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姓是中國人口第一百0六位姓氏,主要集中長江中上游地區。
當今易姓人羣佔了國人口0.14%,總人口有170多萬。
本義是給予。
甲骨文中,字像手把一個器皿中水注入另一個器皿中形。
後來引申賜予、交換、換、改變義。
字可認為日和月組成,像陰陽兩面,古代指陰陽變化中消失和生長現象總稱易。
後來,引出變易象數進行談星和看相、占卜和預言、釋夢和風水一系列社會活動,其中 ,即蜥蜴,稱蜥易,是一種爬行動物,稱四腳蛇。
金文中易字像蜥蜴壁上爬形,是蠍本字。
牆壁上稱蝘蜒,草叢中稱蜥易,它是尾巴細長易斷,能再生。
蜥蜴為原始崇拜圖騰氏族稱易氏族,人居地稱,所臨水稱易河,形成易姓。
易姓起源主要源出有部落,易水河北省西北,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出冀州地,今河北易縣境,匯合後入南拒馬河,東南流注大清河。
易河流域,有易部落是堯侯母親慶母族,3800多年前部落北鄰有代(商)部落首領子振在甲骨文中稱做王亥,到有易族地方,有易殺。
《山海經》:”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
這河北易氏來。
有易殺王亥,取僕牛”。
《竹書紀年》説上甲”假師河伯(河伯部落後來商封平國)伐”,殺掉有易君(綿臣),報了王亥被殺之仇。
先秦時易姓活動缺乏資料,直到三國時才有易姓記載,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活動地區。
到西晉時,湖南和甘肅已有易姓足跡,唐朝時易姓移民江西,宋、元時期,山西、山東、廣東、湖北地區出現了易姓,明朝,易姓進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區。
宋朝時期,易姓有6萬餘人,佔全國人口0.08%,排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後。
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佔全國易姓總人口59%。
易姓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山東三省,全國形成南部湘贛和北部山東中心兩大塊易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易姓有17餘方人,佔全國人口0.19%,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
易姓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佔易姓總人口80%,其次分佈於四川、江蘇、河南省。
江西為易姓第一大省。
宋、元、明時期,易姓人口主要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
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易姓聚集區。
當代易姓人口達到170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0六位,佔全國人口0.14%。
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湖北、重慶四省市,佔易姓總人口76%,其次分佈於江西、廣西、貴州、河南,這五省佔15%。
湖南當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總人口24%。
全國形成了長江中上游易姓聚集區。
易姓人羣中分佈湘渝黔、鄂贛大部、粵桂北部、四川大部、雲南北部、甘肅西段、黑吉東端,易姓佔當地人口比例0.3%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9%以上,其覆蓋面積佔了國土總面積17.7%,該地區居住了66%易姓人羣。
粵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東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陝甘南部、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雲南東南、黑吉東部,易姓佔當地人口人口0.3%—0.3%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國土總面積21%,該地區居住了24%易姓人羣。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濟陽。
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晉陽。
秦時於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地區。
北魏時相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晉中地區。
河北省西北部
1、來姜姓,易為氏。
武王伐紂時,姜尚擔任統兵軍師,協助武王取得了勝利,贏得了武王信任。
封他於齊。
後來封他子孫於易地,這一部分姜尚後代於是地名作為姓氏,為易姓。
下聯説南宋寧鄉人易祓,字彥章,號山齋,淳熙年間狀元,官禮部尚書。
2、出自齊大夫易牙後,先人名字作為姓氏。
春秋時有王寵臣壅巫,字牙,採食於易邑,叫牙。
此人於烹調技術,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
管仲死時曾説牙“殺子適君”,違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齊王聽。
管仲死後,易牙豎刁、開方專權,齊王病了後,他們作亂,殺掉大批官吏,並太子趕出皇宮,立公子無虧為國君。
後來其他大臣所殺。
牙子孫以易姓稱易氏。
是山東易氏。
3、出自姜太公後裔,封邑名氏。
據《姓氏考略》所載,姜太公後裔有封於易州(今河北省易縣一帶),且以封邑氏,稱為易姓。
是河北易姓。
4、出自地名氏。
據《通志·氏族》所載,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州人地氏,稱為易姓。
5、出自少數民族源流有易姓。
彝、水、苗、土家、納西族有易姓。
呂尚。
呂尚,字子牙,後人稱姜子牙,周朝初年,姜姓部落族長。
武王伐紂時,呂尚統兵牧野(今河南省淇縣西南)戰中大敗商紂,滅商建周第一功臣,武王尊為“尚父”,封於齊國,授以徵討五侯九伯特權,位列其他封國之上。
呂尚後人有封於易地,且以封邑氏者,易姓。
呂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孫敬仰而視為易姓始祖。
易氏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東。
易氏早期情況,缺乏史料,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一些零星記載:三國時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晉有舂陵令易雄,瀏陽人;前涼有軍易;唐代有大理評事易,地安家。
由此可知,易氏三國唐代分佈於今河北、湖南、甘肅、江西一些地方。
從宋代開始,見於史冊易姓增多。
