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季
拼音:jì
人口:約 220 多萬〔 見姓氏 〕
排名:第 112 位。
位於樊姓之後,莊姓之前。
季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季姓來源有七個説法:一説是季姓來春秋時期公族季札後代;一説是季姓來春秋時期季友後代;一説是季姓來上古季連後代;一説是季姓來生序兄弟排行;一説是季姓來唐朝時期趙渠改姓;一説是季姓來蒙古族漢化改姓;一説是季姓來中國其他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公族季札,屬於先祖排行稱謂氏。
姬季札,是春秋時期吳國公族,吳王姬壽夢四兒子,姬諸樊(後襲王位)弟,受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州來(今安徽鳳台)兩地,史稱為“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
季札賢明博學,推讓王位。
他北遊、鄭、晉諸侯國,並觀樂於魯國,評論盛衰大勢時,中時要,以有遠見而著稱。
因為季札遠見卓識,賢明仁德,後世子孫其排行次第為姓氏,別他族,稱季氏,世代相傳。
季氏族人多尊季札季氏得姓始祖,稱季氏正宗。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友,屬於先祖名字氏。
春秋時期,魯莊公姬小弟弟姬季友了慶父,其後裔子孫他字命氏,稱為季孫氏,世代魯國執政。
姬季友孫子季孫行父執政時期,舉賢任能,分財濟,受到國人愛戴,諡號季文子。
季孫氏後來簡稱季氏。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執掌魯國國政,當時幾代魯君無能,以致出現了魯國人知道有季氏,而知道有君主情況。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後裔子孫中,有先祖字號姓氏者,稱季氏,世代相傳。
源於羋姓,出自上古顓頊帝後代季,屬於先祖名字氏。
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顓頊帝裔孫有,生子六人,六曰季,羋姓,楚之後。
季連生附,附穴熊。
其後中,或中國,或夷,弗能記其氏。
”而典籍《國語·鄭語》中,稱祝融後有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
融之興者,其羋姓乎?羋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
”明確指出是羋姓季連部,建立了荊國。
楚之先祖從帝嚳起,均居火稱祝融,夏王朝時其成員或盟國。
後商湯興起,起而代夏,楚之先祖此夏、商交替之際分崩離析,出現了祝融六姓或八姓四處流落局面。
羋姓季連部,這一背景下離開故地新鄭一帶,輾轉丹淅、荊山和漢水流域一帶。
考古學界發掘和研究證明,原江漢地區新石器時代序列文化,夏、商之際發生過動盪,主要表現陶器製作上,突然大大增加了黃河流域影響,説此時有一支來黃河中游力量,通過南陽盆地,隨棗走廊,直抵長江北岸。
這一論證有關文獻記載是相吻合,説北來羋姓季部原來荊楚地區先民相融合,終於形成號稱“荊楚”、“楚蠻”民族,這後來一統中國和中華文化作出貢獻楚族。
楚族出自黃帝或顓頊後,是指族源而言,楚族直系祖先是季,這之前是不見記載。
季連發後裔子孫中,有其排行次第為姓氏者,稱季氏,有複姓季氏者,後省文簡化單姓,稱季姓、連姓。
源於生序,出自兄弟排行,屬於。
先祖排行稱謂氏。
據史籍《呂氏春秋》記載,古代兄弟排行順序“伯、仲、叔、季”,例如上述第一個淵源中春秋時期吳國公子札,行四,世人稱其季札,後世子孫其排行順序氏。
,古代人類生存條件,能存活孩子多,而且女孩不列齒序,因此男孩子通稱“季子”。
春秋時期齊國公族、戰國時期魏國公族中,有季氏,屬於此類姓氏:源。
源於唐朝時期西趙渠帥季氏,屬於改姓。
史書記載:“唐朝時期,西趙渠帥有季氏。
”趙渠,趙煚渠,位置冀州,指是山陝間黃河以東、晉豫間黃河以北,包括了現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和河北西南角、和山東最西一部分。
這裏囊括了華夏族形成過程中主要活動地方。
趙渠,出自趙煚名。
趙煚南北朝末期孝子,甘肅天水人,字賢。
他十四歲時候,當時有人盜伐他父親墓地樹木,趙煚這個盜樹人,痛哭流涕,他執送於官而法辦。
事聞於西魏政權右僕射周惠達,召見趙煚,趙煚揖拜,涕泗交流,悲不自勝,周惠達嘆息者。
當時西魏政權宇文泰執政,聞其名,任命趙煚相府參軍事,趙煚自此政府官員。
隋朝時期,出任冀州刺史趙煚減和消除田地中鹽鹼農作物影響,組織設計並修建了數條泄鹼渠道,其中主幹渠道後人稱趙煚渠。
趙煚渠即歷代稱鹽海子、鹽河。
到了唐朝貞觀十一年,冀州刺史李興利用趙煚渠水灌溉農田。
管理趙煚渠官吏稱作趙渠帥,其中即有季氏官吏,其後裔子孫稱季氏,認為今河北季姓一支。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清時期蒙古諸部,屬於漢化改姓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滿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蒙古八旗姓》記載:
(1)蒙古族博爾濟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斤氏後裔,世居東城。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Borgi Hala。
蒙古族博爾濟氏明朝中葉即多有稱漢姓季氏、邊氏、李氏者,滿族博爾濟氏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季姓、邊姓、李姓。
(2)蒙古族濟魯特氏,世居察哈爾、科爾沁。
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Gilut Hala。
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季氏。
(3)蒙古族扎拉爾氏,稱扎喇亦爾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扎剌赤兒部,以部氏,乃蒙古汗過開過功勳扎剌赤兒·木華黎後裔,世居烏魯特、察哈爾地。
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Jalar Hala。
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季姓、趙姓。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中國土家族、東鄉族少數民族中,有季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唐、宋、元、、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
季氏到2009年1月為止,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六位姓氏,人口:約二百零八萬餘,佔中國人口0.13%。
2020年5月12號,農曆四月二十日這一天出生男孩命運怎麼樣呢?一個名字可以給孩子命運帶來運勢,那麼這一天出生男孩子,結合楚辭取名,取什麼名字呢? 2…一個名字可以讓人眼前一亮,大眾中脱穎而出,可以場合人留下深刻印象。
季札基本時代魯相季友,其孫季孫行父(又名季文子),曾孫季孫夙(又名季武子),玄孫季孫意如(又名季平子),意如子季孫斯(又名季恆子),斯子季孫肥(又名季康子),表明季孫氏季氏過渡。
西漢時期,季氏名人國人季布、季心兄弟,戚圉侯季(今江蘇溧陽人),其子賁侯季長,其孫躁侯季暇,曾孫季信成,玄孫季買,其玄孫時聖上下詔令其復家。
説此期今湖北、江蘇地已有季氏族人分佈。
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期間,季氏族人於史書,但史籍《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記載,季氏地望有魯國、壽春、渤海,説明季氏昌盛於今河北、山東、安徽一帶。
隋、唐以前,社會激劇動盪,則北方季氏族人遷衍江南是勢。
唐朝時期,壽春季氏族人長盛不衰。
兩宋時期,江南季氏名人,江蘇、浙江成為季氏族人主要聚居地,而北方季氏族人則處於分散、小規模聚居狀態。
宋元交戰,使部分季氏族人遷衍於廣東、福建、江西、湖北地。
明朝初期,山西季氏作為明朝洪洞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湖南、湖北地。
明清兩,於江浙一帶,社會,此兩地季氏繁衍日盛。
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記載,兩代季氏進士及第者確切人數共計三十一人,其中江蘇、上海多,計有十七名,其中江陰、泰興各四名,郵、鹽城各兩名。
另外浙江五名,河南、江西各兩名,河北、山西、雲南、山東、福建各一名。
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窺探明季氏分佈之一斑。
1949年,國民黨敗逃台灣島時,有江浙一帶季氏族人或學生、或為軍人赴台。
