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中國傳統婚禮習俗:新娘出門
10. 改寫後的文章
新娘出門儀式
在完成一系列必要的婚俗禮儀程序後,新娘方可啟程出門前往夫家。古時花轎承擔着迎娶新人的工具,因此新娘出門也稱上轎。
迴避婚俗及辟邪之舉


中國傳統婚禮習俗中,新娘出門時姑嫂因諧音不吉,需迴避送親。新娘為避邪,會身披紅傘或簸箕,腳步輕盈,避免沾地。喜娘擔負起了抱扶或背負新娘上轎的任務,部分地區會鋪設紅毯讓新娘行走。
喜娘紅傘與吉祥之物
傳統上,新娘出閨房時,其父母或長輩會使用一把嶄新的紅傘三次,寓意新娘出嫁興旺家業,傳承香火。同一時刻,男方家會點亮除長明燈外的所有燈燭,象徵着將新娘的靈魂迎進自家宅中。紅傘在隨後的上轎環節繼續使用。
桃花女鬥法與吉利之語
撐傘或簸箕遮蓋新娘的習俗源於民間傳説桃花女鬥周公的故事。周公意圖加害桃花女,在七煞之三中設下了霹靂煞。桃花女以上轎時以紅傘或米篩罩頭,成功化解了霹靂煞。此俗逐漸演變成新娘出屋時喜娘或新娘頭上撐起的傘,直至上轎。不過,倘若新娘身懷有孕,則會請一位福氣高長的長輩持黑傘護持上轎。
避雨傘象徵涵義
撐傘的原因不只於避雨,更是因為紅傘代表了帝皇所用的尊貴華蓋,同時意在遮擋陽光,寓意着新娘在女方家最大,但又不可與天爭大,故以傘遮人以示敬畏。此俗源於農耕社會依賴天地的理念,故尊崇自然。另一種説法是,紅色的傘象徵火,火具備辟邪之效。
出風頭的換鞋習俗
不同地區對換鞋的時機略有差異,有的在花轎內進行,有的則在迎親亭中。新娘換下的鞋履又稱踏轎鞋,具有炫耀之意,部分地區更有穿到入殮的傳統,形成了「一對紅鞋穿到死」的民俗。
迎親撒米祈福納吉
新娘上轎時,送親隊伍人員會邊走邊向上空、傘頂、及花轎撒米,這源於民間傳説仙女下凡嫁凡人的故事。此舉意在分散金雞的注意力,使其不會啄食新娘,造成災禍。
寓意豐富的新娘之禮
新娘上轎所攜帶的物品包含功能不一的器具。新娘會手捧一把用紅線栓着的紅筷子,意為快快生子;攜帶一個內裝五穀的瓷瓶(寶瓶),象徵豐收;而隨身攜帶的鏡子則是辟邪的照妖鏡。
不回頭的傳統觀念
新娘上轎後,必須避免回頭,寓意着決心離別孃家,忠貞於夫家,直至新郎家方可回身。
護轎習俗的傳承
新娘出門時,由新娘親族中分列花轎兩旁,一路護送至新郎家。此習俗意在保護新娘,祈求平安順利。
出閣之鏡寓意深刻
4. 表格
習俗 | 寓意 | 注意事項 |
---|---|---|
迴避婚俗 | 避開不吉利的諧音 | 姑嫂迴避送親 |
辟邪之舉 | 保護新娘免受邪祟 | 紅傘或簸箕遮蓋 |
喜娘紅傘 | 祈求吉祥興旺 | 出閨房時撐傘 |
吉利之語 | 祈求福運連綿 | 出閨房時吟誦 |
避雨傘象徵 | 敬畏天地,祈求平安 | 紅傘遮擋陽光 |
出風頭的換鞋習俗 | 炫耀新娘的嬌美 | 穿上特製的踏轎鞋 |
迎親撒米祈福納吉 | 分散金雞的注意力 | 邊走邊撒米 |
新娘之禮 | 祈求婚姻美滿 | 攜帶紅筷子、寶瓶 |
不回頭的傳統觀念 | 決心離別孃家 | 上轎後避免回顧 |
護轎習俗 | 保護新娘,祈求平安 | 護送新娘至新郎家 |
出閣之鏡 | 辟邪,避免婚姻不順 | 新娘隨身攜帶鏡子 |
揭開傳統婚禮習俗:「新娘出門撒米」的意義與步驟
從古至今,婚禮都是人生中重要的儀式之一,包含了許多傳統習俗與象徵意義。其中,「新娘出門撒米」更是流傳已久的台灣婚禮習俗。
為何撒米?
「新娘出門撒米」象徵著新娘出嫁時,將孃家福氣帶至夫家,祈求未來生活甜蜜美滿。米,在傳統文化中代表著繁榮、豐足,象徵著新娘希望將婆家的運勢帶旺。
撒米步驟
1. 準備米袋:
新娘事先準備一個裝滿米粒的紅色小布袋。
2. 出嫁前:
在拜別父母後,新娘手持米袋,由其母親或其他長輩引領,面朝孃家門外。
3. 背向孃家門撒米:
新娘背向孃家門,將米粒由後往前灑落,撒米時須「由內往外」,象徵將孃家的好運帶往夫家。
4. 拾米:
孃家親友會在新娘撒米路線上,拾起新娘撒下的米粒,代表著接收了新娘帶來的福氣。
5. 進入車內:
撒米完畢後,新娘進入車內前往夫家。
- 將孃家福氣帶往夫家
- 祈求未來生活甜蜜、繁榮
- 表達對孃家的感恩與不捨
- 增加親友互動,營造温馨氛圍
各地區差異
「新娘出門撒米」習俗在不同地區可能略有差異:
地區 | 撒米方向 | 拾米者 |
---|---|---|
台灣北部 | 背向孃家門 | 孃家親友 |
台灣南部 | 面向孃家門 | 鄰居 |
小知識
- 撒米時,新娘應避免説話,以避免將孃家好運帶走。
- 米粒數量不限,但一般會以雙數為吉兆。
- 拾起的米粒可以珍藏,也可以作為傳家之寶。
結語
「新娘出門撒米」是台灣傳統婚禮中不可或缺的習俗,象徵著新娘對孃家的感恩、對夫家的期許,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盼。透過這個儀式,不僅傳承傳統文化,更增添了婚禮的喜氣與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