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地震】驚天動地!四川大地震撼動天地,永志難忘的災難

9. 倒序

原句 改寫後用字
汶川大地震發生於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時28分04秒[6],震央位於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附近、四川省會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千米處[4]。 [12日]的下午[2時],發生於[成都]附近[79km]的[汶川]大地震[4],震[中]位於[汶川縣]附近[6]。
根據中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達8.2級[2]、矩震級達8.3級[3],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公里[7]。地震烈度可能達到11度[8]。地震的地震波圍繞地球傳播了6圈[9],地震烈度達8級的重災區由汶川縣往青川縣呈東北向近乎直線分佈。 地震引發11級的烈度[8],造成[1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區域受損[7]。強達[8級]的餘震震動了整個重災區,由[汶川縣]一路向[青川縣]東北延伸,呈現一條直線[4]。地震波共繞地球行進了[6]圈[9]。
截至2008年9月25日,地震共計造成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不同程度受傷,1993.03萬人失去住所,受災總人口達4625.6萬人[5]。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10],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11]。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陝西等省的災區直接經濟損失共8451億元人民幣[12],災區的衞生、住房、校舍、通訊、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態、少數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嚴重破壞。地震災情引起民間強烈迴響,全中國以至全球紛紛捐款援助,累積金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5]。中國民間的大批志願者和來自中國各地以及世界各國的專業人道救援隊伍也加入救災。震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採取“一省幫一縣”對口援助[13]。2012年1月10日,四川省省長蔣巨峯代表四川省政府宣佈重建完成[14]。 [唐山]後最[慘烈]的[5·12]大地震[10]奪去了[69,227]人性命[5],[17,923]人失蹤,超過[374,643]人受傷。失去家園的[1993.03]萬人合計受災人口達[4625.6]萬人[5]。這場震[8級]巨震[12]在四川[11]、甘肅、陝西等省區造成[8451億]經濟損失,損害各方面建設,引起民眾熱烈響應。全中國及世界各地慷慨解囊超[500億]人民幣[5]。志願者及專業團隊應援,政府採取[13],於[12年]宣佈重建完成[14]。
據中國地震局的數據,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Ms為8.2級[2],矩震級Mw達到了8.3級[3],此次地震最大烈度達Ⅺ度,破壞特別嚴重的地區超過10萬平方公里[2]。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矩震級達到了Mw7.9[4]。根據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的分析報告[3],此次地震的特點是以逆衝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的分量。其中,斷層向西北傾斜,走向是229°,標量地震矩為4.4×1021N-m[15]。中國地震局最初發佈為7.6級[16],發佈的之後修正為7.8級[17],5月18日確定為Ms8.0級[7][18],後修正為8.2級[2]。而據四川電視台新聞資訊頻道報道,四川省地震局最初發佈的數據即為8.0級[19]。 震中斷層向[229°]傾斜[3],地震矩達[4.4×1021N-m][15]。美國地調局數據顯示[4],矩震級達[Mw7.9]。地震局報告[3]指出,地震[逆衝]為主,伴隨輕微[走滑],並引發超過[10萬]平方公里[2]的極[重]災區,最大震度[11級][2]。四川地震局初期報告震級為[8.0][19],後由[7.6]級逐漸修正為[8.2]級[16-18]。
