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山巒之美:
[畫山時,初學者可能會躊躇,因其外形龐雜,且有嶙峋的山壁、曲折的稜線等要素。對新手而言,這確實是個棘手的課題。本文將化繁為簡,以三個步驟,帶領你克服畫山的難題。畫山其實不甚困難,且能令人身心舒暢。] [畫山時,切忌拘泥於細節,應專注於基本形狀。山由許多個立體三角錐組成。初期練習可先「看」清楚這些三角錐,並畫出其輪廓,定位好形狀後,再處理陰影及細節。] [欲畫好任何事物,必先「看懂」物體,待能理解之後,方可描繪。瞭解物體的最簡便方式,即是將其拆解為基本形狀,諸如立方體、球體、錐體、圓柱體。世間萬物皆由方、圓、三角構成。待你洞悉這些基本形狀後,便可勾勒其輪廓,完成後,再處理陰影及細節。] [因此,建議遵循以下順序繪製:] [透過此順序,你不會在看懂形狀前,就迷失於細節之中。使用此方法,你會發現許多乍看之下十分複雜的物體,一旦拆解為基本形狀,就能輕鬆理解,甚至畫出來。山主要由三角形或三角錐構成(當然還有其他形狀,但絕大多數為此),因此在畫山時,可遵循畫畫的順序,即先畫出形狀輪廓、再標示出光影、最後加上細節。] [所謂三角錐,即三角形的立體版。我們可先畫一個三角形,再在其上加上另一個面或兩個面,取決於三角錐的角度。(我們最多同時只能看到三個面)除了簡單的三角錐,你還會看到許多延伸出來的「山脊」(又稱稜線)。山脊是諸多山峯凸出形成的線條,猶如動物的脊骨。在畫山脊時,可直接用線條畫出其形狀,剩下的陰影、立體感等細節日後再處理。] [在畫三角錐的基本陰影時,我們必須先考慮到光線來自哪個方向。如果光線來自右方,陰影便會落在左方;反之,如果光線來自左方,陰影便會落在右方。當只看得到兩個面時,會有亮面與暗面。當看到三個面時,會有兩個亮面和一個暗面,且朝向光線的那個面最明亮。(更深入的陰影教學請見〈最簡單的陰影畫法教學,讓圖變立體〉)在畫山的陰影時,須注意各個面是明亮還是陰暗,並給予適當的陰影變化。] [切記,山脊是凸出的部分,因此其背光處須加上陰影。最後才是細節的部分,諸如山岩表面的紋理、山壁的裂痕、植物等等。當你補上最後的細節後,記得將畫拿遠一點看,檢查是否有地方看起來較違和,如果有,可再做修飾。] [最後的最後,可再將最暗的陰影處加深,讓你的畫更有立體感。接著,準備好你的紙和筆,讓我們開始練習吧!為了不讓太多細節幹擾你,我們先畫兩個山峯就好,這樣比較容易。熟練之後你可以再增加難度,或畫更多。首先,如同上面提到的第一步,我們先畫出山的輪廓,亦即兩個三角錐的外框。接著,你可以在山峯的任何一處,拉下一條線,代表山脊(稜線)。這條線不必太直,如果你仔細看山的圖片,會發現通常都是彎彎曲曲。重複拉下一些線條,直到你覺得滿意為止。] [接著,假設光線從左邊來,山的陰影會落在右邊。我們使用畫陰影的技巧,將暗處加上陰影,這樣一來,亮處和暗處便很明顯了。(你可以使用點畫、線條、鉛筆等方式,視你習慣。)切記,陰影是有深淺的,在完全背對光的面或被遮擋住光的面會最深,如果你覺得有點難理解,我在這篇文章中有分享如何畫好陰影:〈讓圖變立體,最簡單的陰影畫法教學〉] [山石、樹木、河川是山水畫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先從畫石開始。石是山的一部分,古人云:「石分三面」。「石分三面」的原理與現代透視學相契合,為了增加立體感,大多使用輪廓線的弱、粗細、濃淡來呈現。在一般情況下,最好一筆直畫完成。運筆法可分為中鋒、側鋒以及兩者並用。中鋒勾線有濕潤的光澤,且筆力細膩,多用於畫受光面。側鋒勾線是由中鋒連續而轉折的,較粗大,用於畫暗面。暗部的某一面使用濃墨,另一面使用淡墨作畫,濃墨部分是石頭的明暗交錯面,淡墨部分是暗部的反射面。] [不要誤以為只是一個石頭,就輕忽作畫,因為山水畫的精髓就在於畫石。