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派系】探索心理學派系:從心理生理學派到心理動力學派

心理學的研究學派

8. 格什塔特學派

心理學派系 Play

  • 主張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元素總和。
  • 代表人物:韋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 研究對象:意識的完形結構。

7. 新行為主義學派

心理學派系

  • 認為行為受認知因素影響,提出「刺激-有機體-反應」模式。
  • 代表人物:託爾曼。
  • 研究對象:客觀行為和認知因素。

6. 行為主義學派

  • 強調客觀研究,認為心理學應探討可觀察的行為。
  • 代表人物:華生。
  • 研究對象:人類和動物的行為。

5. 精神分析學派

  • 主張潛意識對心理和行為有重要影響,提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結構理論。
  •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榮格。
  • 研究對象:潛意識、人格結構。

4. 格式塔心理學派

  • 主張心理學研究意識的整體結構,提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原則。
  • 代表人物:韋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 研究對象:意識的完形體驗。

3. 行為主義學派

  • 主張心理學應探討客觀可觀察的行為,提出「刺激-反應」模式。
  • 代表人物:華生。
  • 研究對象:人類和動物的行為。

2. 新行為主義學派

  • 認為行為受認知因素影響,提出「刺激-有機體-反應」模式。
  • 代表人物:託爾曼。
  • 研究對象:認知因素和客觀行為。

1. 格什塔特學派

  • 主張心理學研究意識的完形結構,提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原則。
  • 代表人物:韋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 研究對象:意識的整體體驗。

心理學學派研究對象對比

學派 研究對象
精神分析學派 潛意識、人格結構
行為主義學派 可觀察的行為
新行為主義學派 認知因素和客觀行為
格什塔特學派 意識的整體結構

心理學派系:多元思維的碰撞

心理學派系是指不同的心理學理論和方法論,它們對人性和心理現象做出不同的解釋。這些派系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視角,讓我們深入探討人類心靈的複雜性。

主要心理學派系

派系 核心概念 代表人物
行為主義 強調可觀察行為,拒絕內省 巴甫洛夫、華生
精神分析 重視無意識過程和童年經歷 佛洛伊德、榮格
人本主義 強調個人成長、自我實現和現象學 馬斯洛、羅傑斯
認知主義 探討認知過程,如記憶、語言和問題解決 皮亞傑、維高茨基
社會認知 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認知和行為的影響 班杜拉、米斯
進化心理學 應用進化論原理來解釋心理現象 達爾文、威爾遜
神經心理學 研究大腦結構和功能與心理過程之間的關係 彭菲爾德、斯佩裏

不同派系之間的比較

特徵 行為主義 精神分析 人本主義 認知主義 社會認知 進化心理學 神經心理學
研究方法 客觀觀察 臨牀上訪談、自由聯想 人本研究、現象學 實驗、電腦模擬 實驗、問卷 跨文化研究、動物研究 腦部掃描、電生理
研究對象 可觀察行為 無意識心靈 個人體驗 認知過程 社會互動 遺傳適應 大腦結構和功能
核心目標 預測和控制行為 瞭解內心衝突 促進個人成長 理解認知功能 分析社會影響 解釋心理特質的進化 研究大腦與心理的關聯

派系的影響與應用

不同的心理學派系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它們應用於以下領域:

  • 臨牀心理治療
  • 教育
  • 組織行為
  • 社會政策

選擇適當的心理學派系取決於特定的研究目標和應用情境。多元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創新和新的理論發展,促進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延伸閲讀…

心理學三大主流派系

心理學五大學派 – kATr!Na – 痞客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