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元旦和春節,成為現代和傳統補充、配合過節方式。
元旦社交方面功能多一些,春節過大年家庭。
民俗專家蕭放表示,中國傳統“元旦”是指農曆初一,今天春節。
現在“元旦”並沒有什麼傳統習俗,主要是一個社交節日。
“元旦”本大年初一民國時改公曆1月1日 “元旦”一詞,古已有之,意指“一年開始第一天”。
古時中國通行夏曆(稱農曆、曆),元旦説“大年初一”“正月初一”。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曆1月1日叫做“元旦”。
1949年中國成立前夕,確認採用公元年法,元旦中國法定節日。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蕭放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民國初年,當時政府修改曆法,想整個公曆作時間體系,將所有傳統節日移到公曆時間上。
於是公曆1月1日改成叫“元旦”,傳統元旦叫“春節”了。
不過儘管民國政府推行公曆,後來蔣介石政時期令大家不要過曆年,並嚴禁民間過春節貼春聯、燃放煙花爆竹一切過年民俗活動,老百姓還是接受。
比如曆年擺攤賣東西,警察會去收。
於是後來政府和學校是公曆,老百姓日常生活還是年歷來過。
蕭放表示,所以今天元旦沒有傳統民俗。
不過雖然説基本什麼習俗,已有百年歷史,老百姓是形成了一些習慣。
現代人元旦當成一種社交性質節日,會寄賀卡、發短信,但現在變少了。
這些方式,是不是民俗説。
媒體上報道敲鐘,本來是曆年習,現在搞到12月31日晚上,成為一種儀式性活動。
倒計時、新年音樂會成為一種公共生活習慣,和傳統習俗新興方式。
總來説,今天元旦和春節,成為現代和傳統補充、配合過節方式。
元旦社交方面功能多一些,春節過大年家庭。
民俗專家蕭放表示,中國傳統“元旦”是指農曆初一,今天春節。
日本人12月31日稱為“晦日”,中國“大年三十”“除夕”。
他們保持着許多傳統習俗,主要包括忘年會、供奉鏡餅、供門松(在家門口松,或者門上掛一枝松枝,表示“迎神”——編輯注)。
蕭放介紹説,日本以前使用中國傳統曆法,過很多中國傳統節日。
後來日本修改曆法,於傳統節日和節氣有關係,他們會原來農曆節日日期挪後一個月。
有一些節日公曆和農曆日期應,比如七月十五“中元節”沒有調整。
日本現在過元旦於中國人過春節。
不過他們過年,放鞭炮,但保留着供門松習俗。
蕭放還説,韓國人元旦這一天沒有習俗,他們是過春節。
傳統節日裏,他們視中秋節,其次是春節,要回家過年。
今天元旦和春節,成為現代和傳統補充、配合過節方式。
元旦社交方面功能多一些,春節過大年家庭。
民俗專家蕭放表示,中國傳統“元旦”是指農曆初一,今天春節。
現在“元旦”並沒有什麼傳統習俗,主要是一個社交節日。
“元旦”一詞,古已有之,意指“一年開始第一天”。
古時中國通行夏曆(稱農曆、曆),元旦説“大年初一”“正月初一”。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曆1月1日叫做“元旦”。
1949年中國成立前夕,確認採用公元年法,元旦中國法定節日。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蕭放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民國初年,當時政府修改曆法,想整個公曆作時間體系,將所有傳統節日移到公曆時間上。
於是公曆1月1日改成叫“元旦”,傳統元旦叫“春節”了。
不過儘管民國政府推行公曆,後來蔣介石政時期令大家不要過曆年,並嚴禁民間過春節貼春聯、燃放煙花爆竹一切過年民俗活動,老百姓還是接受。
比如曆年擺攤賣東西,警察會去收。
於是後來政府和學校是公曆,老百姓日常生活還是年歷來過。
蕭放表示,所以今天元旦沒有傳統民俗。
不過雖然説基本什麼習俗,已有百年歷史,老百姓是形成了一些習慣。
現代人元旦當成一種社交性質節日,會寄賀卡、發短信,但現在變少了。
這些方式,是不是民俗説。
媒體上報道敲鐘,本來是曆年習,現在搞到12月31日晚上,成為一種儀式性活動。
倒計時、新年音樂會成為一種公共生活習慣,和傳統習俗新興方式。
總來説,今天元旦和春節,成為現代和傳統補充、配合過節方式。
元旦社交方面功能多一些,春節過大年家庭。
12月31日,那一天,世界各國人民方式迎接新年。
日本人12月31日稱為“晦日”,中國“大年三十”“除夕”。
他們保持着許多傳統習俗,主要包括忘年會、供奉鏡餅、供門松(在家門口松,或者門上掛一枝松枝,表示“迎神”——編輯注)。
蕭放介紹説,日本以前使用中國傳統曆法,過很多中國傳統節日。
後來日本修改曆法,於傳統節日和節氣有關係,他們會原來農曆節日日期挪後一個月。
有一些節日公曆和農曆日期應,比如七月十五“中元節”沒有調整。
日本現在過元旦於中國人過春節。
不過他們過年,放鞭炮,但保留着供門松習俗。
蕭放還説,韓國人元旦這一天沒有習俗,他們是過春節。
傳統節日裏,他們視中秋節,其次是春節,要回家過年。
今天元旦和春節,成為現代和傳統補充、配合過節方式。
元旦社交方面功能多一些,春節過大年家庭。
2023年農曆春節1月22日,2022年農曆春節2月1日,往前2021年春節2月12日。
現在“元旦”並沒有什麼傳統習俗,主要是一個社交節日。
“元旦”本大年初一民國時改公曆1月1日 “元旦”一詞,古已有之,意指“一年開始第一天”。
古時中國通行夏曆(稱農曆、曆),元旦説“大年初一”“正月初一”。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曆1月1日叫做“元旦”。
1949年中國成立前夕,確認採用公元年法,元旦中國法定節日。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蕭放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民國初年,當時政府修改曆法,想整個公曆作時間體系,將所有傳統節日移到公曆時間上。