古人提的石分三面,意即只要畫出石頭的三個面即可。畫出三面就能表現出石頭的結構和立體感。在畫時,一定要運用黑白關係,也就是處理好陰陽面。一般的都是上白下黑,左邊白,右邊黑,右邊白,左邊黑。當然也有些中部白色,兩邊為黑色的情況。如果畫面上需要很多石頭,大小不可一致,亦不可隨意散佈。須兼具大小、聚散、以及大小相間。古人的經驗告訴我們:靠近山的區域,大石之中有小石,靠近水的地方,小石之中有大石。] [勾、皴、擦、染、點是表現石頭的技巧,這是歷代畫家從時間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傳統技法的精髓。對我國山水畫的發展,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應當認真學習、總結與創新。] [畫石頭的主要方法為皴法,皴法有很多,諸如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折帶皴、荷葉皴、米皴、亂柴皴等等。其中最主要且重要的技法便是斧劈皴與披麻皴。我們不必涉獵所有皴法,練好最重要且最基本的皴法即可,其餘的能觸類旁通。但切勿受傳統技法的拘束,應有獨特風格。總而言之,若想畫好石頭,必須仔細觀察,多方寫生,從生活中找出規律,再將自己的風格創意地融入畫作,讓山水畫發展得更精湛。] [在皴法方面,有許多不同的分類,可按地質結構來區分:水層巖、火成岩與變質巖等。不同的石質具有相異的外型與紋理,中國山水畫家經過數百年的觀察與剖析,逐漸發展出各種皴法,運用筆墨線條展現不同質地的山水意象。我的導師李霖燦教授以「山石紋理,筆墨組合」八個字定義皴法,可以説是最精簡且恰當的解説。] [山石、樹木、河川是山水畫的主要組成部分,一般先從畫石開始。石是山的一部分,古人云:「石分三面」。「石分三面」的原理與現代透視學相契合,為了增加立體感,大多使用輪廓線的弱、粗細、濃淡來呈現。在一般情況下,最好一筆直畫完成。運筆法可分為中鋒、側鋒以及兩者並用。中鋒勾線有濕潤的光澤,且筆力細膩,多用於畫受光面。側鋒勾線是由中鋒連續而轉折的,較粗大,用於畫暗面。暗部的某一面使用濃墨,另一面使用淡墨作畫,濃墨部分是石頭的明暗交錯面,淡墨部分是暗部的反射面。] [不要誤以為只是一個石頭,就輕忽作畫,因為山水畫的精髓就在於畫石。古人提的石分三面,意即只要畫出石頭的三個面即可。畫出三面就能表現出石頭的結構和立體感。在畫時,一定要運用黑白關係,也就是處理好陰陽面。一般的都是上白下黑,左邊白,右邊黑,右邊白,左邊黑。當然也有些中部白色,兩邊為黑色的情況。如果畫面上需要很多石頭,大小不可一致,亦不可隨意散佈。須兼具大小、聚散、以及大小相間。古人的經驗告訴我們:靠近山的區域,大石之中有小石,靠近水的地方,小石之中有大石。] [在討論各種不同的皴法之前,先淺談畫石,石是山的局部;畫石是畫山的第一步,所謂「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現出山的凹凸陰陽,畫出石塊的立體感。畫石的步驟,大致可分成勾、皴(擦)、染、點,或再增加「提」的步驟。「勾」是用中峯或側峯畫石塊的輪廓,確定其形狀,勾的線條可依石的特徵靈活運用。「皴」是依山石的紋理以各種線條(或點)畫出石頭的質感或立體感,也可酌情使用偏鋒(筆腹)乾筆「擦」以加強其凹凸或質感。「染」是以淡墨大筆濕畫石之暗面,待淡墨乾後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宣染,直到感覺充足為止。「點」是用濃墨或焦濃加苔點,若墨色的濃度夠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濃墨或焦墨依原有的勾、皴再「提」一次;提的線條並非依樣重描,而要略相錯開。