如今,季氏族人全國分佈甚廣,部分遷移至天津靜海、江蘇一帶。
江蘇、浙江多,這兩省季氏佔全國季氏人口55%以上。
渤海郡:西漢時期鉅鹿、上谷地分出渤海郡,治所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渤海灣一帶。
唐朝時期東北靺鞨(女真族)粟末部主體建立過渤海郡,稱振國(震國),稱渤海國,其時轄地今東北松花江以南渤海地區。
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渤海郡王、汗州都督,遂名渤海。
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渤海灣沿岸一帶。
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滅,後復存在。
魯 郡:稱魯國、魯國郡。
西漢朝初秦朝薛郡改為魯國,治所魯縣(今山東曲阜)。
三國時期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
南北朝時期北改為任城郡。
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改魯縣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兗州。
唐朝時期魯國郡今山東省滋縣。
壽春縣:戰國時期原屬於楚國。
楚考烈王遷於此,命名郢。
秦朝時置其壽春縣,轄地今安徽省壽縣一帶地區。
三思堂:春秋時期,季文子學,遇到一個問題要向人虛心求教,即使學問不如他人,他求教,並覺得丟面子。
現在意思是遇事考慮才去做。
銅佛堂:迨元朝一百零四世兆封公,官居山西郎山總兵,元滅隱居菅縣,時值天災兵禍,人民死亡殆盡,及明太祖天下,乃遷山西民,補曩昔災區,於是兆封公菅縣遷徐州,華山豐邑城南尋得故村,村中存兆瑞公及僕人芝守仁十一人,賴此得聚,兆瑞、兆封、兆麟、兆元、兆祥、兆亨、兆貞、兆利、兆乾、兆坎、兆艮、兆震、兆坤、兆離、兆兑、兆巽、兆山、兆海,合為兄弟十八人,乃鑄十八尊銅佛留作記銘。
現行見姓氏。
今北京,河北,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太原,湖北老河口,湖南芷江,江西崇仁,廣東之澄海,雲南之河口、隴川,四川合江地有分佈。
漢族、蒙古族、土家族有此姓。
《鄭通志》、《續通志》《氏族》俱收載。
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姬姓。
魯桓公季子友之後,曰季孫氏。
”此乃以次氏。
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子稱“公孫”,公孫王父(祖父)字氏。
行父是季友孫,故季氏,季孫氏。
季氏自行父季孫彊並稱季孫氏,傳家故。
如季公鳥、季公亥之類。
凡支庶,並稱季氏其族。
3、《姓氏考略》亦云:“齊、楚、魏皆有季氏。
要以次,諸姓之後可以次排定,故邔、姜(田)、魏諸姓可有季氏。
”
5、或為賜姓。
《續通志·氏族·總論·賜氏》載:明賜元人姓名,伯嘉努曰季安祖。
望出魯國、壽昌。
漢代有季布,楚人;明代有季本,會稽人,經學家;清代有季芝昌,江陰人,閩浙總督。
季姓分佈:分佈廣,佔全國漢族人口:0.13%。
江蘇、浙江省多此姓,二省季姓佔全國漢族季姓人口:59%。
1、系姬姓。
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友,有大功於魯,上卿,魯人稱為季子,其孫行父王父字氏,後有季孫氏,有季氏。
2、相傳子季連之後羋氏,然有一人季氏。
故楚有季氏。
季梁,春秋時大夫。
wēi威姓 姓氏威 拼音wēi 人口約 5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890 位。
位於川姓 後,羣姓 之前。
威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890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7年無2006年無… 2019-07-17mèng孟姓 姓氏孟 拼音mèng 人口約 430 多萬〔 見姓氏 〕 排名第 71 位。
位於白姓 後,秦姓 之前。
孟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712018年712014年702013年732007年702006年… 2019-06-25liào廖姓 姓氏廖 拼音liào 人口約 490 多萬〔 見姓氏 〕 排名第 60 位。
位於範姓 後,石姓 之前。
廖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602018年602014年672013年582007年622006年… 2019-07-04zhòng仲sūn孫姓 姓氏仲孫〔 仲孫 〕 拼音zhòng sū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557 位。
位於姓 後,畫姓 之前。
仲孫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15572018年無… 2019-06-22zhǎng掌姓 姓氏掌 拼音zhǎng 人口約 3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028 位。
位於忠姓 後,緒姓 之前。
掌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1028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7年無200… 2019-07-08hē訶姓 姓氏訶〔 訶 〕 拼音hē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2996 位。
位於炅姓 後,闔姓 之前。
訶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2996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7年… 2019-08-13rán然姓 姓氏然 拼音rán 人口約 1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325 位。
位於邁姓 後,禪姓 之前。
然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1325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7年無2006年無… 2019-07-18shèng聖姓 姓氏聖〔 聖 〕 拼音shèng 人口約 1 萬〔 姓氏 〕 排名第 677 位。
位於本姓 後,潭姓 之前。
聖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677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7年… 2019-07-18季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季姓來源有七個説法:一説是季姓來春秋時期公族季札後代;一説是季姓來春秋時期季友後代;一説是季姓來上古季連後代;一説是季姓來生序兄弟排行;一説是季姓來唐朝時期趙渠漢化改姓;一説是季姓來蒙古族漢化改姓;一説是季姓來中國其他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源於 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吳國公族季札,屬於先祖排行稱謂氏。
姬季札,是春秋時期吳國公族,吳王姬壽夢四兒子,姬諸樊(後襲王位)弟,受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州來(今安徽鳳台)兩地,史稱為“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
季札賢明博學,推讓王位。
他北遊、鄭、晉諸侯國,並觀樂於 魯國,評論盛衰大勢時,中時要,以有遠見而著稱。
因為季札遠見卓識,賢明仁德,後世子孫其排行次第為姓氏,別他族,稱季氏,世代相傳。
季氏族人多尊季札季氏得姓始祖,稱季氏正宗。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 魯國大夫 季友,屬於先祖名字氏。
春秋時期,魯莊公姬小弟弟姬季友了慶父,其後裔子孫他字命氏,稱為季孫氏,世代魯國執政。
姬季友孫子季孫行父執政時期,舉賢任能,分財濟,受到國人愛戴,諡號季文子。
季孫氏後來簡稱季氏。
季文子, 季武子, 季平子三代執掌魯國國政,當時幾代魯君無能,以致出現了魯國人知道有季氏,而知道有君主情況。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後裔子孫中,有先祖字號姓氏者,稱季氏,世代相傳。
源於羋姓,出自上古顓頊帝後代季,屬於先祖名字氏。
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顓頊帝裔孫有,生子六人,六曰季,羋姓,楚之後。
季連生附,附穴熊。
