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七位姓氏,人口多,佔全國漢族人口百分之零點零七六。
如今,舒姓全國分佈廣,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多,上述四省舒姓佔全國漢族舒姓人口百分之八十三。
名字是父母們贈予孩子第一份禮物,而且要伴隨孩子一生,因此一個名字對孩子來説是。
如果您家中是個男寶寶,想要他起一個寓意且十分名字,需要找尋一些寓意字眼來起名。
四、指記錄語言符號,如文字;人類勞動人果總結,如文化,文物;文華辭採、,如文質彬彬,文靜,文雅。
用作人名意指文采、、文靜內斂。
卓: 本義:超然;高明;高超。
《説文解字》:“卓,”。
本義高超,高明意思。
、卓越、超越含義用作人名意指超越、、、追求義;五行:火。
灝: 指水勢無邊際,廣大;通“浩”,空曠,樣子。
用作人名意指、、思維靈活義;五行:水。
滅國後,羣舒諸國公族後代原國名姓氏,稱舒氏,世代相傳,史稱舒氏正宗。
日京聲。
本義:景,太陽光。
字形採用“日”作邊旁,“京”是聲旁。
環境風光;情況,狀況;佩服,敬慕;祥瑞;,。
用作人名意指如意吉祥、推崇備至、前程似錦之義;五行:木。
: 字本義是指朝北開窗户。
,,與“背”。
指目標,意志趨志向。
方向。
用作人名意指心懷大志、有前進動力之義;五行:水。
睿: 本義:通達,明智。
《説文解字》 :“叡,深明,通”。
意為明智,,通達。
可起名如、、碩睿、超。
用作人名意指、、光明義五行:金。
林: 一片土地上許多樹木或竹子,形容眾多樣子,生生不息,;指聚集一起同類人或事物;用作人名意指蒸蒸日上、意氣風發、昌盛、五行:木。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的羣舒國後裔,屬於國名氏。
春秋時期,今江淮一帶有、、舒蓼、舒鳩、舒龍、舒鮑、舒龔小國,史稱“羣舒”。
這國是周武王姬發在滅殷商後,分封皋陶後裔時建封國,子爵小諸侯國。
皋陶是傳説中昊氏支裔,東夷部族首領之一,主要活動奄地一帶(今山東曲阜)。
虞舜執政時期,皋陶擔任負責任掌管刑法的士,他著稱。
大禹繼舜帝后,皋陶繼續受到重用。
羣舒諸國周惠王姬閬二十年(公元前657年)嬴姓徐國攻取,後周襄王姬鄭七年(公元前645年),楚國徐國之間爆發大規模“婁林戰”中,乘機脱離徐國控制而分復國。
周定王姬瑜六年(公元前601年),楚莊王羋旅(熊侶)首滅蓼舒國;周簡王姬夷十二年(公元前574年),楚莊王滅國;周靈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楚、吳兩國交戰之際,舒鳩國楚康王羋昭(熊居)所滅;其餘的羣舒諸國其後陸續滅於楚國。
禹繼舜位後,繼續受重用。
舒氏族人大多尊奉皋陶得姓始祖。
源於己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莒國壽舒,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壽舒,地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店子集鎮黃草坡一帶,是春秋時期莒國地,戰略要衝,歷史上多次發生戰爭。
例如史籍《左傳·襄二十三年》中記載:“明日復戰,期於壽舒。
壽舒,莒地。
”記載了周簡王姬夷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齊國莒國之間“蒲侯戰”:齊靈公姜環莒子相約於明日壽舒再戰。
莒國滅亡並宿敵齊國吞併後,居於壽舒及其周邊一帶國民有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壽舒氏、蒲侯,後省文簡化單姓舒氏、壽氏、蒲氏、侯氏,世代相傳。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蒙古八旗姓》記載:⑴。
蒙古族舒穆爾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
後有錫伯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Sumur Hala。
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舒氏、徐氏、蘇氏。
⑵。
蒙古族舒穆祿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Sumuru Hala。
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舒氏。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記載:⑴.滿族秋舒哩氏,滿語Ciosuri Hala,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縣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舒氏、秋氏。
⑵.滿族書瑪哩氏,稱石馬拉氏,滿語Sumari Hala,漢義“小口袋”,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海蘭(今吉林和龍海蘭河流域)地,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舒氏、石氏。
⑶.滿族舒佳氏,滿語Sugiya Hala,祖先原漢族,東漢末期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演化遼東女真,世居法喀堡子(今遼寧新民法哈牛鎮)。
後有赫哲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舒氏。
⑷.滿族舒祿氏,源出遼國時期回鶻民族述律部,滿語Sulu Hala,漢義“白馬”,世居長白山地區,是滿族最古老姓氏之一。
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舒氏、蘇氏、徐氏。
⑸.滿族舒爾都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梭罕部,姓氏,滿語Surdu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是滿族最古老姓氏之一。
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舒氏。
延伸閱讀…
⑹.滿族舒發察氏,滿語Sufaca Hala,世居綏河(今吉林扶余),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舒氏、察氏。
⑺.滿族舒墨哩氏,滿語Sumuri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地,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舒氏。
⑻.滿族哩氏,稱蘇某力氏,滿語Sumuri Hala,世居海蘭木(今黑龍江瑗琿黑河鎮對岸海蘭泡)、薩爾碧圖(今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交界處諾敏河中游),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莫氏、舒氏。
⑼.滿族舒克哩氏,滿語Sukduri Hala,世居綏芬(今黑龍江綏芬河口岸地區),清朝中葉後冠漢姓舒氏。
⑽.滿族舒嚕氏,稱舒穆祿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石抹部,滿語Suru Hala,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草原)。
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舒氏。
⑾.滿族他塔喇氏,稱他塔拉氏,滿語Tatara Hala,漢義“多”,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安褚拉庫(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扎克丹(今遼寧撫順)、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部)、馬察(今吉林渾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烏蘇(今吉林伊通)、伊蘭木(今甘肅蘭州皋蘭)、海州(今遼寧海城)、十方寺(今遼寧瀋陽西北石佛寺)、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地,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舒氏、唐氏、譚氏。
