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北宋時期,「川峽四路」的行政劃分,確立了「四川」作為地域名稱的起源。其時,四川地區劃為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四路分別為益州路(路治成都)、利州路(路治廣元)、夔州路(路治奉節)、梓州路(路治三台)。
鹹平四年(1001年),朝廷因西蜀遼遠難以應援,決定將原來的「西川路」一分為二,形成「益州路」和「利州路」;「峽路」也一分為二,形成「夔州路」和「梓州路」。


至道三年(997年),全國劃分為十五路,四川地區劃為「西川路」和「峽路」,路治分別為益州(成都)和夔州(奉節)。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東川路併入西川路。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析西川路置東川路,路治利州(今廣元)。
淳化年間(990-994),西川路遭遇大旱,民不聊生,爆發了王小波、李順等人的農民起義,後被平定。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北宋大將王全斌攻滅割據四川的後蜀,在成都設置西川路。開寶六年(973年),西川路分出峽路,路治夔州(今重慶奉節)。
宋朝的「西川、東川、峽路」政區名稱,源自隋唐時期川峽盆地地理區分的稱謂。「西川」指成都平原及周邊地區;「東川」指川峽盆地的丘陵地帶;「峽路」指三峽和川東鄂西山地。
下表為北宋「川峽四路」的轄區:
行政區 | 領地 |
---|---|
成都益州路 | 益州、眉州、蜀州、彭州、綿州、漢州、嘉州、邛州、簡州、黎州、雅州、茂州、維州、陵州、永康軍、興元府、利州、洋州、閬州、劍州、巴州、壁州、集州、文州、興州、蓬州、龍州、三泉縣 |
奉節夔州路 | 夔州、黔州、施州、忠州、萬州、開州、達州、涪州、渝州、雲安軍、梁山軍、大寧監、梓州、遂州、果州、資州、普州、昌州、戎州、瀘州、合州、榮州、渠州、懷安軍、廣安軍、富順監 |
川峽四路
前言
歷史沿革
川峽四路最初為日治時期的「川端町四丁目」,1945年台灣光復後改名為「川峽街四段」。1995年台北市道路整編,改稱「川峽四路」。
周邊環境
川峽四路周邊環境優美,臨近大安森林公園、信義計畫區和台北101等著名地標。區域內擁有豐富的商業和住宅機能,聚集了許多餐廳、商店和高級住宅大樓。
住宅區
川峽四路沿線以豪華住宅大樓為主,如:
住宅大樓 | 建商 |
---|---|
宏盛帝寶 | 宏盛建設 |
遠雄信義 | 遠雄建設 |
米堤大樓 | 亞新建設 |
商業區
川峽四路鄰近信義商圈,有許多商場和餐廳,例如:
商場 | 餐飲 |
---|---|
信義三越A9 | 頂好超市 |
ATT 4 FUN | 春水堂 |
信義誠品 | PAUL麵包坊 |
特色
川峽四路擁有以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