先以較淡的墨勾或皴,後以濃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後較為渾厚,富有變畫。] [山石是山水畫最基本的內容,石是山的局部,山石的繪畫,要經過勾、皴、擦、點、染等幾個基本步驟或再增加提的程序。勾是用中鋒或側鋒畫石塊的輪廓,確定其形狀,勾的線條可依石的特徵靈活運用。勾石的順序是先左後右,小的石塊可由兩筆勾成,大的石塊可由三筆或三筆以上勾成。勾石的線條不可太簡略,需有曲折、欹正的變化。皴是依山石的紋理以各種線條或點畫出石頭的質感或立體感。皴筆要簡練,不宜過於密集,否則筆法就無法展現,墨色也容易呆膩。擦是用乾枯的筆肚依據山石的陰陽起伏稍微輕擦。擦是皴的一種補充,使山石的造型更具整體感和立體感。一般先皴後擦,也可以邊皴邊擦。染是以淡墨大筆濕畫石之暗面,依據原有的明暗加以渲染,使造型表現出立體感,調節石與石之間的空間感。點是用濃墨或焦墨點出山石上的苔點或苔草。畫完之後,若覺得黑色不足,可用濃墨或焦墨依原用的勾皴再提一次;提的線條並非依樣重描,而要略相錯開。先以較淡的墨勾或皴,後以濃墨提,且提後較為渾厚,富有變化。] [步驟01:用中鋒勾出山石輪廓,注意線條幹、濕、濃、淡的變化。步驟02:在暗部的輪廓內加皴,加強山石的立體感。步驟03:在皴的縫隙中加皴,加強山石的質感。步驟04:在皴擦間用淡墨渲染暗部,要多用水分。步驟06:最後用淡墨加少量藤黃渲染出山石的顏色。對不滿意的地方或勾、或皴、或點、或染,直至完成。] [斧劈皴的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這種皴法宜於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斧劈皴源於五代衞賢,盛行於唐宋,南宋的山水畫家以斧劈皴用於水墨山水,加生了披染,出現水墨蒼勁的風格。畫斧劈皴常用中鋒勾勒山石輪廓,然後以側鋒橫刮出皺紋,再用淡墨渲染。斧劈皴分為大斧劈和小斧劈。大斧劈是一種偏鋒直筆皴,起筆較重,直勢皴出。大斧皴筆勢寬闊,清晰簡潔,適宜表現大塊面的山石。步驟01:勾皴並舉,用側鋒長線畫出局部山石結構,並用短斧劈皴畫出第一面的石塊效果。步驟02:由簡到繁、相勢加皴,墨色由淡到濃,完善石塊第一面,並用隨意的線條勾出石塊暗面的結構。步驟03:用長線勾畫出石塊第三面的輪廓,並用長斧劈皴畫出石塊的體積感。步驟04:根據山石的結構具體安排長、短斧劈皴,增強石塊的體積感。步驟05:待皴筆乾後,用含水較多的淡墨染暗部,加強立體感。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染色,亮部染赭石色,趁濕接染暗部,暗部顏色要和亮部有所區別,可以在花青中加少許藤黃和墨色,即螺青色。大斧劈皴用筆蒼勁直下,需斬釘截鐵,方中帶圓,形式雄壯、磅礴,墨氣渾厚。小斧劈與大斧劈相似,以較小的筆跡,表現山石的細緻結構。小斧劈能體現山勢峻瘦削利、古樸遒勁的氣質。步驟01:蘸濃墨,用中釺勾畫出山石組合的輪廓,並交待出山石的脈絡。步驟02:枯筆蘸濃墨,用很多的小皴筆表現石塊的輪廓、明暗和質感,筆觸和筆觸之間不重複,一次完成。步驟03:待皴筆乾後,用含水較多的淡墨染暗部,亮部留白,以加強立體感。] [小斧劈皴用筆宜有披折頓挫,轉折處無圭角,圓渾。披麻皴又稱“麻皮皴”,是線皴法的一種,五代董源始創。披麻皴以柔韌的中鋒線的組合來表現山石的結構和紋理,這種線條好像分散披離的麻皮,因此而得名。常用於表現土坡或峯稜不太明顯的石塊。披麻又分長披麻、短披麻兩種,用中鋒筆,圓而無圭角,彎曲如同畫蘭草,一氣呵成,線條遒勁。步驟01:先勾勒出山石的局部形狀,由裏到外進行勾勒,線條應挺直、流暢,筆氣貫通。步驟02:蘸濃墨,繼續勾勒出外面的山石輪廓。步驟03:繼續勾畫出遠處的山石輪廓。畫山石常用局部擴展法,即畫好一個局部,然後進行擴展。