其後中,或中國,或夷,弗能記其氏。
”而典籍《國語·鄭語》中,稱祝融後有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
融之興者,其羋姓乎?羋矣,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
”明確指出是羋姓季連部,建立了荊國。
楚之先祖從帝嚳起,均居火稱 祝融,夏王朝時其成員或盟國。
後商湯興起,起而代夏,楚之先祖此夏、商交替之際分崩離析,出現了祝融六姓或八姓四處流落局面。
羋姓季連部,這一背景下離開故地新鄭一帶,輾轉丹淅、荊山和漢水流域一帶。
考古學界發掘和研究證明,原 江漢地區 新石器時代序列文化,夏、商之際發生過動盪,主要表現陶器製作上,突然大大增加了黃河流域影響,説此時有一支來黃河中游力量,通過南陽盆地,隨棗走廊,直抵長江北岸。
這一論證有關文獻記載是相吻合,説北來羋姓季部原來荊楚地區先民相融合,終於形成號稱“荊楚”“楚蠻”民族,這後來一統 中國和中華文化作出貢獻楚族。
楚族出自黃帝或顓頊後,是指族源而言,楚族直系祖先是季,這之前是不見記載。
季連發後裔子孫中,有其排行次第為姓氏者,稱季氏,有複姓季氏者,後省文簡化單姓,稱季姓、 連姓。
源於生序,出自兄弟排行,屬於。
先祖排行稱謂氏。
據史籍 《呂氏春秋》記載,古代兄弟排行順序“ 伯、 仲、 叔、 季”,例如上述第一個淵源中春秋時期吳國公子札,行四,世人稱其季札,後世子孫其排行順序氏。
,古代人類生存條件,能存活孩子多,而且女孩不列齒序,因此男孩子通稱“季子”。
春秋時期齊國公族、戰國時期魏國公族中,有季氏,屬於此類姓氏源。
源於唐朝時期西趙渠帥季氏,屬於漢化改姓氏。
史書記載:“ 唐朝時期,西趙渠帥有季氏。
”趙渠,趙煚渠, 位置 冀州,指是山陝間 黃河以東、晉豫間黃河以北,包括了現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和河北西南角、和山東最西一部分。
這裏囊括了華夏族形成過程中主要活動地方。
趙渠,出自趙煚名。
趙煚南北朝末期孝子,甘肅天水人,字賢。
他十四歲時候,當時有人盜伐他父親墓地樹木,趙煚這個盜樹人,痛哭流涕,他執送於官而法辦。
事聞於西魏政權右僕射周惠達,召見趙煚,趙煚揖拜,涕泗交流,悲不自勝,周惠達嘆息者。
當時西魏政權宇文泰執政,聞其名,任命趙煚相府參軍事,趙煚自此 政府官員。
隋朝時期,出任冀州刺史趙煚減和消除田地中鹽鹼農作物影響,組織設計並修建了數條泄鹼渠道,其中主幹渠道後人稱趙煚渠。
趙煚渠即歷代稱鹽海子、 鹽河。
到了唐朝貞觀十一年,冀州刺史李興利用趙煚渠水灌溉農田。
管理趙煚渠官吏稱作趙渠帥,其中即有季氏官吏,其後裔子孫稱季氏,認為今河北季姓一支。
時點出生孩子,生辰八字是,會有命運。
李氏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這達幾百年時間內,雖然有人朝做官,但知名度,所以是無聞。
別人認識我們時,可能通過名字瞭解自己,此時一個聽有寓意名字大家起到積極幫助。
2020年11月17號出生孩子生辰八字&nbs…;每個孩子其降臨這個世界上,有屬於自己運勢。
起名文化中國是開始有,時候人們會人八字來孩子取名,五行金木水火土,孩子出生時間來推算出孩子五行屬性,從而通過這種方法來孩子取名。
…名字寓意是,一個寓意能夠孩子帶來運勢,所以家長們希望給孩子取一個寓意名字。
那麼,2020年5月17號,農曆四月二十五日生男孩命運嗎,取什麼名字寓意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2020…李姓《百家姓》中排第4位。
唐代是李姓鼎盛時期,有“天下李”稱。
“人口計算是中華地區人口姓”,是世界上人口姓氏。
李姓區別其他同音姓,説“十八子李”,“木子李”。
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東方雜誌》發表一篇有關“姓”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在台灣、朝鮮和越南,李姓是見姓氏,朝鮮李姓第二大姓。
統計,李姓人口總數1億,其中中國大陸有李姓9207.4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7.19%。
河南省是中國李姓第一大省。
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為李氏發源地。
香港,李姓英文譯音分有Li、Lee及Lay三個,而澳門有Lee、Li及Lei。
Li漢語拼音,Lee及Lay粵語拼音,而Lei葡萄牙語譯音。
另外,英語姓氏“Leigh”可以翻譯作“李”。
李(li)姓,起源有三: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後姓顓頊帝高陽氏後裔理徵,或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官職稱謂氏。
堯時,皋陶擔任大理(掌管刑獄官)職務,其子伯益賜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職務,其子孫當時習慣,官為氏,稱理氏。
相傳遠古時,帝顓頊高陽氏生有兒子大業,大業生子女華,女華再生子皋陶,傳説皋陶叫咎,是上古東夷族首領暤氏孫,生於曲阜(今山東曲阜),繼任東夷族首領,曲阜偃地,所以賜偃姓。
父系氏族社會後期,堯部落聯盟領袖,選拔皋陶幫助治理天下;舜繼堯部落聯盟領袖後,任命皋陶大理。
大理叫做“士”,是古時掌管刑獄官,後來稱理官。
皋陶善理刑獄著稱於世,制定墨、劓、剩、宮、大辟五種刑罰,犯罪者所犯罪行性質、情節進行公平處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會秩序。
禹繼舜部落聯盟領袖後,認為皋陶賢能,準備讓皋陶做自己繼承人,可是來得及禪讓,皋陶逝世了。
皋陶子孫,世襲大理職,到了商朝,官職命名本族姓氏,稱為理氏。
什麼稱為氏而稱為姓呢?先秦時姓氏,既有着十分密切關係,是兩個概念。
姓起源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制時期,與先民們圖騰崇拜有關。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人,以為每個氏族某種動物、植物有某種血緣關係,往往以此作為本氏族名稱,即氏族徽號,這圖騰。
“ 圖騰”系印第安語,意為“他親族”。
馬克思《摩爾根•古代社會•摘要》一書中明確指出:“圖騰一詞表示氏族標誌和符號。
”有些圖騰,後來轉化人姓。
於那時子女知道母親而不知父親是誰,所以姓是代表有血緣關係氏族稱號,説,一個氏族名下成員源於一個母系祖先。
“姓”字形體是“人”和“生”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為姓;後來變為“女”與“生”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姓,生而有姓。
因此,中國早期許多古姓,如姬、姒、媯、姜、嬴,帶有“女”字。
而氏則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是姓衍生分支,為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稱號,説,只有貴族才能稱氏。
姓是決定能不能通婚,同姓不能結婚,而氏是用來區別。
戰國時期,奴隸制宗法制度崩潰,姓氏無什麼區別,姓氏成為表明個人及所生家族符號。
從此後,或説姓,或説氏,或兼説姓氏,是一個意思,即指姓。
一種説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官,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處死,其妻契和氏帶着兒子利貞逃,食李子充飢,得以活命,故稱理,改姓李氏。
另一種説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見有李氏,有老子姓李,名耳,利貞後裔,祖上世代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李為氏。
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怨恨。
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徵人,出於一片忠心,地指出紂王錯誤,勸他改正,結果因此惹惱了紂王而殺害。
理徵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帶着年幼兒子利貞外出逃難。
契和氏本是陳國人(今河南淮陽),想逃回孃家,孃家人,於是豫西方向逃。
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墟”時,母子二人飢餓,不堪,是小利貞,餓得奄奄一息。
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怎能找到食物呢?契和氏發現附近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採下來吃。
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
然後,他們到豫東,離淮陽縣(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
