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和氏璧:古代傳奇璞玉
緣起:璞玉現世
在遙遠的楚國,一位名喚卞和的平民於楚山之中偶遇一塊外裹岩石的異石。他懷著滿腔熱情,將這罕見之物獻給了當時的楚厲王。但厲王與其玉工皆誤將其視為尋常石頭,竟讓卞和因欺君之罪而被砍去了左腳。
厄運疊至,忠貞不渝
厲王身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重拾希望,再次進獻此璞玉。可惜,玉工仍舊鑑定其為石頭,卞和右腳亦慘遭砍除。面對這樣的厄運,卞和並未動搖,他帶著璞玉來到楚山,在烈日灼心中慟哭了三天三夜,雙眼流出血淚。
文王識寶,名垂千古
新任楚王文王得知卞和的遭遇,便派人前往探查。在聽聞卞和的故事後,文王深感疑竇,於是命人剖開璞玉。玉工們驚訝地發現,璞玉之中竟隱藏著一塊光彩奪目的璞璧。文王大喜過望,為表彰卞和的忠貞,將此璞璧命名為「和氏璧」。


失竊風波,國寶無蹤
歲月流逝,和氏璧成為楚國珍寶。楚威王時期,此璧被賜予滅越功臣相國昭陽。一次,昭陽宴請賓客,不慎令和氏璧失竊,這樁失蹤案驚動楚朝內外。人們將矛頭指向了曾受過屈辱的張儀,張儀被迫接受審查,但最終洗清冤屈,並在秦國嶄露頭角。
輾轉流落,身世成謎
數十年後,和氏璧竟在趙國現身。當時,宦官令繆賢從一名外來者手中購得一塊璞玉,經玉工鑑定,正是失蹤已久的和氏璧。消息傳到秦國,秦昭王滿懷覬覦之心,致信趙王,願以十五座城池換取此璧。
完璧歸趙,名留青史
趙王深知秦國意圖,卻也懼怕秦王的聲勢。危急之際,藺相如自告奮勇出使秦國。藺相如在秦朝殿堂上以智謀謀略令秦王無可奈何,完璧歸趙,成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
傳承之謎,歷史疑雲
此後,和氏璧的流向成了一個謎團。相傳此璧被秦始皇製成傳國玉璽,歷經 han、魏、晉、隋、Tang 等朝代,最後在五代十國之亂中下落不明。
歷史痕跡,文化瑰寶
儘管經歷了無數歲月,和氏璧的傳奇故事仍被後人津津樂道。它見證了楚國的興衰、秦漢的統一,也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與堅貞。和氏璧,一個承載著歷史與傳説的傳奇璞玉,在時光流轉中,成為中華文明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和氏璧:中華古代著名的傳奇寶玉
前 言
和氏璧乃中華古代著名的傳奇寶玉,其珍貴與價值自古以來皆為世人所稱道。本篇將探討和氏璧的典故、出處、淵源,以及其在歷史和文化上的意義。
和氏璧的發現
相傳和氏璧最早出土於公元前3世紀,戰國時期趙國李信將軍於楚國境內大敗燕軍所獲。原石璞玉重2860克,大小約長11.9釐米、寬5.4釐米、厚2.7釐米。
時代 | 出處 | 發現者 | 重量 | 大小 |
---|---|---|---|---|
戰國 | 李信將軍大敗燕軍 | 無記載 | 2860克 | 約長11.9釐米、寬5.4釐米、厚2.7釐米 |
傳奇的演變
自和氏璧發現以來,其輾轉流離,經歷過趙國、楚國、燕國、秦國、漢朝等時代,並伴隨著許多傳奇故事。
- 完璧歸趙:戰國時期藺相如出使秦國,用自己性命巧妙奪回和氏璧。
- 楚人獻寶:有人獻寶給秦王,秦王喜不自勝,以和氏璧為劍柄。
- 項羽破釜沉舟:秦末項羽率軍渡過鴻溝,為激勵士氣,將隨軍攜帶的玉器,包括和氏璧,投入水中。
歷代歌頌和珍藏
和氏璧的美麗和價值也受到歷代君王的珍視:
- 漢武帝命令工匠使用和氏璧製成金縷玉衣,用於自己的陵墓。
- 唐朝上官婉兒以詩讚頌和氏璧的晶瑩剔透:“暖香繞玉樹,香煙籠翡翠。”
- 清乾隆帝收藏和氏璧,並在上面刻上“天下第一”四字,以示其珍貴。
和氏璧的文化意義
和氏璧不只是一塊寶玉,更是中華文化中的一種象徵:
- 信義的象徵:完璧歸趙的故事體現了君子重然諾的品質。
- 國家的寶物:和氏璧被視為國家的珍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 祈福安康:人們相信佩戴和氏璧可以帶來好運和安康。
總結
延伸閲讀…
和氏璧
和氏之壁
和氏璧作為中華古代著名的傳奇寶玉,凝結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其發現、傳説、價值和象徵意義,都賦予了和氏璧獨特的魅力和價值。直到今日,和氏璧仍舊是人們嚮往和讚頌的傳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