四川盆地由5500萬年來自印度次大陸向亞洲大陸推擠的造山運動而來[24],屬地震頻繁帶。地震前,橫跨龍門山斷裂帶中段與北段的地殼形變特徵的差異,亦與汶川地震時能量釋放的空間分佈吻合[25]。 [24]的造山運動下,[5500萬]年前[印度]陸塊擠壓造就了[四川盆地]。地震前,貫穿龍門山斷裂帶[中、北段]的地殼型變,呼應了[汶川震]爆發後能量的釋放[25]。
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報告亦指出:“地震是由四川盆地西北邊緣東北向逆斷層或衝斷層運動所致。震中與震源機制與龍門山斷層或與其構造相關的斷層運動結果一致。由於地殼物質緩慢從青藏高原向東移動,遇四川盆地和中國東南部堅硬地殼而匯聚,產生構造壓力,導致地震的發生。”[26]而從洲際的規模上看,這次地震緣於印度板塊以每年5釐米的速度向北朝歐亞板塊的碰撞形成[4][20]。 [26]中指出,地震肇因於[四川盆地]西北的[逆斷層]運動,和龍門山或相關斷層的活動吻合。[印度]板塊逐漸向[歐亞]板塊推進,導致地震發生[4][20]。
此外,日本專家分析,地震造成的地下斷層在長約120公里、寬約40公里的範圍內劇烈運動。斷層自東北向西南位移,從深度約11公里處開始移動,約45秒後整個斷層進行位移。最嚴重處斷層錯位約3.4米[27]。 日本專家[27]發現,地震引發地下斷層劇烈活動,規模約[120]公里[長]、[40]公里[寬]。斷層從東北向西南推移,持續[45]秒,最嚴重處錯位達[3.4]米。
這次地震是繼1976年8月16日下午2時四川松潘、平武兩縣發生7.2級地震以來,近32年發生的四川省內首次規模7級以上地震[28]。它造成了連接青藏高原東部山脈和四川盆地之間大約275公里長的斷層[29]。四川西北部曾經在1933年8月25日發生過7.5級地震,造成了10,000人死亡[4]。 [1976]年,[松潘、平武]遭遇[7.2]級震動[28]後,[汶川震]成為 [32]來,[四川]首次[7級]以上的地震[4]。這次地震形成約[275]公里的斷層[29],連接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1933]年,四川西北部也曾有[7.5]級大地震,造成[10,000]人死亡[4]。
由於震中位於海拔較高的地方,而且震源距地面非常近,加上中國中部地區巖層較為堅硬,地震波傳得很遠,因而有明顯震感的地區很廣[30]。亦有分析指出遠距離強震傳來較長的振動週期,比較容易與高層建築物的自振週期接近從而形成共振。同時,由於建築物的高度進一步放大了搖動幅度,導致遠離震中一千多公里以外地區的高層的人員依然能夠明顯感受到地震,而地面及低層人員幾乎感受不到振動[31]。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古村孝志稱本次地震引起的長週期地震動是北京、上海等地的高層建築感受到大幅搖晃的原因。根據地球模擬器的模擬,長週期地震動的週期約為10至20秒,於地震發生後7至8分鐘到達北京、上海等地,其振幅可達20釐米[32]。 震源的[高原]地勢[30],再加上中國中部地區的 VAL27009硬度[31]和近面的震源距離,[震波]傳播[甚廣],很多地方[有]明顯震感[30]。遠距離強震導致高層建築產生[共振][31],導致遠離震中上千公里外的[北京、上海]高樓明顯晃動,而地面及低層建築則無明顯震感[31]。[古村孝志]指出,長週期地震動導致的高層建築搖晃,是由於地震後[地球模擬器]預測的[10-20]秒週期[長週期地震動]在[7-8]分鐘後到達[32]所致,而其[振幅]可達[20]公分[32]。
根據日本氣象廳精密地震觀測室(現松代地震觀測所)的觀測,地震發生當日下午,本次地震的地震波繞地球一圈後返回,當日晚上又第二次觀測到繞地球一圈後返回的地震波。經過詳細解析後,確認本次地震的地震波圍繞地球傳播了6圈[33][34]\n中國大陸除吉林、黑龍江、新疆三省區無震感報告外,其餘省區市均有震感[35]。港澳地區在地震發生三分鐘後感到震動。
地震專家普遍認為引發地震的原因在於龍門山斷裂帶[46]:印度板塊往北推進,向歐亞板塊擠壓並不斷地向亞洲板塊下插入,導致青藏高原迅速上升,並在高原的邊緣形成了地震多發的斷層,其中就包括龍門山斷裂帶[46]。 [龍門山斷裂帶]普遍被認為是此次地震的主因[46]。[印度]板塊朝[歐亞]板塊推進,迫使[青藏高原]抬升,並在邊緣形成多地震帶,其中包括[龍門山]帶[46]。
如果斷裂每年運動數釐米,每隔50米至70米,積聚的應力和能量就能產生一次里氏7級以上的大地震。由於震源較淺,而且震源機制為向東的逆衝運動,加上震區土質鬆軟,地震波向東能傳播很長距離[47]。而正是這次地殼收縮過程造成了這場地震[48]。汶川位於龍門山斷裂帶上,這一地震帶非常活躍,半個世紀以來已發生7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多達10餘次,距離汶川不遠的松潘附近地區曾於1938年和1976年發生過7級以上的大地震[47]。 如果斷層每年活動幾釐米,每[50-70]米就會累積足夠的應力和能量,導致里氏[7級]以上的地震。[源頭]靠近,走向[東方]的震源機制,加上[鬆軟]的土質,都促使地震波朝東方傳播[47]。這[板塊擠壓]過程造成了這場地震[48]。[汶川]位在[龍門山]斷裂帶上,[近半世紀]以來共發生[10多次]破壞性[7級]地震,包括[松潘]的[1938、1976]年地震[47]。
