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天干 | 地支 | 干支序號 | 月份序號 | 月份時間段 | 近似陽曆月份 | 甲或己年 | 乙或庚年 | 丙或辛年 | 丁或壬年 | 戊或癸年 |
---|---|---|---|---|---|---|---|---|---|---|
甲 | 子 | 1 | 1 | 立冬—大雪 | 11月 | 丙子月 | 戊子月 | 庚子月 | 壬子月 | 甲子月 |
乙 | 醜 | 2 | 12 | 大雪—小寒 | 12月 | 丁丑月 | 己丑月 | 辛丑月 | 癸丑月 | 乙丑月 |
丙 | 寅 | 3 | 1 | 立春—驚蟄 | 2月 | 戊寅月 | 庚寅月 | 壬寅月 | 甲寅月 | 丙寅月 |
丁 | 卯 | 4 | 2 | 驚蟄—清明 | 3月 | 已卯月 | 辛卯月 | 癸卯月 | 乙卯月 | 丁卯月 |
戊 | 辰 | 5 | 3 | 清明—立夏 | 4月 | 庚辰月 | 壬辰月 | 甲辰月 | 丙辰月 | 戊辰月 |
己 | 巳 | 6 | 4 | 立夏—芒種 | 5月 | 辛巳月 | 癸巳月 | 乙巳月 | 丁巳月 | 己巳月 |
庚 | 午 | 7 | 5 | 芒種—小暑 | 6月 | 壬午月 | 甲午月 | 丙午月 | 戊午月 | 庚午月 |
辛 | 未 | 8 | 6 | 小暑—立秋 | 7月 | 癸未月 | 乙未月 | 丁未月 | 己未月 | 辛未月 |
壬 | 申 | 9 | 7 | 立秋—白露 | 8月 | 甲申月 | 丙申月 | 戊申月 | 庚申月 | 壬申月 |
癸 | 酉 | 10 | 8 | 白露—寒露 | 9月 | 乙酉月 | 丁酉月 | 己酉月 | 辛酉月 | 癸酉月 |
甲 | 戌 | 11 | 9 | 寒露—立冬 | 10月 | 丙戌月 | 戊戌月 | 庚戌月 | 壬戌月 | 甲戌月 |
乙 | 亥 | 12 | 10 | 立冬—大雪 | 11月 | 丁亥月 | 己亥月 | 辛亥月 | 癸亥月 | 乙亥月 |
天干 時間:中國古代紀年的智慧
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天干」與「時間」密切相關,天干用於編年,與地支相配,形成中國傳統農曆中的年號。本文將探討天干時間的概念、起源、特點和應用。


天干的起源與概念
天干最早起源於上古時期,當時人們根據天象觀察,將一天劃分為十等份,並分別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作為標誌,稱為「天干」。這些符號具有抽象意義,代表不同的方位、五行屬性等特徵。
天干的種類與順序
天干共有十個,其順序如下:
天干 | 順序 | 寓意 | 五行屬性 |
---|---|---|---|
甲 | 1 | 萌芽 | 木 |
乙 | 2 | 生長 | 木 |
丙 | 3 | 丙火 | 火 |
丁 | 4 | 正午 | 火 |
戊 | 5 | 茂盛 | 土 |
己 | 6 | 收穫 | 土 |
庚 | 7 | 鋭金 | 金 |
辛 | 8 | 純金 | 金 |
壬 | 9 | 開始 | 水 |
癸 | 10 | 終結 | 水 |
天干與時間的應用
天干被廣泛用於編年,與地支相配,形成干支紀年法,稱為「甲子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從甲子開始,每60年為一個「甲子」,依次循環遞推。例如,2023年為壬寅年,而2024年為癸卯年。
在傳統曆法中,天干還用於記錄時辰:
時辰 | 天干 | 對應時間 |
---|---|---|
子 | 癸 | 23:00-01:00 |
醜 | 壬 | 01:00-03:00 |
寅 | 辛 | 03:00-05:00 |
卯 | 庚 | 05:00-07:00 |
辰 | 己 | 07:00-09:00 |
巳 | 戊 | 09:00-11:00 |
午 | 丁 | 11:00-13:00 |
未 | 丙 | 13:00-15:00 |
申 | 乙 | 15:00-17:00 |
酉 | 甲 | 17:00-19:00 |
戌 | 癸 | 19:00-21:00 |
亥 | 壬 | 21:00-23:00 |
天干的特點
天干的特點主要有:
- 十干循環:天干共有十個,按一定順序依次循環使用。
- 五行屬性:天干與五行學説相聯繫,每個天干都帶有特定的五行屬性。
- 相生相剋:天干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關係,如木生火、火生土等。
- 陰陽屬性:天干還可以分為陰陽屬性,如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
結語
天干時間是中國古代紀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國人對時間的觀念和對宇宙運行的理解。透過天干與地支的配合,形成了繁複而完備的干支紀年法,為中國古代史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基礎。
延伸閲讀…
農民曆時辰時間對照
【常見問題習俗相關】時辰(時辰對照表、天干地支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