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蜂蜜,地球生命鏈上的守護者
蜜蜂,這些昆蟲在我們的生態系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的存在與否,甚至會影響地球的整體生態平衡。人們常説:“倘若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將無法存活超過四年。”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蜜蜂僅僅是能製造蜂蜜的昆蟲,令人敬而遠之。尤其是當發現住家附近突然出現一個巨大的蜂巢時,人們常常如驚弓之鳥,立即尋求他人協助焚毀或請求消防部門清除,唯恐家人遭到蜜蜂蜇傷。
事實上,大眾不必過度恐懼蜜蜂,更無須一見到它們就趕盡殺絕。蜜蜂並非害蟲,反倒是人類生存岌岌可危的主因之一。一個最初只有兩人的團隊,藉由社羣媒體的推廣,逐漸結識了一羣蜜蜂專家,組成了一個拯救蜜蜂的隊伍。這個團隊在接到民眾通報蜜蜂巢穴問題後,便會盡快安排隊員前往協助蜜蜂搬家,將蜜蜂連同巢穴一併移至安全的地點,避免蜜蜂被滅絕。


這個拯救行動逐漸獲得研究機構的認可,在2017年將這項任務列為該機構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成立了“拯救馬來西亞蜜蜂(MY Bee Savior)”團隊,在機構內設立了一個蜜蜂園區,將所有遷移的蜜蜂安頓在此,除了保護蜜蜂外,也進行研究計畫與提取蜂蜜,為保護環境生態盡一份心力。目前這項志工計畫已推廣至全國,約有200人登記為志工,參與拯救蜜蜂的工作。
目前擔任“拯救馬來西亞蜜蜂”團隊秘書的依扎杜爾受訪時強調,志工提供的遷徙蜜蜂服務是不收費的,因為他們的首要目標是推廣公民宣導,阻止蜜蜂中毒身亡,保護並增加蜜蜂族羣,並鼓勵可持續的養蜂及採蜜方式,將蜜蜂遷徙至可持續生存的養蜂場,例如毗鄰的雪蘭莪州布特拉大學。
“現階段我們仍是民間組織,所有設備都是自行備置,包括養蜂服和蜂箱等,因此我們接受捐款,以資助志工的交通費。如果捐款較多,我們就能購買更多養蜂服和設備,讓志工在執行任務時更加安全。”他坦言當初成立這個團隊時,並不懂得遷徙和養蜂技巧,之後不斷向這方面的專家學習,現在已掌握遷徙蜂巢和基本的養蜂技術。
他表示,團隊成員都是志工,一旦接到民眾通報需要協助清理或遷徙蜂巢,他們會在幾天內聯絡最靠近的志工出動。
“現在大多數民眾發現蜂巢後,通常會聯絡消防局。但由於消防員未受過遷移蜂巢的訓練,所以通常會以焚燒方式處理,讓蜜蜂自行離開,無形中許多蜜蜂被燒死。因此我們已向消防局建議,為他們安排培訓課程,他們也贊同這項建議。不過由於消防局有重要的績效指標,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完成任務,所以我們會再研究加速搬遷蜂巢的方法。”
他解釋,出現在我國的蜜蜂主要有四種,分別是蜜蜂(honey bee)、無刺蜂(stingless bee)、孤蜂(solitary bee)和熊蜂(bumble bee)。由於蜂羣的生活習性不同,因此它們築巢和遷移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例如大蜜蜂(Apis dorsata)類,它們會選擇在空曠、通風、高處或粗大樹枝上築巢。而東方蜜蜂(Apis cerana)或我們稱為甘榜蜜蜂,它們喜歡在密封、黑暗的地方築巢,例如箱子、縫隙,但也可能在空曠的地方築巢,因此遷移方式取決於它們築巢的地點。”
依扎杜爾表示,一些民間養蜂人收到通知後,也會自己前往捕捉,然後遷移到自己的蜂場,以提取蜂蜜。這也是保護蜜蜂的方法之一,因為該團隊成立的宗旨就是增加蜜蜂的數量,避免蜜蜂數量減少,甚至消失。
