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四瀆:中國古代傳説中的河流神
「四瀆」一詞源自《爾雅·釋水》,指稱中國古代四條流入大海的河流:長江(江)、黃河(河)、淮河(淮)、濟水(濟)。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四瀆代表著河川之神。


唐代時,淮河被尊稱為「東瀆」,長江為「南瀆」,黃河為「西瀆」,濟水為「北瀆」。明朝時,四瀆分別被封為:「大淮之神」、「大江之神」、「大河之神」、「大濟之神」。
濟水源於河南濟源,東流經山東入渤海。1855 年,濟水被黃河改道奪取,成為黃河下游河道,濟水遂不復存在。
傳説中,江瀆之神是楚國的屈原,被加封為「廣源順濟王」;河瀆之神是漢朝的陳平,被加封為「靈源弘濟王」。
四瀆與五嶽
「五嶽四瀆」在古代為天子祭祀的對象,後泛指天下名山大川。其中,「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四瀆」即上述的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四瀆的代表意義
四瀆原本是星官名,古人認為它們與我國的四條大河對應。此四條大河獨流入海,象徵著河流的廣闊、奔流不息、滋養萬物的特質,因此被奉為河川之神。
四瀆:中國古代河流系統的中心
四瀆,在中國古代是指四條重要的河流,被視為國家河流系統的中心。它們包括:
- 黃河:北流入海
- 長江:東流入海
- 淮河:東流入海
- 濟水:東流入海,匯入黃河
四瀆功能與象徵
四瀆不僅是重要的航運和灌溉水道,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和象徵意義:
- 溝通南北:黃河與長江分別連接華北與華南,促進各地交流。
- 分域界河:四瀆常被用作省份或區域的界河,如中原與吳越、江淮與嶺南。
- 祭祀祈福:古人認為四瀆神掌管水利,對其進行祭祀以祈求風調雨順。
- 文化符號:四瀆出現在許多文學作品、藝術品和神話傳説中,成為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符號。
四瀆相關河流
除了四條主河之外,四瀆系統還包含許多支流、運河等相關河流,構成一個龐大而複雜的水系:
河流名稱 | 所屬四瀆 | 備註 |
---|---|---|
渭河 | 黃河支流 | 關中平原的主要河流 |
漢水 | 長江支流 | 湖北省境內最大的河流 |
湘江 | 長江支流 | 流經湖南省,匯入洞庭湖 |
贛江 | 長江支流 | 流經江西省,匯入鄱陽湖 |
沂水 | 淮河支流 | 山東省境內的主要河流 |
泗水 | 淮河支流 | 安徽省境內的主要河流 |
汶水 | 濟水支流 | 山東省境內的主要河流 |
四瀆的歷史演變
四瀆系統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漫長的演變:
- 先秦時期:四瀆概念形成,確立了主要河流的地位。
- 漢代:完善四瀆祭祀制度,加強對水利的管理。
- 唐代:引進「江山」概念,重塑四瀆的地位和象徵意義。
- 明清時期:四瀆系統逐步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運河系統。
- 現代:四瀆流域成為中國經濟和文化的重心。
結論
四瀆是中國古代河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經濟、文化和象徵意義。它們不僅是水利工程的基礎,也是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載體,至今仍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延伸閲讀…
四瀆_百度百科
古時俗稱的“五嶽四瀆”的“四瀆”你瞭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