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學習:認知與行為轉化的過程
學習是獲得新知識、能力、價值觀和態度的過程,不僅限於人類,其他動物和某些植物也具有學習能力。學習可透過直接經驗,如受到爐火的灼傷,或透過重複體驗而積累。令人驚訝的是,學習的改變可能持續一生,區分遺忘與無法恢復的記憶十分困難。
從出生開始,甚至更早[4],人類就持續地學習,這是一個與環境交互的結果。教育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和教育學等領域探討了學習的性質和過程,發現學習可源自習慣、條件反射、更複雜的活動,或遊戲,後者只存在於較聰明的動物中[5][6]。學習可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發生。此外,遭遇無法避免的負面事件會導致習得性無助的現象。


令人著迷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在出生前就開始了行為學習。在懷孕32週時,就已觀察到習慣的形成,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在早期就能進行學習和記憶[8]。
一些學者認為遊戲是一種學習形式。孩子們在世界中進行實驗,透過玩耍瞭解規則和互動方式。Lev Vygotsky同意遊戲對兒童成長至關重要,因為他們透過玩教育遊戲來理解周遭環境。進一步而言,Vygotsky 認為遊戲是學習語言和溝通的第一型態,也是兒童開始瞭解規則和符號的階段[9]。這引發了一個觀點:生物的學習總是與符號過程相關。
孔子在《論語》中所説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道出了學習的本質,意即及時地温習和實踐所學知識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根據孔子和其他中國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學」包含了獲取知識、技能和思想。「習」則是指鞏固知識、技能的行為瞭解了學習的複雜性,我們理解了它是一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以及獲得適應和改變環境能力的過程。
荀子在《勸學》中強調,「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表明學習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學習是一種內在的傾向或能力的改變,這種轉變應是後天習得的,而非先天反應或生理成熟作用的結果。
條件反射:建立聯繫
條件反射是一種學習形式,指的是一個原本無關的刺激與一個特定的反射性反應產生關聯,導致在未來出現該刺激時觸發相應的反應。巴甫洛夫的狗是一個著名的例子,當狗在被餵食的同時聽到鈴聲,之後只要聽到鈴聲就會分泌唾液。
操作性條件反射:後果的影響
操作性條件反射是另一種條件反射形式。它始於生物體的自願行為,然後這種行為會導致環境做出回應,提供一個結果,可能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這個結果反過來會成為一種回饋,影響生物再次執行此任務的可能性。
學的意義
何謂「學」?
「學」字在中文裡具有豐富的意義,既可作為動詞,也可作名詞使用。作為動詞,「學」意指獲取知識、技能或修養。而作為名詞,「學」則指某一門學科、領域或專業。
學習的分類
學習的類型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類型 | 定義 |
---|---|
認知學習 | 獲取知識和理解力 |
技能學習 | 習得具體的能力 |
情意學習 | 培養價值觀、態度和情感 |
元認知學習 | 瞭解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策略 |
學習的意義
學習對個人和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個人成長:
* 擴展知識和視野
* 提升技能和能力
* 培養道德情操
* 促進個人全人發展
2. 社會進步:
* 推動科技和經濟發展
* 提升社會文化水平
* 促進社會和諧
* 應對全球挑戰
3. 個人觀照:
* 滿足好奇心
* 增進生活樂趣
* 陶冶性情
* 追求自我實現
如何有效學習
有效的學習需要以下要素:
要素 | 描述 |
---|---|
動機 | 學習的動力和目標 |
專注力 | 集中於學習任務 |
元認知策略 | 自我監控和調整學習過程 |
適當的學習環境 | 沒有分心且有利於學習 |
有效的學習資源 | 教材、輔助資料和老師提供 |
持續的練習 | 規律的複習和應用 |
結論
延伸閲讀…
學-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學_百度百科
「學」的意義廣泛而深遠,不僅是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更涵蓋了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和個人觀照等面向。透過有效學習,我們可以提升自我、促進社會發展並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