不過也有專家推斷中國推動西部大開發以來,四川修建的大量水庫可能誘發地震。四川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範曉稱這次地震有可能是紫坪鋪水庫蓄水引發的[49],範認為這次汶川地震符合典型水庫誘發地震的三個指標性條件,分別為高壩大庫(壩體高、水庫容量大)、水庫建於活動的地震斷裂帶上及後來發生了黎克特製6級以上地震[50];但是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樞紐管理部門的人員否認了這種可能[51]。美國的地質學家也認為這種説法有一定的可能性[52]。他們的研究認為紫坪鋪水庫中水的壓力可能削弱附近的北川斷層,額外的壓力裂開了斷層線。水本身也會滲透進斷層下數公里,從而加劇斷層的斷裂,這可能讓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時間提前了數十到數百年。但是真正的影響可能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做出結論[53]。
在該次嚴重地震前,民間一直出現各類異象,被視為地震的先兆,但它們與地震的聯關性仍有待考證。2008年5月10日,四川綿竹市西南鎮檀木村(距離震中不到100公里)出現了數十萬只蟾蜍遷徙的現象[54],當地林業部門解釋其為蟾蜍的正常遷徙[55]。蟾蜍的大規模遷徙現象曾在2006年4月於重慶[56]、2007年5月於河北唐山[57]、2007年9月於山東臨沂[58]、2005年7月於吉林長春[59]、2008年5月於江蘇泰州[60]、2007年4月於四川成都[61]等中國各地區多次發生並被報道,但其後並未發生地震。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稱,震前的動物異常反應是科學的,敏感的動物會察覺到地震變化;然而動物除了對地震會有敏感反應外,亦會對其他自然現象產生敏感反應。因此蟾蜍遷徙只能作為可能發生地震的參考,並不能作為震前的可靠預測[62]。 [地震前]有許多民間[異象]被認為是[地震]前兆,不過相關聯性尚未證實。[2008年5月][10日],距離震中不到[100公里]的[檀木村]發生了[數十萬只]蟾蜍[遷徙][54],但[森林部門][55]解釋為正常現象。[2006-2008年][56-61],各地也曾發生大規模[蟾蜍遷徙],但並未發生後續地震。專家[周福霖]表示,[地震]前出現的動物異狀具有[科學]根據,但[蟾蜍遷徙]只反應地震變化,[不能]可靠且準確地預測地震[62]。
有關汶川地震前的預報研究亦被重新關注。2006年,陝西師範大學科學家發佈研究論文,其中利用川滇地區25次地震的數據,預測2008年川滇地區極有可能發生大於6.7級強烈地震[65]。而在2007年7月17日,中、歐和美三地科學家亦在權威地質專刊《構造》(Tectonics)中發表文章,指出北川和彭灌斷層具有造成災害性地震的潛能[66]。而汶川附近地區從2005年至2007年連續大旱,符合民間所謂「大旱後1至3年半出現6級以上地震」的説法[67]。有學者認為如果當局掌握地震前的反常現象(氣壓、温度、降雨等),應能準確預測[68]。
自地震發生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温家寶18日在中國地震局要求進一步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74]。翌日,四川省地震局旋即發放餘震警告:汶川餘震活動水平為6至7級左右,5月19日至20日汶川地震區附近餘震發生的可能性較大[75]。為避免餘震災害,包括成都在內的很多城市街頭出現大量市民露宿[76]。 [地震發生]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温家寶][74]指示加強地震[監測預測],並由[四川省地震局][75]發出[餘震]警告,5月[19-20日]餘震發生地震發生的可能性[較大][75],導致[成都][街頭][76]大量民眾[露宿]以防餘震災害。
經濟損失範圍方面,四川、甘肅、陝西三省的極重災區和重災區數量分別是39個、8個和4個,共51個災區縣,總面積達到13萬多平方公里。2008年9月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佈,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人民幣,四川省佔總損失的91.3%,甘肅佔總損失的5.8%,陝西佔總損失的2.9%。在這些損失中,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損失佔總損失的27.4%。包括學校、醫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損失佔總損失的20.4%。另外還有基礎設施,道路、橋樑和其他城市基礎設施的損失,佔到總損失的21.9%[83]。 經濟損失上,[四川、甘肅、陝西]的[39、8、4]個[極重、重災區][總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83]。2008年[9月][83],[汶川震]造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人民幣][83],[四川]佔[91.3%],[甘肅、陝西]分別為[5.8%、2.9%]。其中,[民房]和[城市住房]佔[27.4%];學校、醫院等[非住宅]用房佔[20.4%];[道路、橋樑]等[基建]佔[21.9%]。
