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禽蟎入侵,皮膚危機
引言
家有鳥巢,恐伴禽蟎侵襲。皮膚科醫師聲明,禽蟎叮咬案例頻傳,患者均與禽類相關。叮咬部位常見腹、腰、肩頸、手臂、腋下及大腿內側,軌跡多停滯於衣褲邊緣、胸罩、肩帶。為防禽蟎,請務必清除鳥巢,特別是窗外、冷氣、陽台等區域。
禽蟎特性和危害


禽蟎寄附於鳥類和家禽皮膚表面,以吸血為食。成蟲體積約針頭大小,僅顯微鏡下可見其八足構造。吸血後,體色轉變為紅棕色。
禽蟎可存活約一週,叮咬人類皮膚時,會造成紅疹,奇癢難耐。嚴重時,甚至引發皮膚炎。
防範措施
預防禽蟎入侵,應保持居家環境清潔乾燥。若鄰居養鴿或陽台常有鳥類出沒、築巢,應提高警覺,避免在陽台晾曬衣物。
叮咬處理
禽蟎叮咬後,症狀與蚊蟲叮咬相似。治療方法包含口服藥和藥膏,可快速止癢並降低發炎。
預防措施 | 治療方法 |
---|---|
清潔乾燥居家環境 | 口服藥 |
避免在鳥類出沒區域晾曬衣物 | 藥膏 |
清除鳥巢 |
屋外有鳥巢:認識巢位的選擇與保護
屋外有鳥巢是常見的自然現象,但您瞭解鳥類如何選擇巢位嗎?本文將深入探討鳥類巢位選擇的因素,並説明我們可以如何保護這些脆弱的鳥巢。
巢位選擇因素
鳥類在選擇巢位時會考慮以下因素:
因素 | 重要性 |
---|---|
隱蔽性 | 保護鳥蛋和幼鳥免受捕食者侵害 |
庇護性 | 遮蔽強風、雨水和陽光 |
高度 | 提高鳥巢的能見度,便於父母鳥餵食 |
材料可用性 | 建築巢穴所需的材料,例如樹枝、草和羽毛 |
競爭 | 同種鳥類或其他物種的巢位競爭 |
屋外鳥巢的保護
保護屋外鳥巢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鳥類繁殖和養育後代的關鍵場所。以下是我們可以採取的保護措施:
措施 | 益處 |
---|---|
避免破壞 | 避免砍伐有鳥巢的樹木或移除灌木叢 |
保持安靜 | 避免在鳥巢附近製造噪音,以免嚇到鳥類 |
使用天然材料 | 在鳥巢附近提供樹枝、草和其他天然材料,幫助鳥類修建巢穴 |
設置鳥屋 | 為缺乏天然巢位的鳥類提供替代巢位 |
教育他人 | 提高公眾對鳥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
常見鳥巢類型
台灣常見的鳥巢類型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