感激“木子”保命功,同時了躲避紂王追緝,理、李同音通用緣故,貞開始改理氏李氏。
源於改姓,屬於帝王、君長賜姓氏。
社會賜姓,是統治者出於自己意志,別人已有姓抹掉,換成自己賜予姓氏。
皇帝姓,稱為“國姓”,所以,皇帝賜臣屬姓大都是自己姓。
皇帝賜姓,往往出於褒賞、恩惠、籠絡,目的是鞏固自己統治;賜姓者來説,是一種莫大榮譽,會使全家乃至全族感到無尚榮耀。
唐朝皇帝賜姓風,盛於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開始,末期唐昭宗李曄,綿延。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夷後,賜當地各少數民族趙、張、楊、李姓。
北魏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回族姓氏中,有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姓,如李、達、答、張、、沐、陝、鄭、朱、金姓。
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十三世紀後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漢、維吾爾、蒙古族過程中形成回族,稱“回回”。
回族散佈面廣,主要漢族雜居,西北地區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安徽、遼寧、北京省、市分佈多,有七百三十萬人。
李氏回族中所佔比例,有些直接來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氏。
今傣族、彝族、土家族、京族、藏族、鄂温克族、維吾爾族、鄂倫春族、土族、高山族、德昂族、侗族、黎族少數民族中,有李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唐、宋、元、、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李氏,世代相傳。
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後,予以補充刊載。
李利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貞,是李姓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祖先。
上古帝王顓頊後 皋陶後代理徵,字德,封為中吳伯,殷紂王時任理官,執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紂王旨意,招來殺身之禍。
家族面臨株危險。
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出逃,到伊侯墟,飢渴交侵,摘路旁樹上果子得生存。
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改姓避難,所以理利貞改姓李利貞,後遷徙定居隴西。
從此李氏延續萬代,繁衍發達而成中華第一大姓。
李陽冰:唐朝書法家,初任塗縣令,其次子李援居縉雲,後無傳。
東門李陽冰後,夏川李氏李綱後,其宋時抗金名,世居於邵武。
姓王李氏李淵二十子李元祥後。
雪峯李氏唐李泌後。
門李氏李唐宗氏後。
周嶺李氏為唐朝北海太守李邕後。
李 暠:一世祖,隴西成紀人東晉安帝隆安四年保守燉煌自稱西涼公,是西涼國王義熙十三年 諡曰武昭王朝號太祖傳,子歆孫恂三代二十三年南宋永初二年北涼王,蒙遜滅。
元配:尹氏,生子二:李歆,李讓。
李棋開:始遷祖,原諱琪,字東美,號茂林,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東山圳上。
明正德四年已巳遷楚佔籍寧鄉落業茂林東山名族,傅派一十有七歷年,四百一十有讀樸耕方興未艾可想見公這人矣,弘治二年酉農曆11月二十四日寅時生,嘉靖四十五年丙寅農曆1月二十八日亥時沒,終年七十七歲,葬四都一區地名沈家塘山丙祔妻家左山醜兼丁癸砂墓有碑。
元配:吳氏,淑德內助辛勤,弘治七年甲寅農曆7月十二日酉時生,嘉靖四十一年壬戌農曆5月十八戌時沒,葬學家塘山內祔夫冢右山醜兼丁癸砂墓有碑。
子三:鑾;鋻;鏨。
附:公仲弟諱琥開字名爵明弘八年乙卯農曆7月二十六日申時生,徙居安徽皖中始遷祖。
公季弟諱珀開字松玉明弘治十年丁巳農曆9月十一日申時生,徙居西蜀為蜀中始遷祖。
李庚三:始祖,字次白,明洪武三年庚戌農曆5月初八申時生,永樂二年甲申吳徙楚卜居潭邑三十今之下五五甲地名塘坪居焉於正統五年庚申農曆9月二十日亥時沒。
葬潭邑本本甲地名琥臘山卯山酉有碑圖。
子四。
李德裕:始祖,字文饒,唐穆宗朝翰林學士,陞江西觀察使加兵部尚書,同平章事作丹扆六箴誎主上嘉納拜歷輔四君後奉冊。
解組居分宜平泉莊。
元配:吳氏,誥封太夫人。
鄭氏:誥封太夫人,林氏:旌貞烈夫人。
李皋陶:一世祖,字庭堅,見左傅注論語疏唐書高陽氏子,見左傅顓頊苗裔孫曰女脩生子大業取少典子日女華生大費見史記業卽皋陶費卽益見毛詩譜子益見書釋文毛詩譜左傅諭疏唐書。
譜配竇氏。
李崇鞠:初祖,字黃華,號金齋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六十三都延康裏壯遊泮水科第沓南來郡邵陽館於官田歐陽氏始卜吉於清水塘而家焉,沒葬邵邑石街上山之陽。
元配:鄧氏,夫婦生,葬邵邑西路永豐二都石街上山亥向。
子一:志完。
李景湘:南遷祖,字慕蘭,生沒葬地未詳,著南避彝騷什。
元配:高氏,生沒葬地未詳,子三:繼昌,繼善;繼美。
李克良:一世祖,字居士,宋明經任和州教諭,葬英邑李家坂甲山庚。
妣段氏,葬夫墓。
子三:從善;乙;德。
公由進士授和州教諭及解組歸田道 英邑之東見山川秀麗風俗醕美緾割遂卜居焉。
厥後予姓分遷田土式廓於公乎。
李 森:始遷祖,葬英山縣白坊嶺梅家崖澗河雙河口月形巳山亥向。
有碑。
清道光三十年春復立月碑。
妣朱氏。
葬夫墓,妣汪氏,葬蘆林木坂羅家墩旗形中坡乙山辛向有碑。
妣羅氏本坂羅家墩諱崖公長女。
葬旗形中坡乙山辛向有碑。
子七:迎殤,潤殤。
堂四;堂五;堂六;堂七;堂八。
墓誌:粵稽我祖德澤忘元世境倉皇初英麓回籍鄱陽十數載轉皖湖鄉澤孝義蘆蘆林可始寓羅宅。
嚴公晉接丰儀蔦蘿誼結勳履畝疆肯構肯堂子主有七六失雁行桐生七葉五桂齊芳友愛乎,北舊居英邑北澗河東隔九十里觀焉手足情聯春徂夏旣翕留幾北歿隨登仙坊嶺下梅家崖前月形山內穴卜狐眠昔立碑石今。
李 觀:始祖,字寶,行二世居隴西年二十四舉進士,舉博學鴻詞太子校書,年二十九逝世於京師,遷葬慶義鄉地名嵩原配。
方氏歲同夫處,子三:李貫、賁、貴。
李東邱:一世祖,明正德進人居於遷北區大業字圩之御六墤以耕讀為業是為御六墤分支始祖配陳氏生卒葬俱莫改子一溪。
李 雄:始祖,身世!李德護:始祖,一名德祜,字行,號潛龍,元年生,明宣德年沒,葬十六三甲荷葉塘左側粟山蜈蚣形戌山辰碑墓,乾隆庚子改建宗祠於墓左,清嘉慶辛未迄甲戌次第重修,清道光甲申復於祠前填補餘地增設花牆並設石榴於墓前衝蓋建祠籍保墓而修墓益以培祠。
有圖傅。
老譜載,祖於洪武甲子茶陵州遷居湘潭一百三地地名白石即今之十六三甲龍船港下白石頭埠口,其生年懷麓堂舊譜載甲申而無月日暾本堂宗譜甲申農曆2月十一午時重修譜載乙農曆3月十一辰時今並年月日時但書年號傅信不傅疑猶史有闕文。
重修譜載宣德年沒,無干支月日敦本堂宗譜載宣德二年農曆6月十五寅時沒,今依重修譜擅刪,亦云了其世次自西平起則祖為二十二派自慶遠祖遷茶陵州起祖七派然今居湘潭者邁衍歷蕃星羅暮布,祖之苗裔固潭初祖,譜紀潭族尊,祖一派於前非畧而詳後,猶蘇明允紀近不紀遠意雲爾。
延伸閱讀…
配段氏,茶夫州萬富女,明洪武年生,宣德年後葬十六三甲青石保黃桑市大湯湖右岸鴌形乾山異四子斌祔左四媳氏祔右左則七派孫乾晹祔各堆平列,妣於洪武戊申農曆6月十七未時生,宣德辛亥農曆10月二十九卯時沒,今盡則其年月日時但書洪武宣德年號,子:仁;信;文;斌;智。
李太郞:始祖,諱志揚,系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第三大王廟爐頭土地圳上李諱核公之子落籍湘鄉舊三十一今十九地名納灘,元三年庚戌農曆8月十五日未時生,壽七十五,明洪武十八年乙丑農曆4月初二日辰時故,葬納灘道觀山辛山乙向。
配扈氏,元延祐元年甲寅農曆2月十五日子時生,壽六十五,明洪武十一年戊午農曆3月十一日申時故,葬十九地名紫花塘屋後寅山申向。
子一:華。
李 德:字裕本,世居山東青州府益都縣北城,明洪武中歷仕雲南部管軍校千户,終前衞前千户封昭信都尉,為入滇始祖,洪武二十九年農曆8月初八日逝世於任,葬雲南西北城外,配陶氏封恭人,合葬。
子二:貴;次華,女一。
李喬現:始祖,字書文,配王氏。
李民輔:始祖,字士,號惟聖,宋神宗熙寧元年戊申恩科第五名舉人官評事,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元豐七年奉旨肇遷湖南寶慶府新化縣卜居城西三十里大陽鄉丹桂村株木山,皇祐元年農曆8月十六辰時生,壽九十歲,紹興九年農曆5月初三未時,葬老虎廬袁家山子山午。
妣劉氏,宋嘉祐元年丙申農曆1月十三午時生,壽七十六歲,紹興元年辛亥農曆6月十八,葬老虎廬袁家山子山午。
生三子:萬一,萬二,萬八。
李守溪:始祖,娶吳氏,生子一,六佛塘遷居泗涇鎮,葬於松江縣三十八保坊二十七園泗涇北張涇橋兩字行二百六十五號主穴後有傅。
子:遯。
李 賡:始祖,字虞風,誥贈正議大夫,孫貴贈太保配黃氏資政殿大學士,履姊贈高平郡太君繼饒氏贈廣平郡太君俱晉贈太碩人,贈素闕夫人。
