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承德避暑山莊與周邊寺廟
此園林建築羣落,曾為清朝帝王避暑之所,同時處理國家政務。避暑山莊的建築規模宏偉,坐落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畔的狹長谷地上,佔地廣闊,總面積達564萬平方米。
主要宮殿位於山莊南側,作為皇帝處理政務、舉行典禮的場地。宮殿羣落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東宮等建築,總建築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組成龐大的建築羣落。


湖區位於宮殿北側,仿效江南園林景緻設計,營造水景與橋樑相連的景觀。湖區中尚存七湖八島,點綴着山莊景緻。
平原區位於湖區北側,分為西部草地試馬埭和東部林地萬樹園。西部試馬埭曾作為騎馬活動場地,而東部萬樹園是康熙帝步獵與接見外邦使節之處。
山嶽區佔據山莊總面積四分之三,位居平原區西部和北部。山區包含松雲峽、梨樹峪、榛子峪等幽深谷地,可攀登山峯欣賞全景。
避暑山莊周邊寺廟於清朝興建,分佈於山莊周圍。外八廟位於避暑山莊北部及東北部,包括羅漢堂、廣安寺等八座寺廟。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等四座寺廟則位於武烈河東岸。這些寺廟建築風格多元,既有藏式、漢式,也有漢藏結合式。
這些寺廟不只具有宗教意義,更是清朝利用宗教手段,團結蒙古、西藏等邊疆少數民族的政治措施。廟宇建築層層疊疊,坐落於向陽山坡,展現壯麗氣勢。
承德避暑山莊與周邊寺廟,作為清朝統治者的傑作,融合了漢、藏、滿等民族建築特色,展現了清代盛世的輝煌與民族團結的象徵,成為中國園林藝術的里程碑,於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寺廟名稱 | 建築風格 | 位置 |
---|---|---|
羅漢堂 | 藏式 | 北郊獅子園 |
廣安寺 | 漢式 | 北郊獅子園以西 |
殊像寺 | 漢藏結合式 | 北郊普陀宗乘之廟以西 |
普陀宗乘之廟 | 藏式 | 北面獅子嶺南麓 |
須彌福壽之廟 | 藏式 | 北面獅子溝北山坡 |
普寧寺 | 漢藏結合式 | 北部山丘地帶 |
普佑寺 | 漢式 | 北部山丘地帶 |
廣緣寺 | 漢藏結合式 | 北部山丘地帶 |
安遠廟 | 藏式 | 武烈河東岸 |
普樂寺 | 漢式 | 武烈河東岸 |
溥仁寺 | 漢式 | 武烈河東岸 |
溥善寺 | 漢藏結合式 | 武烈河東岸 |
承德避暑山莊: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帝王行宮
承德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位於中國河北省承德市,是清朝皇帝的避暑行宮。它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由康熙帝主持建造,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基本建成。承德避暑山莊佔地面積達 564 平方公里,由宮殿區、苑囿區和外八廟組成,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重要遺址。
宮殿區
宮殿區是承德避暑山莊的核心區域,包括勤政殿、澹泊敬誠殿、四知書屋、如意洲等主要建築。勤政殿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澹泊敬誠殿是皇帝起居和會見大臣的地方,四知書屋是皇帝讀書的地方,如意洲是一座人工湖,上面建有許多亭台樓閣。
苑囿區
苑囿區是承德避暑山莊的園林部分,佔地面積約 40 平方公里。它以湖泊、山林、寺廟為主體,融入了漢族、滿族、藏族、蒙古族等多種建築風格。苑囿區內有著名的普陀宗乘之廟、松鶴齋、萬樹園、煙雨樓等景點。
外八廟
外八廟位於承德避暑山莊外圍,包括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樂寺、安遠廟、溥仁寺、廣緣寺、普寧寺和殊像寺。這些寺廟都是乾隆帝下令修建的,用以供奉藏傳佛教的神明。其中,普陀宗乘之廟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寺廟。
承德避暑山莊的建築特色
承德避暑山莊的建築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特色 | 説明 |
---|---|
多民族融合 | 融合了漢族、滿族、藏族、蒙古族等多種建築風格,形成獨特的建築羣體。 |
自然與人文的結合 | 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將山林、湖泊等自然景觀融入園林設計中,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園林景觀。 |
皇帝的行宮與佛教聖地 | 既是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也是供奉藏傳佛教神明的佛教聖地,體現了清朝皇帝對藏傳佛教的重視。 |
氣勢恢宏、工藝精湛 | 建築規模宏大,裝飾豪華精緻,體現了清朝時期的建築水平和藝術成就。 |
承德避暑山莊的歷史意義
承德避暑山莊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政治中心:承德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在清朝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文化中心:承德避暑山莊融合了多民族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元素,是清朝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見證。
- 宗教中心: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寺廟,體現了清朝皇帝對藏傳佛教的重視和保護。
- 旅遊勝地:承德避暑山莊是一處風景優美、文化底藴深厚的旅遊勝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承德避暑山莊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是中國古代建築和園林藝術的傑作,也是中國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見證。
延伸閲讀…
承德避暑山莊_百度百科
避暑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