於是公曆1月1日改成叫“元旦”,傳統元旦叫“春節”了。
不過儘管民國政府推行公曆,後來蔣介石政時期令大家不要過曆年,並嚴禁民間過春節貼春聯、燃放煙花爆竹一切過年民俗活動,老百姓還是接受。
比如曆年擺攤賣東西,警察會去收。
於是後來政府和學校是公曆,老百姓日常生活還是年歷來過。
蕭放表示,所以今天元旦沒有傳統民俗。
不過雖然説基本什麼習俗,已有百年歷史,老百姓是形成了一些習慣。
現代人元旦當成一種社交性質節日,會寄賀卡、發短信,但現在變少了。
這些方式,是不是民俗説。
媒體上報道敲鐘,本來是曆年習,現在搞到12月31日晚上,成為一種儀式性活動。
倒計時、新年音樂會成為一種公共生活習慣,和傳統習俗新興方式。
總來説,今天元旦和春節,成為現代和傳統補充、配合過節方式。
元旦社交方面功能多一些,春節過大年家庭。
日本過元旦中國過春節 放鞭炮供門松 12月31日,那一天,世界各國人民方式迎接新年。
日本人12月31日稱為“晦日”,中國“大年三十”“除夕”。
他們保持着許多傳統習俗,主要包括忘年會、供奉鏡餅、供門松(在家門口松,或者門上掛一枝松枝,表示“迎神”——編輯注)。
蕭放介紹説,日本以前使用中國傳統曆法,過很多中國傳統節日。
後來日本修改曆法,於傳統節日和節氣有關係,他們會原來農曆節日日期挪後一個月。
有一些節日公曆和農曆日期應,比如七月十五“中元節”沒有調整。
日本現在過元旦於中國人過春節。
不過他們過年,放鞭炮,但保留着供門松習俗。
蕭放還説,韓國人元旦這一天沒有習俗,他們是過春節。
傳統節日裏,他們視中秋節,其次是春節,要回家過年。
今天元旦和春節,成為現代和傳統補充、配合過節方式。
元旦社交方面功能多一些,春節過大年家庭。
民俗專家蕭放表示,中國傳統“元旦”是指農曆初一,今天春節。
現在“元旦”並沒有什麼傳統習俗,主要是一個社交節日。
“元旦”一詞,古已有之,意指“一年開始第一天”。
古時中國通行夏曆(稱農曆、曆),元旦説“大年初一”“正月初一”。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曆1月1日叫做“元旦”。
1949年中國成立前夕,確認採用公元年法,元旦中國法定節日。
正月初一朔,華夏新年首日,即「歲首」、「年節」、「元旦」、「大年初一」。
華夏曆法接近立春[註 1]朔日(月缺日)為正月初一,日期落大寒雨水(西曆1月21日2月20日)之間。
立春緊接於大寒後,後接雨水,象徵一年之時結束。
而且送別華夏舊一年。
[1]
客家人説法,這一天不能掃地要充份地休息,如果掃地,一年可能會更勞累,當年會隨著勞累。
傳統上,每個夏曆年都有一隻動物十二地支應,作為當年象徵,稱為十二生肖。
八字算命師以立春日該年生肖開始。
若官方史書紀年,正月初一該年生肖開始。
延伸閱讀…
[3]
大年初一即春節,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五燭寶典》中説:“正月端月,其一日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頭一天,春季頭一天,正月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是歲朝,月朝,日朝,所以稱“三朝”;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稱“元朔”。
正月初一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開始。
拜年年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穿上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有大家聚在一起祝賀,稱為“團拜”。
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使用各貼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輩可準備壓歲錢分晚輩,説壓歲錢可以壓住,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見,即家長紅紙包裹分給孩子錢。
壓歲錢可晚輩拜年後眾賞,亦可除夕夜孩子睡著時,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枕頭底下。
現在長輩晚輩分送壓歲錢習俗盛行。
大年初一拜年忌門關於拜年習俗由來,傳説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角,口血盆,人們叫它做“年”。
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竄出山林,掠食噬人。
人們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餐後揚而去,人們開門相見,作揖道喜,祝賀。
拜年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迎新、表達祝願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含義是長者拜賀新年,包括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內容。
遇有同輩親友,要施禮道賀。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掃地,不向外潑水,走後門,打罵孩子、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
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掛。