宋至和間自邵武始遷無錫,子一。
李 信:始祖,配靳氏,生子二:長南道,次道。
李富二:遷居鎮城始祖,謹案,公為,福十五公子開沙遷居邑中,福十五公以上詳開沙族譜茲奉,公為一世祖,公字匯生明嘉靖巳亥時卒,萬厯丙申農曆3月十五日申時期,年五十有八,葬城北花山枝山向庚甲兼酉卯,配周氏,生明嘉靖辛丑農曆12月初五日卯時期,卒萬厯戊子農曆6月二十七日酉時期,年四十有八,合葬,子一:良才。
李發泰:始祖,諡福叟公,元癸卯二十三年農曆10月十二日午時生,壽六十四,丙午宣德元年農曆9月二十八日辰時,葬寶些毛塘下,風水不便,遷石羊山金鋮形山丙。
配李氏,一娘廠酉十七年農曆8月初三日寅時生,年二十五辛酉洪武十四年農曆7月二十四日巳時,葬大蹶頭界山下東向。
馬氏,二孃,即今羅尾馬家塘鎮乾女,乙巳二十五年農曆6月初五日辰時生,年五十一乙末永樂十三年農曆4月二十四日戌時,葬毛塘下褒遷石羊山金鋮形癸山丁,生子四,,愛,軒,。
李伯翼:始祖,宋末人,世居汴梁讀書談道仕進有蘆為山長者,卒辭元初因子宦遊迎養來浙大德中封朝請大夫嘉興路總管府,同知生卒年月及夫人姓氏,子一,衎,峻泉寫譜雲:西溪公世系力註載公墳墓李家堰橋,今已世遺失其處,或雲公係本葬李家堰橋水中,現有石砌大墩,水見即公墓,無據存俟考定。
李一文:始祖,諱鵬舉,字彥和,宋紹興丙子及第初任南昌府奏,次任揚州奉使,三任袁州按察都御史,娶夫人趙氏,生子一:震一。
李 佯:一世祖,改名京字拍,桑唐昭王之子,生於唐懿宗鹹通辛巳農曆4月初一子時期,年二十四剿亂更名京避欽賁墩黃墩遷於昌水卜得,乾九二見田轅已卯春始遷界陽卒後唐清泰丙申農曆10月初五日六魯孫貴懋贈安南節慶討摯使銀青光錄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墓界田佛玉山乙向,娶方氏肱公刺史女,生於唐鹹通壬年農曆3月十一日,逝世於晉天福庚子農曆3月二十九日,贈夫人側方氏,生於唐天後辛酉農曆2月二十日,逝世於晉天福辛丑農曆1月十七日,二妣同葬界田大樓嶺昆向,子三:舉、安、亨。
李 嚴:始祖,生卒,子一:班。
李貳一:遷祖,世居藍溪後一支從閩復遷州,憩世居時家嶴,奉鄞譜存。
李 八:始祖,義行載邑志配氏鈔氏、楊氏,鈔生三子:思忠、將、宣。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洮河中游、武山以西渭河上游、禮縣以北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
西漢時轄地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洮河中游、武山西部渭河上游、禮縣北部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地區。
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襄武(今甘肅隴西)。
北魏時期轄地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趙 郡:漢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秦朝邯鄲郡改為趙國,治所邯鄲(今河北邯鄲)。
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219年)改為趙郡,轄地今河北省中部石家莊市、趙縣、邯鄲市一帶地區。
隋朝時期移治到趙縣(今河北趙縣)。
頓丘郡:漢朝初期置頓丘縣,其時轄地今河南清豐西南一帶地區。
頓丘郡始建於西晉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頓丘(今河南清豐),下領四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清豐、濮陽、內黃、南樂、範縣地。
南北朝時期北廢黜。
唐朝五代十國時期,頓丘澶州治所。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顧國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魏滅,復國後遷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趙國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
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
③宋朝時期定州為中山府,治所(今河北定縣)。
④宋朝時期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其改為中山縣,今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中山市南部翠亨村。
廣漢郡:秦朝時期古蜀郡雒縣。
西漢初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縣治,高祖劉邦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置廣漢郡,轄十三縣,治所乘鄉(今四川金堂),西漢武帝劉徹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時益州,刺史治所遂寧(今四川遂寧),其時轄地今四川省廣漢縣、遂寧縣、謝洪縣一帶地區。
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移治到雒縣(今四川廣漢,雒縣雒水流縣境而得名,故城今北外鄉境五里巷)。
晉朝時期徙廣漢郡治廣漢,今四川遂寧縣東北,尋還後漢治,北周時期廢黜。
隋朝時期,雒縣縣城始徒今雒城鎮。
唐朝時期改稱漢州,民國初期廢州縣。
1988年戊辰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渤海郡:西漢時期鉅鹿、上谷地分出渤海郡,治所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渤海灣一帶。
唐朝時期東北靺鞨(女真族)粟末部主體建立過渤海郡,稱振國(震國),稱渤海國,其時轄地今東北松花江以南渤海地區。
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渤海郡王、汗州都督,遂名渤海。
渤海郡地跨烏蘇裏江兩岸,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渤海灣沿岸一帶。
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滅,後復存在。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於縣境置鍾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當時襄城縣治,後歷為州治、縣治。
治所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安陸(今湖北雲夢),其時轄地今湖北省安陸市、鍾祥縣、潛江市、鈣陽縣東部,以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
三國時期曹魏、孫吳各置江夏郡:吳國孫權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廬陵三地設江夏郡,治所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時轄地今湖北省武漢市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地區;曹魏江夏郡治所上昶(今雲夢西南)。
西晉滅吳後,治地,改為武昌郡。
南北朝時期宋國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轄區縮為今武漢及其附近一帶。
隋、唐兩朝江夏郡即鄂州。
梓潼郡: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隋廢。
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條所述。
舊梓潼縣,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時綿州巴西(金山)郡地。
範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
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範陽郡,其治所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
西晉時期改為範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範陽郡。
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唐朝時期幽州範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薊縣(今北京),又名方鎮。
唐朝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
