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穴】神奇太乙穴:安神鎮驚,撫慰躁動靈魂

穴位探秘:太乙穴,安神鎮靜的奇穴

太乙穴,一個被譽為人體「鎮靜藥」的穴位,其神奇功效早已在古醫籍中記載。本穴屬足陽明胃經,位於腹部的臍中上兩寸處,距前正中線旁開兩寸。

太乙,安神鎮驚

太乙穴 Play

太乙穴以其安神鎮驚的奇效聞名。古醫典《針灸甲乙經》記載:「狂癲疾,吐舌,太乙及滑肉門主之」,指本穴可有效治療癲狂、吐舌等症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亦載:「太乙穴治癲疾,心煩吐舌」,可見古人已廣泛運用此穴穴緩解精神疾病。

現代醫學驗證

太乙穴

現代醫學證實,太乙穴的鎮靜功效並非傳聞。研究顯示,刺激此穴位能調節大腦中的情緒中樞,促進神經傳遞素的釋放,進而發揮抗抑鬱、安神的作用。

取穴方法簡便

太乙穴的取穴十分簡便:

  • 沿著人體正中線向上,在臍中上兩寸處。
  • 再向左右兩側旁開兩寸,即可找到此穴位。

適用人羣

太乙穴適應於以下症狀:

  • | 症狀 | 治療方式 |
  • |—|—|
  • | 胃痛 | 直刺 0.8-1.2 寸 |
  • | 腹脹 | 艾炷灸 3-7 壯 |
  • | 心煩 | 艾條灸 5-15 分鐘 |
  • | 癲狂 | 以上方法均可 |

貼心提醒:操作本穴位應由專業人士指導,以保障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太乙穴:祛病強身、促進健康

太乙穴是一個重要的穴位,位於人體的足陽明胃經上,對身體健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將深入探討太乙穴的位置、功效和治療方法,幫助您瞭解這個神奇的穴位。

太乙穴的位置

太乙穴位於足部,內踝尖正上方約3寸處,距跟腱約2寸。具體取穴方法如下:

  1. 找尋足內踝尖。
  2. 足內踝尖正上方,沿小腿後側肌肉向上量約3寸。
  3. 於此點與跟腱之間,取距跟腱約2寸處。

太乙穴的功效

太乙穴具有多種功效,包括:

功效 説明
疏通經絡 疏通足陽明胃經,改善胃腸功能。
健脾和胃 促進脾胃消化吸收,改善食慾、腹脹等症狀。
止痛 緩解頭部、頸部、肩背部的疼痛。
祛風散寒 驅散身體風寒,改善感冒、頭痛等症狀。
補益氣血 補益氣血,改善氣虛血弱等症狀。

太乙穴的治療方法

指壓法:

使用拇指或中指點按太乙穴,每次1-2分鐘,力度適中。可每日點按數次,以緩解疼痛、改善胃腸功能。

艾灸法:

在太乙穴處施灸,每個穴位灸5-10分鐘。艾灸可疏通經絡、祛風散寒,對頭部疼痛、胃寒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拔罐法:

在太乙穴處拔罐,每次10-15分鐘。拔罐可疏通經絡、祛除濕邪,對肩背疼痛、頸椎病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延伸閲讀…

神奇的太乙穴,又稱鎮驚穴,鎮驚安神治療瘋癲、狂躁的要穴

太乙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太乙穴的注意事項

  1. 孕婦、有皮膚破損者不宜點按太乙穴。
  2. 施灸或拔罐時,應避免燙傷或留下疤痕。
  3. 按摩或艾灸時,力度不宜過大,以免損傷皮膚。

小結

太乙穴是一個重要的穴位,具有疏通經絡、健脾和胃、止痛、祛風散寒、補益氣血等功效。通過指壓、艾灸或拔罐等方法刺激太乙穴,可以有效改善胃腸功能、緩解疼痛、驅散風寒,從而促進身體健康。建議您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適當刺激太乙穴,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