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說到「捞偏门 行业」,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不太正當的賺錢方式,但其實這個詞涵蓋的範圍比想像中廣。從夜市擺攤賣特殊商品,到網路代購限量球鞋,這些不走傳統就業路線的賺錢方式,都算是偏門行業的一種。這些行業通常門檻不高,但需要一點創意和膽識,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說到偏門行業的種類,其實比你想像的還要多。下面整理幾個在台灣比較常見的類型:
行業類型 | 具體例子 | 風險程度 |
---|---|---|
特殊商品買賣 | 限量潮鞋、古董收藏 | 中 |
網路服務 | 代寫論文、遊戲代練 | 高 |
特殊技能 | 風水命理、塔羅占卜 | 低 |
短期暴利 | 節慶商品、演唱會黃牛 | 高 |
這些行業之所以被稱為偏門,主要是因為它們不像上班族那樣有固定薪水和福利保障。但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抓對時機和市場需求,賺錢的速度可能比傳統行業快很多。像最近很紅的夾娃娃機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開始很多人覺得這只是小孩子的遊戲,但後來發現機台裡的商品和擺放技巧才是賺錢的關鍵,不少人靠這個月入十幾萬。
不過要進入這些行業,還是要做足功課。以代購為例,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要懂得分辨真偽、掌握貨源管道,還要處理客戶的各種問題。更不用說有些遊走法律邊緣的偏門行業,像是代考或仿冒品買賣,雖然來錢快,但風險也相對高很多。所以在選擇偏門行業時,除了考慮賺錢速度,也要評估自己能不能承擔相應的風險。
誰在台灣偷偷做這些撈偏門生意?揭秘你不知道的灰色地帶。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當,其實在我們生活周遭隨處可見,只是大家平常沒特別注意罷了。今天就來聊聊幾個台灣在地常見的「灰色經濟」,這些生意遊走在法律邊緣,卻因為市場需求而始終存在。
先說說「代購水貨」這檔事,你知道嗎?很多臉書社團或Line群組裡,那些號稱能拿到「公司貨」、「平行輸入」的3C產品或名牌包,其實都是沒繳稅的水貨。這些人專門飛日本、韓國帶貨回來賣,賺的就是價差和免稅額。更誇張的是連處方藥都有人在代購,這種沒經過台灣衛福部核准的藥品,風險真的不小啊!
再來看看這張表格,整理了幾種常見的撈偏門生意:
類型 | 運作方式 | 風險程度 |
---|---|---|
地下匯兌 | 透過私人管道換匯,匯率比銀行好 | 高(可能涉及洗錢) |
民宿日租 | 沒登記的套房短租,在Airbnb上很常見 | 中(會被檢舉逃漏稅) |
網路賭博 | 用LINE群組或APP下注運動賽事 | 高(完全違法) |
代考服務 | 幫學生考多益、托福等語言檢定 | 中高(被抓到會吃官司) |
還有一種是「假結婚真打工」,這幾年特別多東南亞籍人士用這種方式來台工作。表面上跟台灣人結婚,實際上是來賺錢的,仲介從中抽成賺很大。移民署雖然抓很嚴,但還是有不少人鋌而走險。另外像夜市裡那些「保證中獎」的抽獎攤,其實獎項都動過手腳,根本是變相賭博,警察來就收,走了又擺,根本抓不完。
說到這個不能不提「地下錢莊」,他們現在都改叫「民間借貸」,利息高得嚇人,借10萬實拿8萬還要每週還1萬,算下來年利率超過1000%!更可怕的是討債手法,潑油漆、堵人都是基本款,最近還進化到用網路恐嚇,專門找那些不好意思跟家人開口借錢的年輕人下手。
2025年最新撈偏門方式大公開!這些方法真的合法嗎?最近在網路上流傳一些號稱能快速賺錢的偏門方法,讓不少人心動卻又擔心觸法。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熱門的賺錢管道,到底哪些是遊走法律邊緣,哪些根本就是騙局。
首先最夯的就是「虛擬貨幣套利」,號稱利用各交易所價差賺快錢。但實際上這種操作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門檻,而且2025年台灣金管會已經明文規定,未經許可的虛擬貨幣交易可能涉及違法。另外「線上博弈代理」也很多人問,雖然平台設在海外,但在台灣招攬會員就是違法的,被抓到可是要負刑事責任的。
以下是幾種常見偏門方式的比較:
賺錢方式 | 獲利速度 | 風險程度 | 合法性 |
---|---|---|---|
虛擬貨幣套利 | ★★★★☆ | ★★★☆☆ | 灰色地帶 |
博弈代理 | ★★★★☆ | ★★★★★ | 明確違法 |
代購逃稅 | ★★★☆☆ | ★★★★☆ | 涉嫌走私 |
網路刷單 | ★★☆☆☆ | ★★☆☆☆ | 可能詐欺 |
最近還出現所謂「AI代寫論文」的生意,號稱用ChatGPT幫學生寫作業賺錢。這種雖然看似技術活,但實際上已經觸犯學術倫理,嚴重可能吃上官司。另外「假結婚仲介」也死灰復燃,打著幫外籍人士取得居留權的名義收錢,這種絕對是違法的,移民署最近就抓了好幾組人。
說到這個,不得不提現在很紅的「付費社群經營」。有些人會創立會員制群組,提供所謂的內幕消息或投資建議。如果涉及未經核準的金融建議,或是收費後不履行承諾,都可能構成詐欺。真的要做的話,建議還是走正規管道申請相關執照比較保險。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熱門話題:「為什麼有人寧願撈偏門也不找正職?背後原因超現實」,這讓我想起身邊幾個朋友的真實故事。其實很多人不是不想找正當工作,而是被現實壓得喘不過氣。台灣低薪環境大家都知道,22K起跳的工作做十年可能還買不起一間廁所,更別說現在物價飛漲,便當都快比薪水漲得快了。
先來看個簡單比較表:
項目 | 正職工作 | 偏門行業 |
---|---|---|
收入 | 固定薪資,漲幅有限 | 彈性大,可能暴利 |
時間 | 朝九晚五綁死 | 自己掌控 |
風險 | 相對安全 | 法律風險高 |
社會眼光 | 被認可 | 容易被貼標籤 |
我認識的阿明就是典型例子,大學畢業後在科技公司當工程師,每天加班到半夜,月薪才4萬多。後來他轉去做代購,現在月入十幾萬,時間還自由。他說不是不想走正途,但當你發現再怎麼努力都追不上房價時,真的很難堅持下去。另一個朋友小美更誇張,她原本在百貨公司站櫃,後來跑去直播賣東西,現在收入是以前的五倍。這些案例背後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問題,當正當工作給不了基本生活保障時,自然會有人選擇走捷徑。
當然不是鼓勵大家撈偏門,畢竟風險真的很高。只是當你看到身邊朋友一個個靠偏門買車買房,而自己還在為下個月房租煩惱時,那種心理落差真的很大。這年頭在台灣,老實工作反而像在懲罰自己,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才是更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