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康熙字典》:中國古代漢語詞典鉅著
《康熙字典》成書於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是一部規模龐大的漢字字典,載錄了當時漢語的豐富語彙。該字典編纂歷時六年,由張玉書和陳廷敬擔任主編,參考《字彙》和《正字通》兩部明代字典而成。
《康熙字典》分為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三十六卷。書中收錄了大約四萬七千個漢字頭目,按兩百一十四個部首分類排列。對於每個漢字,《康熙字典》皆提供了音讀、注音、出處、義訓等詳細資訊。


除了漢字的字義外,《康熙字典》還包含了韻母表、字母切韻要法等語言學相關內容。該字典對於漢字的考據十分嚴謹,廣泛徵引經籍典故作為證據。同時,它也是清代科舉考試的正字依據,對於中國的學術界和文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直至今日,《康熙字典》仍是研究漢字、漢語的重要參考工具書。其豐富的內容和嚴謹的考證,使它成為一部不朽的文化瑰寶。
內容 | 屬性 |
---|---|
成書時間 | 1716 年 |
主編 | 張玉書、陳廷敬 |
參考典籍 | 《字彙》、《正字通》 |
收錄漢字數 | 約四萬七千個 |
分冊 | 十二集,三十六卷 |
分類方式 | 部首 |
內容資訊 | 音讀、注音、出處、義訓 |
《康熙字典》:中國文字寶庫的百科全書
《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年間編纂的一部大型漢語字典,由張玉書、陳廷敬等官員奉敕主持編纂。歷經10年時間,終於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完成。《康熙字典》收錄了4萬7035個漢字,並對每個漢字進行了詳細的註釋,包括字形、音韻、義項、出處等。
編纂背景
清朝建立後,統治者為加強對漢族文化的控制,制定了統一的文字標準。康熙帝深知編纂一部權威的字典的重要性,因此下令編纂《康熙字典》。
編纂過程
《康熙字典》的編纂工作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階段 | 內容 |
---|---|
1.蒐集資料 | 參考《説文解字》、《廣韻》、《玉篇》等前代字典,並徵集民間流傳的字書和文獻。 |
2.編排字目 | 將收集到的漢字按部首歸類,並按照字形、音韻、義項等順序排列。 |
3.撰寫釋文 | 根據字形、音韻、義項等內容,對每個漢字進行詳細的註釋。 |
4.校對審定 | 經過多次校對和審定,確保字典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
內容特色
《康熙字典》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
- 字形:收錄了漢字的各種寫法,包括篆書、隸書、楷書等。
- 音韻:標註了漢字的音讀和訓讀,並採用反切法説明字音。
- 義項:對每個漢字進行了多義項的解釋,並提供具體的用例。
- 出處:標明瞭漢字的出處,包括經書、史書、子書等。
- 同音字:將同音字匯集在一起,方便查閲。
影響與意義
《康熙字典》的編纂對中國文字學和漢語詞典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文字標準化:《康熙字典》的問世,統一了漢語文字的標準,為清朝的文字使用和文化傳播奠定了基礎。
- 詞典學發展:《康熙字典》是中國古代詞典學的集大成之作,其編纂方法和體例為後世的字典編纂提供了重要的範本。
- 文化傳承:《康熙字典》收錄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字詞,為後人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現狀與展望
現代漢語字典在《康熙字典》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編纂方法和體例。但《康熙字典》仍不失其價值,作為中國文字寶庫中的一部百科全書,它將繼續為中國文字學和漢語詞典學的研究提供不竭的源泉。
延伸閲讀…
康熙字典-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在線康熙字典_康熙字典查字_康熙字典筆畫- 漢語 – 漢程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