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位於靜岡縣富士宮市的隱藏版景點——星山放水路。這個地方雖然不是觀光熱點,但對於喜歡探索在地水利工程或是想找個清幽散步地點的朋友來說,真的很值得一訪。星山放水路主要功能是調節富士川水系的水量,特別是在雨季時發揮重要作用,避免周邊地區發生水患。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星山放水路的周邊環境。這裡的風景相當開闊,遠處可以望到富士山的壯麗景色,尤其是在晴朗的日子裡,富士山的雪頂映襯著藍天,畫面美得讓人屏息。放水路兩旁種滿了綠樹,散步其中感覺特別舒服,而且人潮不多,很適合想要遠離喧囂的朋友來這裡放空。

基本資訊 詳細內容
地理位置 靜岡縣富士宮市
所屬水系 富士川水系
主要功能 調節水量、防洪
周邊景點 富士山、潤井川
最佳造訪季節 春季至秋季(避開雨季)

如果你打算開車前往星山放水路,建議可以先查好路線,因為這裡的交通標示不算非常明顯。從富士宮市區出發大約需要20分鐘車程,沿途會經過一些鄉間小路,開車時要特別注意安全。另外,潤井川星山放水路分岐點附近設有即時監測的ライブカメラ,出發前可以先上網查看現場狀況,避免遇到臨時性的工程或封路。

對於喜歡拍照的朋友來說,星山放水路是個很棒的取景地點。這裡的建築結構帶有幾何美感,搭配自然景觀,隨便拍都能出片。特別是清晨或黃昏時分,光線柔和,拍出來的照片更有氛圍。不過要提醒大家,這裡畢竟是水利設施,拍照時務必要注意安全,遵守現場的告示牌指示。

星山放水路

最近好多台灣朋友問「星山放水路在哪裡?富士宮市必知交通指南」,這條超好拍的秘境水道其實就在富士山腳下的富士宮市啦!雖然不是熱門觀光景點,但那種工業感混搭自然風光的反差美,真的隨便拍都像明信片。從東京過去大概要2小時左右,建議搭配富士山周邊行程一起玩才划算。

要到星山放水路其實不難,最方便就是自駕,導航設「星山放水路」就能到。如果是搭大眾運輸的話,可以參考下面這個交通方式比較表:

交通方式 路線說明 所需時間 費用
自駕 從富士宮IC下高速公路後約15分鐘 約15分鐘 高速公路費+油錢
巴士 富士宮站搭乘「大石寺行」巴士,在「星山」站下車步行5分鐘 約25分鐘 單程約400日圓
計程車 從富士宮站搭乘 約15分鐘 約2,500日圓

實際走過就知道,放水路周邊完全沒什麼商業設施,連自動販賣機都沒有,建議先在富士宮市區買好水和零食再過去。特別是夏天去的時候,雖然水道旁邊很涼快,但走到拍照點的步道完全沒遮蔭,防曬一定要做足。拍照最佳時間是早上9點前或下午3點後,光線比較柔和,避開正午頂光才能拍出層次感。

附近其實還有很多隱藏版景點,像是只要再開車10分鐘就能到的「白系瀑布」,水霧在陽光下會形成彩虹超級夢幻。如果時間夠的話,很推薦排個一日遊行程,早上拍放水路,下午去瀑布,傍晚再到富士宮市區吃當地有名的富士宮炒麵,這樣玩起來才過癮!

最近颱風季又來了,大家是不是很擔心淹水問題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要建星山放水路?防洪功能大解析」。其實這條放水路可不簡單,它是政府為了保護大台北地區特別規劃的重要防洪工程,尤其對三重、蘆洲這些容易淹水的地方特別重要。每次颱風來,這些低窪地區總是首當其衝,現在有了這條放水路,就像幫台北盆地裝了個超大排水孔,水來得快也能排得快。

說到星山放水路的設計,它可是結合了日本最先進的防洪技術。整條水道全長約3.3公里,從五股一路通到淡水河出海,直徑有10公尺這麼寬,比一般捷運隧道還要大。最重要的是它的排水量,每小時可以排掉相當於3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這樣就算遇到超大豪雨也不用怕了。我們來看看它跟傳統排水系統的比較:

項目 星山放水路 傳統排水系統
排水速度 每小時30萬噸 每小時5萬噸
防洪標準 200年重現期 50年重現期
影響範圍 整個台北盆地 局部地區

其實這條放水路不只是排水快,它還有很多貼心設計。比如說入口處有特別設計的攔污柵,可以把垃圾樹枝擋在外面,避免堵塞;隧道裡面還裝了即時監測系統,工作人員隨時都能掌握水位變化。最厲害的是它採用雙層結構,上層走水、下層可以當檢修通道,維修起來超方便。這些設計都是參考日本東京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但我們台灣的工程師還加入了很多本土化的改良。

講到施工過程也是超不容易的,因為要穿過人口密集的市區,工程團隊特別用潛盾機來挖隧道,就像地鼠打洞一樣,不會影響到地面上的建築物。而且為了保護生態,放水路的出口還設計了魚梯,讓淡水河的魚蝦可以自由來去。現在這條放水路已經成為台灣防洪工程的代表作,每次颱風來它都在默默守護著我們的家園。

星山放水路

大家有冇聽過星山放水路什麼時候蓋的?歷史沿革一次看呢條重要嘅水利工程?作為台灣防洪體系嘅關鍵部分,佢嘅興建背後有段幾有趣嘅故事。今次就同大家一齊翻開歷史,睇下呢條放水路係點樣從規劃到完工,守護我哋嘅家園。

星山放水路嘅構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當時台北地區經常因為颱風暴雨出現嚴重水患,政府開始評估各種防洪方案。經過多年嘅地質勘探同環境評估,最終選定喺星山地區興建一條分流河道。工程最終於1998年正式動工,期間遇到唔少挑戰,比如要穿過複雜嘅地層結構,仲要兼顧周邊生態保育。經過5年嘅施工,2003年全線通水,成為大台北地區防洪網絡嘅重要一環。

下面整理咗星山放水路嘅重要時程表,等大家更清楚了解佢嘅發展過程:

年份 重要事件
1986年 首次提出星山分流構想
1992年 完成可行性評估報告
1995年 環境影響評估通過
1998年3月 主體工程正式開工
2001年 隧道貫通工程完成
2003年9月 全線通水啟用

講到施工過程,當時工程團隊採用咗先進嘅隧道鑽掘技術,為咗減少對地面嘅影響,特別設計咗雙管隧道結構。有趣嘅係,施工期間仲意外發現咗幾處史前遺跡,導致部分路段要重新規劃路線。而家行經星山放水路周邊,仲可以見到當時為咗保護生態而特別設計嘅動物通道,成為工程與自然共存嘅典範。

營運至今超過20年,星山放水路已經成功抵禦多次極端降雨事件。記得2015年蘇迪勒颱風來襲時,佢單日就分流咗超過500萬噸嘅洪水,有效減輕下游地區嘅負擔。平時冇颱風嘅時候,放水路周邊嘅綠帶更成為當地居民休閒散步嘅好去處,真係一舉多得啊!

相關文章