步驟04:進一步完善山石造型,並勾畫出山石的主要脈絡。步驟05:山石勾勒完成之後,用側鋒或幹筆進行皴擦。長披麻皴和短披麻皴結合使用。待墨乾後用淡墨統一罩染,使山形更加整體化。] [刮鐵皴和斧劈皴一樣都是面皴法,宋代李唐首創。刮鐵皴的特點是:形態偉岸端正,骨體方硬,石紋橫向切割,皴筆沿橫線自上而下,似用鋭器在鐵板上刮行,由此得名。與斧劈皴相比,刮鐵皴用墨含水量較少,筆觸以豎向為主,用筆沉着有力,適合表現石質堅硬的山石。步驟02:完善山石的輪廓,確定山石的脈絡走勢。步驟03:然後以不幹不濕之筆卧鋒從線紋邊緣向下刮,出筆要重,收筆要輕,取基勁鋭之氣及枯毛之趣。每道橫紋間要留出空隙,以顯凸凹感。步驟04:用稍淺的墨色繼續進行皴擦,皴擦時留出石與石交界的位置,同時注意山石的走勢。深重的部分以較整的墨塊切割。步驟05:然後用淡墨籠染,將各個部位的凹凸變化統一在整體的塊面關係之中。] [荷葉皴因皴筆從峯頭向下屈曲紛披,其皴法結構主體形如荷葉的筋脈而得名。常用來表現堅硬的石質山峯,經自然剝蝕後,岩石出現深刻的裂紋。荷葉皴外輪廓亦柔亦剛,柔美地表現江南土質山脈經雨水沖刷形成的肌理效果,剛勁地表現北方的高山峻峯。步驟01:第一筆畫出山頭,線條由上至下生髮,上粗下細,上實下虛。步驟02:第二筆繼續畫山頭,用荷葉皴畫山石,注意用線不能太粗。步驟03:開始皴畫,繪畫時可以將山石看成敗落的荷葉或倒着的樹枝。步驟04:邊勾邊皴,線條起筆稍微停頓,收筆要虛一些。畫的時候儘量腦海中聯想荷葉的筋脈。步驟05:完善山石造型,最後用淡墨色進行罩染。] [解索皴是由披麻皴演化而來的,運筆比披麻皴要長,畫面線條猶如解繩索,由此而得名。解索皴一般用中鋒畫皴法,運筆應乾燥且呈發散狀,淡墨濃墨混合而用,不可單一墨色,否則層次單一,缺少變化。步驟01:蘸濃墨,勾勒出近處的山頭,線條上粗下細,上實下虛,墨色有濃有淡。步驟02:勾勒出遠處的山頭,注意深遠關係的表現,線條講究統一中帶變化,在這裏是同一種線,不同的墨色。步驟03:用淡淡的墨色,畫出最遠處的一座山頭。步驟04:待山石外形確定之後,由近處的山頭開始皴畫、染色,皴筆中鋒曲線運筆,呈散發狀,染法應為淡墨,否則“毛”的感覺會淡化。步驟05:由近及遠,邊皴邊染,墨色逐漸減淡,在筆觸交互中體現出山石明暗起伏的氣勢,需強調的地方加以提筆。] [牛毛皴是元代畫家王蒙從披麻逡和解索皴變化而來的一種皴法,這種皴法細若盤絲,厚若牛毛,因此而得名。牛毛皴適合表現江南山川植被茂密、鬱鬱葱葱的景象。牛毛皴的特點是用筆纖細飄動,層層編織,反覆疊加,雜而不亂,密而不悶,亂中有規律,用墨時,濃墨淡墨夾雜而用,最後用焦墨提神。其點法最有特點,禿筆散點,有的苔點用筆掃出來的,或用筆肚點出來。用牛毛皴切忌行筆時雜亂無章,墨色單調。步驟02:確定了山石形狀之後,由石塊的底部運用短線條開始皴畫。步驟03:根據山勢,繼續運用牛毛皴筆,皴畫出山石的第一層次。步驟04:逐層添加皴筆,線條要有規律,不可雜亂,留出山石的受光面,並在此基礎上,用淡墨進行罩染。步驟05:繼續用濃墨進行皴畫,層層編織,反覆疊加,注意線條排列的疏密變化,最後用焦墨提神。]


[[畫山時,由於山看起來非常複雜,形狀不規則、峭壁破碎、稜線崎嶇,因此對初學者而言是一個棘手的課題。本文將簡化山,並用三個步驟教你處理畫山的問題。其實畫山一點也不困難,還能令人感到放鬆。] [畫山時,初學者常常覺得山的形狀、紋理、細節等過於繁雜,因此畫不出來。然而,真正的問題其實是「不理解」山,而不是「畫不出來」山。畫不出來,通常是因為不理解山。在剛開始練習畫山的時候,應該先忽略一切細節,專注於最基本的形狀。山主要是由立體的三角錐組成的,我們可以先「看」清楚這些三角錐,並且畫出他們的輪廓,先定位出形狀,再處理陰影及細節。在畫任何東西時,我們都必須先「理解」物件,在我們理解之後,才有可能畫得好。