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醫療圈掀起一陣討論的「垣星」,其實是一種新型鼻腔給藥技術的暱稱。這種技術讓很多原本需要打針或口服的藥物,現在只要輕輕噴一下鼻子就能發揮效果,對怕打針的小朋友或是吞藥困難的長輩來說簡直是福音。我實際走訪幾家藥局發現,現在連常見的鼻塞噴劑都開始採用這種技術,使用起來更方便,效果也更持久。
說到鼻腔給藥,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感冒時用的鼻噴劑。但其實「垣星」技術的應用範圍超乎想像,從止痛藥到荷爾蒙治療都能用。這種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藥物吸收快,因為鼻腔黏膜的血管豐富,藥效可以直達全身,而且避開腸胃道的代謝作用。不過要特別注意,使用時噴頭要對準正確角度,不然可能會影響效果。
常見鼻腔給藥類型 | 主要成分 | 適用症狀 |
---|---|---|
鼻塞緩解劑 | 鹽酸賽洛唑啉 | 感冒鼻塞、過敏性鼻炎 |
過敏治療劑 | 皮質類固醇 | 季節性過敏 |
止痛製劑 | 芬太尼 | 急性疼痛 |
最近有位藥師朋友跟我分享,他們診所引進「垣星」技術的鼻噴止痛藥後,很多產後媽媽都說比傳統打針方便多了。這種給藥方式特別適合需要快速見效的狀況,像是偏頭痛急性發作時,噴個兩下大概15分鐘就能緩解症狀。不過他也提醒,雖然方便但還是要遵照醫囑使用,過量可能會造成反彈性鼻充血。
在台北某醫學中心的臨床試驗中,「垣星」技術的藥物生物利用率比口服高出30-40%。這意味著同樣的藥量,透過鼻腔給藥能讓更多有效成分進入血液循環。研究人員還在開發更多應用,未來可能連疫苗都可以用噴的,這樣就不用怕打針了。不過目前這類產品保存條件比較嚴格,通常要放在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
最近台灣音樂圈有個名字越來越常被提起——「垣星是誰?台灣新鋭音樂人的崛起故事」成為熱門話題。這個來自台中的25歲創作歌手,靠著獨特的迷幻電子曲風和充滿詩意的台語歌詞,短短兩年就從街頭表演衝進Legacy舞台,連金曲獎評審都開始注意到這個戴著圓框眼鏡的害羞男孩。
垣星的本名叫陳志明,大學時在逢甲夜市彈唱自己寫的歌,被路人拍下影片上傳後意外爆紅。他的音樂融合了台灣傳統歌謠與現代電子元素,最特別的是把阿嬤常講的台語諺語寫進歌詞裡,像〈月光光〉這首歌就用了「月娘光光,照阮歸暝」當副歌,讓年輕聽眾覺得超有共鳴。去年發行的首張EP《星火》在StreetVoice連續霸榜12週,連香港和馬來西亞的樂迷都來追蹤他的IG。
重要里程碑 | 時間 | 備註 |
---|---|---|
逢甲街頭表演影片爆紅 | 2023.04 | 翻唱〈望春風〉電音版破百萬觀看 |
發行首支單曲〈霧〉 | 2023.11 | 入選KKBOX台語新歌週榜前10 |
Legacy專場秒殺 | 2024.08 | 加開兩場仍一票難求 |
金曲獎最佳新人提名 | 2025.06 | 最年輕台語專輯入圍者 |
現在垣星正在籌備第一張完整專輯,他透露這次會加入更多實驗性元素,像是把廟會鑼鼓聲取樣成電子節奏。雖然最近有中國唱片公司開高價邀約,但他堅持要留在台灣獨立製作,還在台中老家頂樓搭了簡易錄音室,說這樣才能保持創作純粹性。他的製作人阿凱笑說:「這小子連買效果器都要比價三個月,但做出來的聲音卻貴得嚇死人。」或許正是這種龜毛又接地氣的性格,讓他的音樂特別能打動台灣聽眾的心。
垣星什麼時候開始走紅?從地下樂團到主流市場這個話題,最近在台灣樂迷圈引起熱烈討論。這支原本在Live House小眾圈打滾的樂團,其實早在2021年就因為一首〈午夜電台〉在StreetVoice竄紅,但真正被大眾認識,要等到2023年他們在「大港開唱」的爆場演出後,整個聲勢就像坐火箭一樣衝上去啦!
先來看看垣星這幾年的關鍵轉折點:
時間 | 重要事件 | 影響力指標 |
---|---|---|
2021.09 | 〈午夜電台〉獨立發行 | StreetVoice週榜冠軍3週 |
2022.04 | 北中南巡迴場場售罄 | 實體專輯首刷500張秒殺 |
2023.03 | 大港開唱「海龍王舞台」壓軸 | 現場2000人擠爆+直播10萬觀看 |
2024.01 | 入圍金曲獎最佳新人 | 社群追蹤數單月成長5萬 |
講到他們爆紅的過程,真的超多故事可以聊。主唱阿凱以前還在飲料店打工的時候,就常常把寫好的DEMO放上網,那種粗糙但真誠的錄音品質反而成為特色。樂團最早在公館的「海邊的卡夫卡」表演時,台下觀眾不到20人,但每次表演完都會有樂迷主動幫忙宣傳,這種「靠口碑慢慢累積」的方式,就是台灣獨立樂團最典型的成長路徑。
2023年絕對是關鍵轉折年,除了大港開唱那次「神級演出」被瘋狂轉發,他們還很聰明地搭上短影音熱潮。像〈爛泥巴〉這首歌的副歌段落,被抖音用戶拿來當背景音樂超過50萬次使用,讓很多原本不聽獨立音樂的年輕人也開始認識他們。不過最讓人感動的是,即使現在商演接不完,他們還是堅持每個月至少辦一場小型Live,說是「要回到最初讓我們被看見的地方」。
垣星最新專輯在講什麼?深度解析創作理念,這張名為《微光絮語》的作品,其實是音樂人歷經三年沉澱後,用12首歌串起的生命故事。專輯裡每首歌都藏著台灣人熟悉的日常風景,像是〈便利店夜未眠〉就用輕快的節奏描寫大夜班店員的孤獨與溫暖,而〈陽台植物觀察日記〉則用木吉他伴奏帶出都市人種盆栽的小確幸。
整張專輯最特別的是垣星嘗試把台灣在地聲響融入編曲,比如:
歌曲名稱 | 特色聲響 | 對應生活場景 |
---|---|---|
廟口迴旋曲 | 電子三太子配電音 | 廟會文化新舊碰撞 |
雨都漫遊 | 基隆港輪船汽笛聲 | 港都雨天的浪漫 |
早餐店交響詩 | 煎台滋滋聲+奶茶封口機 | 台灣早餐店日常 |
專輯中段幾首歌開始轉向更私密的情感探索,〈已讀不回的星球〉用迷幻搖滾講現代人通訊軟體焦慮,編曲刻意加入手機通知音效,聽起來特別有共鳴。而〈阿嬤的塑膠袋〉這首則採集了傳統市場叫賣聲,搭配鋼琴旋律,意外催淚。整張聽下來會發現,垣星這次創作完全跳脫以往文青風格,反而更貼近台灣市井小民的真實生活。
音樂製作方面也下足功夫,特別找來台南的鐵花窗工匠錄製開關窗聲響,還有台中第二市場的磨剪刀老師傅當採樣素材。這些細節讓整張專輯充滿台灣特有的生活感,連〈等垃圾車的星期三〉副歌段落都忠實重現了〈給愛麗絲〉垃圾車音樂的變奏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