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古墳時代與清明添土風俗
清明節添土習俗流傳已久,源自寒食節。民間相傳,寒食節這天,燕子歸來,開始銜泥修窩,故有「一百五,去添土」之説。添土時,需留意方位,不可添動墳頭正面或墳後,一般只添兩側。
古墳時代(3世紀至592年)是日本歷史上繼彌生時代之後的時期,因當時統治者興建大量「古墳」而得名。古墳分佈全國,以近畿、山陽兩地區最多。此時期的古墳為大型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溝,以「前方後圓」形式最具代表性。古墳周圍環繞中空的黏土塑像「埴輪」,可能是殉葬用。


古墳時代社會階層分明,建造大型古墳需要龐大財力,只有少數統治階級才能負擔。目前已發現71座古墳,以鑰匙孔形的古墳最常見。大阪的大仙古墳(仁德天皇陵)是世界上已發現最大的古墳。古墳內通常陪葬品豐富,包括銅鏡、珠寶,後期還出現兵器、鎧甲和馬具。
古墳時代又分前、中、後三期,期間有大量馬匹骨骼出土,有人提出「騎馬民族征服論」,認為倭國後期的國君(繼體天皇)是朝鮮人。後因日本歷史有不同觀點,提出「神功皇后徵新羅生下應神天皇」的説法。
中後期受朝鮮半島、中國吳越和中原地區渡來人影響,引進先進技術,奠定日本發展基礎。佛教也在此時由百濟傳入。8世紀初開始,火葬流行,古墳逐漸式微,佛教建築興盛,日本進入飛鳥時代。
古墳時代時期 | 年份 |
---|---|
古墳時代後 | 507-592 |
古墳時代中 | 357-506 |
古墳時代前 | 250-357 |
土墳:古人安息的最後歸所
引言
土墳,簡稱墳,是古代用土堆築成的墓葬,是古人安息的最後歸所。土墳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土墳的類型
根據土墳的形狀和結構,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類型 | 形狀 | 結構 |
---|---|---|
圓墳 | 圓形 | 圓形土堆 |
方墳 | 方形 | 方形土堆 |
長墳 | 長方形 | 長方形土堆 |
積石冢 | 使用石塊堆疊 | 沒有土堆 |
崖墓 | 開鑿在崖壁上 | 沒有土堆 |
土墳的構成
一般來説,一個土墳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 墳丘:土堆的部分,是土墳最顯著的部分。
- 封土:覆蓋在墓穴上的泥土,起到保護墓穴的作用。
- 墓穴:埋葬遺體的空間,可以是土坑、石室或磚室。
- 陪葬品:埋葬在墓穴中,用於死者在另一個世界的使用。
土墳的分佈
土墳在世界各地都有分佈,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地區:
- 中國:中國是土墳分佈最廣泛的國家,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各個時期的土墳都有發現。
- 朝鮮半島:朝鮮半島的土墳主要分佈在南部和中部地區,其中以高句麗古墳羣最為著名。
- 日本:日本的土墳主要分佈在九州和本州地區,其中以古墳時代的古墳羣最為著名。
- 歐洲:歐洲的土墳主要分佈在西歐和北歐地區,其中以英格蘭的西爾伯裏山巨墳最為著名。
- 美洲:美洲的土墳主要分佈在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區,其中以墨西哥的特奧蒂瓦坎金字塔羣最為著名。
土墳的意義
土墳不僅是古人的安息之地,也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考古發掘,土墳可以提供大量關於古代社會、經濟、文化和技術的信息。例如,土墳中的陪葬品可以反映出古代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社會等級。
土墳保護
由於土墳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各國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其中包括:
- 法律保護:將土墳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禁止未經許可的挖掘和破壞。
- 科學保護:對土墳進行考古發掘和修復,確保其安全和完整。
- 環境保護:保護土墳周圍的環境,防止風化和侵蝕。
- 公眾教育:向公眾宣傳土墳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培養保護意識。
結語
土墳是古代社會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通過對土墳的保護和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過去,並弘揚傳統文化。
延伸閲讀…
墳土
古墳時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