最簡單理解物件的方法,就是將它拆解成基本形狀,例如立方體、球體、錐體、圓柱體。這個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由方形、圓形和三角形所組成的。等到你能看到這些基本形狀後,就可以開始描繪他們的輪廓,完成後,才開始處理陰影及細節。因此,建議畫畫的順序是:透過這個順序,你才不會在還沒理解形狀時,就迷失在細節裡。用這個方法你會發現,許多原本看起來非常複雜的物件,透過拆解成基本形狀,你都能理解,甚至將他們畫出來。山主要是由三角形,或是三角錐所組成的(當然還有其他形狀,但大部分都是),因此在我們畫山的時候,可以遵循畫畫的順序,也就是先畫出形狀輪廓、再標示出光影、最後加上細節。如此我們可以得知,畫山的順序是:三角錐就是三角形的立體版,我們可以先畫一個三角形,再將它加上另一個面,或是兩個面,取決於三角錐的角度。(我們最多同時只能看到三個面)除了簡單的三角錐,你還會發現許多延伸出來的「山脊」(又稱稜線)。山脊就是一列山峯突出所連成的線條,如同動物的脊骨。我們在畫山脊時,可以直接用線條畫出他的形狀就好,陰影、立體感等細節會再處理。] [在畫三角錐的基本陰影時,我們要先考慮到光線是從哪個方向來的。如果光線是從右方來的,陰影就會落在左方;如果光線是從左方來的,陰影就會落在右方。只看得到兩個面時,會有一個亮面以及一個暗面。當看得到三個面時,會有兩個亮面以及一個暗面,而面向光的那一
山畫法的技法與流派
山畫法,又稱「山水畫法」,是中國傳統繪畫中描繪山川景緻的技法。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中國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山畫法的技法
山畫法的技法繁多,主要包括:
技法 | 特點 |
---|---|
骨法用筆 | 以堅實有力的筆觸描繪山體的骨骼和輪廓。 |
皴法 | 用不同的筆法和墨色渲染山體,表現其紋理和質感。 |
點苔 | 用小筆蘸墨點綴山體,表現生機勃勃的植被。 |
披麻皴 | 以乾筆橫向皴擦,表現山體蒼勁古拙的肌理。 |
解索皴 | 以行筆隨意、曲折蜿蜒的皴法,表現山體的鬆亂和柔韌。 |
馬牙皴 | 以短而有力的筆觸,交錯重ね,表現山體的堅硬和鋭利。 |
山畫法的流派
隨著時代的發展,山畫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主要有:
流派 | 特點 | 代表人物 |
---|---|---|
北方山水畫派 | 注重骨法用筆,山體雄偉渾厚。 | 關仝、範寬 |
南方山水畫派 | 注重墨色暈染,山體秀美靈動。 | 董源、巨然 |
文人山水畫派 | 融入文人情懷,山體空靈飄逸。 | 米芾、黃公望 |
山畫法的構圖
山畫法的構圖也十分重要,主要有:
- 散點透視:將景物安排在畫面不同位置,營造縱深感。
- 全景式:將整個山川景緻囊括在畫面中,強調氣勢磅礴。
- 局部取景:只取山川景緻的部分,突出其局部特徵。
- 仰視構圖:從低角度仰望山體,突顯其高大巍峨。
- 俯視構圖:從高處俯瞰山體,展現其壯闊遼遠。
總之,山畫法是中國畫中表現山川景緻的獨特技法,融合了骨法用筆、皴法點苔、構圖等多種要素,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它不僅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瑰寶,也對後世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延伸閲讀…
國畫山水石頭畫法-國畫的山水畫 – 林振彪
山水畫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