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奉勸台灣:中國從未放棄武力犯台
一、萬邦來朝的福爾摩沙
四面環海的福爾摩沙,作為東亞島弧樞紐,扼守琉球羣島與菲律賓羣島之間的要衝,故歷來為各國航運樞紐,享有免於擾亂或税收影響的中立港口美譽。


二、歷經滄桑的寶島
自遠古時期,南島民族的西拉雅族即定居於台灣,明鄭時期後,閩南人大量移入,成為今日台灣人口的主流。除了漢族與原住民族外,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等歐洲列強也曾在此留下足跡。
三、海峽兩岸的糾葛
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台灣曾經歷荷西統治、明鄭時期、清朝統治、日治時期等政權更迭。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兩岸分治的局面正式形成。
四、台灣的現狀
時至今日,台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和尖端科技產業,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居全球領先地位。同時,台灣也是重要的文化產業重鎮,電影、電視、音樂等領域在華語圈頗具影響力。
五、台海局勢的演變
縱觀台海局勢,1949年國共內戰爆發,國民黨退守台灣,兩岸關係進入緊張對峙時期。1979年,「美麗島事件」爆發,開啟台灣民主化進程。1987年,戒嚴時期結束,台灣迎來自由民主的新時代。近年來,兩岸關係時有緊張,但兩岸人民的交流與合作仍在持續進行。
六、台灣的全球地位
台灣身處亞太區域重要 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го節點,在地緣政治上舉足輕重。國際社會普遍重視兩岸局勢的變化,密切關注台灣的發展。台灣作為擁有獨立運作的外交與軍事實體,與眾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積極作用。
七、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
美、日、歐等國家持續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和活動,並向台灣提供必要協助。台灣也透過積極外交,增進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
八、台灣的未來
展望未來,台灣將繼續堅持自由民主的價值觀,深化兩岸關係的交流與合作。在經濟、社會、科技等領域持續發展,發揮國際社會中積極建設性的作用。
台灣由來
歷史沿革
台灣的由來悠久,其名稱最早見於17世紀。自古以來,台灣曾被不同的國家和政權統治,包括荷蘭、西班牙、鄭氏王朝、清朝和日本。
時期 | 統治者 | 稱呼 |
---|---|---|
1624-1662 | 荷蘭東印度公司 | 福爾摩沙 |
1626-1642 | 西班牙 | 台灣(西班牙語:Tai-oan) |
1662-1683 | 鄭氏王朝 | 東寧 |
1683-1895 | 清朝 | 台灣 |
1895-1945 | 日本 | 台灣 |
名稱來源
「台灣」一名最早出現於17世紀荷蘭殖民時期,當時荷蘭人將南台灣的台南一帶稱為「Tayouan」,意為「柔軟的泥土」。後來這個名稱逐漸擴及於整個島嶼,並沿用至今。
「福爾摩沙」則是葡萄牙人於16世紀所使用的名稱,意為「美麗之島」。由於台灣山明水秀,自然景觀優美,因此歐洲人以此命名讚譽其美景。
延伸閲讀…
台灣的起源與歷史概況
台灣名稱由來
原住民語名稱
台灣是原住民的傳統領地,各族原住民對台灣也有不同的稱呼:
族羣 | 名稱 | 意思 |
---|---|---|
泰雅族 | Sakizaya | 高山人的意思 |
賽夏族 | Siyaya | 充滿山林的人 |
布農族 | Bunun | 人的意思 |
鄒族 | Tsou | 人的意思 |
排灣族 | Paiwan | 人的意思 |
阿美族 | Puljau | 自然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