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捲尺上的文字密碼
有時候,我們會在捲尺上發現文字,它們標示著不同的刻度,包括台製尺、文公尺、丁蘭尺以及公制尺。其中,文公尺和丁蘭尺尤為引人注目,它們起源於古代,被用來定義空間的吉凶。


文公尺與丁蘭尺的玄機
相傳,文公尺由魯班發明,又稱「陽事」尺,用於陽宅、神位和佛具尺寸的測量。而丁蘭尺則稱「陰事」尺,多用於陰宅和祖龕。
魯班尺的總長為一尺四寸四分,共有八個單節,分別為財、病、離、義、官、劫、害和吉。尺身上的字體顏色代表著兇吉,紅字為吉,黑字為兇。
使用文公尺時,建議遵循「財頭、本尾,抓內不抓外」兩大要訣。即從財字開始測量,以本字作為終點,並只考慮門框內側的尺寸。
挑選吉字避開兇字
不過,使用文公尺時需注意,某些字不能隨意使用。例如,生意場合應避免使用「官」字,而軍人或警察則可用。「義」字也不適用於生意人,而適合用於道上兄弟或宗教場所。
捲尺上其他標註
除了文公尺和丁蘭尺外,捲尺上還有其他符號,例如「才」。「才」是一種鋁門窗的計價單位,1才相當於900平方公分。在計算鋁門窗價格時,需要瞭解報價包含的項目,如玻璃、窗型、配件、工資和清理費等。
捲尺刻度怎麼看:終極指南
認識捲尺
捲尺是一種常用於測量長度的工具,由一條可伸縮的金屬或塑膠帶組成,帶上標有刻度的尺目。捲尺刻度通常以公制單位(公釐、公分、公尺)或英制單位(英吋、英尺、碼)表示。
理解捲尺上的刻度
捲尺上的刻度通常由三種類型的標記組成:
- 主要刻度:以公分(10 mm)或英吋(1″)為間隔的大刻度。
- 次要刻度:介於主要刻度之間的小刻度,通常以公釐(1 mm)或十六分之一英吋 (1/16″) 為間隔。
- 最細微刻度:次要刻度之間更小的刻度,通常以半公釐(0.5 mm)或三十二分之一英吋 (1/32″) 為間隔。
讀取捲尺刻度
要正確讀取捲尺刻度,請按照以下步驟操作:
- 確定主要刻度:找到要測量物體起點對應的整數刻度。
- 找出次要刻度:尋找起點和終點之間的最接近的次要刻度。
- 估算最細微刻度:如果測量值介於次要刻度之間,請估算終點與最接近的次要刻度之間的距離,並以此距離乘以最細微刻度的值。
示例
假設要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為 15.4 公分。
- 確定主要刻度:15 公分
- 找出次要刻度:介於 15 公分和 16 公分之間的 0.4 公分刻度
- 估算最細微刻度:終點與 0.4 公分刻度之間的距離約為 0.6 公分。0.6 公分 x 0.5 公釐/刻度 = 0.3 公釐
- 最終讀數:15 公分 + 0.4 公分 + 0.3 公釐 = 15.4 公分
國際單位制(公制)捲尺刻度對照表
刻度單位 | 主要刻度間隔 | 次要刻度間隔 | 最細微刻度間隔 |
---|---|---|---|
英吋 (in) | 1″ | 1/16″ | 1/32″ |
英尺 (ft) | 12″ | 1″ | 1/2″ |
碼 (yd) | 36″ | 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