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在理學承傳脈絡中,]朱熹聲名遠播,然而其恩師李侗卻鮮為人知。李侗(1093-1163),字願中,世稱「延平先生」。
初受楊時弟子羅從彥之教,後為朱熹之師。與楊、羅、朱並稱「延平四賢」。


李侗潛心理學四十年,將羅氏心法傳授朱熹,後者繼承並發展其「理一分殊」之義理,建立完備的客觀唯心哲學體系。
該體系強調「理在先」,將抽象之理置於永恆超然境界,雖違背唯物史觀,卻反映其認識侷限。
李侗倡「默坐澄心」,認為靜思可啟發智慧,領悟「天理」,達到明倫察理之境。
其學問淵博,見識卓絕,雖居簡出,卻憂國憂民,主張抗金不議和。朱熹、羅博、劉嘉譽等名士皆推崇備至。
1126年,朱熹應召進京,拜訪李侗,獲教導「大學之道」與抗金對策。孝宗帝聞之大喜,更器重朱熹。
朱熹承襲李侗學説,強調「交師長貴乎禮,見老者敬之」等兼愛思想,並將「正心誠意」與治國安邦相結合。
李侗一生淡泊名利,著述不多,僅存《延平問答》等語錄,由朱熹輯編傳世。其耿直個性與地方豪強鬥法的傳説亦流傳至今。
生平簡介
姓名 | 張延平 |
---|---|
出生日期 | 1898年8月25日 |
逝世日期 | 1991年12月7日 |
出生地 | 台灣彰化 |
職業 | 教育家、校長、作家 |
畢業學校 | 東京高等師範學校 |
教育歷程
延平老師自幼聰慧好學,先後就讀於彰化第一公學校和台北師範學校。1924年,他前往日本留學,考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專攻教育學。回國後,他擔任過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學校助教、校長等職,為台灣的師範教育培養了無數優秀人才。
教育理念
延平老師的教育理念深受當時日本教育學者後藤新平等人的影響。他主張「以兒童為中心」、「全人教育」和「因材施教」。延平老師認為,教育應該以兒童的身心發展為核心,尊重兒童的個性與差異,培養其德、智、體、羣、美五育均衡發展。
教育成就
延平老師一生著作等身,包括《教育論》、《國民教育論》、《兒童教育心理學》等,這些著作成為當時台灣師範教育的重要教材。他還創辦了許多教育刊物和社團,推動台灣的教育改革和發展。
其中,延平老師所編著的《國語》、《修身》等教科書廣泛使用於台灣的小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這些教科書不僅傳授知識,更融入倫理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品格。
紀念與追思
1991年,延平老師與世長辭,享年93歲。為了紀念他的貢獻,台灣教育部將其生日訂為「延平紀念日」,以表彰他對台灣教育的卓著功勳。
延平老師的墓園位於台北縣淡水,是一座雅緻寧靜的園林墓園。墓碑上刻有「延平老師之墓」六個大字,簡潔莊重,寄託著後世學子和台灣人民對他的無限敬意。
結論
延平老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著作至今仍對台灣的教育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他的一生奉獻教育,為國家培養了無數人才,其精神與思想將永遠長存於後世學子心中。
延伸閲讀…
朱延平老師
台北市私立延平中學|工作徵才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