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清明祭祖的碑立講究
清明時節,祭祖緬懷先人,不僅是孝道使然,更是流傳千年的傳統習俗。立碑祭祖在我們這裡極其重視,老祖宗認為十分講究,不僅是對逝者生前的追思,更是子孫後代對先祖尊崇的表現。


自古有云:「碑三不立,立後失福氣。」這句話寓意深遠,反映了古人對於墓碑的重視。
首先,後繼無人之逝者不立碑。在古時,男丁是延續香火的象徵,若無子嗣,便稱「絕後」。這些無後之人雖已逝去,但後人無人祭拜,立碑也無意義。
其次,非正常去世之人不立碑。意外身故或遭橫禍而亡者,古人認為陰魂不寧,不適合立碑。如此可免除其魂靈飄盪,擾亂陽間秩序。
最後,碑文忌諱字眼。墓碑上刻寫碑文,應避免使用「死」、「終」、「絕」等不吉利用詞,宜取其吉語寓意,如「永垂不朽」、「安息千秋」。
墓碑尺寸與樣式
不同的墓碑尺寸與樣式,寓意亦各有不同。
尺寸:一般為長100公分、寬60公分、厚約8公分,取其魯班尺上「順科」、「進寶」、「橫財」之意。
樣式:長方形墓碑符合「四面八方,一團正氣」的寓意;「十字架」墓碑較為西方國家慣用,祈盼逝者安息天上;而較大的墓碑多與棺槨大小成比例,彰顯家族氣勢。
總之,立碑祭祖是清明傳統,藴含著孝道與先祖敬仰的深意。瞭解墓碑立置講究,既可表達對逝者的追思,也能避免誤觸禁忌,祈求家族福運綿延。
旺碑:見證北京歷史變遷的古建築
簡介
旺碑,又稱「御碑亭」,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南端,是明、清兩朝皇帝在冬至「圜丘」祭天時所使用的敬告上蒼的告祭碑亭。
歷史沿革
旺碑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昭告神祇碑亭」,後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改建擴建,並更名為「旺碑」。1949年之後,旺碑先後作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石、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展覽館使用。2015年,旺碑完成修復,並對外開放。
建築結構
旺碑為重檐歇山頂建築,通高11米,由台基、碑身、碑亭三部分組成。台基為三層須彌座,每層雕刻有精緻的花卉紋飾。碑身為青石質,正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的旺碑碑文。碑亭為木結構,下為正方形,上為八角形,檐角高翹,覆蓋琉璃瓦。
使用用途
旺碑的主要用途是放置「告祭文」和「神功聖德碑」。「告祭文」是皇帝在「圜丘」祭天時向上蒼祈福的文書;「神功聖德碑」是記載皇帝功績的石碑。每逢冬至祭天大典,皇帝會在旺碑前宣讀「告祭文」,並將其焚燒於後方的圜丘祭壇。
碑文內容
旺碑碑文由乾隆皇帝親自撰寫,滿漢文對照鐫刻。碑文盛讚了乾隆皇帝的功績和治國理念,展現了清朝鼎盛時期的文治武功。碑文中還詳細記載了「圜丘」祭天的盛況和儀式流程。
碑文表格
語言 | 碑文內容 |
---|---|
滿文 | “每月之七,akca huwangdi ba”(皇帝按時 祭天) |
漢文 | “每月之七,皇帝親祭”(皇帝每月七日 親自祭天) |
修復與保護
旺碑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在20世紀中期曾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2015年,北京市啟動了旺碑修復工程,對其建築結構、彩繪裝飾和碑文內容進行了全面修復。如今,旺碑已恢復了昔日的輝煌,成為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