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由來】台灣由來大解密!為什麼「寶島台灣」有這個名字?

國家簡介

台灣位於東亞,太平洋西北側,琉球羣島與菲律賓羣島間,板塊碰撞隆起形成。面積約三千六百平方公里,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南接巴士海峽、西瀕台灣海峽、北壤東海。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17世紀中葉以前原住民世居,先後經歷荷蘭統治、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戰後時期。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科技產業發達,人均所得與健康水準居世界先進國家之列。

島嶼特徵

台灣由來 Play

台灣是亞洲島弧之一,地勢高峻,海岸線綿長,多樣的地貌景觀藴育豐富的生態系。境內有中央山脈貫穿,最高峯玉山海拔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河流川短流急,河牀多為岩石外露或平沙舖地,形成各種地貌奇觀。台灣與南海諸島的太平島和中洲礁交通便利,亦隸屬台灣管轄。

歷史沿革

台灣由來

台灣原住民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時代,17世紀中葉漢族移民大舉遷入,成為台灣人口的主體。17世紀下半葉,西方列強相繼來航,爆發多次政權更迭。清代後期實施封島政策,對外貿易逐步解禁。1860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台灣部分港口對外通商。1874年,日本出兵佔領恆春半島,清政府成立台灣省,強化台灣防務。1895年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二戰結束後,台灣由中國國民政府接收。

政經發展

國民政府遷台後,推動經濟建設和土地改革,帶動台灣經濟起飛。1960年代後,台灣實行出口導向經濟政策,建立自由經濟體制。1990年代初期實施政治民主化改革,終結長期的戒嚴。台灣擁有蓬勃的科技產業,人均國民收入和生活水準均大幅提升。不過,近年來也面臨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遷等挑戰。

地理人文

台灣人口約兩千三百萬人,百分之七十三集中於都會區,主要在西部沿海地帶。語言以國語(標準漢語)為官方用語,另有台語(閩南語)、客家話等方言。族羣結構多元,漢族、原住民族並列為兩大主要民族。台灣擁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包括傳統文物、風俗、藝術等,近年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

自然奇觀

台灣地質複雜,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國家公園保存的生物多樣性為亞洲之冠。森林茂密,珍稀樹種繁多。海洋資源豐富,漁業產量居世界前列。氣候多樣,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温和宜人,是高海拔山區進行户外活動的理想時節。

國際關係

台灣國際地位特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關係錯綜複雜。台灣與許多國家建立非官方關係,並參與國際組織。經濟上與全球各國廣泛合作,特別是亞太地區的國家。近年來,台灣積極推動國際參與,尋求國際社會的認同與支持。

台灣由來

一、史前時期

時間 事件
約50萬年前 台灣島與中國大陸連接
約3萬年前 台灣島形成
約2萬年前 原住民祖先渡海來台

二、荷西時期(1624-1662)

  •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台灣南部,建立熱蘭遮城。
  • 1632年,荷蘭人將台灣命名為「Formosa」(美麗島)。

三、明鄭時期(1662-1683)

  • 1662年,鄭成功率領反清義士驅逐荷蘭人,建立明鄭王國。
  • 「台灣」一名開始廣泛使用,作為全島的稱呼。

四、清朝時期(1683-1895)

  • 1683年,清朝滅亡明鄭政權,將台灣納入版圖。
  • 1732年,台灣分設彰化縣和淡水廳。
  • 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戰敗後,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五、日治時期(1895-1945)

  • 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開始推行同化政策。
  • 「台灣」一名被保留,但漢字寫作「台灣」。
  • 日本時代的現代化建設,為台灣後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六、中華民國時期(1945年至今)

延伸閲讀…

為什麼叫「台灣」?

台灣名稱由來

  • 1945年,日本投降,台灣光復,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
  • 「台灣」一名繼續沿用,成為中華民國的一個省。
  • 1949年,國共內戰爆發,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
  •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遭到挑戰。
  • 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開啟民主化進程。
  • 21世紀以來,台灣經濟蓬勃發展,成為世界重要經濟體。

七、正名運動

  • 1990年代以來,台灣部分人士發起正名運動,主張恢復台灣的國際正名,以「台灣」或「中華民國台灣」取代「中華民國」。
  • 正名運動至今仍持續進行中,其後續發展備受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