唐朝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範陽縣治所。
梁 郡:稱梁國、梁國郡,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範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
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
北魏時期回故治,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後宋州梁郡。
唐朝時期睢陽郡。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地區多。
魯國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
晉國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
戰國時期魏國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
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國奪取楚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白起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上黨郡分隔。
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大部分地區,後縮。
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
唐朝初期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改鄧州南陽郡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
元、、諸朝,南陽府治南陽,即漢朝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唐《姓氏譜》載“李氏十三望,隴西第一。
”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同源,人數多,聲望。
唐朝以前趙郡李氏地位於隴西李氏。
趙郡堂:望立堂。
中山堂:望立堂。
龍門堂:望立堂。
李氏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第一個李氏人物。
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於楚國縣厲鄉曲仁裏,做過周朝“守藏室史”(管理藏書史官),是春秋時期思想家和道家創始人,傳為《老子》一書作者。
史籍中有的説他是周平王(春秋初期)時期人,説春秋末期孔子他問禮,於是説他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或二百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
《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主要經典,“道”來説宇宙萬物演變,包含着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中國哲學發展有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角度吸收了老子思想。
據史籍《新唐書》記載:李氏始祖李利貞是娶陳國契和氏家女兒,生兒子叫李昌祖,後陳國任大夫,住縣。
李昌祖兒子叫李彤德。
李彤德曾孫叫李碩宗,周康王賜采邑於縣(采邑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隸社會時期帝王或諸侯封卿、大夫土地上勞動奴隸內土地)。
李碩宗五世孫叫李乾,字元果,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李耳父親和母親。
李耳後代李宗,字尊祖,魏國做官,封於段,幹術大夫。
李宗子李趙國大將軍,孫李兑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
李躋有兩個兒子:李雲、李恪。
李恪兒子李洪,任秦國(今甘肅、陝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秦將軍。
李興族子李曇,字,趙國做官,封柏侯(今河北唐山),後入秦,任御史大夫。
李曇有四個兒子:李崇、李辨、李昭、李璣。
他們及其後代因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今甘肅臨洮)太守,封南鄭公,隴西房;四子李璣,戰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二兒子李牧趙國做官,定居趙郡(今河北邯鄲),趙郡房。
後來,隴西房分為三十九房,趙郡房分東、南、西三個組系。
李耳後,李氏人口增多。
春秋時期晉文公(都城今山西翼城)理獄官李離、戰國時魏文侯(今山西夏縣)相李悝,是早期遷入山西境內李氏人;戰國時秦昭王任蜀郡(今四川)太守李冰,是遷入四川李氏人;李耳孫李同,到趙國(今河北邯鄲)做官,是遷入河北李氏人;李同裔孫李恪兒子李洪,到秦國(今陝西鹹陽)做官,是遷入陝西李氏人;李洪裔孫李曇,秦國任御史大夫,其長子李崇開創隴西房,四兒子李璣二兒子李牧開創趙郡房,形成李氏宗族、兩支派。
兩漢、三國時期,李氏人許多地方開闢出新聚居點。
西漢時期,李氏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如李耳裔孫李解,膠西國做官,留居(今山東);更始初任軍師將軍李淑為豫章人(今江西南昌)。
到東漢、三國時,李氏有多人走向四面八方,東北發展遼寧一帶,如東漢時率鄉勇抗擊海賊李久遼東人(今遼寧遼陽);西北發展寧夏一帶,如東漢末車騎軍李催北地人(今寧夏吳忠);東南發展江蘇,如東漢時善風角占候之術李南句容人(今江蘇句容);向南發展廣東、湖南、湖北,如東漢時交趾刺史李進高要人(今廣東高要),三國時吳丹陽太守李衡襄陽人(今湖北襄樊);向西南發展雲南,如三國時蜀漢興亭侯李恢為俞元人(今雲南澄江)。
三國時期,魏國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設中正,郡設中正,執掌用人權,從此形成把持政權士族制度。
這個任人“家世”時代,“士族”行列裏有李氏。
東晉、南朝時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級,北方山東(指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一郡之內大姓望族稱為郡姓,列王、崔、盧、李、鄭為大姓。
因為士族門第大都是祖先望、世代保持富貴、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習禮教形式和表現異於常人風尚、能談論、有文章各種因素構成,説李氏崛起。
但是,這裏列大姓限於山東地區,説時李氏還不是全國大姓。
十六國時期,後出現了兩個李氏政權:大成國和西涼國,從而提高了李氏聲望。
隴西李氏西魏、北周隋朝,世代皇親國戚,官位顯赫,隋末,朝廷內外具有實力,唐朝李氏空前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外,這一歷史時期,李氏分佈於上文所述地區外,有今內蒙古、浙江、安徽省區李氏人載入史冊。
但總來説,李氏仍主要是北方發展。
李氏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這達幾百年時間內,雖然有人朝做官,但知名度,所以是無聞。
延伸閱讀…
隨陳化父子入閩:唐朝初期,朝廷派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閩南鎮壓“蠻獠嘯”,後其子陳元光繼任,了局勢。
籍將佐李伯瑤隨陳氏父子入閩開發漳州,功績,留居當地,其子孫散處龍溪、漳浦諸縣。
武周時期避禍南逃:唐高宗皇后武則天公元690年廢唐睿宗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周,史稱武周。
她任用酷吏,興大獄,使宗室、朝臣人牽連冤殺。
避禍,宗室李氏部分人長安、洛陽逃到江南定居。
避“安史”南遷: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以誅楊國忠名,起兵叛亂,歷時八年方被。
這場戰亂,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逃往江南避難,其中有一批李氏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唐天寶末年任河東節度使,郭子儀了“安史”,功封臨淮郡王。
李光弼公元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子孫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於江西、四川、雲南、貴州地。
李德裕貶死崖州:唐穆宗時期牛僧孺、李宗閔首和李德裕首朋黨之間四十年鬥爭,史稱“牛李黨爭”。