傷亡統計方面,據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授權《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災志》發佈,「截至2008年9月25日,地震共計造成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不同程度受傷,1993.03萬人失去住所,受災總人口達4625.6萬人」[5]。其中汶川縣、北川縣和綿竹縣最為嚴重,遇難人數分別為15,941人、15,646、11,117人[77]。 [傷亡]方面,[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災志][5]記載,截止同年[9月][5],已造成[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受傷、[1993.03]萬人無家可歸、[5][4625.6]萬人受災。其中,[汶川縣、北川縣、綿竹縣]受災[最為嚴重][77]。
對於地震中死亡的學生數字,由於官方迴避交代,至一年後公佈了總數,惟沒有給出每家學校的遇難學生數、亦沒開列學生名單[84]。2008年11月21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四川省副省長魏宏宣佈據目前統計四川地震中有19,065名學生遇難[85]\n這次大地震造成大面積的地貌改變,誘發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這些進入活躍期的震後次生災害中,崩塌滑坡的活躍期將持續5-10年,泥石流的活躍期將持續10-20年[91]。估計有三分之一的地震傷亡是由山體滑坡造成[92]。此外,地震在汶川、北川及青川等區形成了34個堰塞湖[93],其中在湔江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為堰塞湖中最危險的一座[94]。為防止堰塞湖崩塌引發下游出現洪災,政府各部門共同組建了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指揮部,開挖引水槽排水,降低堰塞湖的水位、水量,以減少對下游的威脅[95];俄羅斯亦派出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對困在堰塞湖附近的數百名災民進行疏散[96][97]。6月10日至11日,泄洪獲得了成功,唐家山堰塞湖黃色警報於6月11日16時獲得解除[98]。 [傷亡]中,官方刻意迴避[遇難學生]的詳細數字。[2008年11月][85],四川副省長才公佈已有[19,065]名學生遇難。這場地震[誘發]了大面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山地災害][91],造成大約三分之一的[傷亡][92]。[汶川、北川、青川][93]出現[34]個[堰塞湖][94],其中[湔江]的[唐家山堰塞湖]威脅最大[94]。政府組建指揮部、俄羅斯派直升機[96]:[唐家山堰塞湖]在[6月10-11日]順利[泄洪][98],[黃色警戒]解除[98]。
除了形成堰塞湖外,地震還對震區的水庫及水利樞紐造成破壞。水利部2008年5月13日發表初步統計稱,大地震造成四川和重慶等地約391座水庫出現險情,其中,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28座,小型水庫321座。這300多座水庫中,有129座在重慶境內。地震已造成紫坪鋪水庫大壩壩體發生裂縫,局部沉陷[99]。5月14日中午,一度傳出紫坪鋪水庫非常危險,水利部緊急啓動“保壩方案”,當地有關部門已調派兩千名官兵火速前往,打通水庫排洪通道,降低蓄水水位,確保都江堰安全,緩解水庫潰決的危險。紫坪鋪水庫附近山體滑坡相當嚴重,已出現大量土石流,這些土石流對紫坪鋪水庫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兩千名在當地駐守的官兵,隨時監測和搶救險情[100]。5月16日四川岷江上游9座水壩,因大地震受到不同程度破壞,紫坪鋪水庫已出現裂縫和局部沉陷,鄰近山區不斷下泄大量土石流,危及水庫安全。5月26日,紫坪鋪受損泄洪洞閘已修復[101]。2008年8月21日紫坪鋪水庫完成永久修復。四川省政府亦計劃用3年時間,投資300億元,重建並完善防洪減災基礎設施、供水保障基礎設施及農村水利基礎設施[102][103]。 地質也造成[水庫及水利樞紐]受損。[統計][99]指出,[391]座水庫出現[險情],其中[129座]在[重慶]。[紫坪鋪水庫]壩體有[裂縫、局部沉陷][99]。[官方][100]稱,[水庫]附近有大量[土石流],已對[水庫]造成[損壞],甚至可能影響[都江堰]安全。[5月][101],[紫坪鋪受損泄洪洞閘]已修復;[2008年8月][21日],[紫坪鋪]完成[永久修復]。四川省計畫在[3年]內投資[300億元],[重建]和[完善]防災、供水、農村水利基礎設施[102][103]。
