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時是什麼時候】子時是什麼時候?揭開深夜的神秘時刻!

時辰:古代計時之法

時辰,古時計時之術,將一日劃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稱為一個時辰[1],相當於現時兩個小時。分時段如下:

時辰 時間
子時 23點至1點
醜時 1點至3點
寅時 3點至5點
卯時 5點至7點
辰時 7點至9點
巳時 9點至11點
午時 11點至13點
未時 13點至15點
申時 15點至17點
酉時 17點至19點
戌時 19點至21點
亥時 21點至23點

時辰制的起源不明確,有西周説、戰國説等[3]。西元前4世紀漢朝時,將其依序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5]。

子時是什麼時候 Play

時間劃分為時辰的計時製出現很早,但劃分方式和數量不明,先秦時期文獻記載有四時、十時、十六時、十二時等[3]。公元前585年,展莊叔提到「日之數十,故有十時」[6],公元4世紀杜預《左傳註》引述這句話説明十時制。

關於十二時制實施年代,明朝顧炎武認為漢朝以後才分一日為十二時,但清朝俞樾根據《商君書》認為戰國時期已有時制,可能是今十二時制的前身[7]。後來學者推翻此説,認為《商君書》可能為漢代偽作[7]。清朝趙翼認為十二時制始於漢初太初年[9]。

子時是什麼時候

秦漢簡牘中已有十二時制的記載,如《日書》記載睡虎地秦簡和《歷譜》記載清水溝漢簡,證明時辰制在秦漢時期甚至戰國晚期就已經存在[8]。然而,出土文獻中也有十六時制的使用,如《日書甲種》、《居延漢簡》、《淮南子》、《論衡》[10][11]。

魏晉南北朝時期,還一度流行二十四時辰制,以十二支、四維和八幹合為二十四個時刻名稱,從北邊開始順時針排列[12]。

子時是什麼時候:古今時制的認識

子時是什麼時候?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可能包含深奧時制知識的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古今時制中「子時」的定義和與當今時間的對應關係,提供你全面的認識。

古時制的子時:十二時辰與地支

在中國傳統時制中,一日分為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地支為序稱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代表兩個小時,其中「子時」位居十二時辰之首,相當於現代時間的晚間23時至凌晨1時

現代時制的子時:二十四小時制對應

隨著近代時間觀唸的改變,二十四小時制逐漸取代十二時辰。現代時制中,一天從凌晨0時起算,共24小時。此時的「子時」與古時制有所偏移,對應於晚間23時至翌晨1時

時制 子時時段
古時制 晚間23時至凌晨1時
現代時制 晚間23時至翌晨1時

表格説明:

本表格比較了古時制和現代時制中的「子時」時段。可以看出,現代時制的「子時」比古時制提早了一個小時。

不同時區的子時

由於地球自轉的關係,不同時區的同一時間點所對應的子時時段不同。例如,當台灣的時間為子時(晚間23時至翌晨1時)時,英國倫敦的時間則是歐洲中部時間(UTC+1)的凌晨1時至3時,也就是 台灣子時的後兩個小時。

子時在傳統文化中的意義

在傳統文化中,子時常被視為一天的結束和開始,具有轉承和變化的象徵意義。古人認為子時是陰陽交替之際,氣場較弱,容易受到邪祟入侵,因此有「子時不語」的俗諺,意指在子時應避免説話或喧嘩。

結論

延伸閲讀…

時辰-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農曆十二時辰介紹、對照表

「子時」在不同時制和文化脈絡中具有不同的時段意義。瞭解子時的古今定義和時區差異,有助於我們準確掌握時間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