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相,李宗閔貶死,牛僧孺被黜。
到了唐宣宗時,牛派得勢,李派遭罷斥,李派首領李德裕貶為崖州(治所今海南瓊山)司户,於公元850年病逝,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成為徙居海南李氏人。
隨王氏兄弟入閩唐末至五代年間,中原地帶動亂,河南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後福建創建閩國。
河南一些李氏人王氏兄弟入閩,定居於莆田、晉江,後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地,進而向西發展,分佈於廣東、廣西一些地方。
唐朝後,出於多種原因,李氏播遷,分佈地廣泛。
其中,遷徙人數多是宋朝“靖康變”時南遷。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冬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
次年(公元1127年)農曆4月金國貴族俘獲宋徽宗、宋欽宗及其宗室、后妃數千人,並掠走大批珍寶器物、皇家藏書,北宋滅亡,史稱“靖康變”。
公元1127年農曆5月康王趙構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即宋高宗),史稱南宋。
同年農曆10月南宋政府南遷揚州,後逃到鎮江,逃至杭州。
這一時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規模南遷,有追隨宋高宗趙構足跡,有自找去處,總流向是長江以南地區,其中有許多李氏官紳士民。
此外,有抗金義軍中李氏人輾轉南遷。
如王屋人(今河南濟源)李興,領導一支抗金義軍轉戰於黃河兩岸,作戰失利,李興率領所部義兵萬餘人南渡歸附南宋。
遷徙江南李氏人,寓居浙江、江蘇者多,其次有遷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地者。
例如,覃懷人(今河南武陟)李曾伯,舉家渡江後居嘉興(今浙江嘉興),宋理宗寶佑年間舉進士,後官治海制置使;李芾開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陽),恭帝德祐初知潭州;開封飲食業烹飪羊肉廚師“羊肉李七兒”、善於用肉和各種萊餚做湯聞名“雜菜羹李婆婆”南遷後杭州重操舊業。
明清時,李氏遍佈國大部分地區。
明朝,李氏基本上遍佈陸各省,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有人東渡台灣省海峽,到台灣省島求生存發展。
明朝天啓年間,顏思齊福建南安人鄭芝龍設寨於台灣省港(今台灣省北港),鄭芝龍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漢人到台灣省墾荒。
當時有李魁奇為鄭芝龍守寨,這是入台李氏人。
公元1661年鄭芝龍子鄭成功率領將士數萬人進攻荷蘭人佔領台灣省,八個月戰鬥,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於公元1662年2月1日收復台灣省。
此後,鄭在台灣省建立行政機構,推行屯田;他前往將士,留在了那裏,開發台灣省。
鄭收復台灣省五個月後病逝,其子鄭經嗣位,據守台灣省直公元1680年。
鄭氏父子入台、治台時期,有許多李氏人追隨左右,收復台灣省戰鬥及開發台灣省事業中,做出成績。
僅收入《台南市志》中李氏人物有:延平郡王府兵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鋒鎮李茂、守衞澎湖右先鋒鎮領兵副總兵李錫、右衝鎮李昂、鄭經襲位立有大功李思忠、水師第二鎮先鋒營副李富、總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李芳、果毅中鎮下部司李升、遊兵鎮中營守備李忠、遊兵鎮管炮守備李受多人。
史籍《台灣省通史》文獻有許多篇幅記述鄭時期李氏在台活動,如:明永曆十八年(公元1665年)明朝遺臣李茂春隨鄭經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裏;明永曆二十二年(公元1669年)人李達入墾糠榔西堡潭;明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80年)淡水通事李滄,獲準前往卑南(今台灣省東部)採金。
清朝政府收復台灣省後,於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置台灣省府,,閩、粵李氏移民接踵擁至台灣省中部;清雍正、乾隆時期入台人數,墾殖地不斷擴展。
清朝末期,台灣省平原和盆地開拓殆盡,後續入台李氏人山區求發展。
此,史籍《台灣省篇》文獻記述,如:清康熙二十四年李嬰進入鹿仔草堡開墾;清康熙二十九年閩人李陽入墾他裏霧堡田頭莊;清康熙三十二年閩人李雲龍入墾學甲堡(今台灣省台南學甲鎮);清康熙六十年粵籍義民李煥挺居於下淡水港,朱一貴;康熙末年粵人李貞鎬入墾哆噦咽堡前大埔莊;清康熙年間龍溪商人李元入台灣省府(今台灣省台南)開設糖廊,號“李勝興”;清康熙年間南安人李碧黃放合墾於糠榔西堡港尾寮莊;清雍正九年粵籍義民李伯壽居於彰化阿束莊附近,大甲西社番變時戰死;清雍正末年李、陳、郭、蔡、姓,合墾於苗栗二堡苑裏;清嘉慶初年李、謝、林三姓入墾東螺西堡寶鬥莊;清嘉慶十七年李享人入墾奇萊荒埔(今台灣省花蓮);清嘉慶二十三年李、王、張三姓計一百四十人,合力開闢井子腳鹽田;清道光七年,李合吉人入墾奇菜荒埔……總之,三百多年來,閩、粵李氏絡繹不絕於台海道上,他們定居台灣省後,披荊斬棘,鑿山闢田,開發和建設台灣省做出了應有貢獻。
李氏海外發展於台灣省移民,於歷史原因形成越南李氏和朝鮮李氏外,移居海外是明朝初年福建徙居日本李氏人。
這些人熟悉水性,善於駕船,去琉球國(日本西南部琉球羣島)後,有李榮、李傑、李敬、李進、李隆、李陸、李珍、李華、李彌、李葉人受琉球國派遣,作為出使明朝、清朝通事。
史籍《明會要》記載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賜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貢”,其中有李氏人。
這些李氏人後來定居於今日本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米村一帶。
清朝以來,是鴉片戰爭後,南方沿海一些居民開始渡海徙,到南洋(東南亞)謀生,其中有許多李氏人。
有關史料顯示,早期下南洋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廣東廣州、惠州、潮州、嘉州、瓊州(今海南)地男性青壯年,他們通過香港、澳門、廈門、汕頭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到達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國家。
於他們支付路費,絕大多數是“傭工”身份,通過中介機構轉販到南洋。
當時香港合安棧、新加坡廣福泰棧,專門事拐賣、販運華工機構。
他們到達南洋諸國後,基本上是做苦工,一番勞動後,有經濟上有積蓄,做點小本生意,待有資金時,轉而經營商業,赴南洋者並獲得。
儘管如此,奔赴南洋人絡繹不絕,以致一浪過一浪。
南洋諸國擁有多人口李氏華人,這遷入。
李氏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歐、美各國,有一百多年歷史了。
公元184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於缺乏採礦勞力,中國東南沿海招募華工,其中有閩、粵地一些李氏青壯年,這些華工美國西部早期開發做出了貢獻。
此後他們美國各地發展繁衍,人口增加,從而使美國成為美洲李氏華人主要聚居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法兩國解決後勞力,中國政府允許,中國上海、天津、青島、河南地招募華工二十五萬人,其中有李氏人。
當時前蘇聯河南永城、夏邑縣招募勞工,其中有李氏人。
越南民族具有歷史,從古代起中國有密切關係。
中國五嶺以南地區古稱交趾,上古時代,帝堯南撫,到交趾。
公元前二世紀初,南越王趙佗置交趾郡,轄境當今越南北部。
漢武帝時,交趾郡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今廣東、廣西大部和越南北部、中部,治所今越南河內西北,東漢移治龍編(今越南河內天德江北岸),直到隋朝,一度稱交州,交趾郡。
唐朝,交趾國為安南都護府地,到公元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晉時期)後獨立,形成國家。
北宋封其王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國王,此後即稱其國安南國,直到公元1802年改國號越南。
於中國越南這種密切關係,秦漢時期開始,中原地區許多人持續不斷地遷往那裏,其中有李氏人。
唐朝中葉,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後裔李象古任安南護,其子孫留居安南。
