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台灣山區發現了一種超特別的昆蟲「大山鋸天牛」,這種天牛的外型真的很霸氣,尤其是牠那對像鋸子一樣的觸角,讓人一看就印象深刻。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這種稀有昆蟲的小知識,喜歡觀察昆蟲的朋友一定會覺得很有趣!
大山鋸天牛主要分布在台灣中高海拔的山區,像是阿里山、合歡山這些地方都有機會遇到。牠們最活躍的季節是夏天,特別是現在7、8月的時候,常常可以在樹幹上發現牠們的蹤跡。這種天牛的體型算是滿大的,成蟲可以長到5-7公分左右,黑色的身體配上白色斑點,看起來就像穿著一件時尚的波點外套。
特徵 | 描述 |
---|---|
體長 | 5-7公分 |
顏色 | 黑色底配白色斑點 |
觸角 | 鋸齒狀,長度可達身體2倍 |
活動季節 | 夏季(6-9月) |
棲息地 | 中高海拔闊葉林 |
說到牠們的生活習性,大山鋸天牛其實滿挑食的,幼蟲只吃特定幾種樹木的木質部,像是殼斗科的樹木就是牠們的最愛。成蟲雖然會吃樹葉,但壽命不長,大概只有2-3個禮拜左右。有趣的是,牠們的幼蟲期可以長達2-3年,大部分時間都躲在樹幹裡面慢慢長大,這種生活史真的很有耐心耶!
在野外觀察大山鋸天牛的時候,記得要保持安靜,因為牠們對震動很敏感。如果太吵鬧或是用力搖晃樹枝,牠們可能會立刻裝死掉到地上,這樣就沒辦法好好觀察了。建議可以帶個小網子,萬一牠們真的掉下來,可以接住避免受傷。拍照時也盡量不要用閃光燈,這樣才能拍到最自然的樣子。
現在正是觀察大山鋸天牛的好時機,週末如果要去爬山,不妨多注意一下路邊的樹幹,說不定就能遇到這些帥氣的小傢伙。不過要提醒大家,這種天牛在台灣算是稀有物種,千萬不要隨便捕捉帶回家,讓牠們在自然環境中自由生活才是最好的!
什麼是大山鋸天牛?台灣特有種昆蟲小檔案,這可是我們寶島才有的珍貴生物喔!牠屬於天牛科昆蟲,最特別的就是那對像鋸子一樣的觸角,看起來超威風的啦~主要生活在台灣中高海拔山區,像是阿里山、合歡山這些地方都有機會遇到牠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台灣獨有的昆蟲小夥伴!
大山鋸天牛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牠們的外型了。全身黑得發亮,配上白色斑點,看起來就像穿著時尚的斑點裝。雄蟲的觸角特別長,可以超過身體的兩倍,雌蟲就比較含蓄一點。牠們最活躍的季節是夏天,常常可以在樹林裡看到牠們悠哉地爬來爬去,或是停在樹幹上休息。
特徵 | 說明 |
---|---|
學名 | Mallodon formosanus |
體長 | 約4-6公分 |
棲息地 | 台灣中高海拔山區 |
活動季節 | 6-9月 |
食性 | 幼蟲啃食朽木,成蟲吸食樹汁 |
這種天牛其實蠻害羞的,不太會主動攻擊人。如果你在山上遇到牠,記得保持距離靜靜觀察就好。牠們的幼蟲會在枯木裡生活好幾年,慢慢長大,所以看到成蟲真的蠻難得的。現在因為森林開發,牠們的數量越來越少,已經被列為需要保護的物種了。下次去爬山的時候,不妨多注意一下樹幹,說不定就能遇到這個台灣特有的小寶貝呢!
