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元旦台北市政府舉辦漢字文化節,馬英九致詞時重申書寫“正體字”中華文化保存,而且説
“正入、簡入”,希望大陸能採取措施推動“識正書”。
馬英九説“正體字”我們説“字”。
其實,即便是沒有政策措施,這些年來很多內地人有機會接觸到字,而且字體有規律可循,大部分字是能認識。
有個別字,無論是“正入”還是“簡入”。
比如下面這兩張電影海報上“葉問”“葉”,憑常理看不出
“葉問”“葉”。
這個“葉”字台灣同胞所“詬病”簡化字之一。
那麼,字“葉”是如何簡化“葉”呢?《亞洲週刊》上刊登一篇文章引用了這樣一段軼事:
北京簡化漢字運動中顯露出程度隨意性。
“葉”讀yè,是“葉子”“葉”。
這時葉劍英發話説:“我看簡化嘛”。
這時周恩來説:“既然葉帥本人沒有意見,定下來啦”。
(“日本漢字鏡子映照兩岸繁簡之爭”,毛峯,《亞洲週刊》2008年6月28日)
如果説葉劍英支持“葉”簡化“葉”屬於傳説話,但我可以肯定説“葉”字簡化另外4位姓“葉”人有關。
話説1949年中國成立,10月份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
第二年12月,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設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馬敍倫任主任委員,吳玉章任副主任委員,12位委員中有一位姓“葉”——葉籟士。
1954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屬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23位委員中葉籟士以外,增加了兩位葉姓人士——葉恭綽、葉聖陶。
其中,葉恭綽常務委員,葉籟士秘書長,是文字改革過程中重量級關鍵人物。
如果這幾位葉姓專家不同意話,那麼“葉”簡化“葉”可能。
所以説,“葉”簡化“葉”不是《亞洲週刊》説那麼隨意,還是有些。
其實,早在1935年民國醖釀文字簡化時,考慮了“葉”簡化“葉”可能性。
當時教育部公佈簡體字表時候特地説,“某些地方、局部人羣中習體字有收入,比如北平‘代’為‘帶’,閩廣以‘什’為‘雜’,蘇浙以‘葉’為‘葉’,藥方中‘姜’為‘薑’,賬本中‘旦’為‘蛋’沒有收入。
解讀國務院公佈《簡化字總表》《簡化字溯源》(張書巖、王鐵昆、李青梅、安寧編著,語文出版社,1997)一書中,是這樣解釋“葉”字淵源:
“葉”和
“葉”原是兩個字。
兩字意義,普通話中讀音相差。
“葉”讀xié,“協”。
世。
但於兩字古音和吳方言中讀音接近,所以現代蘇州地的羣眾開始“茶葉”和“百葉”“葉”寫作“葉”。
錢玄同在1922年出版《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上提到過這種用法。
《簡化字總表》吸收了這種用法,將“葉”簡化
“葉”。
但註“葉韻”“葉”讀xié。
康熙字典:葉【 申集上 】【 艸部 】康熙筆畫: 15畫 部外筆畫: 9畫 《唐韻》涉切《集韻》《》弋涉切,?音枼。
《説文》草木之葉。
《陸遊詩註》吳人直謂桑曰葉。
世。
《詩·商頌》昔在中葉,有震且業。
《博雅》聚。
書冊。
《歐陽修曰》唐人藏書作卷軸,後有葉子,策子。
姓。
《通志·氏族》葉氏,舊音攝,後世木葉同音。
䔾通。
《儀禮·士冠禮》贊者洗於房中,側酌醴,加柶,覆之面葉。
延伸閱讀…
《註》古文葉為䔾。
又式涉切,音攝。
《左傳·及葉註》葉,今南陽葉縣。
《韻補》葉,逆約切,音虐。
《易林》桑芳落,隕其黃葉。
葉於。
《易林》同本異葉,樂人上德。
東鄰慕義,來興吾國。
《集韻》徒協切,音牒。
與䈎,書篇名。
《韻會》或作?,非。
《唐韻》涉切《集韻》《》弋涉切,?音枼。
《説文》草木之葉。
《陸遊詩註》吳人直謂桑曰葉。
世。
延伸閱讀…
《詩·商頌》昔在中葉,有震且業。
書冊。
《歐陽修曰》唐人藏書作卷軸,後有葉子,策子。
姓。
《通志·氏族》葉氏,舊音攝,後世木葉同音。
䔾通。
《儀禮·士冠禮》贊者洗於房中,側酌醴,加柶,覆之面葉。
《註》古文葉為䔾。
又式涉切,音攝。
《左傳·及葉註》葉,今南陽葉縣。
葉[yè]:1、植物營養器官之一:樹~。
菜~。
~福。
~落歸。
一~知秋。
一~蔽目(喻目光,眼前細小事物所遮蔽,看不到遠處、。
稱“一葉障目”)。
4、世,時期:初~。
末~。
葉 [xié]:和洽,合:~韻。
葉,草木之葉。
——《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