北宋時李象古裔孫李公藴前黎朝任殿前指揮使,住安南北江法,附近有一棵木棉樹雷擊,留下斑斑痕跡,於是他藉機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平”語,利用人們迷信符瑞心理,製造李氏應為國王輿論。
公元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藴擁立帝,建立了越南李氏王朝,建都大羅城並改城名為升龍(今越南河內)。
越南李朝歷八主二百一十六年,實行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大體仿照中國。
其中,李氏王朝採用賜姓手段來加強統治,賜文臣武李氏,從而使越南李氏人口擴充,發展成為越南大姓。
朝鮮歷史和文化,從古代起中國有往來。
公元七世紀中葉,新羅國統一朝鮮,與唐朝有着密切聯繫。
朝鮮地理學家李重煥所著史籍《擇裏志》記載:“羅末通中國而始制姓氏,然仕宦士族略有,無有。
”公元936年建立高麗王朝後,“始仿中國民族,頒姓於八路,而人有姓。
”於此可見,古代朝鮮姓氏是仿效唐朝姓氏而制定。
於中國朝鮮唇齒相依鄰邦,關係密切,長期以來有中國人移居朝鮮,其中有李氏。
説李氏朝鮮創建者李成桂,其先祖遼東李氏一支,後躲避戰亂而遷朝鮮。
李成桂出身貴族,本王氏一個領,參與軍機中樞,公元1388年舉行兵變,廢王禍,王昌,次年廢王昌立王恭讓,獨掌大權。
公元1392年逐王恭讓王,自己即位,改國號朝鮮,建都漢城。
李氏朝鮮歷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曾於公元1897年改國號韓,公元1910年朝鮮日本侵佔,李氏鮮方徹底滅亡。
李氏王朝統治朝鮮五百多年時間裏,下令王氏高麗賜王氏恢復其原姓,同時採取“賜姓”辦法加強統治,賜予許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鮮李氏人口增加。
明末清初,李如松子孫及大明朝廷遺臣李氏一批李氏人避難遷入朝鮮。
如今,朝鮮常用一百四十三個姓氏中,李氏為第二大姓。
中國歷史上,李氏稱帝稱王者多達五十八人,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蜀、西夏和大順政權。
道德傳家:源自老子。
李氏家譜中,老子是十七世裔孫,名耳、字聃,河南鹿邑人,是周朝主管王室藏書官吏,因而是一位學問淵博、見識高深人,孔子他請教關於禮事,可以説是孔子老師。
老聃闡發了一系列哲學思想,其中有關於“道”理論,因而《道德經》奉為道教經典,老子其人披上了五光十色宗教幔紗,視如神明。
所有李氏族人自己是老子後裔而感到,李氏宗族有這位名揚四海偉人而門庭增輝。
李耳:(生卒年待考),字聃,又名老子;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
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教創始人。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古書中李克寫成裏克,或訛作李兑、季充。
戰國初期魏國政治家。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軍事家。
李冰:(生卒年待考),戰國時期蜀郡太守、水利工程學家,都江堰設計和興建組織者。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
秦朝政治家。
李廣:(公元前?~前119年),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
西漢領。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名將李廣之孫。
西漢領。
李固:(公元94~147年),東漢大臣。
字子堅。
漢中南鄭人(今陝西漢中)。
東漢大臣。
李忠:(生卒年待考),字仲;東萊黃人。
東漢雲台二十八十五。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禮;潁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
東漢政治家。
李傕:(生卒年待考),東漢末期宦官。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今山東山陽)。
三國時期曹魏領。
李登:(生卒年待考),三國時期曹魏音韻學家。
李登曾任左校令。
所著《聲類》十卷,宮、商、角、徵、羽五聲區別字音,分立韻部,是歷史上一部韻書(書失傳)。
李軌:(生卒年待考),字處,武威姑臧人。
隋末唐初士閥。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藥師;京兆三原人(今陝西三原)。
隋朝名將韓擒虎外甥,唐朝領。
李林甫:(公元?~752年),小字哥奴,與大唐皇帝一脈相承,是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第五世孫。
若論其輩分,李林甫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輩。
唐朝重臣。
李輔國:(公元704~762年),本名李靜忠,擁立唐肅宗即位,任元帥府行軍司馬事,故更名輔國。
唐朝宦官。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後其一支謫居中亞碎葉(前蘇聯境內托克馬克附近,唐朝時期屬條支都護府統攝),李白即降生於此。
周武神龍初年,李白隨父逃歸於蜀,居綿州彰明(今四川江油)。
唐朝詩人。
李光顏:(生卒年待考),山西榆次人。
唐朝領。
李光弼:(公元708~764年),契丹族;柳城人(今遼寧朝陽)。
唐朝領。
李愬:(公元773~821年):字元,李晟子;洮州臨潭人。
唐朝領。
李賀:(公元790~816年),字長吉;生於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自稱隴西長吉成紀人。
唐朝詩人,稱“詩鬼”,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合稱“唐三詩”。
李舟:(生卒年待考),唐朝音韻學家。
李舟曾孫愐《唐韻》,加訂,撰《切韻》十卷。
李陽冰:(生卒年待考),字温;趙郡人(今河北趙縣)。
唐朝文字學家、書法家。
李陽冰唐乾元時縉雲令,官將作監。
工篆書,得法於秦《嶧山刻石》,變化開合,自成一格,後世學篆者多宗。
刊定《説文》為三十卷,不守許慎,説,但多有臆斷。
書傳。
碑刻有《怡亭銘》、《般若台提名》。
李商隱:(公元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父起,遷居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
唐朝詩人。
李羣玉:(公元813~863年),字文山;澧州人(今湖南澧縣)。
唐朝詩人。
李克用:(公元856~908年),本姓朱耶氏,祖先是西北沙陀人。
唐朝末年五代初期軍事家。
李宏皋:(公元?~951年),長沙人。
五代十國時期學者。
李存審:(公元862~924年):字德詳,原姓符,名存;陳州宛丘(今河南淮陽)。
後唐名。
李若水:(公元1093~1127年),原名若冰,字卿;邯鄲曲周人(今河北邯鄲)。
宋朝民族英雄。
有《李忠慰公集》傳世。
李迪:(公元971~1047年),字復,濮州人(今山東鄄城)。
宋朝大臣。
李師師:(生卒年待考),本姓王,四歲時亡父,因而落入娼籍李家,改名李師師。
北宋末年名妓。
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女,號易安居士;濟南人(今山東濟南)。
南宋詞人。
李善長:(公元1314~1390年),字百室;鳳陽定人(今安徽鳳陽)。
明朝初期重臣。
李東陽:(公元1447~1516年),字賓;茶陵人。
明朝太子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李定國:(公元1620~1662年),陝西榆林人。
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領。
李光地:(公元1642~1718年),字晉卿,號庵;福建安溪人。
清朝初期大臣。
李塨:(公元1659~1735年),字主,號恕谷;河北蠡縣人。
清朝學者。
主要著作有《大學辨業》、《聖經學規纂,》。
他早年是顏元學説篤信者。
李漁:(公元1610~1680年),取名仙侶,後改名漁,號天徒,號笠翁;蘭溪人(今浙江蘭溪)。
清初戲曲家。
李鴻章:(公元1823~1901年),字子黻、,號荃、儀叟;合肥人(今安徽合肥)。
清朝晚期軍政重臣、清朝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主要倡導者。
李秀成:(公元1823~1864年),廣西藤縣人。
太平天國領、太平天國後期軍事統帥。
李宗仁,中華民國前任副總統、前任代理總統李大釗,中國共產黨創立人之一李先念,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領,政治家李進孩:(公元1914~1991年),女,又名李二妮、李雲鶴、蘋、江青;山東諸城東關街人。
中共“四人幫”之一。
李維漢:湖南長沙人。
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