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態度理論(Theories of Attitude) 序
態度,作為人類行為的基石,成為社會心理學探究的焦點之一。多種態度理論應運而生,試圖闡釋態度的形成、改變和影響。本篇文章將探索這些理論的要點,涵蓋學習理論、誘因理論和認知理論。通過探討不同理論的觀點,我們將深入瞭解態度在塑造個人行為方面的複雜作用。
兩階段中介模型
兩階段中介模型由麥克蓋爾提出,作為對霍夫蘭五階段説服模型的補充。模型提出,態度改變的可能性取決於感受(注意和理解)和接受(接受信息)這兩個中介因素。換句話説,只有當接受者對信息感到興趣並接受其內容時,才會產生態度改變。
蘇聯的層次理論
蘇聯心理學家在烏茲納澤定勢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層次理論。該理論將傾向分為幾個層次:範圍固定定勢、社會固定定勢、基礎社會定勢和個人價值定向系統。他們認為,不同的傾向層次在調節個人行為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其中價值定向系統擁有最高層次的作用。


社會判斷理論
社會判斷理論假設態度的結構決定了個人對説服性信息的反應。信息處於接受域內會導致態度改變,而處於拒絕域內則不會。研究發現,一般而言,具有寬廣接受域的個人更容易受到説服。
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理論由費斯廷格提出。理論認為,當兩種認知或認知與行為不一致時,為了保持一致,態度將發生變化。失調產生心理壓力,驅使個人改變態度,使其與行為相一致。
一致性理論
一致性理論探討信息源的看法對態度改變的影響。如果信息源和個人對某事的看法一致,則信息的論斷會符合個人的參照點,從而引起態度改變。反之,若信息源的看法不一致,則會產生不符合感,導致態度改變。
認知相符理論
認知相符理論認為,個人努力追求認知結構的相符一致。當信念或價值觀不一致時,會產生動機去改變它們。遇到與已有認知不一致的新認知時,個人會通過改變態度來減少不一致性。
平衡理論
平衡理論由海德提出。理論提出,個人傾向於通過平衡對他人和事件的態度來維持一致。例如,個人喜歡某人,且該人持有某一觀點,則個人會傾向於同意該觀點。不平衡狀態會產生改變態度的壓力。
誘因理論
誘因理論強調人的主動性。其認為,個人採取某種態度是因為該態度能帶來最大收益或避免最大損失。預期價值理論認為,人們會傾向於採取產生最佳結果的態度。認知反應理論認為,個人對信息的解釋會影響是否接受信息所持態度。
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將態度視為通過聯想、強化和模仿而習得的學習成果。經典條件反射理論認為,重複的聯繫會將態度對象與積極或消極的情緒聯繫在一起。強化理論認為,與某行為相關的愉快或不愉快後果會影響對該行為的態度。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觀察他人行為和態度的影響。
結論
態度理論提供了豐富的框架,用於理解態度的形成、改變和影響。從學習理論到社會判斷理論,每個理論都強調不同的態度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它們共同描繪了一幅複雜的圖景,解釋了態度在塑造人類行為中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態度理論
定義
態度理論試圖解釋個體對特定事物、對象或概念的持久評價或傾向。這些評估可能涉及認知、情感或行為成分。
三成分模型
傳統上,態度理論將態度分為三個成分:
成分 | 定義 |
---|---|
認知成分 | 對態度的信念或看法 |
情感成分 | 個人對態度的感覺或情緒 |
行為成分 | 個人根據態度採取的行動 |
形成態度
態度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形成:
- ** 直接經驗:** 與特定事物或概念的個人互動。
- ** 社會學習:** 通過觀察或模仿他人。
- ** 文化和社會規範:** 社會環境中習得的價值觀和信仰。
- ** 説服:** 令人信服的信息或論點的影響。
態度變化的理論
態度並非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以下理論進行改變:
認知失調理論: 個體會感到不安,當他們持有不一致的態度或行為。這種不安會驅使他們改變態度或行為。
説服理論: 人們通過接收信息並權衡信息的可信度和相關性來改變態度。
態度恆定理論: 人們傾向於維護現有的態度,即使面臨與之衝突的信息。
應用
態度理論在社會心理學、營銷和公關等領域有廣泛應用。它有助於預測行為、引導説服運動,並瞭解社會影響。
範例
消費者的購買決定
消費者的購買態度受認知(產品特點)、情感(情緒吸引力)和行為(購買意願)成分的影響。
政治投票
一個人的政治態度影響他們的投票傾向。這些態度受到認知(政策立場)、情感(黨派依附)和行為(投票行為)因素的影響。
延伸閲讀…
態度理論_百度百科
態度理論與改變
環保行為
個人的環保態度預測他們從事環保行為的可能性,例如回收和減少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