⑿.滿族舒善覺羅氏,滿語Susangiolo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舒氏。
⒀.滿族舒舒覺羅氏,滿語Susugiolo Hala,世居佛阿拉城(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舒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今土家族、彝族、傣族、侗族少數民族中,有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唐、宋、元、、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
源於任姓,據《左傳》滕侯、薛侯爭長(隱公十一年)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爭長。
滕侯曰:“我,周之卜,薛,庶姓,我可以後。
”公使羽父請於薛侯曰:“君滕君辱寡人。
周諺有曰:山有木,工則度,賓有禮,主則擇。
周之宗盟,異姓後。
寡人若朝於薛,諸任齒。
君若辱貺寡人,願滕君為請。
”諸任—–史籍《左傳》中疏雲:世本氏姓篇雲:‘任姓,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
’言此十國任姓。
皋陶 :傳説中氏支裔,東夷部族首領之一。
活動點奄(今山東曲阜)。
虞舜時,任掌管刑法的士(獄官),著稱。
禹繼舜位後,繼續受重用。
延伸閱讀…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諸侯,並皋陶後代封於舒,建立舒國,為子爵,世稱舒子。
舒子平時,徐國滅,後復國,後楚國滅亡。
失國後舒國子孫了忘故國,國名氏,稱舒姓。
他們尊皋陶其得姓始祖。
舒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羣體,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人口約九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0.062%左右。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六五七年徐國滅舒,公元前五五二年,復國後舒國楚國滅亡。
此後舒姓一段時間內,安徽廬江其繁衍中心,後昌盛舒姓歷史上第一郡望——廬江。
並有舒姓子孫播遷於當時楚國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帶。
始皇統一六國,高祖劉邦滅,秦漢統一國家,時長安(今陝西西安)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有舒姓子孫遷居該地,並昌盛起來,該地屬京兆郡,故後世舒姓子孫有京兆其郡望堂號。
後北方各地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後來舒姓成了北方著姓之一。
東漢時,舒姓才有人散見於史冊,其中東漢義士舒邵兄弟陳留(今河南開封)人。
三國時,陳留人舒燮播遷江南。
兩晉南北朝時,於社會動盪,避居江南舒姓,並原居於南方舒姓相融合,使舒姓開始成為南方大姓之一。
此際,北方舒姓鉅鹿郡望形成。
隋唐之際,見諸史冊舒姓。
唐代安史和黃巢起義促進了北方舒姓南遷,兩宋之際見諸史冊舒姓日盛,這些歷史名人籍貫來分析,可以知曉舒姓播遷繁衍於今浙江之東陽、慈溪、餘姚、奉化、寧海,安徽旌德、沈丘,江西吉安、靖安地。
元時,今福建、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四川南方各地有了舒姓人活動身影。
初,山西舒姓作為明朝洪洞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湖北、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地。
後到中葉,舒姓分佈地廣,並有渡海赴台,播海外者。
如今,舒姓全國分佈廣,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多,上述四省舒姓佔全國漢族舒姓人口百分之八十三。
舒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七位姓氏,人口多,佔全國漢族人口百分之零點零七六。
安徽涇縣京北舒氏統宗譜分卷,()舒應鸞修,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旌德東北舒氏宗譜十二卷,(清)舒榮基修,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舒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湖南長沙羅漢莊舒氏續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冊。
湖南沙舒氏零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湖南湘鄉潭台氏族譜十四卷,(清)舒懋輔、舒介瑞纂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湖南湘鄉上湘舒氏續修族譜十五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廣東鶴山鵪城氏族譜分卷,(清)舒良弼撰,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四川屏山舒氏宗譜三卷,(清)舒道觀輯修,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竹坳舒氏支譜二十卷,(清)舒立濬、舒立淇纂,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
舒氏頃公通譜十三卷,(清)文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臨安)廖昌舒氏宗譜,(清)舒世仁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文苑堂修木刻活字印本八冊旌陽舒氏宗譜十二卷,(清)舒榮基、舒昌修,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永康永川舒氏宗譜十一卷,(清)舒周潘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存第一卷永康永川舒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存第九卷東陽雙巖舒氏宗譜八卷,(清)舒正槐纂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七卷東陽雙巖舒氏敞譜,著者待考,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存第五~七卷湘張潭壹舒氏三修族譜,(清)舒介騏纂修,清朝年間虞江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存第二卷、第五卷金華京兆舒氏過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存第五卷浙江慈溪莊橋舒氏宗譜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行修,民國十七(公元1928年)試墨堂鉛字排印本一冊。
浙江蘭溪午塘平陽五湖舒洪宗譜十八卷,(民國)邵升重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蘭溪平陽五湖舒氏宗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現收藏浙江省蘭溪縣文物管理局(存一冊)。
舒氏家譜分卷,著者待考,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增補木刻活字印本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