具有較高的「流域穩定性指標」。
有趣的是,這個流向與穩定性指標的轉變與台灣西部受褶皺作用影響而形成的「西部麓山帶」分佈位置重疊,表明河川流向及穩定性與造山運動的演化密切相關。
河流分流與變遷
台灣河川因造山活動而持續發生變遷,流域分分合合的情況十分常見。其中,曾文溪的分離現象最為顯著。上游處的 90 度轉彎和寬廣河道,表明曾文溪曾流經不同的範圍,後因地形變化而改變了河道。
此外,流域襲奪也可能是河川位置發生轉變的原因。當一條河川流域向另一條河川流域侵蝕時,可能會截斷後者的上游部分,導致後者的流域和水量減少。
河流與人類活動
台灣河川在經濟發展和生活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水力、農業、運輸和其他用途不可或缺的資源。然而,隨着經濟活動增長,人類活動對河川生態系統產生了負面影響,造成河川污染、侵蝕和棲息地破壞等問題。
河川保護與永續管理
面對河流面臨的挑戰,保護和永續管理這些寶貴資源至關重要。通過加強河川生態系統保護,監測水質,實施適當的土地利用規範,以及提高公眾意識,我們可以確保台灣河川的健康和未來世代的福祉。
河流流向分佈表
流向 | 河川數量 | 位置 |
---|---|---|
向西 | 9 個 | 西部麓山帶以北 |
向南 | 8 個 | 西部麓山帶以南 |
台灣河川流向
北部河流
河川名稱 | 主要流向 |
---|---|
淡水河 | 南流入台灣海峽 |
基隆河 | 東南流入基隆港 |
新店溪 | 南南西流入淡水河 |
中部河流
河川名稱 | 主要流向 |
---|---|
大甲溪 | 西南流入台灣海峽 |
濁水溪 | 西南流入台灣海峽 |
曾文溪 | 西南流入台灣海峽 |
南部河流
河川名稱 | 主要流向 |
---|---|
高屏溪 | 西南流入台灣海峽 |
荖濃溪 | 西南流入高屏溪 |
東港溪 | 以東港出海 |
東部河流
河川名稱 | 主要流向 |
---|---|
花蓮溪 | 東南流入太平洋 |
秀姑巒溪 | 東流入太平洋 |
太麻里溪 | 東南流入太平洋 |
流向特徵:
- 台灣河川大多發源於中央山脈。
- 河川流向受地勢影響,朝向台灣海峽或太平洋流淌。
- 較長河流主要分佈於西部平原。
- 東部河流較短而急,受地勢影響形成峽谷和深潭。
影響因素:
延伸閲讀…
向西走 揭開台灣西部造山帶河川流向變化的神秘面紗
台灣的河川
- 山脈走向: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影響河川流向。
- 地震與地質運動:變動地勢可改變河川流向。
- 水庫興建:攔阻河水可影響下游流速和流向。
- 氣候變化:極端氣候可造成河岸侵蝕和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