牠們的生活史也很有趣喔!從卵到成蟲大概要花上3-5年的時間,大部分時間都在木頭裡度過。成蟲的壽命不長,大概只有1-2個月,主要任務就是交配繁殖。雖然看起來兇兇的,但其實對人類完全無害,反而幫森林分解枯木,是生態系裡的重要角色。台灣的山林因為有這些小生物,才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啊~
大山鋸天牛長什麼樣子?外觀特徵一次看!這種台灣特有種天牛可是森林裡的明星昆蟲,每次出現在登山步道總能引起一陣驚呼。牠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對超長的觸角,公蟲的觸角甚至能超過身體兩倍長,像兩根細長的鞭子在空中擺動,搭配黑褐相間的條紋身體,辨識度超高!
先來看看牠們的基本特徵表格:
部位 | 特徵描述 |
---|---|
體長 | 約3.5-6公分(不含觸角),公蟲通常比母蟲大 |
體色 | 深褐色至黑褐色,前胸背板有明顯金黃色絨毛帶 |
觸角 | 鋸齒狀分節,公蟲觸角可達10公分以上,母蟲較短約5-6公分 |
鞘翅 | 表面有細密點刻,左右翅鞘接合處形成明顯縱向隆起線 |
足部 | 腿節粗壯發達,脛節帶刺,適合攀附樹幹 |
仔細觀察會發現牠們的前胸背板兩側有尖銳突起,像穿著盔甲的武士,這可是辨認重點之一。鞘翅上的紋路其實是由無數細小刻點組成,在陽光下會反射出金屬光澤,尤其當牠們在啃食樹皮時,那對不停晃動的長觸角配上閃亮的翅膀,畫面超吸睛!
野外遇到時別急著碰牠們喔,雖然大山鋸天牛個性溫和,但受到驚嚇時會用強壯的大顎發出「喀喀」的威嚇聲,那對帶刺的足部也不是裝飾品。最特別的是母蟲產卵時會選擇衰弱或倒木,用尾部的產卵管鋸開樹皮,這也是「鋸天牛」名稱的由來,下次在山林裡聽到細微的「沙沙」聲,說不定就是牠們在忙著繁衍下一代呢!
最近好多昆蟲愛好者都在問:「在哪裡可以看到大山鋸天牛?台灣棲地分佈」其實這種超特別的大型甲蟲在台灣中低海拔山區還算常見,只要找對地方和季節,遇到牠們的機率其實蠻高的。大山鋸天牛最愛棲息在天然闊葉林裡,特別是那些有腐朽木材的地方,因為幼蟲需要腐木來當食物,成蟲則偏好在樹幹上活動,有時候晚上還會被燈光吸引過來呢!
根據觀察記錄,大山鋸天牛主要分佈在台灣中部以北的山區,像是陽明山、拉拉山、太平山這些地方都有人發現過。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牠們的活動季節通常集中在5月到8月之間,尤其是雨後潮濕的日子最容易看到牠們出來活動。想找牠們的話,建議可以沿著森林步道慢慢走,多注意那些倒木或枯樹幹,運氣好的話就能遇到這些帥氣的甲蟲先生啦!
這邊整理幾個比較容易發現大山鋸天牛的熱點給大家參考:
地區 | 海拔高度 | 最佳觀察季節 | 備註 |
---|---|---|---|
陽明山國家公園 | 300-800公尺 | 5-8月 | 特別是大屯山區一帶 |
拉拉山自然保護區 | 1000-1500公尺 | 6-7月 | 神木區周邊腐木多 |
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 500-2000公尺 | 5-9月 | 見晴步道附近常有發現 |
惠蓀林場 | 700-1200公尺 | 6-8月 | 溪流旁的闊葉林區 |
想要增加找到大山鋸天牛的機會,建議可以選擇清晨或傍晚時段去尋找,這時候牠們比較活躍。記得要穿長袖長褲和防滑的鞋子,因為這些地方通常比較潮濕,而且要注意不要隨便翻動腐木,以免破壞牠們的棲息環境。如果真的很幸運遇到牠們,記得保持距離觀察就好,千萬不要去捕捉或打擾牠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