北宋有畫家易元吉,長沙人;宋太宗時有大理丞易延慶;元代時有易炳文,襄陽人。
可見易姓宋元時期還分佈於今山西、廣東、山東、湖北地。
明代有易節,萬載人,永樂進士;學者易翼,騰越人;易元貞,桂林人,官崇陽令;時中,晉江人。
延伸閱讀…
這説氏明代已有遷如今貴州、雲南、廣西、福建者。
清朝現代,易氏主要是江南發展繁衍。
新加坡有易姓華僑。
主要孝堂、植慄堂:宋朝時,易延慶奉禮郎,出任臨淮縣縣令。
後因父喪守墓而辭官,服滿任大理丞。
後因母喪回家葬母,他母親生前愛吃栗子,於是他守墓時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樹一起,成了。
墓前生出兩棵靈芝。
人們説這是他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孝先生”。
姓氏家譜江蘇:南通易氏三修宗譜四卷首一卷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譜七卷末一卷、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譜卷湖北:宜昌縣曉峯氏家乘一卷湖南:長沙易氏重修族譜九卷、長沙易氏家譜十七卷、寧鄉易氏族譜卷、寧鄉溈源易氏支譜卷、寧鄉溈寧易氏支譜七卷、寧鄉易堂鋪易氏四世支譜十卷首一卷、攸縣鸞山易氏三修族譜八卷、攸縣鸞山易氏三修族譜六卷、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譜十卷首一卷、湘鄉易氏支譜六卷、湘鄉易氏族譜分卷、新化易氏四修宗譜卷廣東:古岡易氏世譜分卷、鶴山易氏易氏前譜考證一卷、新會玉橋易氏族譜二十三卷、鐘山易氏置譜牒分卷、瓦錫田易氏家譜十卷首一卷、瓦錫田易氏續修家譜十四卷首一卷宗族特徵1、易姓發源於北方,後稱盛於南方,屬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規家訓,子孫多恪守祖訓,光耀千載。
姓名人中流傳當數易延慶孝感動天故事,後人據此以“孝”、“植慄”堂號,“孝先生望重”楹聯訓示子孫。
產芝廬墓;攀桂仙才。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宋上人易延慶,字餘慶,而博學,聲律。
初官臨淮知縣,乾德年間父親去世而墓旁築廬守孝,墓側產靈芝。
太宗時官大理丞,葬母而棄官。
母親生前喜歡吃栗子,他墓前種了兩棵栗子樹,樹長後結成。
當時人稱他“孝先生”。
下聯典指易延慶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會昌年間參加進士考試,開始發榜時居第二,有人議論公平,於是進行複試,重以狀元及第。
於離家六年,他即寫了《寄宜陽兄弟》一詩寄回家,有“內庭考稱文異,聖主宣名獎藝奇。
故里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句。
官大理評事。
後做官到上高,在那裏定居安家。
處士;釋褐狀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上聯説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時出類拔萃,十六七歲《》、《書》、《詩》,號稱“三經處士”。
鄉間教書,他學習人很多。
著有《中州文集》。
下聯説南宋寧鄉人易祓,字彥章,號山齋,淳熙年間狀元,官禮部尚書。
延伸閱讀…
著有《周禮周易總義》、《山齋集》。
釋褐,脱去百姓布衣換上官服。
一時師表;三經處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易翼知長壽縣,與上官不合而歸隱,一時師表。
下聯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詩》、《書》,人稱“三經處士”。
易氏,中國姓氏之一,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東,出自《史記·封禪書》,來源於黃帝象日月形,始祖為中山王尚公。
[1]易者,義第一支源出有易氏,河為氏。
易水河北省西北,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出冀州地,今河北易縣境,匯合後入南拒馬河,東南注入大清河。
相傳黃帝時代有一支遊牧部落有易氏活動於易河流域,經歷堯舜、夏商,有易氏活躍華北地區。
有易氏後裔易為氏。
此易氏有3000年以上歷史。
因其後人沒有者,此支易氏傳。
第二支源出姜姓。
炎帝族姓姜,其後裔太公姜尚輔佐周文王滅商,西周初,史稱齊太公,稱姜太公。
齊太公分支中有雍氏,齊桓公時有大夫雍巫,字易牙,叫狄牙,其後裔字氏。
易牙齊桓公饔人,擅長調味。
饔人掌食官,有內饔、外饔分。
饔、雍古同一字,因此,齊國雍氏出自官名,而易姓出自雍巫字。
姜姓易氏歷史有2600年。
第三支源出姬姓。
周文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畢萬,畢萬封魏,是戰國時魏國先祖,其後裔中有食採於冀州東境水,子孫水名氏。
,戰國時燕國有易邑,今河北雄縣西北,處於水注入大清河交匯下游西南岸,或居於此邑姬姓燕人邑名氏。
姬姓易氏歷史有2400年。
先秦時易姓活動缺乏文獻,直到三國時才有易姓記載。
河北是易姓主要早期活動地區,到西晉時,湖南和甘肅已有易姓足跡,唐朝時易姓移民江西。
宋元時期,山西、山東、廣東、湖北地出現易姓,明朝,易姓進入西南和福建。
宋朝時期,易姓有6萬人,佔全國人口0.08%,排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後。
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佔全國易姓人口59%。
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山東三省,全國形成了南部湘贛和北部山東兩塊易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易姓有17萬人,佔全國人口0.19%,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
主要分佈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佔易姓總人口80%;其次分佈於四川、江蘇、河南省。
江西為易姓第一大省。
宋元明時期,易姓人口主要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
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易姓聚集區。
23魔方基因檢測用户中,易姓户籍貫地域主要分佈湖南省 (佔 31.2%) 、湖北省 (佔 16.5%) 、四川省 (佔 15.2%) 地。
外族血液融入易姓主要發生明清之際。
雲南臨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元江地區土著易姓,來內地漢族,後融入土著中,成為土著中支系。
今雲南、四川一帶多易姓,應西南易姓土著之間互有基因流動有關。
23魔方基因檢測用户中,易姓用户民族主要有漢族 (佔 95.5%) 、土家族 (佔 2%) 。
當前研究出了 2 個易姓名人家族,通過基因檢測可以發現名人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