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子時煮餃子,有裡包上銅錢,吃到者有運。
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辭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
春節前要舉行跳馬跳駱駝比賽。
正月十五燈會。
朝鮮族——家家户户貼春聯,做各式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
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長輩拜年。
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慶祝集會,推選出來幾位老人,登上木製“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進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
青年人給家族及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
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
初一,著新裝拜年請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
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
《大年初一立春》是北京聚鑫星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領頭羊影視傳媒有限公司2015年聯合出品都市劇,韓兆執導、潘長江,倪景陽,張洪傑,曹隨風,馬麗…“春節”這一概念,古代是沒有,是民國政府創造。
古代是沒有正月初一稱為“春節”這個説法,而是“正月一日”稱為上日、元日、三朝、日、元辰、、新元、元旦。
1912年民國時期改用公曆,1月1日公曆歲首,1914年起農曆正月初一作為“春節”,視為農曆年開始,即為歲首。
後,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西元,叫西曆),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從上面這些內容,我們能夠看到,“春節”是選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
而農曆這個稱呼是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之前是稱為夏曆。
因為,掃四時候認為夏曆是夏王朝印記,因此,要改。
所以,1968年《人民日報》夏曆改稱農曆。
2023年農曆春節1月22日,2022年農曆春節2月1日,往前2021年春節2月12日。
延伸閱讀…
是春節,陽曆日期為何有有晚呢?主要是因為,春節每年農曆正月初一,但它陽曆中日期。
陽曆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為一迴歸年,平年365天,閏年有366天。
農曆是取月相變化週期即朔望月月長度,月29天,月30天,一年12個月,農曆平年,一年長度354天,閏年一年13個月,長度384天。
於,農曆平年陽曆平年一年少了11天左右,任其相差下去,會出現春節春夏秋冬任何一個季節裏現象。
因此,參考陽迴歸年年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歷年迴歸年適應。
這樣,如果上一個農曆年有閏月,那麼下一年春節會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農曆有閏月,下一年春節會上年推遲19天左右。
例如,2022年沒有閏月,2023年春節相比2022年提前了11天左右(2023年農曆春節1月22日,2022年農曆春節2月1日)。
2023年有閏月,2024年相比2023年後推遲了19天左右(2023年農曆春節1月22日,2024年春節2月10日)。
所以,遵循上面這樣方法,春節陽曆日期有晚。
農曆平年是354天,閏年是384天,説一年有時候是354天,有時候是384天。
農曆日期能夠對應季節,但,它同一個日期,陽曆裏有時候能30天。
比如,“早春節”(1966年1月21日)和“晚春節”(如1985年2月20日)相差整整30天。
説,大年初一基本上是公曆1月21日2月21日之間。
置閏規則是冬至作為計算起點,比如,2022年冬至所在歷月到2023年冬至所在歷月。
它們之間有12個朔望月,設為平年,有13個朔望月時,2022年冬至所在歷月後起算,將第一個不含中氣歷月,設立閏月。
十二中氣是: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2023年閏二月,有閏二月年份,這年農曆二月後那個月只有節氣“”,“”後中氣“穀雨”落到下一個月去了,這樣二月後出現一個沒有中氣月份。
因此,規定第一個不含中氣歷月(二月),設立閏月,用來保持了原有中氣標誌。
曆論初一十五,天干地支是論太陽地球關係,是中國陽曆,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其基本內容。
春節和年概念,最初含意來農業,古時人們谷生長週期稱為“年”,《説文。
禾部》:“年,谷熟”。
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月亮週期月,一年劃分十二個月,每月不見月亮那天朔,正月朔日子時稱歲首,即一年開始,叫年,年名稱是周朝開始,西漢正式下來,延續到今天。
