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流芳千古的「龍」之傳奇
自古以來,「龍」在東方文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台灣諸多地名也與之強相關。


在桃園的腹地,龍潭鄉名載著一段人與自然的傳奇。潭中有龍出沒的傳説,使得其水域得名「龍潭」;而它與龍的淵源,更反映在潭南的一座噴泉上,相傳這口泉中藏匿著一枚白石,即使歷經旱季,泉水也能維持一定的流量。更令人稱奇的是,祈雨時只要在潭邊祈禱,便能獲得甘霖普降。
苗栗的後龍鎮,其名源自原住民社羣的名字「凹浪」,後經泉州話的轉譯,演變為「後壠」,再更名為「後龍」。另一説法認為,聚落建立於一個長條狀起伏的區域,因此取名「後龍」。
台中龍井區的命名則源於一處名勝古蹟-「龍目井」。相傳此井的泉水來自於一棵老樟樹,水質甘甜,宛如「噴玉花」。井旁狀似龍目的兩塊石頭,更讓它獲得「龍目井」的美名。
台南的龍崎區,曾被稱作「番社」,源於早年新港社的平埔族居民移居至此。後因地處平埔族聚落「龍船」與「崎頂」之間,因此取其字首合成「龍崎」之名。
海龍攜來︰來往商賈的水路樞紐
過往的後龍港,水深深達八九尺,曾是重要的港口。然而隨著歲月推移,港口逐漸淤積,現在只剩下後龍溪北岸的沙洲。「後龍」這個名字,也隨著商業活動的轉移,從水運中心變成了陸運要道。
桃、竹、苗分治後,後龍鄉升格為鎮。今日的後龍鎮,有著完善的交通網路。高鐵苗栗站近在咫尺,讓居民能快速往返各地。台鐵海線也途經後龍,提供了便利的鐵路交通。此外,國道3號、省道台1線、省道台72線等公路,更是連接了鎮內外的緊要通道。
後龍軼事:歷史的痕跡與人文風采
在明鄭時期,後龍曾發生原住民抗爭事件,導致部落衰微。清朝也發生類似的事件,使得後龍港逐漸淤積,聚落發展受限。後來的漢人移民,逐漸取代原住民成為這裡的主要居民。
今日的後龍鎮,保留了許多歷史遺跡。高鐵路線經過鎮東,而後龍交流道和大山交流道則便利了民眾的出行。省道台1線貫穿鎮內,是重要的南北向交通要道。此外,省道台72線也連結了後龍與頭屋、公館等地區,成為東西向的快速道路。
在龍潭龍穴、龍泉井、龍船崎頂等地名中,我們窺見了龍在台灣文化中的影響。而後龍、龍崎、龍井等地的傳奇與故事,更是豐富了台灣的地名傳奇,讓這些地名不僅僅是地理標誌,更是歷史與文化的縮影。
後龍地名由來
後龍,一個位於台灣苗栗縣中部濱海的小鎮,其名稱的由來眾説紛紜,主要有以下幾個説法:
〈表一:後龍地名由來説法彙整〉
説法 | 依據 |
---|---|
「後灣仔」之轉音 | 早期後龍地區地形以彎曲的後灣仔溪口為主,漢人移民將其稱為「後灣仔」,後逐漸演變成「後龍」。 |
「後淡水」之簡稱 | 後龍溪北側當時是一片廣大的淡水沼澤地,故稱「後淡水」,後取其後半部分「後龍」為名。 |
「昊龍」之訛傳 | 據説清代康熙年間有一名叫昊龍的墾户來此開墾,後人訛傳為「後龍」。 |
形似「龍升水」 | 後龍溪口南側有一座名為「龍島」的沙洲,漲潮時水淹沙洲,宛如一條龍升出水面,因而得名。 |
其他傳説與考證
除了上述説法外,還有以下一些傳説與考證:
- 靈蛇護寶:相傳後龍曾有一條靈蛇守護著一顆夜明珠,後為盜賊所害,珠寶消失,而後龍則以靈蛇為名。
- 日語音譯:清代晚期,日本人曾在此地設置移民村,將「後龍仔」翻譯為日語發音,後再譯為中文「後龍」。
- 官方命名:1950年,政府將後龍溪北岸地區自「海口莊」分出,並正式命名為「後龍鎮」。
綜合以上各種説法,學界普遍認為「後灣仔」之轉音説較為可信。至於其他説法,可能僅是傳説或附會,缺乏確切的史料佐證。
延伸閲讀…
後龍鎮(台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章漢人入墾前的後壠地區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