他坦言,在都市化的發展過程中,蜜蜂變得無處可築巢,只能在都市或住宅區築巢。雖然可以將蜜蜂遷移到他們所開闢的養蜂區,但蜜蜂的習性是喜歡靠近森林或花果繁茂的地方,這不但可以提高蜂蜜產量,也可以幫助植物授粉,因此之後或許會將它們遷移到郊區,同時也可以維持生態平衡。
他強調,蜜蜂對大自然的生態非常重要,人類75%的食物都仰賴蜜蜂授粉,90%的野生植物也仰賴蜜蜂授粉,因此蜜蜂倘若從地球上消失,人類的食物鏈也會跟著消失。
“根據2007年的一項報導,世界已經有數千萬只蜜蜂消失了,大馬雖然沒有統計數據,但在80年代我國的養蜂業非常蓬勃,到了1996年時蜜蜂感染羣體崩潰症(CCD)大量死亡,養蜂業完全倒閉,直至最近幾年蜜蜂才重新出現。”
眾所周知,蜜蜂是一種羣居性昆蟲,它們大多在較為偏僻和隱蔽的地方築巢。但有時蜜蜂也會出現在屋內或屋檐下築巢。那麼,家裡有蜂巢該如何處理呢?下面將介紹處理方法。
發現家裡有蜂巢時,先別著急。首先仔細觀察它們是蜜蜂窩還是馬蜂窩,很多人對蜜蜂和馬蜂並不熟悉,會將所有蜂窩都稱為蜜蜂窩,因此發現蜂窩後,我們優先確定它們的種類。蜜蜂的體型偏短圓,而馬蜂的體型偏細長。如果是蜜蜂窩,我們不必過度擔心,它們很少會主動攻擊人。如果是馬蜂窩,則需注意及時處理,馬蜂的攻擊性較強,毒性也較大,偶爾會發生馬蜂蜇人致其死亡的事件。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蜜蜂在維持生態平衡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當它們舉家遷徙,需要和人類分享空間時,大多數人會選擇將它們一舉殲滅。
救援蜜蜂的志工之旅
33歲的江彩燕是“拯救馬來西亞蜜蜂”(MY Bee Savior)的志工,她説:“我們的任務,基本上就是解救害怕蜜蜂的人,同時拯救蜜蜂,讓它們免於被消滅。”“拯救馬來西亞蜜蜂”是大馬農業與發展研究院(MARDI)旗下的企業社會責任(CSR)項目,創立於2015年,主要工作是接到民眾通報蜂窩問題時,協助蜜蜂“搬家”。擁有會計背景的江彩燕在兩年前加入團隊,成為志工之一。身材嬌小的她站在其他男性志工旁,顯得非常違和,“雖然我是做帳的,但我個性很外向,也很喜歡和人溝通,對我來説,爬高鑽低並非只有男人可以做的事。”她笑著説:“有時候通報者看到我隻身前往,會驚訝地説:‘你一個人來啊!一個女孩子怎麼爬上屋頂?’”
儘管這個項目有超過200名志工,但江彩燕説:“其實仍不足夠。因為這是義務性質的工作,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無法隨時候命。而且這兩百多人來來去去,只有約100人是比較固定的。”加入團隊已超過兩年的她透露,每年的2月至7月是蜂羣繁殖的旺季,接到的通報多達數百件,年尾雨季時期則會減少。江彩燕坦言:“在此之前,我從未處理過蜂窩的問題,所以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一般上想到的就是撥電給消防局。”之所以會對蜜蜂感興趣,源於熱愛種花,“我喜歡種花,明白蜜蜂授粉對生態系統的平衡有著重要的作用,有一次在朋友的介紹下,瞭解到銀蜂(Stingless Bee)適合居家養殖,就買了一窩回來養。”
為了深入瞭解這種能夠產出純蜜的蜜蜂,江彩燕做了許多功課,也因此接觸到“拯救馬來西亞蜜蜂”,她強調:“蜜蜂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恐懼源於不瞭解,所以我們也致力於教育,嘗試讓人們明白,我們可以與它共處、共存。”“我們生活的城市本是樹林,成為鋼筋水泥叢林後,蜜蜂可以築巢的地方越來越少,於是它們就住進人們的家裡,造成問題。”江彩燕指出,樹林減少的同時,志工從民宅取出蜂巢後,在重新安置方面也面臨挑戰。