但古時正月初一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順應農時和於統計,規定民間使用夏曆,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公曆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公曆紀元,公曆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在立春前後,因而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稱曆年。
傳統意義上春節是指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祭灶,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祭祀神佛、祭奠祖先、佈、迎禧接福、祈求豐年主要內容。
活動形式多彩,帶有民族特色。
守歲,舊年後一天夜裏睡覺,熬夜迎接一年到來習俗,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探究這個習俗來歷,民間流傳着一個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怪獸,散居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
它形貌,生性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磕頭蟲吃到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掌握了“年”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時間是天黑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日期,百姓們這可怕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雞圈牛欄全部拴,宅院前後門封住,躲屋裏吃“年夜飯”,於這晚餐具有吉未卜意味,所以置辦得,要全家老小圍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吃飯前供祭祖,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
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文人有守歲詩文。
“一夜雙歲,五更分二年。
”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一切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一年吉祥如意。
這種風俗人們流傳。
相傳,時候,有個名叫萬年青年,看到當時節令,有了想節令定準打算。
但是於找不到計算時間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晷儀,測定一天時間,後來,山崖上滴泉啓發了他感,他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
天長日,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輪迴一次,天時複一遍。
當時國君叫祖乙,天氣風雲不測感到。
萬年知道後,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道理。
祖乙聽後龍顏大悦,感到有道理。
於是萬年留下,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
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瞭解萬年測試曆法進展情況。
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石壁上刻着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來年大年初一是公曆1月22日。
而訂定大年初一要注意農曆點,是陰陽合曆,不是曆。
第二,中國曆法中日子是冬至,因為日影,測量。
冬至月份是農曆十一月,而冬至後第二個月,即是大寒(1月20日)雨水(2月19日)之間,而且接近立春(2月4日)朔日(初一,新月)農曆大年初一,象徵冬去春來。
如果農曆是曆,於十二個月相循環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週時間11日,年初一會後退,情況類似伊斯蘭曆開齋節一,冬——秋——夏——春次序倒退。
解決這個問題,農曆需要每十九年置七個閏月,讓年初一會於大寒出現。
結果使年初一接近大寒日子出現過後一年,會突然推遲,例如是2023年1月22日後一年大年初一,會2024年2月10日,2023年19日。
2025年大年初一1月29日,會2024年12日。
來年兔年是癸卯年。
中國天干地支紀年法中,癸是「天干」,卯是「地支」。
癸「天干」中排第十,屬陰水,而卯在「地支」中排第四,屬陰木。
而六十年循環中,癸卯排第四十。
於五行水代表色是黑色,所以癸卯是水兔年,是俗稱「兔年」。
有朋友會認為黑兔不是兆頭,但中國五行相生相剋論,水生木,按理來年應該是一個生長發展年份。
於癸卯年大年初一立春之前,而同時2024(甲辰年)大年初一2月10日,即立春之後,加上癸卯年有閏二月,所謂「雙春兼閏月」,中國人而言是適合嫁娶年份。
各位有情人不妨把握今年機會「拉埋天窗」,明年可以生個「龍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