生態受損主因是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陷、河流阻斷。大熊貓野生棲息地的破壞尤受關注。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1隻大熊貓死於塌牆[106]。由於卧龍自然保護區在「一省援建一個重災縣」名單上被遺漏,卧龍向此前接收香港大熊貓的香港官員林鄭月娥求救,[104]促成香港援建了大熊貓項目23個,約14.22億人民幣[105]2010年,成都重新發現金絲猴、蘇門羚等珍稀野生動物,還採集到野生大熊貓的糞便,災區的生態環境開始恢復[107]。在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的同時,政府開始重視在重建中對生態結構的保護[108]與農業生產方式的調整[109]。 由於[崩塌、滑坡、泥石流][14]、[河流阻斷][15]等原因,[生態系統]也受到影響。[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106]有一隻大熊貓死於[倒塌];[香港][104]也支援了大熊貓保育。災後[2010年][107],開始出現[金絲猴、蘇門羚]等野生動物恢復,也有採集到野生大熊貓糞便。政府注意到[生態結構][108]保護和[農業生產方式][109]的調整。
震區中心所屬的岷山和邛崍山系中動植物種類繁多,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包括維管束植物4600種以上,苔蘚植物400多種;脊椎動物252種,其中 зверь58種,鳥類64種,爬行類45種,兩棲類54種,魚類31種[110]。它還是大熊貓、金絲猴等多種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的主要生境[111]。四川省林地損失493萬畝,使該省森林覆蓋率由30.7%下降為30.2%。其中45個林業重災縣市森林覆蓋率由震前44.51%下降為42.64%。[112]。 岷山和邛崍山系]有[4600]多種[維管束植物][110]、[252]種[脊椎動物][110];豐富的生物種類包含[大熊貓、金絲猴][111]等國寶。四川省[493萬畝林地]消失,[森林覆蓋率][112]從[30.7%]降至[30.2%]。
2017年,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國防科技工業局副局長王毅韌在中央電台節目透露,汶川地震時在四川的一處核設施曾出現類似日本福島核事故的險情,形勢很危險「當時電斷了,冷卻水池破裂,堆芯有裸露可能。我們迅速調應急柴油機,採取空運,恢復供電,把水池修好,及時用冷卻水,避免事故發生。」根據官方公開資料,四川省內沒有中國核電站,但海外媒體曾披露,在地震重災區的北川縣及安縣,可能存在中國核武器庫和核反應堆[113]。按照2008年震後的新華社通稿,總參作戰部馬健少將介紹災區內的核設施是安全的,已經被軍隊和武警加以嚴格保護[114]。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2008年5月20日表示,汶川大地震埋在廢墟裏的32枚放射源目前已回收30枚,剩餘2枚已探測到具體位置[115];至6月10日,災區存在安全隱患的50枚放射源已全部收貯,各核設施均處於安全受控狀態[116]。 [2017年][113]傳聞[四川]某處[核設施]曾出現類似[日本福島核事故][113]的險情,但[官方][114]表示災區[核設施力]都已有[軍隊][武警][嚴格保護][114],並陸續[回收][115]了[放射源][115],並[安全受控][116]。
2008年5月21日,重災區德陽市大規模騷亂,數千憤怒的民眾懷疑有人侵吞轉賣賑災物資而進行抗議,最後演變成流血衝突[130]。而災區亦出現言論衝突,比如優先撤離台灣同胞引發受困九寨溝九黃機場的中國大陸遊客攔阻登機艙口而衝突[131]。此外,《紐約時報》等媒體報道有大量孕婦在震後流產,居民懷疑流產是臨時居住屋的建材中甲醛超標所引起,四川當地政府也禁止媒體報道相關事件[132]。而這一事件也導致台灣八八水災中佳冬鄉的居民、鄉長質疑中國大陸捐助的組合屋的品質問題,一度表示拒收[133]。 重災區[德陽市][130]發生羣眾[騷亂]。另外有媒體[報導][131]有大量孕婦在震後流產。官方則禁止相關報導[131]。台灣在八八水災後,也有人投書質疑中國大陸捐贈的組合屋[品質不佳][133]。
**地震造成約21.6萬間房屋倒塌,其中包括6898間校舍,當中仍未包括汶川、北川等重災區[89]。地震發生時正值上課時間,其中絕大多數教師都在指揮學生疏散,包括譚千秋、苟曉超[134]、張米亞[135]等教師在保護學生疏散中被埋去世[136];而丟下學生率先撤退、且事後發文自稱無過的範美忠則成為民間口誅筆伐的對象[137],該事件亦促使中國教育部在新版《中小學教師