“以前是放置在MARDI,但數目增加後,開始尋找新的地方,一般是放到臨近的樹林或農場,也有的放在社區的花園或迷你動物園,作為教育用途。接下來計畫制定一套標準作業程序,或許轉移到郊外的椰子農場,作為固定的養殖地點。”江彩燕分別在雪蘭莪州萬達鎮(Bandar Utama)和森美蘭州瓜拉庇勞(Kuala Pilah)擁有小型農場,同時也在砂拉越投資養殖場,她直言:“城市人希望住在生態家園,卻不能接受蛇蟲、猴子等生物,這很矛盾,我們本該學著與它們共存。”
蜜蜂的秘密世界
以蜜蜂為例,她説:“我們沒看見它時,它也存在,只是一旦看見了就產生恐懼。要與它們共存,就得瞭解它們的行為模式,知道如何與它們相處,這和與人相處是一樣的,你總不能一上前就給人一巴掌,這樣還説什麼共處、共存?”她接著説:“人們對蜜蜂的恐懼,主要來自害怕被蜇,但事實上,沒多少人真的被蜜蜂蜇過。我們的父母告訴我們要遠離蜜蜂,但其實他們自己沒有被蜇的經驗,也沒真正地去瞭解過這種昆蟲和它蜇人的原因。”江彩燕笑稱,事情並沒有想像中可怕,“我剛加入拯救隊時,沒經驗,當然也沒被蜜蜂蜇過,結果就這樣鼻樑遭殃,腫了起來,像Alien(異形)一樣。不過,癢和腫都是正常的反應。”她還打趣道:“而且我一直有鼻塞的問題,這樣被蜇一下,反而通了,整整半年都不塞。”
近年來,“拯救馬來西亞蜜蜂”積極在臉書等平台上進行宣導,並且接受各媒體的採訪,希望的就是傳達正確訊息,讓更多人明白,無謂對蜂巢過度恐懼,“不然我們的長輩告訴我們蜜蜂很可怕,我們又這樣傳達給下一代,這種既定概念就無法被糾正過來。”江彩燕坦言,她瞭解通報者的害怕,“我的做法是,接到他們的電話時,會先安撫他們,讓他們冷靜。然後會用之前拍下的照片和影片跟他們解釋,基本上你不犯它,它也不會犯你,只要蜂巢不在你平日的動線上,或是在15尺、20尺的高度,那不去移除也無所謂。而且,我們去移除蜂巢的過程,面對的是幾千到上萬的蜂羣,也沒被蜇到,他們瞭解到這一點,就會覺得比較安心。”
一般上,通報者會被説服,然而,她也不諱言:“這份工作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於得慢慢地説服通報者,在我所接觸的案例中,90%會被你講的那些知識説服,但還有是10%無法接受。”“拯救馬來西亞蜜蜂”歡迎各階層人士加入,全無經驗也無所謂,“初期會跟著比較資深的‘師傅’出任務,掌握了才自己動手。也會看很多視頻,加強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出任務時,如果是大型的蜂巢或是情況比較複雜的,我們會幾個人聯手,簡單的,獨自前往也行。”江彩燕指,志工需做好心理建設,“最重要是給自己信心和勇氣,不要不敢做。
安全移除蜜蜂窩的步驟
- 保持冷靜和緩慢的動作。 驚慌會使蜜蜂更具攻擊性。
- 穿戴防護服。 長袖、長褲、手套和麪紗可保護您免受叮咬。
- 在夜間或黎明時動手。 低温和缺乏光線會使蜜蜂較不活躍。
- 不要使用化學噴霧劑。 化學物質會激怒蜜蜂並使它們更具攻擊性。
- 使用吸塵器。 使用真空吸塵器將蜜蜂吸入,但要小心不要壓碎蜜蜂。
- 移除蜂窩。 小心移除蜂窩,並將其放入密封容器中。
- 聯絡專業人士。 如果蜜蜂窩很大或您無法自行移除,請聯絡專業的害蟲防治公司。
常見的蜜蜂種類及其危害
蜜蜂種類 | 風險 | 治療 |
---|---|---|
蜜蜂 | 低 | 冰敷和抗組織胺 |
黃蜂 | 中 | 抗組織胺和類固醇 |
大黃蜂 | 高 | 立即就醫 |
兇猛蜂 | 極高 | 立即就醫 |
預防蜜蜂築巢
- 封閉任何裂縫或洞口,蜜蜂可能從中進入。
- 定期檢查您的財產是否有蜜蜂築巢的跡象。
- 修剪覆蓋建築物或窗户的樹枝或灌木。
- 遠離蜜蜂出沒的花園或公園。
- 及時清除食物殘渣和其他蜜蜂可能會被吸引的物質。
結論
處理家中的蜜蜂窩是一個需要謹慎和安全的過程。通過遵循這些步驟並採取預防措施,您可以有效地移除蜜蜂窩並防止未來的築巢。如果您擔心蜜蜂窩的嚴重性或無法自行移除,請不要猶豫聯絡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