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 地支】天干地支輪迴裡,你的命運藏在其中!

天干地支,時間與空間的符號

在遙遠的過去,為方便進行六十進位的計算,古人創立了「天干地支」的標誌符號,就像現今阿拉伯數字一般。將這些符號應用於地理、方位乃至時間等領域,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符號被賦予的意涵逐漸拓展。

天干 地支 Play

傳説中,在黃帝時期,一位智者洞悉五行之理,制定了曆法框架,將「甲乙」作為天干的標識,而「子醜」則為地支的象徵,天干地支交替循環,構成六十個基本單位。

「天干」一詞,意指十個天之符號,依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地支」則包含了十二個地之標記,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依序將它們排列組合,從甲子開始,乙丑接著,丙寅延續,經三十個循環後,再從甲子開頭,反覆不輟。

天干 地支

在古代,人們會將這六十組單位中的每一個,對應到具體的日子,假設某日恰巧落在甲子,後續日子則按順次推移,成為乙丑、丙寅等。反之,若日期往前推溯,則是癸亥、壬戌、辛酉。六十甲子周而復始。

不僅如此,在同一天內,古人還會利用天干地支來標示時辰,將十二地支對應於十二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今日的兩個小時。以現代時間對照,午夜十二點為子時,凌晨兩點為醜時,四點為寅時,六點為卯時,以此類推。到了近代,人們進一步細化了時辰,將其分為「初」和「正」。晚上十一點為子初時,恰好十二點時為子正時;凌晨一點為醜初時,凌晨兩點為醜正時,依序類推,將一天二十又四小時劃分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天干地支紀年法,肇始於王莽執政時期,至東漢後才正式流行。漢章帝元和二年,朝廷下令全國推廣干支紀年。另有推論認為,早於西漢武帝時期,中國便已開始使用干支紀年。然而,這其實是近似的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位置來紀年,而干支則是用於表示十二辰(即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份),木星(太歲)約每隔八十六年就會多走過一個時辰,此現象稱為「超辰」。在顓頊歷中,西漢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恰逢太歲處於丙子,太初曆依超辰法改為丁丑。待漢成帝末年,劉歆修訂三統曆時,又將太初元年改回丙子,把太始二年(西元前95年)從乙酉改成丙戌。然東漢的曆法學者並未採用超辰法,故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的記錄,從太始二年起便表面上相符。

干支紀年,其週期的第一個年份稱為「甲子」(如黃巾之亂的口號:「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緊接而來的是「乙丑」,如此類推,六十甲子組成一個週期。週期 завершится後,重複使用,循環往復。由於六十是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因此每六十年為一個週期,譬如1644年的農曆為甲申年,六十年後的1704年,依舊為農曆甲申年。

須特別留意的是,干支紀年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稱為「歲首」,而非以農曆的正月初一作為新年起始。例如,1984年雖大致屬於甲子年,但嚴謹地説,那年的甲子年始於1984年的立春,而終於1985年的立春。

天干地支,在古人的發明下,既可用於計算六十進位,更能標示時間與空間,為華夏文明增添了一筆重要的文化資產。

天干地支與中國農曆紀年

天干地支,又稱干支,是中國古人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的一種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其中,天干有十個,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排列組合,可以形成六十個不同的組合,即「干支紀年」。每個組合代表一年,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然後重新循環。下表列出天干地支組合對應的年份:

天干 地支 組合 年份
甲子 年份對應甲子的年份
乙丑 年份對應乙丑的年份
癸亥 年份對應癸亥的年份

利用天干地支紀年,可以推算出具體年份,例如:

  • 「2023年」的天干為癸,地支為卯,因此稱「癸卯年」
  • 「1988年」的天干為戊,地支為辰,因此稱「戊辰年」

除了紀年,天干地支還可以紀月、紀日。天干地支紀月,是以天干配合地支形成十二個月,即「建子之月」為正月,「建醜之月」為二月,以此類推。天干地支紀日,是以天干配合地支形成六十個日,即「甲子日」為第一天,「乙丑日」為第二天,以此類推。

此外,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思維模式。天干地支的應用廣泛,從曆法、星相到命理學,無不涉及。

天干地支與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與天干地支有著密切的關係。天干地支中的十二地支,分別對應十二種動物,即:

  • 子:鼠
  • 醜:牛
  • 寅:虎
  • 卯:兔
  • 辰:龍
  • 巳:蛇
  • 午:馬
  • 未:羊
  • 申:猴
  • 酉:雞
  • 戌:狗
  • 亥:豬

利用天干地支與十二生肖的對應關係,可以推算出一個人的屬相。例如,「1988年」是戊辰年,地支為辰,對應的動物為龍,因此1988年出生的人屬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