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意思】極致簡約哲學:少即是多——揭開包豪斯與密斯·凡德羅的設計奧義

題目:

文章:

過去,建築形式既受制於結構限制,也受限於業主的思想。西方建築以裝飾繁複、體量龐大為特色。直到新的結構技術和材料出現,建築才迎來變革。鋼鐵和玻璃的廣泛使用開啟了運動風潮,而名言「少即是多」便在此背景下產生,由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提出,後續催生了極簡主義的發展,其作品也成為極簡主義典範。

少即是多意思

凡德羅就任包豪斯學院校長時,正式主張「Less is more」:「我希望你們明白,建築與形式創造無關。」在他的建築中,從室內裝飾到傢俱,一切都簡化到了極致。而「少即是多」也反映在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中。對此,凡德羅的觀點是以理性主義為本,而非東方文化的閒適。其建築藝術依賴於結構,但不受結構限制,旨在追求完美。

「Less is more」出自於德國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是近代建築三大巨匠之一,主張「少即是多」的建築理念。不僅在建築領域,這種理念也適用於現代生活的追求。

舉例來説,iPhone作為當前暢銷商品,使用直覺,無需複雜操作,完美符合時代潮流。過往的暢銷品往往功能繁多、説明書厚重,設計豪華。而iPhone的簡約設計和基本功能卻廣受歡迎。

不同於美國的物質主義,北歐國家税負沉重,但幸福感卻位列前茅。那是因為他們的社會福利完善,讓人們從物質束縛中解放,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樸實的外表下,藴含的是精神的豐富。

Markdown 表格:

特徵 東方 西方
理念 悠閒、怡然 嚴謹、理性
建築藝術 注重留白、空靈感 依賴結構、追求完美
現代應用 強調直覺、簡約設計 逐漸簡化、功能化
幸福觀 親密關係、精神健康 富裕物質、享樂主義

【少即是多的藝術:簡約生活的哲學】

引言

「少即是多」是一種設計、藝術、生活哲學,強調以簡潔、剋制和功能性來創造美感和意義。這項概念超越了僅僅減少物品數量,而是倡導精選質量上乘、能提升生活體驗的物品。

「少即是多」的起源

「少即是多」的説法最早出現在 20 世紀初,由建築師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和設計師 Dieter Rams 推廣。他們相信,簡化的設計和形式可以營造出更大的空間感和優雅感。

實踐「少即是多」的益處

實踐「少即是多」對個人和環境都有顯著的益處:

益處 説明
簡化生活 擁有較少的物品可以減少雜亂,創造一個更有條理和更輕鬆管理的空間。
減少壓力 減少視覺和精神上的刺激可以降低焦慮感,促進心靈平靜。
提升專注力 簡潔的環境可以幫助我們消除幹擾,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
節約時間和金錢 擁有較少的物品意味著更少的整理、清潔和維護時間,還能省下購買不必要的物品的開銷。
提升環境永續性 減少消費和浪費可以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如何運用「少即是多」原則

運用「少即是多」原則,意味著做出有意識的選擇,以減少不必要的物品,並專注於質量和功能性。以下是一些實用技巧:

  • 斷捨離: 定期審視物品,丟棄或捐贈不再使用或不帶來價值的物品。
  • 質重於量: 購買高品質、耐用的物品,即使價格較高。少數精選物品可以創造出比大量廉價物品更豐富的環境。
  • 多功能物品: 選擇可以滿足多種用途的物品,減少物品數量。
  • 善用收納空間: 整齊地收納物品,讓空間井然有序,減少視覺雜亂。
  • 注重體驗,而非物質: 投資於體驗,例如旅行、課程或與親人共度時光,而不是物質物品。

結論

「少即是多」不僅是一種設計理念,更是簡約生活的哲學。通過減少不必要的物品數量,並專注於質量、功能性和體驗,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更充裕、更永續的生活環境。擁抱「少即是多」的原則,讓我們提升專注力、簡化生活、減少壓力,並為真正有意義的事物騰出空間。

延伸閲讀…

少即是多

如何理解’less is more’“少即是多”這句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