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孟仲季暮」來區分季節的變化,這種細膩的時間劃分方式,至今仍能在農曆節氣中感受到它的智慧。台灣雖然四季不如北方分明,但仔細觀察還是能發現「孟仲季暮」在生活中的痕跡,像是春茶的採收時機、夏季颱風的活躍期,都能用這個概念來理解。
季節階段 | 月份範圍 | 氣候特徵 | 常見農作活動 |
---|---|---|---|
孟春 | 農曆正月 | 乍暖還寒,偶有春雨 | 準備春耕,採收高麗菜 |
仲夏 | 農曆五至六月 | 悶熱潮濕,午後雷陣雨頻發 | 芒果盛產,二期稻插秧 |
季秋 | 農曆九至十月 | 秋高氣爽,日夜溫差大 | 文旦柚採收,曬柿餅 |
暮冬 | 農曆十二月 | 濕冷多霧,寒流來襲 | 草莓季,準備過年食材 |
說到這個,台灣的茶農最懂「孟仲季暮」的奧妙。像是春茶要搶在「孟春」尾聲採摘,這時候的茶葉嫩芽帶著冬季儲存的養分,泡出來的茶湯特別甘甜。而「仲夏」採的夏茶雖然產量大,但因為天氣炎熱,茶葉容易苦澀,通常都拿來做冷泡茶或茶包。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現在看還是很有道理。
傳統市場的攤販也常跟著「孟仲季暮」調整賣的東西。記得小時候跟阿嬤去菜市場,她總說「正月蔥、二月韭」,就是指「孟春」要吃蔥,「仲春」換吃韭菜。現在超市雖然什麼季節的菜都有,但按著時令吃,不僅價格便宜,味道也比較好。像「暮秋」的柿子特別甜,「孟冬」的蘿蔔煮湯最對味,這些都是台灣人代代相傳的生活經驗。
孟仲季暮是什麼?台灣人一定要懂的傳統曆法知識。這四個字其實是古人用來細分季節的超實用方法,跟我們現在說的”春夏秋冬”不太一樣,但更精準更有味道!老一輩的台灣人可能還記得,以前農民曆上常常會看到這些字,現在雖然比較少用,但了解這些傳統知識,會讓你對台灣的節氣文化更有感覺喔!
古人把每個季節都分成三個階段,用”孟、仲、季”來表示月初、月中、月末,後來又加了”暮”來強調季節尾聲。這樣分超細的,比如說夏天最熱的時候就是”仲夏”,我們常聽到的”暮春”就是春天要結束的時候。這種分法在詩詞裡超常見,像是”孟冬寒氣至”就是在講農曆十月初的冬天。
季節 | 第一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三階段 | 尾聲 |
---|---|---|---|---|
春 | 孟春 | 仲春 | 季春 | 暮春 |
夏 | 孟夏 | 仲夏 | 季夏 | 暮夏 |
秋 | 孟秋 | 仲秋 | 季秋 | 暮秋 |
冬 | 孟冬 | 仲冬 | 季冬 | 暮冬 |
這些稱呼在台灣傳統節慶裡還是看得到蹤影喔!像中秋節其實就是”仲秋”的代表,因為剛好是秋天的第二個月。農民曆上的二十四節氣也跟這個系統有關聯,比如”立春”通常落在孟春時節,”大暑”則是在仲夏。以前老人家常說”季夏要注意防颱”,就是農曆六月末的時候,這些智慧現在聽起來還是很實用。
台灣的傳統市場到現在還是會用這些說法,比如”季冬的蘿蔔最甜”、”暮秋的柿子正當時”,這些都是根據古早曆法來的經驗談。有些老茶行也會講”孟春茶”、”仲夏茶”來區分採收時間,因為不同階段的茶葉風味真的差很多。下次去逛傳統市場或茶行,可以注意看看店家是不是還在用這些傳統說法喔!
古人為何用孟仲季暮來分季節?原來超有道理。這個問題困擾過不少台灣朋友,其實這種分法超符合農業社會的生活節奏,而且比單純用春夏秋冬更細膩,完全展現出老祖宗的智慧。
以前的人把每個季節都分成三個階段,用「孟、仲、季」來區分,就像現在我們說月初、月中、月底一樣自然。比如春天就有孟春、仲春、季春,這樣分超實用,農民一看就知道現在該做什麼農事。這種分法最早出現在《周禮》,後來一直沿用到現在,連農民曆都還保留這種說法呢!
季節 | 第一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三階段 |
---|---|---|---|
春季 | 孟春 | 仲春 | 季春 |
夏季 | 孟夏 | 仲夏 | 季夏 |
秋季 | 孟秋 | 仲秋 | 季秋 |
冬季 | 孟冬 | 仲冬 | 季冬 |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要這樣分,其實這跟農作物生長週期超有關。以台灣來說,孟春大概在立春到驚蟄之間,這時候農民要準備播種;仲春是春分前後,秧苗開始成長;季春就到穀雨了,作物都長得差不多。這種分法讓農事安排變得更精準,完全就是古代版的農業行事曆啊!
除了「孟仲季」,古人還會用「暮」來稱呼季節的最後階段,像是暮春、暮秋。這個「暮」字用得超傳神,就像一天中的黃昏時刻,帶點依依不捨的感覺。台灣的暮春時節,常常會遇到梅雨季,農民要忙著防範病害;暮秋則是稻子成熟的時候,準備收割。這些細膩的時間劃分,都是古人長期觀察自然得來的智慧結晶。
農夫如何運用孟仲季暮來安排耕作時程?這個老祖宗的智慧其實超實用!台灣農民自古就靠「孟仲季暮」來劃分季節,把每個月分成三段,搭配24節氣使用,讓耕作節奏抓得剛剛好。像現在7月中旬(季夏),正是二期稻作插秧的黃金期,老經驗的農夫會趁「暮夏」前完成,避開8月颱風季。
傳統農耕曆把每個月分成:
| 時段 | 對應時間 | 常見農事 |
|——|—————-|—————————–|
| 孟 | 每月1-10日 | 整地、播種(如孟春種花生) |
| 仲 | 每月11-20日 | 施肥、除草(如仲夏巡田水) |
| 季 | 每月21-月底 | 收成準備(如季冬曬穀) |
| 暮 | 當月最後幾天 | 休耕養地(如暮秋翻土) |
以種稻為例,老一輩會這樣安排:孟春犁田、仲春插秧、季夏曬田、暮秋收割。這種分法比單純看國曆更貼近自然節奏,像南部種鳳梨的農友就發現,在「孟夏」催花成功率比硬照日曆算來得高。現在很多青農還會搭配天氣App,把科技和古早智慧結合得更好。
台灣氣候變遷越來越明顯,這種彈性時間規劃反而更吃香。像去年突然來的旱災,中部茶農就提前在「季春」採收春茶,躲過後續缺水期。這種分段概念也能用在果樹管理,例如孟冬修剪枝條、仲春疏果、季暮套袋,每個階段都有對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