四川大地震:震顫下的悲痛與重生

2008年四川大地震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破壞力的地震之一,於5月12日發生在四川省汶川縣。這場毀滅性的災難造成超過69,000人死亡,近375,000人受傷,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救援工作

四川大地震

地震發生後,來自全國各地和國際的救援人員迅速趕赴現場。中國政府、人民解放軍和民間組織共同努力,展開大規模的救援行動。

救援單位 救援行動
中國政府 調集軍隊和物資,展開搜索和救援、疏通交通
人民解放軍 空降部隊參與救援,提供醫療救治和後勤保障
民間組織 志願者組織,提供心理輔導、食物和飲水
國際社會 多國救援隊參與救援,提供專門設備和技術支持

重建工作

地震後,中國政府啟動了一項規模龐大的重建工程。政府投資了數千億元,建設永久性住房、學校和醫院。同時,國際社會也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災後影響

四川大地震對四川省及其周邊地區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影響 後果
生命損失 超過69,000人死亡
受傷人數 近375,000人受傷
房屋損毀 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經濟損失 約8,450億元人民幣
心理創傷 倖存者遭受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紀念與反思

地震發生後,5月12日被定為中國的「國家防災減災日」。政府和民間團體每年都會舉行紀念活動,緬懷遇難者,並反思地震帶來的教訓。

教訓與展望

四川大地震給全社會敲響了警鐘,凸顯了加強地震預防和救災工作的緊迫性。政府和研究機構加大了對地震研究和預測的投入,並制定了更完善的救災預案。

儘管地震帶來了巨大的悲痛和損失,但四川人民在災後重建中展現了令人欽佩的韌性。十年來,四川省已從廢墟中重生,煥發出新的生機。

延伸閲讀…

5·12汶川地震

四川汶川地震_時政頻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